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金丝猴的相互理毛行为是否具有卫生功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应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在113天的跟踪观察(有效观察时间351小时)的基础上,收集了293个相互理毛回合(bout)的数据,对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玉皇庙西梁群个体间的相互理毛进行了分析,检验相互理毛是否符合卫生功能假说(Hygienic functional hypothesis)。在分析数据前我们将标本的体表分为17部分,并定义了各部分的界限和其所占全身表面积百分比。根据自我理毛行为在身体表面各部位可进行的难易程度,将其分为不可进行,难以进行和易于进行部位的三种类型。为了了解相互理毛是否集中在自我理毛不容易进行的部位,我们做了三个相应的分析:自我理毛在全身的分配,各部位得到相互理毛的情况,不同年龄性别组得到相互理毛的情况。结果表明限法进行自我理毛的部位得到相对多的相互理毛,难以进行自我理毛的部位得到相互理毛百分比与其占总表面百分比相一致,易于进行部位得到相对少的相互理毛。这种自我理毛与相互理毛之间的补偿关系符合卫生假说。但是并非所有难以或无法进行自我理毛的部位得到均匀的相互理毛,相互理毛主要集中在背部和肛门繁殖区,不同年龄性别组的相互理毛受到社会等级的影响,相互理毛的这种选择性分配,说明除了有卫生功能外还应该有其它的功能含义。  相似文献   

2.
笼养太行山猕猴的理毛行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动物行为的归宿 ,无非是获取食物 ,避免伤害或得到最大的繁殖机会[1] 。当今 ,行为生态学已成为灵长类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在猕猴的种群生态[2~4 ] 、繁殖行为[5,6 ] 、取食行为[7] 及社会行为[1,8] 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理毛行为作为猕猴日常社会行为结构的一个重要补充已有一些定性描述[4 ,9~ 11] 。作者对笼养太行山猕猴的理毛行为做了长期观察 ,现将研究结果予以报道。1 材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与设施选取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猕猴养殖场笼养且具有档案记录的 38只太行山猕猴为观察对象。成年猕猴为野…  相似文献   

3.
<正>理毛行为(Grooming behavior)的定义是动物个体对自身或其同类个体体表(皮肤、毛发或羽毛等)进行的多种形式护理,包括对体表进行有规律的梳理,以及用舌头或嘴唇舔皮肤和毛发等(Veà et al., 1999)。在灵长类动物中,理毛行为大多表现为个体接触和探查自身或另一个体体表被毛,将毛发分开后从中拣出盐粒或皮肤寄生物放入口中咀嚼或直接用嘴咬食被毛下的盐粒或皮肤寄生物(李银华和李保国, 2002)。依据理毛接收对象的不同,可将  相似文献   

4.
开展珍稀濒危物种的寄生虫感染状况调查对该物种的保护与研究十分重要。2015年5—6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黑叶猴繁殖中心内4个饲养片区的72只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进行寄生虫调查,共采集样本199份(其中皮屑样本2份,血液样本70份,粪便样本127份)。结果发现,仅22份粪便样本中含有毛首线虫Trichuris spp.卵,虫卵数100~1 850个/g;成体猴、亚成体猴、雄性个体、雌性个体毛首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为31.25%、29.17%、31.58%和29.41%。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感染率在成体与亚成体之间(t=1.834,df=2,P0.05)、雄性与雌性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89,df=2,P0.05)。采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0.1 g·kg-1驱虫5 d后,驱虫效果达到94%,说明其驱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哺乳动物的玩耍行为有助于提高运动及社会交往技能,有助于社会关系的建立。为探讨玩耍行为在黑叶猴未成年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呈现模式,我们以广西南宁动物园两群笼养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未成年个体为观察对象,应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收集观察对象玩耍行为相关数据。结果表明:打斗式玩耍平均占黑叶猴未成年个体玩耍时间的14.4%16.9%,追逐式玩耍占3.6%16.9%,追逐式玩耍占3.6%13.6%,运动性玩耍占48.6%13.6%,运动性玩耍占48.6%57.0%,物品玩耍占20.8%57.0%,物品玩耍占20.8%25.0%。少年个体的玩耍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少年雄性打斗式玩耍和追逐式玩耍的频次明显高于少年雌性。在社会性玩耍中,少年雄性更为主动。这些结果支持了运动训练假说。在玩耍伙伴的选择上,少年雌雄性个体都喜欢选择少年雄性个体作为玩耍伙伴。未成年个体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玩耍行为也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幼年个体运动性玩耍和物品玩耍的频率明显高于少年个体。  相似文献   

6.
2002 年3~12 月, 采用焦点动物观察法和全事件行为记录法对南宁动物园人工饲养的5 群黑叶猴的拟母亲行为进行了观察。5 群黑叶猴中, 有幼体9 只, 成年个体19 只。观察发现非母雌性黑叶猴的拟母亲行为有怀抱、携带、接近、理毛、吻婴5 种类型; 各种行为类型发生的频次从高到低分别为接近(46.19 %) 、怀抱和携带(24.14 %) 、吻婴(20.36 %) 和理毛(9.31 %) 。通过比较还发现: 1) 幼体出生几个月内(4~8 月龄) , 黑叶猴拟母亲行为经常发生。2) 拟母亲行为的强度与幼体的年龄具有较大的关联性, 与非母雌性的育婴经验有关, 育婴经验缺乏的非母雌性对幼体表现出比有育婴经验的个体更强烈的兴趣。3) 拟母亲行为发生受幼猴母亲的默认程度的影响, 有些母亲不允许其它雌猴接触幼体。4) 拟母亲行为有助于缓解群内雌性个体间的冲突, 调节群内个体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松  黄乘明  张才昌 《兽类学报》2006,26(2):136-143
2003年10月30日至2004年11月21日,采集了3只笼养雌性黑叶猴妊娠期和1 只笼养雌性黑叶猴发情期的晨尿,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尿液中孕酮和雌二醇浓度,同时用全事件观察法观察黑叶猴的行为,分析雌性黑叶猴的行为与其尿中的性腺激素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进入妊娠期,雌性黑叶猴尿中的雌二醇浓度逐渐上升,中后期达高峰;而尿中孕酮浓度在妊娠初期仍维持在放免法的灵敏度以下,妊娠约1 个月后才升高至灵敏度以上(13.39 ng/ mgCr);2)在妊娠中期,雌性黑叶猴仍维持着较高频率的邀配行为,但与雌激素的变化无明显的相关关;3)发情期,雌猴尿中的雌二醇浓度与其邀配行为呈正相关;4)雌性黑叶猴的性激素高低与其等级序位无关,但序位高的雌猴繁殖较早。  相似文献   

8.
相互理毛行为广泛存在于社会性群居灵长类动物中,通常具有清洁卫生和社会交往功能。2012 年10 月至2013 年6 月,我们在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一人工辅助投食滇金丝猴群,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收集了雌性个体间相互理毛的行为数据,包括理毛的部位、理毛的姿势、理毛的时间和回合数。研究结果表明:滇金丝猴雌性个体之间每次相互理毛的平均时间为5. 7 min。相互理毛部位较多的发生在自我理毛不能进行(达到)的部位(61.1% );在不能自我理毛部位的相互理毛行为持续时间长,平均9.7 min;在个体能够进行自我理毛部位的相互理毛持续时间短,平均为3. 2 min。相互理毛的姿势以对坐为主(48. 4% ),不同理毛姿势的理毛时间差异显著。新迁入家庭单元的雌性个体为理毛的首先发起者,但其获得被理毛的时间却并不多。滇金丝猴雌性个体相互理毛部位、理毛姿势和理毛时间的差异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理毛行为符合卫生功能假说和社会功能假说。  相似文献   

9.
黑叶猴的饲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黑叶猴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笼舍设施,饲料、喂养方法;以重量法测定12头黑叶猴日粮组成和比例,确定成年雄性和雌性间每天食量差异极不显著,谷物饲料占总量的31.58—35.78%,哺乳期雌性比非哺乳期雌性食量平均递增14%;生活集小群,过冬采用小气候保温箱,有利于适应上海地区生话,达到第二代繁殖成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关于白头叶猴的分类地位颇有争议,争论的焦点是白头叶猴是一个独立种还是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的一个亚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