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干酪乳杆菌进行紫外诱变和NTG诱变,得到蔗糖耐受性高的突变菌株,以此作为基因组改组的出发菌株,制得原生质体,将原生质体分别于紫外线和热灭活,致死率分别为89%和91.6%,在再生平板中培育,将存活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获得的融合子通过蔗糖YE平板筛选,获得F1代,然后以F1代为出发菌,经过上述步骤得到了能够高效利用蔗糖发酵的F2代菌株.与野生型菌株比较发现,在15.0%蔗糖浓度条件下菌体旺盛生长,OD600达到3.11,较原始菌提高了0.70,发酵产酸量提高了61.0%,而且蔗糖酶活性比野生型有很大的提高,从0.54 U/mg cells提高到1.93 U/mg cells,提高了近4倍.  相似文献   

2.
低能离子注入L-乳酸生产菌种选育与发酵条件初步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20keV氮离子注入L-乳酸生产菌(Bacillus coagulans)筛选到一株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10%的高产菌株RS12-6C,经多次传代实验表明该菌遗传稳定性较好。并对其发酵条件如接种量、装液量、摇床转速、温度等进行初步优化,在含糖150g/L的摇瓶中发酵,其L-乳酸产量达到117g/L。  相似文献   

3.
基因组改组提高干酪乳杆菌耐酸性生产L-乳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采用紫外线与亚硝基胍两种传统微生物诱变方法对干酪乳杆菌进行诱变,经低pH平板、碳酸钙平板和摇瓶试验获得了5株耐酸性提高的突变菌株.以获得的突变菌株为出发菌株,应用灭活双亲原生质体融合后致死损伤得到互补获得活性融合子的方法,对其进行基因组改组,经过低pH平板、碳酸钙平板和摇瓶筛选,获得4株可以在pH3.8平板上旺盛生长且产酸量较高的改组菌株.将改组菌株与原始菌株分别于pH 3.8和3.4的YE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改组菌株能够在原始菌株无法生存的pH条件(pH 3.4)下生长.在pH 3.8的条件下,对改组菌株与原始菌株的发酵特征进行比较,37℃发酵48小时后,改组菌株产酸量为原始菌株的2.4倍,表明基因组改组技术能有效提高多基因调控表型的进化.  相似文献   

4.
乳杆菌Lactobacillus sp.lxp发酵高产L-乳酸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筛选得到一株乳杆菌Laetobaeillus sp.,进行发酵生产高浓度L-乳酸的研究。考察了种龄、接种量、温度和不同pH调节剂对乳酸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种子培养时间为15h;最佳接种量为15%;最适培养温度为42℃;与氨水和氢氧化钠相比,碳酸钙更适于作为发酵过程的pH调节刺;以葡萄糖为碳源,添加豆粕水解液和玉米浆作为辅料,2L罐培养120h,L-乳酸质量浓度可达202 g/L,糖转化率91.3%,L-乳酸占发酵液中总酸含量98%以上。  相似文献   

5.
离子注入花生四烯酸产生菌诱变选育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利用离子束注入生物技术对花生四烯酸产生菌(Mortierella alpina)进行诱变高产菌筛选。筛选到高产菌I49N18,该菌每升培养液可得生物量30.80g(约4%的含水量),干菌体油脂含量为25.8%,其中花生四烯酸的含量占总.脂的45.37%。30L和250L发酵罐发酵试验,该高产菌的花生.四烯酸得率为4.0g/L。  相似文献   

6.
离子注入利福霉素产生菌诱变选育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离子注入诱变利福霉素生产菌,首先利用利福霉素浓度梯度平均板理性化筛选出高抗性菌株,再以此抗性菌株为出发菌进行离子注入诱变筛选。初筛摇瓶效价达9000μ/ml,经复菌筛菌株2953效价稳定提高18%、。7m^3罐中试,放罐效价达6863μ/ml,较同期对照提高35%;30m^3罐生产实验,最高罐批效价为6137μ/ml,平均提高10%。  相似文献   

7.
为了获得L-乳酸高产菌株,对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CICC6028进行微波诱变。通过考察微波辐照功率和时间等因素对诱变结果的影响,得出最佳诱变方法是:间歇诱变方法,微波输出功率480W,辐照时间40s。最后得到一株遗传稳定的L(+)-乳酸高产菌株MW-46,产酸量最高为98.12g/L,与出发菌相比,提高了54.14%。  相似文献   

8.
对L-乳酸产生菌华根霉(Rhizopus chinensis)适宜产酸的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和优化,并利用10 keV氮离子对出发菌L-乳酸产率进行诱变。为比较出发菌株和突变菌株在分子水平的差异,利用108条RAPD随机引物对出发菌株和突变菌株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葡萄糖90‰、(NH4)2SO42‰、KH2PO40.6‰、Mg-SO4.7H2O 0.25‰、ZnSO4.7H2O 0.05‰、CaCO350.0‰pH值自然,接种量在5%左右,34℃,200 r/min的培养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的L-乳酸产量(28.8 g/L)。氮离子注入诱发L-乳酸产量突变的适宜剂量为1.30×1015ions/cm2。筛选获得的突变株RC-H13 L-乳酸含量为33.7 g/L,比出发菌株提高17%,且遗传稳定性较好。在RAPD分析中108条引物有3条在两池间表现多态性,差异条带的频率为0.67%。  相似文献   

9.
L-精氨酸产生菌诱变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报道了L-精氢酸产生菌诱变育种的研究结果。以谷氨酸产生菌钝齿棒状杆菌AS1.542为出发菌株,经亚硝基胍多次逐级诱变,获得了一株能够积累大量L-精氨酸的菌株971.1。该菌属于组氢酸缺陷型,并具有对磺胺孤的抗药性。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中直接发酵四天,产酸最高可达25·2 mg/ml,并具有较高的产酸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L-精氨酸产生菌诱变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钱和  郝刚   《微生物学通报》2005,32(3):46-50
以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 icum)ATCC138761为诱变出发菌株,经紫外线(UV)和亚硝基胍(NTG)逐级诱变处理和选育,获得一株能够积累L-精氨酸的菌株UN100-12(SGr,AEr)。在以葡萄糖为碳源、以硫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中直接发酵4d,产酸可达16.6 g/L,并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是能利用木质纤维素水解液发酵产乳酸的潜力菌株,发酵条件优化与高产菌株的选育是提高乳酸产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设计与响应面试验,对戊糖乳杆菌ATCC 8041产乳酸的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菌株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组合为葡萄糖93.11 g/L、酵母浸粉5.19 g/L、碳酸钙29.43 g/L、蛋白胨10.00 g/L、Na2HPO4·12H2O 5.00 g/L、Mg SO4 0.20 g/L、Mn SO4 50 mg/L;最佳发酵条件为37℃、p H6.5、接种量6%、装液量80%。在此优化条件下,该菌株发酵产乳酸为54.12 g/L。进一步以戊糖乳杆菌ATCC 8041为出发菌株,通过原生质体进行紫外诱变,经多重筛选,最终获得一株遗传稳定性好的高产乳酸突变株,命名为戊糖乳杆菌Lactic UVC-02,由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存,注册号为CCTCC M 2013209。该突变株Lactic UVC-02经葡萄糖发酵,乳酸产量达64.17 g/L,比出发菌株ATCC 8041(54.12g/L)提高18.6%。  相似文献   

12.
曲酸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外线和氮离子注入作为诱变手段对曲酸产生菌黄曲霉CICC2242进行诱变处理,筛选出一株高产菌株N83。曲酸产量由初始的12.4g/L提高到19.4g/L,提高了56.5%;遗传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N83遗传性状稳定良好。该结果表明氮离子注入诱变是获得高产曲酸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离子注入微生物诱变育种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离子束作为一种新的诱变源虽然在微生物上的应用起步较晚,但成果显著。这项技术适用于多种微生物,也可以和其它方法结合对菌种进行复合诱变,同样离子束介导转基因技术不仅适于植物细胞,对微生物细胞也是可行的。这一技术在对微生物诱变育种的研究中,表现出比传统诱变方法高的诱变效率,利用离子注入进行微生物菌种改良已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离子注入微生物诱变育种的理论研究进展和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氮离子注入选育阿维拉霉素高产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提高产绿链霉菌(Streptomyces viridochromogenes)SV-1产阿维拉霉素(Avilamycin)产量为目的,采用低能氮离子注入技术,辅之以链霉素抗性筛选法进行诱变选育研究。结果表明,“马鞍”区域即注入剂量范围在3×10~(15)~5×10~(15)ions/cm~2诱变效果最佳,菌株的抗药性突变与产量突变密切相关,链霉素抗性筛选法具有可行性。在摇瓶条件下,最终获得稳定性良好,阿维拉霉素产量达到83.5mg/L,较出发菌株提高195%的突变株SVT-45。实验表明,离子注入技术是一种有潜力的微生物诱变育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L-乳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和产酸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获得更适于工业生产的产乳酸菌株,采用低能离子诱变方法,对出发菌米根霉(Rhizopus oryzae)PW352进行改良,获得高产L( ).乳酸菌株RE3303,其产酸比亲株提高75%。用正交试验方法对突变株适宜产酸条件进行了研究,在最优条件下,其产酸量可达131~136g/L,最高可达140g/L,糖转化率为86%-90%。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无花果丝孢酵母(Trichospfigueriae)J—04等6株微生物的脂肪酸在细胞内、细胞外及细胞表面的分布。用紫外线和硫酸二酯对J-04进行复合诱变。用制霉菌素和琥珀酸钠筛选具有高渗透性和抗阻遏的突变菌株。诱变筛选的JU-09菌株,其胞外酶活性提高了76%。  相似文献   

17.
黄嘌呤氧化酶产生菌的离子注入诱变及其二步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剂量 1.0× 10 1 2 ~ 1.0× 10 1 6ions cm2 的N+注入产黄嘌呤氧化酶的球形节杆菌ATCC80 10 ,研究其诱变效果。结果表明 :细菌的存活曲线呈现特殊的“马鞍形” ,菌落形态和颜色发生了变化 ,且变化与产酶量有关 ,经过筛选获得了遗传性能稳定的高酶活突变株 ,使酶活较出发菌提高了 43.0 %。改进发酵工艺 ,采用二步发酵其酶得率是一步发酵的 4.75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