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云南海口早寒武世褐藻化石新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徐兆良 《Acta Botanica Sinica》2001,43(10):1072-1076
主要报道了产自云南海口耳材村早寒武世筇竹寺组玉案山段澄江生物群中的褐藻化石-拟点叶藻(Punctariopsis latifolia gen.et sp.nov.)简单拟点叶藻(Punctariopsis simplex gen.etsp.nov.)和古德带藻(Vendotaenia cf.antiqua Gnilovskaya)3种。这些化石丰富了澄江生物群物种的多样性,为研究该群生物爆发性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通过对现生褐藻和褐藻化石形态学的比较研究,表明化石属和现代属在系统演化上可能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并进一步证明了澄江生物群在云南海口地区发生于一个潮间带和亚潮带的海水环境。  相似文献   

2.
刘琦  杨柳 《化石》2003,(3):28-29
笔者在参加中国古生物学会 2 2届学术年会期间 ,有幸听了贵州工业大学的王约老师作的关于凯里生物群中的一些水母状动物化石和遗迹化石共生保存研究的学术报告 ,在王老师的报告中 ,展示了很多奇特的水母状化石的标本 ,在这些水母状化石的标本上都可以看到有很多虫迹化石分布。有的穿插整个水母状动物而过 ,有的从边缘穿插 ,有的在动物的中部向下潜穴。目前认为这些遗迹是由于造迹生物去吃死去的水母状动物的腐烂尸体而形成的 ,这个理论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回云南之后 ,我观察了我们云南出产的很多甲壳类生物的表面 ,同样发现了很多遗迹化石…  相似文献   

3.
通过昆明海口马房村同一个采坑的化石连续采集和统计,对澄江化石库中两种埋藏相(以事件层泥岩和背景层泥岩所代表)内化石保存和组合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事件层内化石量并不随单一事件层厚度变化而变化。物种在剖面上不同层位的事件层内分布不均匀,表现为单层富集现象;而背景层内的化石含量与背景层的沉积厚度有关,背景层的沉积厚度越厚,化石数量就越多。(2)事件层与背景层内化石组合和结构存在很大差异。事件层内化石组合与背景层内化石组合相比具有更多的物种组成和更复杂的古群落结构;而背景层内化石组合面貌单调,在剖面上保持稳定。(3)事件层内化石生物体腐烂发生在埋藏之后,绝大多数化石生物是被活埋后保存下来的;而背景层内化石主要表现为外壳和弱矿化有机质生物表皮在海床表面长时间停滞而堆积形成,明显受到时间均衡作用(time-average)的影响。(4)事件层内化石在埋藏前无搬运作用,或发生近原栖息地的快速搬运,埋藏后无生物扰动。背景层内大量壳体相连的双瓣壳节肢动物化石和完整海绵体化石的存在则表明,背景层代表一个低氧、低能并具有有限生物扰动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4.
侯先光  陈均远 《古生物学报》1989,28(2):207-213,T001
一、前言节肢动物与环节动物之间在分类学上存在着一些中间性地位的生物分支,由于这些生物分支对解开节肢动物起源和系统发生之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长期以来为科学界所重视。处于中间地位的现存生物分支或已绝灭的生物分支十分稀少。有爪类(onychophorans)和缓步类(tardigrades)是现存的中间地位的  相似文献   

5.
余汶 《古生物学报》1988,(3):303-305
本文中所描述的化石,系笔者于1978年采自湖北宜昌黄山洞剖面下寒武统灯影组黄鳝洞段灰棕色磷质白云岩中.与这种化石共生的有扬子微型软体动物群(Yangtze Micromolluscan Fauna)中的多板类 Tchangsichiton notabilus Yu, Sinuconus clypeus Yu; 节壳类 Yangtzemerisma rarum Yu, Y.? cancellatum Yu; 单板类 Yangtzeconus priscus Yu, Huangshan dongoconus pileus Yu, Obtusoconus paucicostatus Yu, O. rostriptutea (Qian), Spatuloconus rudis Yu;  相似文献   

6.
全国地质期刊编辑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青岛召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鼓边 《古生物学报》1992,31(1):127-127
Lapworthella属原有28种,经过笔者研究,仅有14种可以成立(包括新种)。Lapworthella xinjiangensis sp. nov.产于新疆乌什玉尔吐斯组,它的发现为塔里木地块下寒武统的对比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7.
徐光辉 《古生物学报》2004,43(3):325-331
描述3块新的标本,分别是节肢动物Pisinnocaris sp.,Tanglangia longicaudata Luo et Hu,1999和Pygmaclypeatus daziensis Zhang,Han et Shu,2000。新的标本进一步增进我们对其形态结构特征的了解。通过与相关属种的比较,简要讨论其系统位置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文堂 《古生物学报》2002,41(3):303-307
云南澄江及梅树村早寒武世黑林铺组(玉案山段及石岩头段)的帽形化石,被命名为云南太阳女神螺(新种),这是澄江生物群内软体动物化石的初次发现。根据梅树村及澄江的地层层位,该种由梅树村阶上部可延至筇竹寺阶,玉案山段软体动物稀少的原因与环境的波动,如潮汐影响近海沉积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9.
昆明、武定地区早寒武世关山动物群的双瓣壳节肢动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采自昆明、武定地区下寒武统沧浪铺阶乌龙箐组下部黄绿色页岩层中的双瓣壳节肢动物Tuzoia和Isoxys,讨论Tuzoia和Isoxys两属的特征和种群、地质、地理分布、软体附肢、分类位置、古生态及其演化趋势。详细描述关山动物群中Tuzoia和Isoxys的3种(其中2新种):TuzoiasinensisP’an,1957,T.tylodesaLuoetHusp.nov.,IsoxyswudingensisLuoetHusp.nov.,和I.sp.。  相似文献   

10.
Astothegaleaspids,thePosongchongFormationofZhaotongDistrictismostsimilartothePingyipoFormationofJiangyou,Sichuan.BothLungmenshanaspisandSanqiaspisareexclusivelyfoundinthesetworegions,indicatingthepresenceofbiogeographicconnection.PaleontologicStudiesSubclassGaleaspidaTarlo,1967orderHuananaspiformesJanvier,l975FamiIySanqiaspididaeLiu,l975GenusSanqiasPisLiu,l975TyPespeciesSanqiasPisrostrataLiul975.ReferredspeciesSanqiasPiszhaotongensisLiul97iEmendeddiagnosisCephalicshieldnarrow,rou…  相似文献   

11.
浙西早寒武世梅树村期棒状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记述了浙江省西部江山县新塘坞地区灯影组(梅树村期)中新发现的矿化骨骼化石——浙江棒(新属)Zhejiangorhabdion gen.nov.。该化石的形态与以往化石类群均不相同,为个体微小的棒状,表面具较复杂的纹饰,不同个体间的纹饰都有一定变化,推测是动物体内不同部位的骨棒所具有的特征,代表了一个新的化石类群。新属的发现丰富了梅树村期动物群的内容,对了解具骨骼动物群体在这一时期的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云南虫类(yunnanozoans)是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中重要的原始脊椎动物,包括云南虫(Yunnanozoon)和海口虫(Haikouella)。由于保存原因,对云南虫的形态学了解十分有限。海口虫鳃弓保存了明显的鳃丝构造,而这个特征在云南虫中却没有报道。通过最近观察研究云南澄江小滥田5.3亿年前下寒武统帽天山页岩中采集的云南虫化石标本后,发现了类似海口虫的鳃丝构造,为该类动物的相互联系及脊椎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根据。  相似文献   

13.
贵州早、中寒武世斗篷海绵科(Choiidae)的发现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描述了贵州遵义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生物群和台江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中保存完整的斗篷海绵科(Choiidae)中斗篷海绵(Choia)和小斗篷海绵(Choiaella)化石标本,共计2属2种2未定种:Choia zunyiensis sp.nov.,Choia sp.,Choiaella avata sp.nov.和Choiaella sp.。Choia分布很广.在我国下寒武统澄江生物群及北美中寒武统的四大生物群中均有产出。Choiaella原仅产于我国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中Choiaella的发现使其时代上延至中寒武世。贵州早、中寒武世斗篷海绵科的发现及研究为海绵动物的早期演化及古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14.
记述了产于云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基干肺鱼形动物一新属、新种——多孔弓鱼(Arquatichthys porosus gen.et sp.nov.)。新材料包括一件较为完整的下颌和鳞片若干。与基干肺鱼形动物相近的特征有:第四下齿骨水平凹线呈"L"形;下颌表面可见许多不规则排列的感觉管开孔;具三块冠状骨;冠状骨侧部为宽阔的小齿带;侧联合齿骨附着区较小;颌收肌窝大;菱形鳞片具明显的前腹突。鉴别特征包括下颌背缘明显隆起,以及后缘具加长的被覆压区。多孔弓鱼的发现为探讨肉鳍鱼类的早期分化提供了新的资料,在早期肉鳍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框架下讨论了鳞片的特征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