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农业耕作活动对西藏越冬黑颈鹤食性及食物可获得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1996年1月对西藏中南部越冬黑颈鹤的食性和谷物性食物的可获得性进行了研究。青梨(Hordeum vulgare),春小麦(Triticum spp.),冬小麦(Triticum spp.)是该地区的3种主要作物。对黑颈鹤粪便的分析表明,越冬黑颈鹤取食大量的农作物,尤其是小麦散落从粒,而冬小麦苗仅上鹤类食物组成的很小一部分。秋收后的翻耕,放牧等农业活动影响地面上作物残物(种子,叶,秆或根)及谷粒残物(裸粒,穗稃)的数量,农地翻耕掩埋了大部分的作物残物。未翻耕青梨地与小麦地上的作物残物覆盖比值相似。谷物残物的密度在未翻耕的小麦地上最大,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黑颈鹤的冬季食物来源,减少人为活动对黑颈鹤的干扰,我们建议:在秋收后不要翻耕河流两侧的青梨地和小麦地;在冬小麦种植地区,冬小麦应仅仅种植在主要公路两侧。 相似文献
3.
2004年10月-2005年5月,在云南纳帕海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扫描法对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集群类犁和集群大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黑颈鹤夜间集群夜栖,形成较大的夜栖群,平均群体大小为67.9只(16-157,n=17):按照有无灰鹤加入,又将其分为同种集群和混种集群两种类型,其中同种集群的黑颈鹤数量占整个越冬种群的65.3%.在白昼,黑颈鹤以家庭鹤、集群鹤及特殊群体3种类型活动,家庭鹤和集群鹤的平均大小分别为2.7只(2-4,n=145)和16.1只(3-65,n=1017).黑颈鹤的集群大小并不稳定,在日内和月份间均有明显变化(P=0.000<0.05).存越冬期,最大集群形成于12月,其次为11月和1月;在日内,早上8时集群最大,随后减小并保持相对稳定,18时黑颈鹤开始向夜栖地靠拢,使得集群再次开始增大.随后观察中还发现,黑颈鹤的家庭解体过程开始于3月底,当幼鹤被成鹤驱逐离群后,逐渐加入集群鹤活动,从而使得家庭鹤和集群鹤的大小和组成发生改变.黑颈鹤的集群大小和组成受自身状况、种内关系、天气、食物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随时间和季节变动而发生变化,是对自身、种群和环境条件变化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4.
1 前言黑颈鹤是全世界15种鹤中唯一生存于高原地区的鹤类,为我国独产。据中美1995年联合调查结果表明,现仅有4000余只。由于数量特别稀少,《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和国际鸟类红皮书,都将其定为全球急需挽救的珍稀物种。我国政府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珍禽。认真分析和掌握黑颈鹤的生态特点及规律,为其提供和创造优越的栖息环境,是保 相似文献
5.
笔者于1990年12月至1991年,在西藏墨竹工卡,达孜和林周县境内拉萨河上游对黑颈鹤(Grusnigricollis的越冬栖息地,种群结构和越冬习性进行调查,研究面积约332km~2,海拔3888—4120m,绝对最低温度-23℃,1月均温,植被为灌丛草原带,主要由西藏狼牙刺(Sophora morocroftiana)和三刺草(Aristida triseta),伴生有针茅(Stipa bungeana)和蒿属(Artemisia spp)等组成,共观察记录黑颈鹤269只。 相似文献
6.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是世界濒危物种,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CITES)列入全球性急需拯救的鸟类,也是我国特产的大型涉禽,列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笔者与云南大学王紫江等人于1988年12月4日,在昭通市拟建的渔洞水库库区进行生物资源考察时,在大山包乡大海子水库发现了一群黑颈鹤,并在跳墩河水库边一农民家中,收集到一只因受伤被农民捕杀后留下的一张完整的皮。同年冬春据乡政府调查,越冬的黑颈鹤约有450只。为进一步落实黑颈鹤的数量与分布,又组织有关科技人 相似文献
7.
8.
野生动物行为节律常常是其对环境变化的一种行为适应。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越冬期会利用固定夜栖地,形成每天早晨飞出觅食,傍晚飞回夜栖的固定行为模式。为探索这一固定行为模式在越冬不同时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利用瞬时扫描法对草海湿地全部7个固定夜栖地的黑颈鹤飞出和飞回夜栖地准确时间及飞出之前和飞回之后在夜栖地的行为节律进行了观察。并且保证越冬前期(11月9日至12月31日)、中期(1月1日至2月21)和后期(2月22日至3月31日)3个阶段的调查时间分别不低于15 d。结果表明,越冬不同时期黑颈鹤飞出夜栖地时间差异极显著(F=23.38,P<0.01),飞回夜栖地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3.51,P<0.05)。整个越冬期,黑颈鹤飞出夜栖地时间在中期延后,而到后期则更为提前,越冬前期、中期和后期飞出夜栖地的平均时间分别为7:34时、7:40时和7:13时;而飞回夜栖地时间逐渐延后,平均时间由前期的17:12时,至中期的17:40时和后期的18:15时。黑颈鹤飞出夜栖地之前的行为在越冬前期、中期和后期差异极显著(F=1 768.25,df=12,P<0.01),飞回夜栖地之后的行为在前期、中期和后期差异亦极显著(F=793.98,df=12,P<0.01)。越冬前期、中期和后期,黑颈鹤飞出夜栖地之前的行为与飞回夜栖地之后的行为均差异极显著(前期F=2 723.16,df=6,P<0.01;中期F=1 979.48,df=6,P<0.01;后期F=5 098.18,df=6,P<0.01)。黑颈鹤在飞出夜栖地前的80 min内,其行为以保养(34.32%)和休息(32.38%)为主;而飞回夜栖地后的90 min内,以觅食(43.04%)和休息(23.68%)为主。飞出时刻与日出时刻呈显著强相关(r=0.832,n=48,P<0.01),飞回时刻与日落时刻呈弱相关(r=0.353,n=47,P<0.01)。日出时间与黑颈鹤飞出夜栖地的时间的差值(Y1)受飞离时的空气湿度(W)影响,二者成反比,Y1=0.469﹣0.625W,P<0.05。黑颈鹤飞回夜栖地时刻与日落时刻的差值(Y2)受当天平均温度(T)的影响较为显著,Y2=1.231﹣0.107T,P<0.05,当天平均温度越高黑颈鹤飞回夜栖地时间越早,温度越低,黑颈鹤飞回夜栖地的时间越晚。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探讨黑颈鹤完整夜栖行为及其对干扰的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雅鲁藏布江黑颈鹤越冬地周边13个气象站点1980—2015年气温资料,对雅鲁藏布江黑颈鹤越冬地年际气温和越冬期气温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5年,越冬地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越冬期气温年际变化波动振幅相对全年平均变化较大。其中越冬期最高气温增温速率最快,较年际增暖率高0.09℃/10a。越冬地年气温和越冬期气温增温速率变化趋势在空间上表现较为一致。越冬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周期变化较全年均有所提前,存在一个2年的周期振荡。越冬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在统计时段内发生了突变,突变年份分别为1995年、1998年、1993年,气温日较差没有发生突变,越冬期气温和越冬期气温突变的方向除气温日较差以外都是由冷位相到暖位相突变。开展雅鲁藏布江黑颈鹤越冬分布区气候变化的长期监测,对于分析和精准识别气候变化对黑颈鹤越冬地分布区生境的影响,强化对黑颈鹤越冬地的保护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黑麂食物组成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12月至2003年11月在浙江省九龙山和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分季节采集黑麂 (Muntiacus crinifrons)粪便,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为主,辅以野外观察,对其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黑麂食物包括29科43种(属)植物。食物中的植物类型包括乔木、灌木、藤本、非禾草类草本和禾草类草本五种类型;灌木是黑麂全年的主要食物,它在食物组成所占的比例为55.4%;三尖杉 (Cephalotaxus fortunei)、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矩圆叶鼠刺(Itea chinensis var. oblonga)、南五味子(Kadsura longipedunculata)和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为黑麂四季都取食且在食物组成中所占比例较高的植物,分别为 17%、16.5%、9%、8.7%和 4.3%,是黑麂取食的主要食物。方差分析表明 :黑麂的主要食物及其主要种类都存在季节变化。夏秋季节,乔木植物在黑麂食物组成的比例低于冬春季节 ,而藤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则相反,灌木植物变化较小;黑麂取食的五种主要食物中,其中三尖杉和光叶菝葜季节变化极显著,在冬季,三尖杉和光叶菝葜在食物组成比例中最高,达到 21.7%和 24 .3%;在夏季,它们在食物组成比例中下降到最低点,分别是 11.3%和 11.6%,但相对密度(RD)值仍保持最高序位 ;矩圆叶鼠刺和南五味子变化较平缓 ,基本变化趋势相同:冬春季节比例较高,夏秋季节比例有所下降;络石季节变化不明显;由于黑麂的食物组成中禾草类占的比例很小,说明黑麂更接近嫩食者 相似文献
12.
13.
目前国内研究两栖类食性选择或偏好多未考虑蛙胃内不同食物的丰盈程度与栖境不同食物资源是否存在相关性.在分析了采自昆明白龙寺和昆明石林西街口的494只滇蛙(Rana pleuraden)的食性的同时,分析了采自对应栖境中的食物资源组成.结果表明,滇蛙的食物成份与食物资源相具有稳定性,主要类群均为直翅目、同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和蛛形纲等8类.但又存在变异性,不同产地、不同年份和不同月份之间的蛙标本胃内的食物成分各类群的比例均不相同.主要食物成份与食物资源相的差异显著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选择性分析等方面的结果均支持或证明:滇蛙对食物具有选择性或取食偏好.栖境的食物资源相与蛙胃内的食物成分不存在相关性(白龙寺:r=0.077,P=0.575;西街口:r=-0.086,P=0.500).直翅目(Ei<-0.35)和同翅目(Ei<-0.37)昆虫是滇蛙取食时回避的食物,而对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和蛛形纲等4个类群(Ei>0.45)具有明显偏好. 相似文献
14.
紫貂冬季食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991至1998年的三个冬季,在大兴安岭地区共收集紫貂粪样223个.食性分析结果表明,紫貂冬季食物主要为小型哺乳类(54.1%)、植物浆果和种子(32.4%)、鸟类(12.5%)和昆虫(1.0%).在紫貂选择的7种小型哺乳类中,主要以棕背(27.3%)和红背(19.2%)为食,其次为雪兔和冬眠的花鼠。对于鸟类,紫貂主要捕食花尾榛鸡(8.1%),松鸦(0.7%),大山雀(0.5%)和黑啄本鸟等。有2.2%的粪样中含有小型鸟的卵壳、紫貂的植物性食物主要为越桔浆果(20.8%)和偃松种籽(8.8%)。昆虫中只有蚂蚁在紫貂食性中出现(1.0%).紫貂冬季食物构成没有年度间差异(P>0.05)。通过捕食迹,我们还发现紫貂捕食黑嘴松鸡。虽然红背的捕获率(79.4%)高于棕背(2.9%),但食性分析结果却相反,说明紫貂更喜欢捕捉身体较大的鼠类。有较强气味的中虽有一定的数量,但在紫貂冬季食物中未出现过。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1月至2005年4月,采用食团分析法对北京市区内天坛生物制药厂和国子监公园内栖息越冬的长耳鸮(Asiootus)的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发现天坛生物制药厂长耳鸮的食物中啮齿类占41.0%,翼手类占29.5%,鸟类占29.3%,食虫类占0.2%;国子监长耳鸮的食物组成中翼手类占53.8%,啮齿类占21.5%,鸟类占24.7%。翼手目主要种类有山蝠(Nyctalus noctula)和普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等。长耳鸮三类主要食物所占比例的逐月变化显示,翼手类所占百分比不断上升,啮齿类所占比例先上升而到翌年1、2月开始下降,鸟类所占百分比一直在下降。蝙蝠大量出现于温带冬季鸮类的食物中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6.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藏羚羊的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 年7 月和2006 年1 月在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收集藏羚羊的新鲜粪样各33 份和55 份。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分析了该地区藏羚羊的食物构成及其冷季(1月)和暖季(7月)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藏羚羊粪便中镜检到的可识别植物碎片为15 科24 种(属)植物,其食物谱构成主要包括禾本科、豆科、菊科、柽柳科及玄参科植物;禾本科是藏羚羊全年的主要食物,它在食物组成中所占的比例为60. 5% ;莎草科、豆科、菊科、柽柳科及玄参科植物是藏羚羊全年都取食的主要食物,其所占比例分别为16.7% 、9.2% 、6.4% 、4.9% 及0.9% 。藏羚羊在冷季和暖季的食物构成有显著变化,莎草科和柽柳科在冷季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7.7% 和0.8% ,而禾本科、豆科和玄参科在冷季所占比例较高,分别达到了70.4%、12.6% 和2.4%。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东部地区狼的食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采用粪便分析法和食痕分析法对内蒙古东部狼的食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该地区狼的主要食物是大、中型有蹄类(出现频率53.8%, 相对生物量85.17%), 粪便中家畜出现频率为40.3%, 相对生物量为75.67%。该地区狼的食性同黑龙江狼的食性相比, 存在地区差异。通过饲喂实验, 提出狼粪便中所含猎物的干重与鲜重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2.76+0.02x(r=0.99), 应用此方程可估计出狼消耗各种猎物的相对生物量和数量。在该地区狼对家畜危害比较严重, 要适当猎取同时也应保持其适当数量。 相似文献
18.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食性与微量元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1991年5~8月、1992年7~8月、1993年4~7月、9~10月在马边县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观察站约40 km2的研究区域内, 进行野外跟踪调查, 并将各种竹子及大熊猫新鲜粪便按不同季节进行随机采样烘干后在室内进行Cu、Zn、Mn、Fe、K、Ca、Mg 等7种元素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 , 大熊猫在不同时期对 7 种元素的总量或某一种元素的摄入都不相同, 这是通过选择不同的食谱即改变食性而实现的, 并由于各期有不同的生命活动 (特别是繁殖活动)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9.
J. Agustin Iriarte William L. Franklin Warren E. Johnson Kent H. Redford 《Oecologia》1990,85(2):185-190
Summary The puma (Felis concolor) has the most extensive range of any terrestrial mammal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covering over 100° latitude. Food habits of different puma subspecies vary with latitude. Subspecies from temperate habitats generally eat larger prey and specialize on a smaller number of prey taxa, whereas, in tropical habitats, they prey on smaller, more varied prey. In North America, ungulates (primarily deer) represented 68% of the puma's diet by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Mean weight of vertebrate prey (MWVP)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r=0.875) with puma body weight and inversely correlated (r=-0.836) with food niche breadth in all America. In general, MWVP was lower in areas closer to the Equator. Patterns of puma prey selection are probably influenced by prey availability and vulnerability,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and potential competition from the jaguar (Panthera onc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