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自H.Smith在二十,三十年代从我国采集的紫草科标本中鉴定出15属,36种,4变种,均属紫草亚科,其中包括附地菜属一新种,其中,这批标本本来应该包括更多的新种,如Johnston在1928年及以后描述的Microula rockii Johnst.,Onosma mertensioides Johnst.,O.adenopus Johnst.,Trionotis floribunda Johnst.,Kitagawa在六十年代描述的Lappula shanhsiensis Kitag.,本文作者和王庆瑞在八十年代描述的Microula pseudotrichocarpa W.T.Wang,M.turbinata W.T.Wang,M.turbinata W.T.Wang,M.floribunda W.T.Wang,Trigontis longipes W.T.Wang,T.corispermoides C.J.wang。只是由于这批柴草科标本未得到及时鉴定,才推迟了这10个种的发表。 相似文献
3.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与植物分类学研究,整理出甘肃紫草科药用植物11属20种1变种,并对其种类、分布、药用价值及资源利用状况作了简要综述,为甘肃紫草科民间草药和特有植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5.
6.
薯蓣科植物地理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薯蓣科基本上是一个热带科,广布于世界热带地区,共有9属,约650种。热带亚洲(尤其云贵高原-横断山一带)很可能是该科的原始分布与分化中心,热带美洲及热带非洲则可能是2次生分布与分化中心。其起源时间可追溯到白垩纪或更早。现代分布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联合古陆的发裂、第四纪冰川的破坏及其自身的一些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一、琅琊山自然概况 琅琊山位于滁州市西南郊,属大别山余脉向东延伸至皖东地区隆起形成一片高约200—300米的低山丘陵地。其最高峰小丰山321米,其下幽谷深邃,林木葱笼,其中在著名的琅琊寺和醉翁亭周围及两寺山谷两侧坡地,保存着有多种榆科植物与其它温带落叶树组成的典型的江淮地区温带落叶阔叶林。 琅琊山主要由震旦纪,奥陶纪灰岩构成,大部分山体由厚层状石灰岩出露。在山的上部,山体陡峭,其坡度多在30°以上,由于原始植被遭破坏,随着钙的逐渐淋失及部分水土流失,便直接发育在灰岩积物上,风化土层浅薄 相似文献
8.
美丽的垂枝桦垂枝桦(Betula pendula)美丽的风景树,足以与白桦媲美,形态上极像白桦,树皮黄白色或灰色,成层剥裂.主干高20多米.叶片呈三角状卵形或菱状卵形,顶端尾尖.只看叶子,几乎与白桦混淆,侧脉不多,只有6~8对.但是垂枝桦的枝条下垂,果实的膜质翅比白 相似文献
9.
中国紫草科破布木属花粉形态和外壁超微结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深入探讨紫草科(Boraginaceae)的分类问题,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该科破布木属(CordiaL.) 10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和外壁超微结构。发现该属花粉具三孔、三孔沟、三拟孔沟和三合沟4种萌发孔类型。外壁表面具微刺状纹饰、刺状纹饰、网状纹饰和不规则的条纹网状纹状。破布木属的花粉特征表明,该属花粉在紫草科中既是独特的分类群,又是比较原始的属种。 相似文献
10.
通过黄土高原蒿赂向种植物化学含量与分布的分析,了解到属植物化学元素含量是叶子大于茎,而且属K-N型植物;SiO2/R2O3,SiO22/Al2O3和SiO2/Fe2O3的比较率低;以蒿属几种植物化学元素的含量可初步进行聚类分类。 相似文献
11.
Linda Hershkovitz 《Human ecology: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1993,21(4):327-353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nging political ecology of soil and water management—the articulation of physical and political-economic processes—in the Loess Plateau of north-central China. Market-oriented reforms and the shift from collective to household farming have created a diverse array of tenure, management, and financing arrangements. In the process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rm households, the collective, and the state have been altered, with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land use and sustainability. The paper reviews the political ecology approach and its relevance t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China. An outline of the physical and economic context of soil eros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is followed by examination of the impact of reform on rur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Local innovation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re highlighted. The conclusion comments on the utility of the regional political ecology approach and suggests some critical issues for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12.
近50年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根据黄土高原地区214个地面气象站最近50年(1961-2010年)的逐日降水量数据, 采用非参数Mann-Kendall和Mann-Whitney法,从黄土高原地区、典型黄土高原和综合治理分区3个层面,对本地区年降水量(PTOT)、侵蚀性降水量(R12mm)、汛期降水量(RJJAS)和暴雨量(R50mm)的时空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黄土高原地区,PTOT、R12mm和RJJAS变化的空间格局基本一致,从东南向西北,其减少幅度逐渐变小,至西北部和最西部,其反而略有增加。但是R50mm变化的空间趋势不大明显。相比之下,典型黄土高原PTOT、R12mm和RJJAS变化的空间趋势更为突出。(2)在黄土高原地区,约83%的站点PTOT呈减少趋势,69%的站点R12mm和RJJAS呈减少趋势;其中20%的站点PTOT减少显著,10%的站点R12mm和RJJAS减少显著。而约68%的站点R50mm变化率为零。相比之下,在典型黄土高原,呈减少或显著减少趋势的站点比例较高,约92%的站点PTOT呈减少趋势,80%的站点R12mm和RJJAS呈减少趋势;其中24%的站点PTOT减少显著,12%的站点R12mm和RJJAS减少显著。R50mm变化率为零的站点比例则较底,约占62%。(3)近50a黄土高原地区的PTOT和R12mm总体上分别呈显著和接近显著减少趋势,递减率分别为9.9mm/10a和5.9mm/10a;但是其RJJAS和R50mm的减少不显著。近50a典型黄土高原的PTOT和R12mm均呈显著减少趋势,递减率分别为13.4 mm/10a和8.1mm/10a。其RJJAS减少趋势接近显著,递减率为7.6mm/10a。但是其R50mm减少不显著。(4)就5个综合治理区而言,第Ⅰ区和第Ⅱ区的PTOT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这两个区的R12mm分别呈接近显著和显著减少趋势,而第Ⅲ至Ⅴ区的PTOT和R12mm总体呈不显著增加趋势。仅第Ⅱ区的RJJAS呈显著减少趋势。R50mm在第Ⅰ区、第Ⅱ区和第Ⅳ区减少不显著,在第Ⅲ区和第Ⅴ区变化率为零。(5)近50aPTOT减少的突变时间在黄土高原地区、典型黄土高原和综合治理第Ⅱ区始于1986年, 在第Ⅰ区始于1991年。PTOT在其余3个区没有出现突变现象。这些结果表明,在典型黄土高原,尤其是其水土保持重点区(即第Ⅱ区),近50a的年降水量、侵蚀性降水量和汛期降水量明显减少,但暴雨量却未显著减少。这意味着如果此种趋势继续下去,尽管因水蚀导致的土壤侵蚀量总体上会有所减少,但是缺水情形会更为严峻,因暴雨导致的剧烈水土流失仍不会有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黄土高原水文过程为主线,围绕水资源短缺、水量分布不均衡、水文过程的复杂性和非稳态等特性,梳理了黄土高原水文过程的主要现状及研究进展,包括水资源分布、水量平衡和水文循环等过程;融合生态水文尺度效应,从土壤、微生物、植物冠层、坡面、流域和景观等方面归纳和总结了黄土高原生态水文过程;针对该区生态水文过程的时空异质性,提出未来更需要通过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手段,加强宏观与微观过程的集成与联网研究;采用多尺度、多要素、多时空的综合观测与模拟手段,定量重要生态功能区水分承载力及生态阈值;从生态学和水文学方面揭示不同时空尺度下水分转移与分配特征;为解决黄土高原水资源的宏观调控与最优分配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金佛山附地菜;重庆紫草科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重庆市南川的金佛山拥有丰富的植物区系,其紫草科附地菜属有5种,1变种:长梗附地菜(Trigonotis mairei(Lévl.)Johnst.),毛果附地菜(T.macrophylla Van.var.trichocarpa Hand.Mazz),西南附地菜(T.cavaleriei(Lévl.) Hand.Mazz.),附地菜(T.peduncularis(Trev.) Benth.ex Bad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研究进展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4
回顾了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研究成果.分析评价了集水农业的研究进展。随着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研究方法的改进、研究内容的深入、研究领域的扩充.提出了广义性集水农业研究范畴。在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应加强微集雨微灌溉应用技术、现代集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与集雨网络等高新技术手段的技术集成.以提高雨水汇集与利用效率。同时.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的研究已经从微生境条件下的农业生态系统延伸至区域生态环境保育。利用汇集雨水合理调配生态用水.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林牧综合发展。生态环境重建的集水型生态农业是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后土壤水分、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发生了非同步性演变。土壤微生物是各种生命活动的载体,在土壤水-碳耦合过程中参与了一系列的氧化与还原反应,因此,土壤微生物在水-碳耦合关键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三者存在着密切的耦合关系。尽管关于植被恢复后土壤水分和有机碳变化的研究已开展较多,但是由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和群落结构复杂性和易变性,这给土壤微生物介导的水-碳耦合研究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迄今为止,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后土壤水、碳、微生物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缺乏总体性的融合,大多数研究只能假设各个生物化学过程是相对独立的,对土壤水、碳、微生物耦合的认知仍存在局限性。由此,首先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进程、土壤水分过程和有机碳变化分别进行了综述,结合已有的理论和证据进一步概括了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群落对降水格局的响应。最后整合植被、土壤和微生物界面等关键生态过程,总结了黄土高原土壤水-碳-微生物耦合界面过程,采用HYDRUS-2D模型(水文过程模型)和ORCHIDEE模型(生态系统碳模型),并融入土壤微生物种群生长动态,基于稳定碳、水同位素技术和DNA探针技术,初步构建了黄土高原土壤水-碳-微...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蒿属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黄土高原32种蒿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蒿属植物花粉形态具有高度一致性,支持传统的属级分类。根据花粉外壁纹饰,可将其分为5种类型。Ⅰ型:小刺密集,刺基部膨大,覆盖层有细小颗粒。Ⅱ型:小刺密集,刺基具显著膨大,几乎密集相连。Ⅲ型:小刺密集,刺基明显膨大状,覆盖层光滑。Ⅳ型:稀疏小刺,覆盖层光滑;轮廓线较光滑或微刺状。Ⅴ型:稀疏微刺,覆盖层有小颗粒;轮廓线较光滑,萌发沟细长,孔扁长。蒿属植物不同种花粉的大小、形状、萌发孔类型、外壁纹饰及边缘形态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对蒿属植物种间鉴定分类及古植物孢粉鉴别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景观生态学的观点理解生态环境建设,分析了“山川秀美”的涵义,进而讨论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重点、原则、途径等。认为基本农田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生态环境建设的良性发展,在建造林草植被的同时,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退耕地不能一味地将其用于生产,要充分考虑生态用地的需要。多用途植物的开发利用,以及包括梯田地埂利用在内的植物种间的合理混合种植,可以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黄土高原植被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