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述了一件与下颌咬合在一起的完整的祖熊头骨化石。化石发现于甘肃临夏州广河县槐沟村柳树组地层中上部,其层位与时代为新近纪灞河阶/期的晚期,距今约8 Ma。对比研究表明,该头骨与目前所有已知熊类祖先类型都不同,应为一新种,定名为Ursavus tedfordi(戴氏祖熊)。采用TNT软件包对11种祖先熊类和37个特征组成的数据进行不同条件(non-additive,additive等)下全搜索(Implicit Enumeration),并采用自引导法(bootstrapping)进行可信度评价。我们从基于部分特征加积(partially additive)条件下所得出8个最简约树中选取树5作为最可信简约树。该树表明,熊科从渐新世-早中新世的豺熊类(hemicyonids)分出后产生了两类基干类型,Ballusia elmensis和B.orientalis。后者稍更进步,可能为一特异支。此后产生了两大次支:一支向印度熊(可能还有郊熊)+大熊猫演化;另一支则由中-晚中新世的祖熊(Ursavus)和此后由某类祖熊所产生的现生熊类(不包括大熊猫)组成。从现有的化石判断,新建戴氏祖熊是与现生熊类在形态上最为接近的祖先类型,但戴氏祖熊具有某些自近裔性状,可能为一早期旁支。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的是1981年在禄丰古猿化石产地发掘中发现的熊类标本,共有二属二种和一种暂不能确定属、种的类型。其中祖熊(Ursavus)过去只见于欧洲、北美和西亚的中新世地层,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禄丰的标本,就其大小和特征可归于Ursavus depereti;印度熊(Indarctos)过去在我国发现过两个种:中国印度熊(I.sinensis)和拉氏印度熊(I.lagrelli),禄丰的标本为前一个种;第三类型与Protursus和Ursus都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区别,鉴于材料不足,暂不订属和种。  相似文献   

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骨骼形态学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运用激光扫描可得到骨骼三维几何形态学的全部信息,用于骨骼形态的定量分析,对于建立客观的分类指标以及形态生态学研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大熊猫、亚洲黑熊、棕熊和北极熊为研究对象,为亚洲黑熊、棕熊和北极熊的共计28件头骨和对应下颌建立三维模型,提取熊类下颌的9个形态测量的比例指标和头骨的15个形态测量的比例指标,对下颌和头骨进行数学建模。使用Weka的J48算法,构建决策树,成功实现了模式分类。又在上述三维模型的基础上,确定了23个下颌形态标志点和29个头骨形态标志点;以标志点的三维坐标为初始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比较4种熊类的下颌和头骨形态差异。结果显示大熊猫的下颌和头骨形态与其他3类熊差别显著;棕熊的头骨和下颌形态介于黑熊和北极熊之间。在此基础上,以同样方法将一例大熊猫小种化石头骨与4种现生熊类头骨形态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大熊猫小种头骨形态与现生大熊猫相似,而又不在其种内差异的形态区间内。除去大小因素,大熊猫小种在头骨形态上与现生大熊猫仍有一定差异,略倾向于杂食熊类。  相似文献   

4.
2006年作者在和政县发现了两件产自东乡龙担动物群的熊类化石:一完整下颌(HMV1422)和一个咬合在一起的头骨及下颌(HMV 1454)。熊类系龙担哺乳动物群中未曾描述过的新成员。这两件标本虽然有少许不同,但都和李亦征(1993)所记述的沂南熊Ursus(Protarctos)yinanensis十分接近,而被归入该种。该种修订后的鉴别特征是:头骨长头型,头长接近中等大小的现生黑熊,头骨最大宽约为最大长的一半;矢状嵴长,约为顶长的1/3;眶下孔与眼眶前缘相距近,两者均在M1上方;颧骨前端仅组成眼眶下缘,其后端止于关节窝前缘水平;硬腭短,齿列之后的腭长小于P4长的1.5倍或M2长的3/4。前臼齿数目全;P4原尖小,位于裂凹正内方;M1短长方形,宽/长~80%;M2跟座中长,M2宽/长56%~58%;M2长/M1长133%~153%。m1无前下后尖及前下内尖,分隔下三角座和跟座的横沟窄(前后),横沟中没有明显的嵴和沟;m2短于m1,其前、后接近等宽。与U.boeckhi相比,P4相对更小;臼齿相对更窄长;M1不呈五边形;M2跟座更大;m1横沟短,V形。现生熊亚科的6个种在分子和生化特性上非常接近,且其分异的时间非常短。这使以生化和分子生物学为研究手段的遗传学家越来越倾向于把它们归入同一个属,即Ursus。但是以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的古生物学家却大多依据形态上的明显差异而把它们分成多个属。不过古生物学家也常把欧亚大陆上新世-第四纪早期的熊类化石简单地归入Ursus一个属。在对比研究东乡熊化石时,我们对欧亚大陆同期的熊化石作了较仔细的观察,发现m1的形态变化在熊亚科的演化中分异显著,在分类中应具重要意义。结合头骨及牙齿的其他特征,这一时期熊类化石主要可以分为三组:1)m1形态简单者,无前下后尖和前下内尖,横沟表面基本光滑。2)m1具嵴形图案者,具前下后尖,但无前下内尖,在三角座后壁和横沟中形成V,Y或X形嵴。这一组熊类的m1和现生黑熊者最为接近。3)m1具前下后尖、前下内尖,次级附尖很发育,主尖及附尖多为圆锥形。这一组熊类的m1和现生棕熊者最为接近。属于第一组的有Baroth-Kopecz的U.boeckhi,沂南熊及Serrat d'en Vacquer的一件左下颌(1890年描述)。第二组包括产自Perrier,Weze,Layna,Wolfersheim等地点的熊类及Serrat d'en Vacquer的一件头骨及下颌(1892年描述)。第三组包括发现于欧洲众多地点(Val d'Arno,St.Vallier等)的U.etruscus。上述三组熊类在m1形态上的差异和组内变异的程度,使我们倾向于把它们分为不同的属,其属名分别应为:Protarctos,Euarctos和Ursus。Protarctos包括P.boeckhi(MN 14),P.ruscinensis(MN 15)和P.yinanensis(相当于MN 16-17)。Euarctos包括E.pyrenaicus(MN 15),E.minimus(MN 16-17)和现生美洲及亚洲的黑熊。而Ursus则包括U.etruscus(MN 17)及许多后期类型,如U.spelaeus等,以及现生的U.arctos(可能还有U.maritimus)。  相似文献   

5.
《化石》1985,(2)
山东临朐山旺硅藻土页岩中,最近又发现了一具保存十分完整的祖熊骨架。这是迄今世界上保存最好的一具祖熊骨架。祖熊化石虽然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的地层中也有过记录,但材料都较零星,致使许多古生物学家对这种动物几乎一无所知。因而这一骨架发现后,曾被人误认为是一种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了产自山东沂南一洞穴堆积中的熊类化石一新种:Ursus yinanensis。这种熊具有个体较小,前臼齿数目全,下裂齿的下后尖之前尚未出现附尖等原始性特征,它与欧洲早上新世的Ursus boeckhi在进化程度上比较接近但更显进步。这是在中国首次发现的中上新世Ursus的可靠记录,它的发现对于探讨欧亚大陆上真正熊类的演化及地理分布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汝康 《人类学学报》1983,2(4):396-398
人和现生的猿有着共同的祖先。这种共同祖先究竟是什么样子,现在还缺乏直接的化石证据。在现生猿类中,什么猿最接近于人和猿的共同祖先,俾格米黑猩猩能否作为人和猿的共同祖先的活样板,近一时期来有着不少议论。 1929年施瓦茨(Emst Schwarz)最早对俾格米黑猩猩作了描述并把它作为普通黑猩猩(Pan troglodytes)的一个亚种。1933年库利奇(Harold Coolidge)首次发表了它的生物学的详细论文,并把它提升到种一级,定名为Pan paniscus。它的身高和普通黑猩猩差  相似文献   

8.
记述发现于江西省玉山县王家坝三衢山组的鞘藻目化石,并认为该化石可以和现生鞘藻属进行对比。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鞘藻化石记录,也是我国鞘藻化石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记述发现于江西省玉山县王家坝三衢山组的鞘藻目化石,并认为该化石可以和现生鞘藻属进行对比.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鞘藻化石记录,也是我国鞘藻化石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栖息于西藏高原边缘地带的高山竹林里,过着游牧般生活。大熊猫眼点很大,耳朵小巧,加上天性贪玩、朝气蓬勃,因此,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从分类学方面来看,大熊猫又是最迷惑科学家们的动物之一。关于大熊猫的祖先是谁,一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见解:一种认为大熊猫起源于熊科动物,另一种认为是从浣熊科动物进化而来的;还有一种观点主张大熊猫应该单列一科。这三种观点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直到最近才见分晓。大熊猫看起来像熊,但有许多地方与熊不同,而与浣熊相似。例如,熊类为食肉动物,而大熊猫主要以吃竹子为生;熊类每只脚有五个趾头,拇趾的运动方向与其余四趾相同,但大熊猫可有第六趾,拇趾的运动方向与其余五趾相反,可灵活剥竹叶;熊类不能坐立,而大  相似文献   

11.
美国古生物学家宣布:1986年夏天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西部波斯特城附近发现了生活于二亿二千五百万年前的鸟类化石,这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鸟化石,比以前被认为是鸟类祖先的始祖鸟化石还早至少七千五百万年.这可是古生物界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2.
化石闭壳龟的新发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闭壳龟(Cuora)是龟科(Emydidae)中的一个现生属,有6个现生种,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我国产4种。为该地区龟类动物中的一个小类群,以前未有化石发现。本文记述的是闭壳龟属的一个化石新种(Cuora pitheca,sp.nov.),时代为上新世早期。这是该属龟类的首次化石记录。它的发现,不仅把闭壳龟属的历史从现代推至上新世早期,并为探讨该龟类的进化和分布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3.
广西宁明第三纪类黄杞翅果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宁明西南约4km处新发现的一个植物群中,含有一些与胡桃科黄杞属现生种的翅果在形态上近似的化石。它们的果翅三裂,裂片具有羽状脉序。这些化石的一部分特征与黄杞属的裸果黄杞组的相似,另一部分特征与该属的黄杞组的相似,因而难以将它们归于其中的任何一组,作者将其归于类黄杞属。后者是胡桃科黄杞族的一个器官属,与目前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及东南亚地区的黄杞属以及分布于美洲新大陆的美黄杞属有密切亲缘关系。在地史时期,类黄杞属的代表较广泛地分布于北半球。然而,当前化石却是这类化石在我国南方首次被发现,这为探讨黄杞族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从当前化石的研究和有关文献中得知,黄杞族祖先的翅果形态与裸果黄杞组的现生种可能有某种程度的近似。  相似文献   

14.
长鼻类(Proboscidea)即象类,现生仅存亚洲象和非洲象两属三种,但化石属种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表明其在史前繁盛一时.正如著名的美国古生物学家Romer在他的《古脊椎动物学》专著中所言:"在哺乳动物的演化史中最引人入胜的篇章之一便是长鼻类的演化故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象类起源和演化的研究一直都倍受瞩目. 1811年,当Illiger为现生的象类及其化石种类(当时主要是猛犸象)单独立一目时,他选择了象类最显著的器官——长鼻(proboscis)作为该目的名称.200年之后,对于长鼻类化石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祖先已被追溯到距今约6千万年之前的古新世,早期类型也并不具有长鼻,这大概早已超出了Illiger当初的预想.  相似文献   

15.
蛾蛉类昆虫是脉翅目中化石记录最完整的的类群之一,现生类群蛾蛉、美蛉和山蛉统称为蛾蛉科,但是现生类群与化石类群分类标准的不一致性,为蛾蛉类昆虫化石研究带来较大的困难。本文统计了世界已发现的蛾蛉类昆虫化石属种名录,介绍了蛾蛉类昆虫化石研究历史、地质年代及地理分布、系统发育研究进程,并提出了现今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6.
野生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Edwards(1866)是一种近代才绝灭于我国的哺乳动物,也是第四纪我国的一个土著分子,曾发现过大量的化石。这就为我们利用这个物种的材料研究动物的绝灭和它们的体型增大或缩小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麋鹿化石标本与它的现生标本在尺寸上有一定的差异。角枝尺寸,最大数据的项目多为化石的标本,而不是现生的标本。例如:节部最大径,化石的最大值100.5(单位:mm,下同)大于现生的73、67、64、68、76;主干长,化石的最大值207,大于现在的170、142、150、148、155、152;后枝长,化石的最大值820,大于现生的700、715…  相似文献   

17.
我国更新世长臂猿化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广西长臂猿牙齿化石的形态观察,更新世时期至少有两种长臂猿生存于我国,即Hylobates concolor,Hylobates hoolock,这两种均系我国现生长臂猿种类。其中黑长臂猿牙齿的性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甚小,保留了较多的祖先型。由于长臂猿对森林环境的依赖,使它成为探讨更新世时期森林环境的最好指示动物之一。它们在时间分布上,从更新世早期一直延续到全新世。在空间分布上,都较现生者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18.
丰富的化石记录显示中生代和新生代紫萁属在北半球广泛分布。本文描述了发现于福建中中新世佛昙群的紫萁属一新种:漳浦紫萁(Osmunda zhangpuensis Z. X. Wang and B. N. Sun, sp. nov.)。化石小羽片保存完好,呈线状披针形,边缘具齿,羽状脉序。在该属现生种中,当前化石种与现生种Osmundabanksiifolia在形态上最相似。当前化石的发现表明,早在中中新世紫萁属就已生长在福建省。漳浦紫萁和之前报道过的附生真菌化石以及龙脑香科、桑科、豆科、荨麻科、胡桐科、大戟科、樟科等植物的存在,表明福建在中中新世时期的气候温暖湿润。  相似文献   

19.
豆科紫藤属Wisteria约有5-6个现生种,间断分布于中国、日本和美国的温带地区,但化石记录表明,该属在新近纪可能广泛分布于捷克、荷兰、格鲁吉亚阿布哈兹、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俄罗斯远东、日本和中国。因此,研究紫藤属化石有助于深入认识它的早期演化、分类、多样性、古生态和生物地理,其中荚果化石的分类价值和演化意义尤为显著。文中基于对产自山东临朐中中新世山旺组的山旺紫藤W.shanwangensis荚果化石的再观察,并结合紫藤属3个现生种——紫藤W.sinensis、藤萝W.villosa和多花紫藤W.floribunda的荚果发育特征,讨论这些化石的分类、演化、发育和埋藏学意义。结果进一步证明,山旺紫藤荚果化石与国产的2个现生种——紫藤和藤萝的荚果更为相似,呈倒披针形、种子较少和室间缢缩明显。比较而言,日本和美国产的紫藤属现生种——多花紫藤和美国紫藤W.frutescens的荚果呈线形、种子较多和室间缢缩不明显,而且日本中新世和上新世报道的紫藤属荚果化石与多花紫藤的荚果更为相似。然而,中国和日本报道的紫藤属荚果化石迄今都没发现被毛,这与现生种中最原始的美国紫藤的荚果相似,而与东亚紫藤属现生种密被绒毛的荚果形成显著差别。因此,中国、日本和美国的紫藤属种类可能早在中新世就已经发生了形态地理分化,而荚果无毛或许是该属演化过程中一个比较原始的性状;紫藤属现生种荚果在发育的中、后期果壁上具有与纵轴方向成锐角的倾斜纤维纹饰,它们在荚果完全成熟后导致果瓣沿缝线开裂并卷曲,卷曲的果瓣放入水中又能恢复平整。值得注意的是,山旺紫藤荚果化石果壁上也发现了类似的倾斜纤维纹饰,这表明它们在脱落保存时处在发育的中、后期,这一发育时期脱落的荚果更有可能保存为化石记录;山旺紫藤荚果化石果壁的碳质残片中还富含硅藻类,近似于远距直链藻Melosira distans和颗粒直链藻M.granulata这些浮游相的、生活在深水区的优势种。因此,山旺紫藤荚果脱离母体后可能沉积在湖水较深的地方,而且它也可能是在成熟开裂的状态下脱落,瓣片本来卷曲,被短程搬运至湖中,又在湖水的浸泡下恢复平整状态,而后经沉积物掩埋后形成化石。  相似文献   

20.
丰富的化石记录显示中生代和新生代紫萁属在北半球广泛分布.本文描述了发现于福建中中新世佛昙群的紫萁属一新种:漳浦紫萁(Osmunda zhangpuensis Z.X.Wang and B.N.Sun,sp.nov.).化石小羽片保存完好,呈线状披针形,边缘具齿,羽状脉序.在该属现生种中,当前化石种与现生种Osmund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