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白刺花幼苗对不同强度干旱胁迫的形态与生理响应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李芳兰  包维楷  吴宁 《生态学报》2009,29(10):5406-5416
为了探讨白刺花 (Sophora davidii (Franch.) Skeels) 幼苗对持续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及对策,用盆栽方法人工模拟土壤干旱条件,设置土壤田间持水量 (WHC) 100%、80%、60%、40%和20% 5个干旱胁迫处理,研究了幼苗生长、生物量分配、水分利用效率 (WUE) 、叶形态解剖结构以及光合色素等在不同干旱胁迫强度下的变化特点.结果显示,胁迫处理96d后,100% WHC条件下白刺花幼苗的总叶面积、分枝数、基径及最大根长等均最大;80% WHC对幼苗产生了轻度胁迫,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进一步增加,幼苗生长显著减小.干旱胁迫限制了新生叶发生与单叶面积扩展,导致冠层总叶面积减小,从而引起幼苗光合能力及生物量积累均降低.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叶生物量所占的比例及叶面积/根生物量的比值都明显减小,而根生物量所占的比例增大,这说明叶生长对干旱胁迫反应比根更加敏感.另外,干旱胁迫下WUE随着生物量与耗水量的减小而降低,表明幼苗具有浪费型水分利用对策.叶绿素 (Chla、Chlb和Chla+b) 及类胡萝卜素含量 (Car) 都随着干旱胁迫增强而呈增大趋势,但Chla/b及 Chl/Ca变化趋势相反.干旱胁迫对叶片解剖结构影响较小,土壤水分减少时仅栅栏组织厚度略有增厚,海绵组织变薄.研究结果证明,60% WHC是幼苗生长、生物量积累、WUE和光捕获复合体活性受到明显抑制的干旱胁迫强度阈值;20% WHC胁迫处理对幼苗产生了严重危害.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即使在20%WHC条件下也未出现叶片凋落及幼苗死亡,表明当年生白刺花具有较强的干旱忍受能力,幼苗通过减小地上蒸发面积、增加地下生长及叶绿素含量等多种形态与生理策略适应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2.
李芳兰  包维楷  庞学勇  冷俐 《生态学报》2009,29(5):2219-2230
为了阐明干旱河谷自然条件下乡土植物种子出苗与幼苗定居能力的空间差异性,选择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植被恢复物种,试验选择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水热条件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试验地点:四川省茂县撮箕山(南坡)和两河口(北坡),采用4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开展大量的野外播种对比试验,研究了微生境类型改变及不同播种处理方式对白刺花(Sophora davidi (Franch.) Skeels.)、小马鞍羊蹄甲(Bauhinia faberi var. microphylla)、岷谷木蓝(Indigofera lenticallata Craib)、落芒草(Oryzopsis munroi Stapf)和川芒(Miscamthus szechuanesis Keng)5种干旱河谷乡土植物种子出苗、幼苗存活及生长的影响.发现:(1)在干旱河谷自然气候条件下,播种后1个月是所有受试植物出苗的高峰期,但是种子出苗率都很低,达不到30%;幼苗存活能力也极低,在播种1个月后所有幼苗死亡数量增加而保存数明显下降;在播种2个后幼苗存活数均为0.相同条件下小马鞍羊蹄甲、岷谷木蓝与落芒草的出苗数量明显高于白刺花和川芒.这说明干旱河谷地区种子出苗与幼苗存活的限制是自然植被更新能力弱,并且恢复困难的主要原因.(2)种子出苗及幼苗存活能力在不同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湿润地段种子出苗数量与幼苗保存数量都较大.但是,种子出苗及幼苗存活能力在同一地段灌丛、半灌丛与裸地等不同类型的微生境之间无明显变化.(3)小容器播种能够有效地增加种子出苗率与短期幼苗存活,但是未能提高幼苗最终的存活能力及生长速率;采用保水剂与腐殖质土壤改良措施对种子出苗数与幼苗保存数没有明显影响,因而这些措施不能解除干旱河谷地区极端环境胁迫对幼苗定居的阻碍.  相似文献   

3.
曾璠  冷俐  包维楷  周志琼 《生态学杂志》2009,28(12):2452-2459
岷谷木蓝(Indigofera lenticellata)是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广泛分布的豆科灌木.本文对其种子的休眠与萌发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岷谷木蓝种子具有物理休眠,其萌发困难的原因在于种皮的不透水性;种子的硬实比率高(85%),针刺种皮和沙摩处理能有效打破种子休眠,提高发芽率,其中沙摩7 h最为快速有效.岷谷木蓝种子发芽温度范围较广,10℃~30℃均可发芽,最适温度范围为20℃~30℃,低温不利于种子萌发.岷谷木蓝具有一定的抗旱性,在聚乙二醇6000(PEG)溶液模拟水分胁迫条件下,种子在25% PEG胁迫下仍能达到100%的发芽率,但水分胁迫对种子发芽有一定的延缓作用,发芽率和发芽速度降低,发芽周期和发芽准备期增长,发芽高峰期滞后.其中对于发芽能力检测的各项指标对水分胁迫的敏感性顺序为发芽指数>发芽势>发芽率.岷谷木蓝种子的发芽特征是对干旱河谷生存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野外播种的适宜时间为4月初,并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7 h的沙摩处理.  相似文献   

4.
土壤干旱对黄土高原4个乡土树种生长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黄土高原4个乡土树种幼苗生长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度干旱(50%~55%θf)下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 Decne.)和白刺花(Sophora viciifolin Hance)的生物量比适宜水分下(70%~75%θf)增加20.23%和3.93%,而大叶细裂槭(Acer stenolobum Rehd.var.megalophyllum Fang et Wu)和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生物量分别降低13.59%和35.25%;重度干旱(40%~45%θf)对幼苗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白刺花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长受水分胁迫影响较小,较其他树种具有更强的耐旱性;干旱对辽东栎地上部生长的影响较地下部大,重度干旱下其生长明显受抑制.随干旱程度加剧幼苗的根冠比增大,在重度干旱下大叶细裂槭根冠比达2以上.虎榛子整体生长速度较慢,对干旱的适应可能更多表现在生理上的耐旱.  相似文献   

5.
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灌丛类型地上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34,自引:9,他引:34  
灌丛是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的植被类型,也是该区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类型。基于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灌丛大量的样地调查和实验,研究了其地上生物量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该地区的9个灌丛的地上生物量存在较大差异,对节刺灌丛的地上生物量最大,达11554.2kg·hm-2,其次是子栎灌丛和绣线菊灌丛,分别为7144.7kg·hm-2和7213.1kg·hm-2,而滇紫草灌丛的平均地上生物量最小,仅为1407.2kg·hm-2,其余类型介于它们之间,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如群落的优势种、物种组成、海拔、坡向、土壤水分等等;(2)灌丛地上生物量都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并呈现出良好的相关性。(3)干旱河谷中土壤水分也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在干旱河谷过渡区,灌丛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水分间呈现很好的相关性;但是,在其核心区,灌丛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水分之间的相关性反而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在干旱河谷的低海拔地区,"焚风"作用相对较强,其土壤水分条件较差,灌丛的生长受到抑制,随着海拔的升高,"焚风"作用不断降低,土壤水分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灌丛的生长状况较好。而在干旱河谷核心区内"焚风"作用较强,其影响的海拔范围更大,因而,导致土壤水分非常低。由此可见,土壤水分是干旱河谷灌丛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此外,低海拔地区灌丛植被受人类干扰活动的频  相似文献   

6.
吴福忠  包维楷  吴宁 《生态学报》2008,28(8):3817-3824
干旱气候条件下改善土壤养分能否提高植物抗旱能力,促进植物生长一直是一个争论性的问题.为了解外源施N是否可提高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优势灌木白刺花(Sophora davidii)幼苗适应干旱贫瘠环境的能力,研究了不同施N(0、92 mg N · kg-1土和184 mg N · kg-1土)处理下一个生长季节内白刺花幼苗生长、生物生产量、C、N和P的积累与分配特性,以及N和P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轻度施N(92 mg N ·kg-1土)处理促进了植物生长,增加了生物生产量,强化了C的固定和N、P等资源的吸收和积累,提高了其它受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如P),降低了N利用效率;但并不显著改变幼苗生物生产量及C、N和P等资源的分配格局,从而维持了资源的吸收、分配与利用的相对平衡,可能改善白刺花幼苗适应干旱贫瘠环境能力.而重度施N(184 mg N · kg-1土)处理虽然也相对于对照增加了叶片数目、生物生产量和C、N、P的积累量,但显著降低了幼苗根系的长度,抑制了根系的生长,并导致生物量及资源(生物量、C、N、P)较多地分配给地上部分(主要是叶片),不利于干旱环境下水分的吸收和利用,因而可能会加重幼苗受胁迫伤害的程度.综合分析表明,适当施加N肥可以促进白刺花幼苗的生长,一定程度上提高幼苗抗旱能力,改善幼苗定居,但也应避免过度施N.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根瘤菌自身转录因子RluD在大豆共生结瘤中的作用,[方法]利用三亲杂交对根瘤菌RluD突变体进行构建,并利用PCR和qRT-PCR对突变体进行验证。利用大豆结瘤实验,测定RluD突变对根瘤菌结瘤能力的影响。最后,利用转录组对RluD突变所影响的信号通路进行了研究。[结果]根瘤菌转录因子RluD突变能够抑制根瘤的产生,显著降低大豆植株根瘤数和根瘤干重,根瘤数由每株17.0下降到12.0,根瘤干重由每株24.0 mg下降到18.0 mg。表达量分析表明,在大豆共生结瘤过程中RluD所调控的基因能够参与到大豆的免疫信号途径。转录组结果表明,转录因子RluD主要参与根瘤菌ABC转运,鞭毛组装,胞外多糖生物合成,细菌分泌系统,碳代谢等通路。[结论]根瘤菌转录因子RluD能够正调控大豆共生结瘤,其突变情况下能够降低29.4%的根瘤数和25.0%的根瘤干重。  相似文献   

8.
豆科树种回接根瘤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对八种豆科树种的根瘤菌回接进行了研究,不回接根瘤菌的对照植株不结瘤或有少且小的根瘤,而接菌植株的根瘤数量多且个体大;接菌植株的株高、干重及总氮量分别比不接菌的对照植株高出0.7~3.2、1.3~15.8和11.3~14.8倍。根瘤固定的氮量占幼苗生长所需氮的一半以上,固定的氮绝大部分运输到植株其它部位,分配到地上部分的氮素多于根部。固氮量与幼苗生物量显著相关。固氮作用增加了植物对磷、钾元素的吸收和积累。速生树种南洋楹(Albizia falcata)和非速生树种格木(Erythrophloeum fordii)幼苗的结瘤、固氮及生长状况较好,表现出较高的结瘤固氮潜能。  相似文献   

9.
干旱胁迫条件下AMF促进小马鞍羊蹄甲幼苗生长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敏  马克明  李芳兰  曲来叶 《生态学报》2016,36(11):3329-3337
采用温室水分控制试验,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定量化研究优势丛枝菌根真菌(AMF)影响优势乡土植物小马鞍羊蹄甲(Bauhinia faberi var.microphylla)幼苗生长的机理,主要通过研究干旱胁迫条件下摩西球囊霉菌(Funneliformis mosseae)与小马鞍羊蹄甲的共生关系,阐明AMF在植物生长初期的作用。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摩西球囊霉菌能够很好地侵染幼苗,侵染率高达89%—97%,并且不受水分条件影响。接种的幼苗最大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干旱胁迫程度从重度到轻度(水分从低到高)逐渐增大,相反地,叶片脯氨酸含量逐渐减小。接种显著地促进幼苗株高、叶片数、叶面积、根长、根面积等生长指标,提高幼苗各部分生物量、地上地下磷(P)含量。当含水量为60%田间持水量时,AMF促进小马鞍羊蹄甲幼苗吸收P的效果最好。接种还显著影响幼苗的生物量分配,在重度干旱胁迫时影响P分配,水分条件也显著影响幼苗的生物量分配。此外,接种和水分的交互作用对叶生物量、总生物量、生长指标以及地上部氮(N)总量影响显著。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菌根效应显著,并在干旱条件下显著促进了小马鞍羊蹄甲幼苗的生长,这为进一步干旱河谷植被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引种的番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海拔番麻的株高、冠幅、单株叶片数以及萌芽数等生长指标的调查研究结果,了解其在干旱河谷区的生长分布上限,为该地区与类似地区引种该品种相关物种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利用株高等简单生长指标与番麻生物量的关系进行拟合,建立预测方程.通过高度、冠幅、单株叶片数、萌芽数(株/100m2)等生长指标比较表明,番麻的最适生长区为海拔1400~1500m.在干旱河谷阳坡的生长上限为海拔1800m,往上仅能成活,不能自身繁殖.根据番麻的株高、冠幅、叶片数等简单生长指标与生物量呈显著相关(P<0.01),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模型,其中地上生物量和单株生物量的最优回归模型R2值均在0.90以上,地下生物量的最优回归模型R2值也在0.75以上.  相似文献   

11.
模拟土壤温度升高对湿草甸小叶章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改进的电缆加热升温方法,研究了土壤温度升高1 ℃~3 ℃对湿草甸小叶章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升高明显促进了小叶章植株的生长淹水处理条件下各指标的增长程度依次为:根系总吸收面积(60%)>叶面积(37.32%)>分蘖数(25.81%)>根系体积(24.67%)>株高(18.2%);非淹水处理条件下为:根系总吸收面积(37.47%)>根系体积(36.26%)>叶面积(32.9%)>分蘖数(32.77%)>株高(12.09%).淹水处理条件下小叶章各生理指标对温度升高的响应较为显著,升温淹水处理下小叶章的总叶绿素含量、根部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增加趋势(9.8%和23.88%),而叶片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及根部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下降(24.67%、22.92%和35.23%).说明土温升高1 ℃~3 ℃能够显著促进湿草甸小叶章的生长,且其生理特性对土温升高的响应程度因水分条件而异.  相似文献   

12.
对四川西部亚高山地区连香树、糙皮桦、云南松和云杉4种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土壤及林木器官C、N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林木体内C的分布与器官年龄的关系不明显,而N和C/N的分布与年龄的关系较为密切.幼嫩器官中的N含量大于老化器官,老化器官中的C/N比值大于幼嫩器官,且针叶林地枯落叶中的C/N比值大于阔叶林地.C、N在土壤表层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在整个人工林生态系统(包括林木、枯落物和土壤0~40 cm)中的积累量分别达 176.75~228.05 t·hm-2和 11.06~16.54 t·hm-2,在土壤-枯落物分室和林木分室中的分配比例为C (1.9~3.3)∶1,N (15.6~41.5)∶1,且针叶林的“C汇”功能大于阔叶林.阔叶林地的凋落叶分解速率一般大于针叶林地,周转期分别为2.2~3.7 a和3.9~4.2a;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C在所有林地均呈超速释出态势,周转期为1.9~3.4 a;N在连香树和糙皮桦林地呈超速释出态势,周转期为1.9~3.2 a,在云南松和云杉林地呈慢速释出态势,周转期为6.7~8.5 a.  相似文献   

13.
对四川西部亚高山地区连香树、糙皮桦、云南松和云杉4种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土壤及林木器官C、N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林木体内C的分布与器官年龄的关系不明显,而N和C/N的分布与年龄的关系较为密切.幼嫩器官中的N含量大于老化器官,老化器官中的C/N比值大于幼嫩器官,且针叶林地枯落叶中的C/N比值大于阔叶林地.C、N在土壤表层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在整个人工林生态系统(包括林木、枯落物和土壤0~40 cm)中的积累量分别达 176.75~228.05 t·hm-2和 11.06~16.54 t·hm-2,在土壤-枯落物分室和林木分室中的分配比例为C (1.9~3.3)∶1,N (15.6~41.5)∶1,且针叶林的“C汇”功能大于阔叶林.阔叶林地的凋落叶分解速率一般大于针叶林地,周转期分别为2.2~3.7 a和3.9~4.2a;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C在所有林地均呈超速释出态势,周转期为1.9~3.4 a;N在连香树和糙皮桦林地呈超速释出态势,周转期为1.9~3.2 a,在云南松和云杉林地呈慢速释出态势,周转期为6.7~8.5 a.  相似文献   

14.
苦瓜叶提取物对美洲斑潜蝇取食和产卵行为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洲斑潜蝇是危害蔬菜、观赏植物的重大害虫之一.苦瓜叶乙醇提取物(浓度为2000~4000 μg·ml-1)对美洲斑潜蝇成虫的取食和产卵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用环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依次对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并测试了4种萃取物对美洲斑潜蝇成虫取食和产卵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 环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萃取物在浓度为1000 μg·ml-1时,处理后2 d对美洲斑潜蝇成虫的拒食率分别是11.08%、34.89%、22.99%和 0,产卵抑制率分别是0、30.91%、6.45%和 0.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活性最强,当其浓度为4000 μg·ml-1时,处理后2 d对美洲斑潜蝇成虫的拒食率和产卵忌避率分别为70.95% 和69.49%.乙酸乙酯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19S,23E)-5β,19-环氧-19-甲氧葫芦素-6,23-二烯-3β,25-二醇 (化合物1)、(19R,23E)-5β,19-环氧-19-甲氧葫芦素-6,23-二烯-3β,25-二醇(化合物2) 和3β,7β,25-三羟基葫芦素-5,23-二烯-19-醛缩-3-O-β-D-吡喃葡糖苷(化合物3),3种化合物在供试的浓度(100~400 μg·ml-1)条件下对美洲斑潜蝇的取食和产卵行为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400μg·ml-1浓度时,化合物1、化合物2和化合物3对美洲斑潜蝇成虫的拒食率分别是66.89%、53.53%和78.02%,产卵抑制率分别是76.32%、58.36%和78.36%.  相似文献   

15.
不同沟灌方式棉花的水氮耦合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交替隔沟灌溉(AFI)、常规沟灌(CFI)、固定隔沟灌溉(FFI)下棉花的水氮耦合效应,施氮量和灌水量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进行大田小区沟灌试验.结果表明:在施氮量56.2~95.2 kg N·hm-2范围内,棉花产量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在施氮量95.2~134.2 kg N·hm-2范围内变化不明显;在灌水量37.52~160.00 mm范围内,棉花产量与灌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在灌水量160.00~218.48 mm范围内变化不明显;不同施氮量和灌水量情况下,AFI与CFI的产量差异不显著,CFI平均比FFI高9.15%.在56.2~122.8 kg N·hm-2范围内,棉花水分利用效率(WUE)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在122.8~134.2 kg N·hm-2范围内变化不明显;在灌水量37.52~160.00 mm范围内,棉花WUE与灌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在灌水量160.00~218.48 mm范围内,棉花WUE无明显变化;不同施氮量和灌水量情况下,CFI与AFI的WUE差异不显著,CFI平均比FFI高9.01%.施氮量56.2~134.2 kg N·hm-2范围内,棉花氮素利用效率(NUE)与施氮量呈显著负相关;在灌水量37.52~160.00 mm范围内,棉花NUE与灌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在160.00~218.48 mm范围内变化明显;不同施氮量和灌水量情况下,AFI与CFI的NUE差异不显著,FFI则平均比CFI低6.34%.根据大田沟灌棉花的水氮耦合效应,以棉花产量、WUE、NUE的优化管理为目标,提出了不同沟灌方式水氮高效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6.
黄荆提取物对蚜虫的毒力及其与吡虫啉的联合毒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浸渍法测定了黄荆二氯甲烷种子提取物、吡虫啉和氧乐果对苹果黄蚜、棉蚜和桃蚜的毒力,利用毛细管点滴法测定了黄荆二氯甲烷种子提取物与吡虫啉混配对棉蚜的联合毒力,采用皿内选择法测定了黄荆二氯甲烷种子提取物和吡虫啉等药剂对桃蚜的驱避效应.结果表明:黄荆二氯甲烷种子提取物对苹果黄蚜、棉蚜和桃蚜的LC50分别为334.59、362.79和2685.80 mg·L-1,对苹果黄蚜和棉蚜的杀虫毒力较高.黄荆二氯甲烷种子提取物与吡虫啉按1000 ∶1混用,其共毒系数可达177.45,增效作用显著.黄荆二氯甲烷种子提取物和吡虫啉对桃蚜均有明显的驱避活性,处理后24和48 h 对桃蚜的驱避率分别达55.75%、39.44 %和69.89%、65.43%.噻虫嗪和啶虫脒也有一定驱避活性,处理后24和48 h对桃蚜的驱避率达16.52%~33.68%.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耕地苜蓿斑蚜种群发生的适宜生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不同时期耕地苜蓿斑蚜种群分布插值图与生态气候图、数字高程图进行叠加,分析了苜蓿斑蚜密度与生态环境和地理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苜蓿斑蚜的分布和发生程度与气候、地貌和海拔密切相关,苜蓿斑蚜在研究区的适宜生境为海拔1440~2000 m的半干旱平原区和半干旱丘陵区,最易暴发成灾的区域为海拔1600~1800 m的半干旱平原区.苜蓿斑蚜的适宜生境与不同时期的空间分布插值图相结合,可定量分析各生态区苜蓿斑蚜种群的空间动态.  相似文献   

18.
广东鹤山人工林群落主要优势植物的热值和灰分含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广东鹤山南亚热带丘陵5种人工林群落中采集20种主要植物器官及3种群落凋落叶样品,利用PARR-1281氧弹热量计和马福炉分别测定样品的干质量热值和灰分含量,再计算去灰分热值;按器官、个体和生长型等比较分析植物的热值和灰分特征.结果表明:植物各器官的干质量热值、去灰分热值分别在10.7~22.17和13.89~23.04 kJ·g-1之间,叶片的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明显高于其他器官(P<0.05).个体加权平均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分别在14.24~19.43和16.63~20.99 kJ·g-1群落各层次植物去灰分热值平均值的高低依次为:乔木(19.55 kJ·g-1)>灌木(19.46 kJ·g-1)>草本(18.77 kJ·g-1),其中,乔木层树木的去灰分热值平均值大小为:本地针叶树(19.86 kJ·g-1)>本地阔叶树(19.55 kJ·g-1)>外来桉树(19.18 kJ·g-1),灰分含量的排序则相反.马占相思林、针叶林和木荷林群落的凋落叶热值均高于所在林分各层次的热值(P<0.01),马占相思林和针叶林的凋落叶热值大于所在乔木层叶片的热值,而木荷林凋落叶热值小于乔木层叶片的热值.  相似文献   

19.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作业渔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6年1—7月中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捕获阿根廷滑柔鱼的生产数据及卫星反演的海流、海水表层温度和叶绿素a浓度等海洋环境资料,综合分析了阿根廷滑柔鱼的作业渔场、产量及环境特点.结果表明:西南大西洋存在2个主要的阿根廷滑柔鱼渔场,南部中心位置在60°30′ W、45°30′ S,北部中心位置在58°00′ W、42°00′ S,1—7月,作业渔场由南向北移动;不同月份阿根廷滑柔鱼产量的差异较大,其中,1—4月产量较高,最高产量出现在3月,5月之后,其产量逐渐减少;阿根廷滑柔鱼渔场与福克兰寒流流经路径有关,北部渔场位于福克兰寒流的主流上,平均流速为28~60 cm·s-1,南部渔场在寒流的西边界处,且其西部伴有一小尺度反气旋涡,平均流速在5~32 cm·s-1;阿根廷滑柔鱼渔场的适宜海洋表层温度在7 ℃~15 ℃,最适宜温度约12 ℃,适宜的海水叶绿素a浓度在0.4~1.5 mg·m-3,最适宜浓度在0.9~1.2 mg·m-3,且海水叶绿素a浓度与捕捞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20.
2005—2007年,通过野外植物功能群去除试验,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羊草群落植物多样性变化对土壤表层碳、氮库的影响.结果表明:典型草原生态系统表层土壤全碳、全氮含量年际变化较小(<15%),2005年的土壤全碳、全氮含量与2006、2007年无显著差异(P>0.05),但2006年的土壤全碳、全氮含量显著高于2007年(P<0.05);无机氮含量年际变化较大,2006年铵态氮含量比2007年高80%,差异显著(P<0.05),而硝态氮含量年变化不显著(P>0.05).去除植物功能群的数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5).说明植物物种多样性降低使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可能导致土壤氮的淋溶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