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年鸣禽习鸣脑区的神经发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年鸣禽习鸣脑区可产生新的神经元。这些新生神经元沿神经胶质纤维迁移至鸣禽前脑高级发声控制与发声学习中枢,加入到原有的神经回路,参与发声学习记忆的感知与运动过程。这提示神经可塑性不仅适用于脑的发育,而且也是成年动物脑功能神经回路的一种正常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受水温和光周期等自然变化影响的饲养状态真鲂鮄发声的昼夜与季节变化,并研究了实验鱼活动(鱼类游泳次数)的日变化。声音信号的昼夜节律记录发声活动的日常水平(摄食之外的时期),但是每月变化的记录(季节性式型)则在摄食期间进行,因为摄食时声音信号增加,而日常发声活动较不频繁。实验鱼包括雌雄两性,且未达性成熟。真鲂鮄在白天发声多一些,也更活跃。声音为阵发式的,较不频繁(平均值=0.04发声/min每鱼每天)。最少的发声活动出现在晚上,凌晨和黄昏居中(声音的阵发更频繁,但是声音更少),最多的发声活动出现在白天(声音的阵发更频繁,并且含更多数目的声音)。竞争摄食时声音信号的比率不呈现季节性变化(平均值=3.98发声/min每鱼),与温度也不相关,显示出竞争摄食时声音的发出以最大比率进行。敲击声和呼噜声的某些声学特征与温度相关,特别是在较高的温度下呼噜声的节拍间隔急剧下降。敲击声和呼噜声的声音参数中的季节性变化,多数可以解释为发声肌肉和中央声音控制回路的温度效应。  相似文献   

3.
用生物素示踪法和P物质(SP)免疫组化技术研究表明:黄喉wu的高级发声中枢(HVc)接受端脑听区(L)、新纹状体中部界面核、新纹状体巨细胞核(MAN)、丘脑葡萄形核、桥脑蓝斑核的传入,并有神经纤维投射到古纹状体栎核(RA)和嗅叶X区(X);HVc壳投射到RA壳并接受L的传入。听觉控制与学习通路与发声中枢之间有许多神经联系,提示黄喉wu发声学习依赖于听觉反馈。在HVc、RA和MAN有SP阳性细胞体,在X、中脑背内侧核和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丘脑卵圆核壳区、中脑背外侧核壳区及中脑丘间核有SP阳性纤维和终末。SP广泛分布于发声-听觉中枢,可能参与了它们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Xmyf-5是爪蟾胚胎肌细胞决定的关键基因之一,研究Xmyf-5的表达调控有助于揭示肌肉原基的形成和肌肉发育的分子机制。从爪蟾部分基因组文库筛选到Xmyf-55‘上游4.9kb片段。该片段指导报告基因在爪蟾胚胎内的表达以及其缺失片段指导的报告基因活性分析结果显示,Xm6sf-55’上游4.9kb片段内含有指导Xnyf-5在胚胎内的表达以及其缺失片段指导的报告基因活性分析结果显示,Xmyf-55‘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研究高海拔锄足蟾的属间分类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对所属的齿蟾属Oreolalax、齿突蟾属Scutiger的齿突蟾亚属Scutiger,(Scutiger)和猫眼蟾亚属Scutiger(Aelurophryne)的成体外形和骨骼、蝌蚪的形态以及核型等24个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同时探讨了属间亲缘关系。结果表明:齿蟾属较原始,齿突蟾属较特化,它们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原始齿蟾。在齿突蟾属中猫眼蟾亚属比齿突蟾亚属更为特化,后者与齿蟾属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它们的分化与青藏高原的抬开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费梁  叶昌媛 《动物学研究》1989,10(4):295-302
本文在探讨亚洲高海拔锄足蟾的属间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齿蟾属Oreolalax和齿突蟾属Scutiger所隶的齿突蟾亚属Scutiger(Scutiger)、猫眼蟾亚属Scutiger(Aelurophryne),共计29种的地理分布及其特点作了概括性的综述;并探讨了他们的起源和演化途径;横断山系地区可能是它们的主要分化中心和物种形成中心。  相似文献   

7.
鸣禽鸟发声行为的激素调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讨论了性类固醇激素对鸣食发声行为及其神经回路的影响,从细胞回路水平,行为水平对性激素在幼年鸣食发声学习和成年鸣食鸣啭可塑性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论述,介绍了国内外在鸣禽发声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对深入开展动物学习记忆神经机制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神经递质在鸣禽脑中不仅是神经元间信号传递中介物质,还有资料表明它们通过在习鸣敏感期影响发声控制团间的突触联系的形成和突触可塑性,从而对鸣转类型的确定和巩固起重要作用,本文着重介绍了鸣禽发声控制核团内神经递质的分布及变化情况,并就神经递质在发声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胆碱酯酶对有机磷化合物的反应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不同来源的生物材料的胆碱酯酶在灵敏度上差异甚大。鲈形目石首鱼科的小黄鱼、大黄鱼、白姑鱼、鳘和黄姑鱼肌肉胆碱酯酶对沙林和VX均相当敏感,两种化合物对它们的胆碱酯酶抑制的PI50值几乎均在7.0以上。进一步研究,这些胆碱酯酶可能成为分析有磷化合物和农药的有效试剂,对筛选生物活性物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有关神经元回路的研究是神经生理学的基本课题之一,它主要研究脑内神经元之间机能和形态的联系,以揭示脑活动的基本规律。视觉中枢特别是猫外膝体内的神经元回路研究近年来发展甚快。现已发现,视觉系统的神经元回路与脊髓前角的回路非常相似,因此它对脑内其它系统的研究有参考价值。现知猫外膝体内有两个双突触的抑制回路,二者间有相互作用,它们还受视觉皮层和脑干网状结构的控制,从而使视觉信息在外膝体内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相似文献   

11.
在广西发现了3种两栖动物,它们分别是锄足蟾科的高山掌突蟾(Leptolalax alpinus)、景东角蟾(Megophrys fingdongenis)、大角蟾(M.major)。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肌肉系统对大蹼铃蟾和昭觉林蛙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这两种无尾两栖类的从存在一定差异。大蹼铃蟾的肌肉结合紧密程度不如昭觉林蛙,且肌肉分节现象较昭觉林蛙了后,以形态-功能-适应三位一体的分析原理为依据,就2个种存在的形态差异,从功能与适应的意义和生物进化地角度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鸣禽是除了人类以外极少数具有发声信号学习能力的动物,其已成为研究运动序列控制和学习记忆神经过程的理想模型。鸣禽端脑中的高级发声中枢(high vocal center)、弓状皮质栎核(robust nucleus of the arcopallium)和脑干中的运动核团构成了控制发声的运动通路。该文对鸣禽端脑发声运动通路的电生理学特性及其在发声控制和鸣唱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五种高山锄足蟾的核型、Ag-NORs和C-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树深  费梁  叶昌媛 《动物学报》1990,36(3):315-323
作者用核型、Ag-NORs和C-带,对分布于川、滇两省的二属(齿突蟾、齿蟾)五种(胸腺齿突蟾、圆疣齿突蟾、凉北齿蟾、秉志齿蟾、疣刺齿蟾)锄足蟾作了属间和种间关系的比较分析,并讨论了它们的核型演化机制。结果表明:(1)齿突蟾和齿蟾两属间在核型和带型上都有明显的差异,演化途径主要的可能是含有重复DNA染色体片段的相互易位或臂间倒位;(2)属内不同种之间带型无显著差异,但某些对应染色体对间,其相对长度和臂比值差异明显,十分可能是常染色质片段的易位和臂间倒位所致;(3)凉北齿蟾有染色体数目变异多态现象;(4)五种锄足蟾均未发现异形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15.
嘉陵江8种鱼类不同组织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测定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中华倒刺钯(Spinibarbus sinensis)、大鳍鲠(Mystus macropterus)、长吻鲍(Leiocassis longirostris)、大眼鳜(Siniperca kneri)、小口鲇(Silurus asotus)、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和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8种嘉陵江名贵鱼不同组织微量元素含量及肌肉和脑中Ca、P含量,结果表明,鱼脑中各类矿物质元素显著高于肌肉;肌肉5种微量元素总量由低到高依次为:圆口铜鱼、中华倒刺鳃、长吻鲍、大鳍鲮、黄颡鱼、大眼鳜、岩原鲤、小口鲇;而脑由低到高依次为:大眼鳜、岩原鲤、小口鲇、圆口铜鱼、大鳍鲢、中华倒刺鳃、长吻鲍、黄颡鱼。微量元素在各内脏器官的分布:铁和铜以肝(胰)脏最高,肾脏其次,胃肠最低;锰和锌的含量肾脏〉肝(胰)脏〉胃肠;镁的分布各种鱼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透明金鱼,也叫“玻璃鱼”,它的透明特色主要是机体不含色素所致。根据其透明度可分为透明鱼、半透明鱼(有色透明鱼)、和镶嵌型透明鱼三种,它们主要存在于龙种和文种金鱼中,旦种金鱼中透明鱼较少。透明鱼的种类及其特征 1.透明鱼鳃盖和鳞片不含鸟粪素,皮层和肌肉不含色素,通过体侧可以看到它的鲜红色的鳃以及一切内脏。这种鱼在1—5月龄时全透明,长大后呈现肉红色。如常见的有玻璃龙金,玻璃文金和透明珍珠。有的透明度可以和银鱼相比。 2.半透明鱼又叫有色透明鱼,鳃盖、鳞片均不含鸟粪素,但皮层和肌肉色素呈可溶状态均匀分布,就象有色玻璃一样。如琥珀龙金、蓝色文金、乳白珍珠等。  相似文献   

17.
《生命世界》2006,(4):25-25
70年前,澳大利亚政府从海外将百余只毒蛤蟆(学名蔗蟾蜍)引入昆士兰州,用来对付吃甘蔗的昆虫。然而未曾想到,这些蔗蟾蜍不仅胃口大,而且繁殖速度快,用它们消灭害虫的目的非但没有达到,反而演变成一场生态灾难。现在,科学家又发现,它们的进化速度惊人,已经进化出长而有力的后腿,生存能力剧增。研究报告刊登在《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18.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贵州黑洞红点齿蟾组织和器官的δ13C、δ15N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胃肠、肌肉、肾脏、肝脏、骨头的δ13C值平均范围为-23.5763‰~-22.5933‰,跨度为0.9830‰,δ15N值平均范围为6.2940‰~7.2193‰,跨度为0.9253‰;其δ13C值大小顺序为骨头肌肉胃肠肾脏肝脏,δ15N值大小顺序为骨头肝脏肾脏肌肉胃肠。红点齿蟾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性别中,其δ13C、δ15N值也不同,其δ13C值大小顺序为幼体雌性成体雌性幼体雄性成体雄性,δ15N值大小顺序为幼体雄性成体雄性幼体雌性成体雌性。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红点齿蟾肝脏的δ13C值随其体长和湿重的变化而成极显著变化(P≤0.01),其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820和0.833;其肾脏和肝脏的δ15N值也随其体长和湿重的变化而呈极显著变化(P≤0.01),其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812,0.895和0.800,0.883。  相似文献   

19.
肌肉发生的起始和生肌节的形成是胚胎肌肉发育中的两个关键事件。研究表明,肌肉发生的起始有赖于体节周围组织所产生的分泌因子的影响。这些组织包括体轴结构,侧板中胚层及体节正上方的外胚层,代表性的分子有Wnts家族的一些成员以及Shh和BMP-4;而生肌节的形成则首先依赖与分节化相关的基因,如delta,her1等的正常功能,分节之后也同样需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之下形成生肌节。两栖类非洲爪蟾的肌肉发生有其特殊性。本文对这一领域中最近的研究进展作一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初中用的生物课本,目前发行的已有好几种。有的书中谈到负子蟾和树蛙。因为过去的初中动物学课本中,没有讲过这些动物,有些中学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兹简答如下: 负子蟾负子蟾(Pipa pipa)分布于南美洲巴西、圭亚那等地。属两栖纲、负子蟾科(Pipidae),体长10厘米,黑褐色,无舌,趾间有发达的蹼,完全水栖,终生留有侧线器官。负子蟾顾名思义是因“妈妈背着子女”而得名,因它们的生殖方式非常奇特而著名于世。雌蟾进入生殖期,一经入水,背上的软皮即形成小突起,渐渐长成海绵状的“蜂窝”,约有50-100个。雌雄蟾抱对,雌体泄殖腔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