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放射治疗对胶质瘤引起的癫痫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后利用I131内放射治疗的成人幕上恶性脑胶质瘤合并有癫痫发作的患者23例,统计其在治疗前1月及治疗后1月、2月时的癫痫发作频率和类型,并分析肿瘤体积变化与发作频率变化的关系.结果:治疗后1月癫痫发作无明显改变,治疗后2个月癫痫发作明显减少,13例无癫痫发作,另外10例有发作患者频率也明显下降,其中肿瘤缩小超过1/2者78%无癫痫发作.结论:I131内放射治疗的成人幕上恶性脑胶质瘤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和方法:采用核团微量注射、光化学分析等实验方法,观察大鼠脑内SOD和MDA在CCK-8调节癫痫发作中的变化。结果:①与下沉大鼠比较,遗传性听源性癫痫易感大鼠皮层、海马、下丘脑及垂体内SODF活性、MDA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②大鼠癫痫发作后,上述区域内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而MDA含量明显增加(P<0.05),若癫痫发作次数增加,该变化愈显著(P<0.01);③大鼠海马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脑转移瘤与胶质瘤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常规MR扫描检出的42例颅内占位痛人行DWI扫描,对病人术后痛理随访后,将高级胶质瘤、低级胶质瘤及脑转移瘤各分成一组,并测定肿瘤区、水肿区、时侧正常脑组织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相时ADC(rADC)值。结果:低级胶质瘤与转移瘤的瘤灶rADC值比较存在差异;高级别胶质瘤与转移瘤瘤周水肿的rADC值相比较存在差异。结论:DWI及瘤灶、瘤周rADC值的定量测定对脑转移瘤与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恶性脑胶质瘤术后三维适行放疗联合替莫唑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11例术后病例证实为恶性脑胶质瘤患者,行三维适行放疗,180cGy-200cGy/次,1次/天,5天/周,DT50Gy-68Gy,同时采用替莫唑胺化疗。结果:本组患者CR为54.5%,PR为27.3%,SD为9.1%,PD为9.1%,有效率为81.8%(9/11),1a,2a和3a生存率分别为63.6%、27.3%和18.2%,毒副反应较轻,均可以耐受。结论:三维适行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术后恶性脑胶质瘤近期疗效较好,耐受性良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研究脑胶质瘤LINC01116高表达的临床价值及其促进瘤细胞的恶性增殖.通过GEO及TCGA数据库分析筛选出差异基因,利用TCGA临床数据分析LINC01116表达水平与脑胶质瘤病人预后的关系.qRT-PCR检测LINC01116在脑胶质瘤和非瘤脑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与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qRT-PCR检测LINC01... 相似文献
6.
解码癫痫发作前脑电信号的神经元集群异常痫样放电活动,对癫痫发作进行有效预测并实施病前干预,可显著减少疾病病损,是癫痫防治的研究热点之一。基于脑电信号的癫痫发作预测研究关键在于发作间期和前期的异常状态识别,研究上述两状态间的神经动力学特征差异对明确癫痫发病机制、选取高分辨特征,进而有效识别该渐进性疾病所处的发作阶段具有重要价值。目前,研究者已对当前主流特征提取及模式识别方法进行了充分的调研梳理,但忽视了神经动态特征变化对于癫痫发作预测的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归纳总结了5类典型的发作预测特征分析方法及其优缺点,重点剖析了发作间期至前期神经生理特征的动态变化及其动力学特性,类比分析了当前该领域主流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特征识别方法,以期为进一步建立精准、高效的癫痫发作预测技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1.探讨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2了解不同手术方式对疾病的治疗和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从2011年8月到2012年9月的31例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病理确诊的WHOⅠ级星形细胞瘤2例,WHOⅠ-Ⅱ级的星形细胞瘤的4例,WHOⅡ级的星形细胞瘤12例,WHO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7例,WHOⅡ-Ⅲ的星形细胞瘤4例,仅有胶质细胞增生的2例。结论:1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低级别胶质瘤应诊断明确,注意鉴别诊断。2早期显微手术治疗控制癫痫症状效果较好。3术后给予抗癫痫药物可预防和较少再发作。4根据手术部位,尽可能的全切肿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3.0T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对胶质瘤和转移瘤的肿瘤组织区、瘤周水肿区进行细胞代谢物水平的检测,试图找出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的依据,以及胶质瘤高、低级别组间的差别。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20例高级别胶质瘤组、16例低级别胶质瘤组和19例脑转移瘤组患者,先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波谱均在增强扫描的基础上获得,使用MR点分辨波谱序列,检测肿瘤组织区、瘤周水肿组织区NAA/Cr、Cho/Cr、NAA/Cho、NAA、Cho、Cr、Lip/Lac等值,进行比较。结果:(1)高级别胶质瘤与转移瘤在肿瘤组织区NAA/Cr代谢物浓度的比值有统计学意义。(2)高、低级别胶质瘤肿瘤组织内Cho/Cr比值有统计学意义。(3)转移瘤与高、低级别胶质瘤在瘤周水肿区NAA/Cr,以及低级别胶质瘤与转移瘤Cho/Cr代谢物浓度的比值有统计学意义;高级别胶质瘤与转移瘤瘤周区NAA代谢物浓度有明显差异。(4)胶质瘤高、低级别组间在肿瘤周围区NAA峰、Cho峰及NAA/Cho Cho/Cr代谢物浓度比值有统计学意义。(5)高级别胶质瘤和转移瘤分别与低级别胶质瘤在肿瘤组织区及瘤周水肿区Lip/Lac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利用氢质子波谱可对胶质瘤和转移瘤进行鉴别诊断;Cho/Cr及NAA/Cho比值可对胶质瘤进行分级;Lip/Lac峰的出现与肿瘤的恶性度呈正相关,但不特异。 相似文献
9.
经颅磁刺激对癫痫病灶脑电相关维数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脑功能指标——大鼠病灶区脑电的相关维数,研究低频经颅磁刺激对慢性颞叶癫痫大鼠脑功能改善的作用。对一组颞叶癫痫大鼠施予频率为0.5Hz、强度为0.4T、20次/日、连续一周的低频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在rTMS前后,分别测取颞叶癫痫大鼠责任病灶区皮层和海马区的脑电,重构时间延迟吸引子,用G-P算法估算反映对应脑区功能状态的相关维数。研究结果显示:施予适量的rTMS(0.4T、20次/日、连续一周),使颞叶癫痫大鼠海马和相应皮层脑电的相关维数比刺激前明显升高。研究表明适量的rTMS有抑制癫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胶质瘤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模型,利用MTT法进行体外药物敏感实验,为临床化疗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实施个体化化疗。方法:32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胶质瘤(WHOⅢ级)的新鲜标本,制备肿瘤单细胞悬液进行体外原代培养,与7种抗肿瘤药物在临床血浆峰值浓度(PPC)条件下作用72小时,MTT法标记存活的肿瘤细胞,用酶标仪检测光密度值(OD),计算出抑制率(IR),检测不同肿瘤个体对化疗药物的敏感和耐药情况,从而指导临床个体化化疗方案的制定。另选取同期符合上述入选标准的20例间变型星形细胞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按照VM-26加DDP方案经验化疗,化疗4个疗程结束后,复查影像学,按照WHO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治疗效果,分为稳定(SD),进展(PD),缓解(PR)。结果:32例临床标本的原代培养及药敏试验,其PPC下的抑制率(IR%)>50%者,DDP有20例;VCR有9例;VM-26有12例;VP-16有17例;Procarbazine有7例;BCNU有6例;Taxol有3例;其敏感性依次为:DDP>VP-16>VM-26>VCR>Procarbazine>BCNU>Taxol。根据体外药物敏感实验结果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治疗29例,肿瘤缓解率为47.2%,对照组为29.4%,2组x2检验统计P<0.05。结论:7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均有耐药的情况,进行化疗药物的敏感测定可以避免耐药药物的使用。根据体外药物敏感实验结果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化疗与对照组相比近期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31)I对男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血清性激素及甲状腺球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男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他巴唑口服,20-30 mg/次,每日口服1次。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131)I治疗。治疗结束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素(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睾酮(T)、雌二醇(E2)、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血清FT3、FT4、T、E2、TG水平均显著下降,TSH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血清FT3、FT4、T、E2、TG水平较低,TSH水平以及临床治疗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131)I能够显著降低男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血清FT3、FT4、T、E2、TG水平,升高TSH水平,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甲亢低骨量患者131I治疗后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00例甲亢低骨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例,131I治疗后口服钙尔奇D及罗盖全治疗;B组50例,131I治疗后骨质自然恢复。另设C组50例为正常对照组。于131I治疗前、治疗后3、6及12个月测定A、B两组骨密度(BMD),观察其骨质变化并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A组随治疗时间延长BMD逐渐升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腰椎(L2-4)骨密度3个月提高明显(t=-2.111,P=0.04)且12个月时达到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t=-2.290,P=0.202)。(2)B组3个月时腰椎BMD有所降低,12个月时升高明显(股骨颈t=-2.327,P=0.043;腰椎(L2-4)t=-2.798,P=0.000)。(3)6个月时两组腰椎骨密度改善幅度出现统计学差异(t=-2.416,P=0.018),12个月时差异显著(t=-3.259,P=0.002)。结论:131I联合钙尔奇D与罗盖全治疗甲亢低骨量患者,其恢复时间及疗效均用131I治疗,能有效防止骨量的进一步下降及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2)
目的:研究甲亢低骨量患者131I治疗后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00例甲亢低骨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例,131I治疗后口服钙尔奇D及罗盖全治疗;B组50例,131I治疗后骨质自然恢复.另设C组50例为正常对照组.于131I治疗前、治疗后3、6及12个月测定A、B两组骨密度(BMD),观察其骨质变化并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A组随治疗时间延长BMD逐渐升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腰椎(L2-4)骨密度3个月提高明显(t=-2.111,P=-0.04)且12个月时达到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t=-2.290,P=0.202).(2)B组3个月时腰椎BMD有所降低,12个月时升高明显(股骨颈t=-2.327,P=0.043;腰椎(L2-4)t=-2.798,P=0.000).(3)6个月时两组腰椎骨密度改善幅度出现统计学差异(t=-2.416,P=0.018),12个月时差异显著(t=-3.259,P=-0.002).结论:131I联合钙尔奇D与罗盖全治疗甲亢低骨量患者,其恢复时间及疗效均用131I治疗,能有效防止骨量的进一步下降及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食盐加碘后健康人及甲亢患者甲状腺摄131I 率的变化及其与24 小时尿碘含量的相关性,探讨甲状腺摄131I 率与
碘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对比食盐加碘前后健康体检者及甲亢患者甲状腺摄131I 率的变化,分析健康体检者甲状腺摄131I 率、晨
尿碘浓度及经肌酐校正的尿碘含量与24小时尿碘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健康人及甲亢患者食盐加碘后3、6 及24 小时甲状腺
摄131I 率均显著降低;健康体检者甲状腺摄131I 率与24 小时尿碘含量呈负相关(r=-0.7651, P<0.001),晨尿碘浓度与24 小时尿碘
含量呈正相关(r=0.8231, P<0.001),经肌酐校正的尿碘含量与24 小时尿碘含量呈正相关(r=0.9054, P<0.001)。结论:食盐加碘对甲
状腺摄131I 率有显著影响,应重新确立甲状腺摄131I 率的正常范围及甲亢的诊断标准;经肌酐校正的尿碘含量较晨尿碘浓度能更
准确地反映碘营养状况;甲状腺摄131I率可作为评估个体碘营养状况的指标,可以稳定地反映近期的碘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5.
彭东徐可为王荣辉何燕黄德娟刘徽婷潘科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17):3276-3279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在Graves病131I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131I治疗的186例Graves病患者,与70例健康对照组分别于131I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和18月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A)动态检测血清TRAb、FT3、FT4、TSH浓度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TRAb的阳性率。结果:70例健康对照组TRAb水平1.09±0.45 IU/L,186例Graves病131I治疗前血清TRAb水平9.95±7.18 IU/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10.306,P0.001)。131I治疗3月后TRAb水平14.81±10.37 IU/L,明显高于治疗前(t=-5.26,P0.001);131I治疗6月后TRAb水平12.33±8.73 IU/L开始下降,治疗12月后TRAb水平3.14±0.87 IU/L明显降低;治疗18月后TRAb水平1.19±0.45 IU/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8,P=0.113)。Graves病131I治疗前TRAb阳性率为93.5%,治疗后3、6、12、18个月TRAb阳性率分别为93.5%、79.6%、27.4%和8.6%。结论:Graves病131I治疗中检测TRAb水平具有指导治疗、判断疗效、预测复发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The response of rat liver lysosomes to starv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lysosomotropic agentsviz. Triton WR-1339 and [131I]-human serum albumin, was assessed in terms of their distribution pattern after isopycnic sucrose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Starvation induced changes in lysosomes appeared to be similar to that produced by the detergent uptake. Both the treatments
caused a distinct decline in the equilibration densities of the organelles. On the other hand, injected labelled protein failed
to comigrate with the lysosomal markers in starved as well as Triton treated rats and conspicuously remained in a region of
high specific gravity in the gradient.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retarded fusion between secondary lysosomes and [131I]-human serum albumin containing phagosomes in the livers of rats subjected to starvation or detergent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31I-Herceptin对HER2过表达乳腺癌细胞Bcl-x L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Iodogen法制备131I-Herceptin,超滤法纯化后测定其标记率、放射化学纯度和免疫结合率。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乳腺癌细胞表面HER2表达水平。131I(4.625 MBq/m L)、Herceptin(125μg/m L)及131I-Herceptin(4.625 MBq/m L)干预乳腺癌BT474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cl-x L的表达。结果:131I-Herceptin的标记率、放射化学纯度和免疫结合率分别为(89.71±2.93)%、(91.80±1.43)%和(58.84±3.35)%。BT474细胞膜表面HER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MDA-MB-231细胞。Herceptin、131I-Herceptin组BT474细胞内Bcl-x L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及131I组(均P0.01),而Herceptin与131I-Herceptin组之间细胞内Bcl-x L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1I-Herceptin保留Herceptin对HER2过表达乳腺癌细胞Bcl-x L表达的抑制作用并促进细胞凋亡,进而与131I产生协同作用,较Herceptin更有效地杀伤HER2过表达乳腺癌细胞。 相似文献
18.
医用直线加速器治疗床对放疗剂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西门子医用直线加速器治疗床对放疗剂量影响的研究。方法将固体水模固定在治疗床中心处,改变加速器机臂的角度,从不同角度照射并用剂量仪进行比对测量,计算出治疗床不同床板对放疗剂量的衰减因子。结果西门子医用直线加速器治疗床中有机玻璃床头板对剂量的衰减在1.5~20.5%,有机玻璃床体板对剂量的衰减在1.9—38.6%,有机玻璃网状窗体板对剂量的衰减在0.18~12.3%。结论放射治疗时正后野180。左右时应选用网状板或有机玻璃床头板,在后侧斜野110。~130。和230。~250。区间最好用床尾板,并对相应剂量做出修正与补偿,而治疗床的主支撑架及金属边柜对剂量的衰减高达12.3~38.6%,而床头延伸板对剂量的衰减在1.1~5.5%之间,因此头部的肿瘤应选此延伸板治疗。因此在治疗计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应避免射线束直接穿过主支撑架与金属边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放疗患者膀胱平均受量及直肠受量对放射性膀胱炎及放射性肠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7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直肠癌根治术后给予放疗的患者130例,收集临床因素、病理因素、放疗因素资料,统计放疗后6个月内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膀胱炎发生情况。结果:放疗因素中,膀胱壁平均照射剂量对放射性肠炎及膀胱炎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即膀胱壁剂量越高,副反应发生率越大;当膀胱壁平均剂量达到49.12 Gy时,放射性膀胱炎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小肠平均剂量控制在50 Gy以下,其值与放射性肠炎的发生无相关性。结论:直肠癌术后放疗患者膀胱壁平均受量控制在49.12 Gy以下,对减少放射性膀胱炎的发生率有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