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何月秋  林立  杜甜钿  黄艾 《广西植物》2017,37(5):627-633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固相微萃取法提取紫娇花不同部位的挥发油,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与计算机检索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并对该挥发油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娇花挥发油具有成分及相对含量差异大、成分较简单、化合物种类以含硫化合物为主的特点。两种方法在紫娇花不同部位挥发油中共检测出了16种化学成分,以硫醚类和含硫烃类化合物为主,相对含量占总成分在80%以上,其中Disulfide,bis(2-sulfhydrylethyl)-含量最高,其余许多成分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两种方法所得到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固相微萃取法对醇类、醛类和酯类物质提取效果较好,而水蒸气蒸馏法对含硫烃类、硫醚类和萜类的提取效果更好。实验条件下紫娇花挥发油清除DPPH·自由基的IC_(50)为17.46 mg·mL~(-1),清除率可达54.86%;紫娇花挥发油在相同条件下较L-抗坏血酸具有更强的总抗氧化力。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火棘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火棘叶中分离得到四种化合物(晶1~4),经UV,IR,NMR和MS等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是芦丁(晶1),芒甙(晶2),异槲皮甙(晶3)和槲皮素(晶4)。以上四种成分均为首次由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3.
火棘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杨锋  段玉峰  周芳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1):2126-2130
对火棘多糖的提取工艺、分离纯化以及抗氧化活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火棘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90℃、9h,料液比为1∶10,提取率3.5%;火棘多糖具有明显的体外清除含氧自由基的作用,DPPH·分光光度法测得SC50为1.87mg/mL;通过分级沉淀、DE-52柱层析分离得到PP-A2、PP-A3、PP-A4和PP-B1、PP-B2、PP-B36种级分;经SephadexG-200柱层析鉴定,PP-A2、PP-A3、PP-B2为均一多糖.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雪松松针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化学成分。使用维生素C为阳性对照,以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作用为指标评价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从雪松松针挥发油中鉴定了37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5.10%,以烃类和醇类为主;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其IC50分别为0.30、0.22及0.96 μg·mL-1,且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可见,雪松松针挥发油中含有多种有应用价值的化学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5.
猪殃殃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猪殃殃挥发油成分,进一步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了110种主要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7.38%),主要为十六烷酸(13.88%)、芳樟醇(11.90%)、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8.79%)、3-乙基-1,4-己二烯(2.37%)、2-戊-呋喃(2.09%)、2-己烯醛(1.90%)、己醛(1.89%)、(Z)-香叶醇(1.84%)和α-松油醇(1.83%)、植醇(1.81%)等。1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猪殃殃植物中被发现。  相似文献   

6.
红豆树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红豆树叶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生物活性,本研究首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红豆树叶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结合DPPH和ABTS法及抑菌圈法,评价其体外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红豆树叶挥发油中共检测出化合物36个,占挥发油总量的90.50%;挥发油主要成分为1,4-二十烷二烯(25.72%)、1,19-二十烷二烯(10.85%)、2,6-二叔丁基对甲酚(10.14%)、邻苯二甲酸正丁基异丁基酯(9.75%)、(Z,Z)-6,9-二十烷二烯(7.60%)、(E,E)-α-金合欢烯(7.51%)、叶醇(4.74%)和2-异丙烯基-5-甲基-6-庚烯-1-醇(4.04%)。红豆树叶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的半数有效量(ED50)分别为0.27、0.14 mg/mL,且抗氧化活性与挥发油浓度呈量效相关。红豆树叶挥发油浓度为7.1 mg/mL时,其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抑菌圈分别为11.29、9.88、10.85和11.03 mm。本研究为红豆树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棘托竹荪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檀东飞  梁鸣等 《菌物系统》2002,21(2):228-233
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棘托竹荪的挥发油,得油率为0.45%。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首次对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FFAP柱分离出36个峰,用质谱法鉴定出28个成分,其主要成分为13-甲基-环氧十四烷-2-酮(23.53%)、亚油酸(17.56%)、芹子烯(12.37%)、棕榈酸(8.20%)、9-十六碳烯酸(7.84%)、(-)-Lepidozenal(7.82%)等,占总挥发油的97.76%,对挥发油进行抑菌试验,其结果为:桔黄青霉、啤酒酵母最敏感,黑根霉、黑曲霉次之,白色假丝酵母、金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稍差。  相似文献   

8.
杜虹花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GC-MS)对杜虹花(Callic arpa formosana Rolfe)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用DPPH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从杜虹花叶挥发油中鉴定出48种成分,占总挥发油的90.14%.其中(-)-斯巴醇(20.23%)、β-石竹烯(17.22%)、大根香叶烯(8.06%)和β-桉叶烯(5.52%)为其主要成分.此外,τ-榄香烯(4.18%)、马兜铃烯(3.78%)、异香橙烯氧化物(2.71%)及4-松油醇(2.50%)的含量也较高.抗氧化实验中,3种不同浓度的挥发油均对DPPH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且有明显的量-效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为较全面地研究苦橙(Citrus aurantium var. amara)全植株挥发油成分及抗氧化与抗菌活性,该研究以其叶、花、幼果为材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其成分,并利用体外测试方法比较了三者的抗氧化与抗菌活性。结果表明:(1)从苦橙叶、花及其幼果挥发油中共分离鉴定出94种成分,3个部位的挥发油成分种类及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13种为共有成分。从叶中鉴定出34种成分,含量较高的有芳樟醇(30.51%)、α-松油醇(14.78%); 从花中鉴定出32种成分,主要成分有芳樟醇(57.59%)和d-柠檬烯(16.15%); 从幼果中鉴定出69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含有d-柠檬烯(25.55%)和γ-萜品烯(10.48%)。(2)苦橙3个部位挥发油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其中苦橙幼果、叶及花的挥发油对ABTS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2.6、5.1、8.2 mg·mL-1,对DPPH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2.7、4.3、5.0 mg·mL-1,幼果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最好。(3)苦橙幼果挥发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表现出的抗菌活性也强于叶和花。该研究结果为苦橙叶、花及其幼果中挥发油的提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三花莸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印锁  李兆琳 《植物研究》1993,13(4):394-398
用自制的水蒸气蒸馏-溶液萃取装置从马鞭草科莸属Caryopteris Bunge植物三花莸C.terniflora Maxim.中提取挥发油,含量为1.003%,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普法对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含量为分离出50多个组分,质谱鉴定了25个成分,占总色谱峰面积的63.78%。三花莸挥发油 的主要组分为α-柠檬烯(37.40%),(+)-顺-桧醇(26.90%),还含有α-蒎烯,  相似文献   

11.
采用常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出榅桲挥发油,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分离鉴定出18种成分,主要成分有乙酸十二酯、环壬烷酸乙酯、14-十五碳烯酸、7,10,13-十二烷三烯酸甲酯、4.葵烯酸乙酯和5.甲基壬酸乙酯,并用化学方法分析了榅桲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2.
椿叶花椒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研究了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椿叶花椒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鉴定出33种成分,占挥发油总离子流色谱峰面积的99.99%。椿叶花椒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2-壬酮,芳樟醇,β-水芹烯。  相似文献   

13.
从玫瑰花中分离了7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法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咖啡酸(2)、木犀草素(3)、槲皮素(4)、乔松素-7-O-β-D-葡萄糖苷(5)、槲皮素-4’-O-β-D-葡萄糖苷(6)、刺槐苷(7)。化合物2、3、5、6、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4.
GC-MS法分析曼陀罗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曼陀罗中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曼陀罗挥发油中鉴定出58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油量的92.37%.其中主要成分为5,6-二氢-6-戊基-2H-吡喃-2-酮(44.29%)、二苯胺(12.50%)、四十四烷(10.41%)、二十烷(4.19%)、(E)-3-己烯-1-醇(2.38%)、3,7,11,15-四甲基-2-十六碳烯-1-醇(2.28%)等.  相似文献   

15.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常压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花椒中的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连用仪分析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百分含量,通过测定,从挥发油中分离出了100余种化合物,共鉴定出52种,占挥发油总量的61.47%,其中绝大多数为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萜烯醇含量高达20.03%,桉油精为5.57%,胡椒酮为4.6%。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HPLC-ESI-MS分析白背三七醇提液经HPD-100树脂富集分离后的黄酮类化合物,并采用化学和生物模型对富集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富集物主要黄酮成分为槲皮素和山奈酚的糖苷类化合物,且以山奈酚-3 -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最高;白背三七醇提液经富集后总黄酮含量提高了6倍.在试验模型中,除螯合能力外,富集后产物抗氧化能力较富集前均有显著提高,说明黄酮类化合物是白背三七抗氧化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鲜姜榨汁-过滤的方法提取鲜姜内成分。然后对其化学成分进行GC/MS分析。从鲜姜汁中分离确定了33中成分,其中萜类物质相对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8.
民间用药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 L.)为豆科羊蹄甲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省份。基于前人的研究,并未发现对洋紫荆花化学成分研究的相关报道,本文以采自云南德宏地区的洋紫荆(B.variegata)花为研究对象,运用各种柱色谱分离手段,从其乙酸乙酯部分中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经核磁共振波谱及质谱解析,分别鉴定为Isoliquiritigenin(1)、Naringenin(2)、Kaempferol(3)、Kaempferol-7-O-β-D-glucopyranoside(4)、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5)、Caffeic acid(6)、(-)-Catechin(7)及Kaempferol-3-O-L-rhamnopyranoside(8)。化合物1和4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正交实验,确定火棘果红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贵州野生火棘果为原料,首先,以柠檬酸的乙醇溶液为提取剂,在400~800nm范围内对提取液的吸收光谱进行扫描,确定其最大吸收波长;然后,以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为衡量指标,确定最佳提取剂;再次,探讨了提取次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等单因素对火棘果红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最后,在单因素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L9(34)正交实验,确定红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1.在400~800nm范围内,火棘果红色素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30nm;2.最佳提取剂为9%柠檬酸乙醇溶液;3.火棘果红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0,提取时间60min,提取次数2次,提取温度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