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栖霞山栖霞组的(竹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栖霞组原名栖霞石灰岩,它的标准地点在南京栖霞山。最初李希霍芬(Richthofen F.von,1882)把栖霞石灰岩指为五通石英岩与龙潭煤系之间的一段海相地层,定其时代为泥盆纪。1931年,李四光将栖霞石灰岩分为3层,下部称船山灰岩,中部为臭灰岩,上部为栖霞灰岩(狭义)。栖霞灰岩(狭义)可分为二部分,栖霞灰岩下部开始为黑色沥青质富硅质和钙质页岩(Lower lydite 22米厚),向上为带微红色硅质页岩,夹燧石灰岩,再上是一层层理显著的纯灰岩,产Misellina claudiae,称claudiae带,建议以Pc表示,厚度不少于48米。再上并入栖霞灰岩上部的主体,岩性为暗蓝色灰岩夹多层黑色燧石,栖  相似文献   

2.
栖霞组原名栖霞石灰岩,它的标准地点在南京栖霞山。最初李希霍芬(Richthofen F.von,1882)把栖霞石灰岩指为五通石英岩与龙潭煤系之间的一段海相地层,定其时代为泥盆纪。1931年,李四光将栖霞石灰岩分为3层,下部称船山灰岩,中部为臭灰岩,上部为栖霞灰岩(狭义)。栖霞灰岩(狭义)可分为二部分,栖霞灰岩下部开始为黑色沥青质富硅质和钙质页岩(Lower lydite 22米厚),向上为带微红色硅质页岩,夹燧石灰岩,再上是一层层理显著的纯灰岩,产Misellina claudiae,称claudiae带,建议以Pc表示,厚度不少于48米。再上并入栖霞灰岩上部的主体,岩性为暗蓝色灰岩夹多层黑色燧石,栖  相似文献   

3.
安庆栖霞组的腕足类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南方二叠纪地层中的腕足动物群,以晚二叠世的腕足动物研究的最为详细,其次是早二叠世晚期的腕足动物,许多古生物工作者发表了论文,给予论述;而对早二叠世早期的腕足动物群研究则较差。1927年赵亚曾首先研究了长江下游栖霞灰岩中的腕足类化石,并报道了“栖霞石灰岩之腕足类化石”8属、10种、3未定种,其中1新种,但时代并未肯定。在我国栖霞组内以珊瑚及(竹蜓)科化石为主,而又比较标准,地层对比较为重要,所以对栖霞组内的腕足类研究就减少了,直至近十多年来才逐渐的对这一地层的腕足类的研究给予重视。笔者将安庆白鹿尖剖面的腕足类化石研究发表,是因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介绍的介虫类化石是1961年杨敬之、穆恩之二同志在湖北长阳马鞍山一带下二叠纪地层中所采获。化石产在栖霞石灰岩的底部和顶部的黑色有机质页岩中,共计27种12属:在这27种中除 Hollinella tingi(Patte)一种曾在三叠纪飞仙关页岩中发现外都是新种。这些化石是采自(1)双珠岩;(2)张家堖;(3)放牛坪;(4)许家沟等四个不同的地方。按层位来说,第1和第2是位於栖霞灰岩的底部直接盖在马鞍煤系的白色砂岩之上,第3、4两地是栖霞石灰岩的顶  相似文献   

5.
湘东南早二叠世栖霞期早期的Schwagerina cushmani䗴类群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一前言根据古生物和地层发育的特征,湖南二叠纪地层的分区大致以"雪峰古陆"为界,分为湘西北区和湘东南两个区(周祖仁,1979,图1).湘东南下二叠统栖霞组的(竹蜓)类自下而上可以分为四个带,即Schwagerina cushmani带、Staffella vulgaris(sp. nov.)带、Misellina claudiae 带和 Parafusulina multiseptata 带.本文所讨论和描述的即介乎上石炭统船山组 Pseudoschwagerina 带与下二叠统栖霞组 Staffella vulgaris 带之间的 Schwagerina cushmani 带的(竹蜓)类动物群.湘东南的这一(竹蜓)类动物群所包含的(竹蜓)类与陈旭(1934)列入"臭灰岩"底部的大部分(竹蜓)化石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的朱森珊瑚(Chusenophyllum),采自安徽南部栖霞组上部,数量虽不多,但产出的层位相当稳定,是识别栖霞组的化石标志之一。对确定栖霞组的生物地层层序、划分栖霞组与茅口组的分界,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对于认识栖霞组中四射珊瑚的特征及其演化过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安徽南部地区栖霞组剖面,以贵池灌口仰天堂、巢县平顶山二地最好,化石比较丰富,界线清楚,出露较完整。  相似文献   

7.
滇东石林地区早-中二叠世Globivalvulina有孔虫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石林地区早中二叠世地层剖面中的Globivalvulina(球瓣虫属)化石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栖霞组含16种,茅口组含有13种,两组中物种相似度可达92%。种级分异度变化显示,栖霞组的种以增加趋势为主,茅口组则以减少为趋势。总体上这一时期Globivalvulina动物群物种上升高峰仅有一次,出现在栖霞组中上部;而下降高潮有两次,第一次出现于栖霞组上部与茅口组底部界线附近,第二次是茅口组顶部。后一次下降幅度远大于前者,可能与中二叠世末期有孔虫动物群演化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8.
对云南石林地区早一中二叠世地层剖面中的Globivalvulina(球瓣虫属)化石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栖霞组含16种,茅口组含有13种,两组中物种相似度可达92%.种级分异度变化显示,栖霞组的种以增加趋势为主,茅口组则以减少为趋势.总体上这一时期Globivalvulina动物群物种上升高峰仅有一次,出现在栖霞组中上部;而下降高潮有两次,第一次出现于栖霞组上部与茅口组底部界线附近,第二次是茅口组顶部.后一次下降幅度远大于前者,可能与中二叠世末期有孔虫动物群演化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描述的化石是采自贵州、云南和四川三省的下二迭纪栖霞灰岩中。1956年,贵州石油普查大队548队寄给本所一批标本,这些标本是采自贵州福泉县。其中有Hayasakaia 属的标本一块,与它共生的有栖霞灰岩下部的标准化石Stylidophyllumvolzi(Yabe et Hayasaka),Stylidophyllum chaoi Huang 和Paracaninia sp.等。1956年和1957年,北京地质勘探学院贵州地质实习队在贵州都匀、贵定、独山等县  相似文献   

10.
季强 《古生物学报》1988,(5):607-614
广西鹿寨龙江一带的晚泥盆世地层,根据岩性自上而下可分为五指山组、蜡烛台组和富和组。五指山组为一套灰色、灰白色中至厚层扁豆状灰岩,总厚约100余米。蜡烛台组为一套深褐色至灰黑色薄层硅质岩,层面可见竹节石,总厚约40m,与上覆五指山组和下伏富和组均为整合接触。富和组原称富和段,系翁金桃等(1986)所建,为一套深灰色薄层灰岩与灰黑色薄层硅质岩互层的地层,标准剖面位于桂林杨堤。本文首次将富和组引用于该区,以代表蜡烛台组与东岗岭组之间的这套薄层灰岩与  相似文献   

11.
江苏大丰石炭纪及早二叠世栖霞期䗴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研究的材料是地质矿产部华东石油地质局在江苏大丰地区一个钻井的岩芯中采集的。(竹蜓)化石样品有15个,经鉴定有11属38种,含(竹蜓)层位分别归于下石炭统和州组、上石炭统黄龙组及船山组、下二叠统栖霞组。栖霞组之上覆地层为浦口组,二者呈不整合接触,和州组之下为高骊山组,再下为金陵组。苏北平原在地层分区的归属上,属于华南地层区(张遴  相似文献   

12.
山东栖霞一带石灰岩广布,剖面极佳,故地层上有栖霞灰岩之说.最近该县松山乡郝仁等人在南山打石时发现一新的洞穴.洞内堆积物中富含脊椎动物化石.据鉴定,化石包括牛、鹿、猪及食肉类等,骨骼均被砸击而残断,显然是古代  相似文献   

13.
安徽南部下二迭统栖霞组珊瑚化石的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二迭统栖霞组在安徽南部发育较好,产有丰富的珊瑚化石。早在1932年,乐森璕及黄汲清在“扬子江下游栖霞灰岩之珊瑚化石”以及黄汲清在“中国南部二迭纪珊瑚化石”等专著中,曾经描述和县、合山、巢县、铜陵及泾县等五个地区的珊瑚化石,共有11个种,1个变种,分别包含在7个属中,化石名单如下:  相似文献   

14.
新疆乌恰县西部斯木哈纳边境口岸北侧边境线附近含Zdimir腕足动物群的中厚层灰黑色生物碎屑灰岩一直被视为中泥盆统托格买提组。作为一个岩石地层单位,托格买提组的含义应该是分布在托格买提东一带及阿赖山东部以片岩、千枚岩、石英砂岩或以厚层灰岩为主、含腕足动物Stringocephalus,Bornhardtina和珊瑚Temnophyllum,Neospongophyllum等化石群的地层,主体时代为Givetian期。斯木哈纳边境口岸北侧边境线附近中厚层灰黑色生物碎屑灰岩与托格买提组的岩性差异较大,应另建新组名。对Zdimir动物群详细研究后证实,这套地层的时代大致为早泥盆世晚期(Emsian期)。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巴楚地区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早期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分析,识别出2个层序(相当Vail等,1977提出的三级层序),分析了这一时期巴楚地区古海平面变化特征。通过对小海子剖面的腕足类生物地层分析及与邻区层序地层和生物群对比认为:巴楚地区泥盆-石炭系界线置于巴楚组底部灰岩(原“巴楚组”第一层灰岩)之顶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陈中强 《古生物学报》1995,34(4):475-487
通过对巴楚地区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碳世早期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分析,识别出2个层序(相当Vail等,1977提出的三级层序),分析了这一时期巴楚地区古海平面变化特征。通过对小海子剖面的腕足类生物地层分析及与邻区层序地层和生物群对比认为:巴楚地区泥盆-石碳系界线置于巴楚组底部灰岩(原“巴楚组”第一层灰岩)之顶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7.
潘江 《古生物学报》1963,(1):124-137
1958年,秦岭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在陕西省山阳县一带进行区域地质测量时,在所谓早志留世地层中采集了许多化石,计有床板珊瑚、腕足类和海百合茎等。据该队资料,该地地层岩性下部主要为灰色、灰黑色、灰黄色钙质千枚岩,薄层灰岩;上部为石灰岩、千枚岩、砂岩,共厚约400余米。其与下伏早中奥陶世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复中、晚志留世地层呈整合接触。床板珊瑚等化石采自上部灰岩层中。  相似文献   

18.
云南开远小龙潭四周高山环抱,为一小型山间盆地,南盘江从盆地的东北边缘斜穿而过。小龙潭盆地基底及其周围由中三迭纪嘉陵江灰岩组成;盆地内分布有第四纪和第三纪地层。第四纪地层自上而下为马街组,由钙华层及泥炭组成;兴隆寨组,由土黄、黄灰色粘土构成。第三纪地层自上而下为河头组和小龙潭组,发育良好,其岩性主要为灰白、灰绿及灰黑色砂岩、粘土岩夹褐煤层。  相似文献   

19.
大兴安岭中部下寒武统古杯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8年6月笔者参加吉林省区测四分队野外工作期间,在大兴安岭中段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伊尔施东北,苏呼河车站北山采集了丰富的古杯类化石。含该化石的地层为深灰色厚层状生物微晶灰岩夹灰黑色变泥质粉砂岩,出露厚度约115米,古杯类产于灰岩中。1959年宁奇生等在报道大兴安岭地层时,建立了鹿沟组,时代定为志留—泥盆纪,以往在上述灰岩中未采到化石,故将该地层划入了鹿沟组。  相似文献   

20.
湖南慈利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地层非常发育,是探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态系转变的良好区域。本研究通过对该地区康家坪剖面长兴组上部与大冶组下部地层进行系统采样、切片研究,在长兴组上部地层中发现278个类有孔虫,共鉴定出4属11种(含2个未定种)。这些类有孔虫在地层中的分布表明类有孔虫在二叠纪末经历了一次突变式的灭绝过程,其灭绝层位位于长兴组顶部的生物碎屑灰岩与大冶组底部的微生物岩之交界线处。该研究不仅丰富了康家坪剖面在这一关键时期的生物群面貌,而且也为二叠纪末的生物灭绝事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