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孟德尔定律是遗传学教学的重点内容.结合孟德尔定律的实质,以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的7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为实例,剖析了在孟德尔定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误区:脱离数理统计,片面理解孟德尔分离比;对孟德尔定律与连锁遗传的界定不明,误解7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定位.并由此总结,在遗传学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拓展教学内容,真实客观地介绍孟德尔规律,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
通过9个问题的分类分析和详细解答,让“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神奇”回归定律提出的必然性;同时又对围绕孟德尔植物杂交实验的相关科学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许喆 《化石》2008,(1):29-30
遗传学起自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他于1866年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并曾经把文章寄给达尔文,但由于他思想的超前性和当时社会正处于进化理论的大讨论中,孟德尔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任本命 《遗传》2000,22(5):0-322
1865年,奥地利布隆修道院的神父孟德尔(GregorJohannMendel,1822~1884)在经过连续8年的豌豆杂交试验之后,写出了一篇题为《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他以精确的实验数据和严密的数理分析,揭示了生物遗传性状在后代的传递规律,即后世通称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这在当时来说,确实是对生物遗传变异现象本质的揭示。孟德尔在布隆自然科学家协会年会上分两次宣读了他的论文。然而,非常遗憾,由于他的科学思想的超前性,这样一篇卓越的论文竟然没有一人能理解。尽管会后孟德尔把他的论文副本分送到欧美100多家图书馆,但照…  相似文献   

5.
胡恩萍  李娟  孙坤  张辉 《生物学通报》2014,49(10):17-19
通常认为孟德尔在豌豆子二代得到3∶1分离比的基础上发现了分离定律。参考孟德尔论文,在多代自交确认了子二代1∶2∶1分离比后,孟德尔才根据自己的假设提出了遗传学分离定律。两数和的平方公式架起了1∶2∶1基因型分离比与1∶1基因分离比之间的桥梁,科学地反映了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分离和受精时随机结合的数理基础,使测交得以验证数理推论。这反映了遗传学研究的自在逻辑,也体现了孟德尔的成就超越当时细胞生物学发展水平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6.
1900年春天,欧洲发生了一个轰动生物学界的重大事件:有三位科学家几乎同时各自独立地重新发现了被埋没35年之久的孟德尔定律,从而揭开了现代遗传学崭新的一页。那么,孟德尔定律是怎样被重新发现的呢?本文仅就这个问题作一分析与探讨,并以此纪念孟德尔定律再发现90周年。 (一) 第一个宣布重新发现孟德尔定律的是荷兰植物生理学家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1848-1935)。他早年就读于莱顿大学,后到阿姆斯特丹大学执教植物生理学。主要致力于细胞的呼吸作用和渗透作用的研究,成果卓著。1890年,他转向研究植物的遗传与变  相似文献   

7.
解析孟德尔分离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德尔遗传定律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是高校入学考查学生能力和选拔学生的重要素材.在重温经典遗传学知识的基础上,归纳了孟德尔分离比出现的若干前提条件:通过对典型习题的解析,文章认为正确理解孟德尔分离比及其变式,是掌握孟德尔遗传定律实质的基础和关键,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遗传定律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8.
分子生物学解开了孟德尔豌豆种子皱缩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60年代,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用豌豆做试验材料,分析了其中的七对相对性状,最终发现了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在这七对相对性状中,孟德尔最先研究的是成熟豌豆种子的性状,即圆形(RR,Rr)和皱缩(rr)。自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发现以来,一代又一代的遗传学家试图弄清楚豌豆种子圆、皱性状遗传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
黑腹果蝇的分离变相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莉  吴仲义  戴灼华 《遗传》1999,21(4):57-62
众所周知,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而在配子形成时,又按原样以相同比例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这是生物中最基本的遗传规律———孟德尔分离定律。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基因的分离都严格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存在于黑腹果蝇中的分离变相因子(SegregationDistorter,以下简称SD)就是一种具有减数分裂驱动(meioticdrive)性质的、违反孟德尔分离定律的特殊遗传因子,从六十年代发现至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其遗传背景,结构特征及进化规律等方面分别介绍一些近期的研究结果。1…  相似文献   

10.
“孟德尔-摩尔根学派遗传理论”概括性较强,比较抽象,高一学生理解这一理论是相当吃力的。怎样使学生易于理解这部分内容呢?多运用图表可以起较好的作用。下面谈谈我自己对这方面的体会。一.一对因子遗传试验 1.孟德尔用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子_1代的表现型是高茎豌豆,子_2代的表现型有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两种,比数是3∶1。如图1。  相似文献   

11.
生命的密码     
《生命世界》2008,(10):26-31
1866年,当奥地利修道士兼种植爱好者孟德尔发表他的豌豆杂交论文时,科学界对遗传现象仍然一片朦胧。孟德尔宣称豌豆的遗传性状具有“全或无”的特征,而这些性状显然是通过亲子代之间的遗传物质来传递的。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他为什么有如此先进的思想,或许,是因为他留意到了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雌雄二性吧。毕竟,雌雄之结合并不会产生不男不女的中间态。而按照“融合遗传”理论,相对性状会在子代中互相融合,如同墨水和清水的混合。  相似文献   

12.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等,是高中生物学课程的重要任务。在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内容中.孟德尔定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力素材,尤其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有着重要作用。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笔者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教学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本节教学目的是通过孟德尔的豌豆茎高矮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依启发引导的原则,分以下几步讲述。第一步:豌豆高矮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介绍。(板书如课本113页图)。第二步:孟德尔怎样从这个遗传现象中发现问题的? 1.孟德尔为什么要用豌豆作杂交实验?因为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花形又大,实验时人工传粉,比较容易,不同品种繁殖时,不易混杂。(这时教师一定要在黑板上,画图图示豌豆人工传粉的过程,直至结出一个豆荚。其中有三、五个豆粒。目的在于说明传粉一朵花,可以生出几粒种子或几个后代。)  相似文献   

14.
虽然遗传学的起源是在1856—1864年奥国生物学家孟德尔(Mendel)所进行的豌豆杂交试验的发表(1865年),但因为他走在时代前面,没有引起当时生物学家的注意。他的工作被淹没了三十多年,直到1900年才被德国的戈林斯(Correns)、奧国的歇尔马克(Tscher-mak)、荷兰的德福里(De Vries)三人所同时  相似文献   

15.
答 :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规律——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这是因为豌豆是自花传粉的植物 ,而且是闭花传粉。也就是说 ,豌豆花还没有开放的时候雌蕊的柱头上已经沾上了花粉。所以在自然状态下 ,它永远是纯种 ,避免了天然杂交的可能。以上就是高中生物教材对孟德尔之所以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并且获得成功的原因的解释。但是对这样的解释 ,有很多学生提出了疑问 ,难道在自然状态下 ,豌豆没有杂种吗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 ,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科研中发现的一个含调控杂种花粉不育基因座(S23)的水稻材料(DSSL)应用于教学,设计了一个基于SSR分子标记对比经典孟德尔分离和偏孟德尔分离的综合性实验。利用位于水稻两条染色体上的4个SSR标记对两亲本及其杂交构建的F_2代群体进行单株基因型检测,用显微图像观察与统计分析亲本及杂种F1的花粉育性,不仅从分子水平上验证了分离定律,更从基因型到表型的观察实验中完整展现了水稻的偏孟德尔分离现象及其原因,加深了学生对植物遗传规律、基因型与表型关系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与探究动机,增强了学生对实验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构思一个科研成果转化至教学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以推动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一、孟德尔的单因子遗传实验现代遗传学是孟德尔奠下基础的。他经过多年的豌豆杂交实验,于1865年提出了学术报告。他选用七个品种的豌豆进行了一对性状和两对性状的杂交遗传实验,由此得出了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现在先讲分离规律,因为这是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刘青 《生物学通报》2007,42(3):35-36
孟德尔进行了8年的豌豆杂交试验,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这2个定律与摩尔根提出的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共同揭示了分布在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传种接代过程中的传递原理,奠定了遗传学大厦的基础。学习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不但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这2个定律,而且还要学习孟德尔在提出这2个定律的试验过程中所提供给人们的如何进行科学思维以发现规律的方法,以及孟德尔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正乔治·孟德尔(Gregor Mendel)的生活轨迹与豌豆的交集,催生了多个现代科学学科,诞生了经典遗传学,从而全面改观了生命科学。孟德尔,1822年出生于被称为"多瑙河之花"的奥地利海森道夫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是家中5个孩子中唯一的男孩。他自小就喜欢园艺,等待一朵花的开放、欣赏树叶的慢慢变黄,常常就是这个男孩寂寞时光中快乐的源泉。因为天资聪颖而且勤奋好学,贫寒的家庭  相似文献   

20.
从科学史角度对孟德尔的遗传研究工作被忽视30余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孟德尔遗传研究的超前性是其被忽视的最重要原因,并对教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