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生态补偿在海洋生态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海洋生态资源破坏日趋严重。开展海洋生态资源生态补偿研究有利于利用经济的手段解决海洋生态资源面临的问题,在目前中国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方面的研究薄弱,海洋生态资源生态补偿研究缺乏的情况下,本文也是对生态补偿研究领域的拓展。本文详细分析了海洋生态资源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者分析、补偿强度和补偿途径3个基本问题;指出了海洋生态资源生态补偿包括经济补偿、资源补偿和生境补偿。提出了海洋生态资源生态补偿的未来研究方向:海洋生态资源价值评估,海洋生态资源生态补偿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海洋生态资源生态补偿的实证研究等。  相似文献   

2.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 也是我国生态文明改革的重大举措。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实施以来, 因其创新了生态保护模式与制度, 得到了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 当前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理解仍不够深入, 一定程度影响了红线的落地应用及其成效发挥。为此, 本文梳理了生态保护红线从理论起源到实践落地的演变历程, 阐述了生态保护红线的科学内涵与时代释义, 分析了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要求, 明确提出生态保护红线既要严格管控, 又要适度利用。生态保护红线不是无人区, 而是生态安全的底线、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基线,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最终目的。未来生态保护红线可考虑从拓展生态保护红线内涵、优化生态廊道识别技术、完善优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保护成效的可持续性、加强国际推广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重要生态功能区是指在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确保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破坏形势十分严峻,严重阻碍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国家非常重视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出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功能不仅是保护的主要对象,而且通常还是区外受益区经济利益的关切点,以主导生态功能价值作为生态补偿标准的参考依据,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本文以若尔盖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例进行了研究,对主导生态功能进行了分析和价值评价,从理论核算价值上,提出了若尔盖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部地区两个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要点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分析了我国西部两个重要生态功能区———黄河源生态功能保护区和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中应把握的要点。强调了生态系统的多视角描述方法 ,分析了两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引起生态环境退化的可能原因 ,确定了两个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功能 ,并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流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8,他引:19  
流域生态风险评价是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与一般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相比,具有其独特的流域特征。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流域生态风险评价进行了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并按照风险源、生态受体、生态终点的分类标准对流域生态风险评价进行了类型划分,简要评述了流域生态风险评价的相关研究主题,并尝试构建反映流域时空尺度变化规律的生态风险评价概念模型。最后针对流域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重点讨论了目前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6.
王丽霞  邹长新  王燕  林乃峰  吴丹  姜宏  徐德琳 《生态学报》2017,37(18):6176-6185
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国生态保护的一项重要创新,已被列为国家监管生态环境的重要政策。国家环境保护部于2015年发布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确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方法,但是在识别生态保护红线边界时还存在一些技术难点。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探索了生态保护红线边界的优化方法。提出了生态保护红线边界优化遵循基本原则。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阐明了如何利用Arc GIS软件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技术流程,包括评价各类生态功能区和敏感区,识别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准确定位生态红线边界3个主要步骤。最后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阐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南京都市区生态控制边界划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文彬  尹海伟  孔繁花 《生态学报》2017,37(12):4019-4028
以南京都市区为例,通过生态敏感性分析获取了研究区既有的高生态敏感空间,采用最小费用路径方法辨识了对研究区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潜在生态廊道和生态关键区,采用图谱理论中的景观连接度指数辅助确定生态廊道宽度,构建了研究区潜在的生态网络。在此基础上,整合既有和潜在生态空间,科学划定生态控制边界,实现了研究区现存和潜在的重要自然生态空间保护。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敏感性分析能够识别出研究区既有的高生态敏感性区域,并指出其呈现出"大而孤立,小且分散,连接性不佳"的空间特征。2)遴选出的71处生态源地、119条重要廊道和61个关键生态斑块共同组成了研究区的生态网络,显著提升了原有生态空间的景观连接性和研究区域的总体生态安全水平。3)生态网络分析可以弥补敏感性分析只考虑既有自然生态空间的局限,二者的组合使用可为不同尺度上生态控制边界的划定提供简明的分析框架。研究结果可为南京都市区生态控制线划定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对其他城市生态控制边界的划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长沙市城市生态用地的定量分析及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了适用于突变级数法的层次结构指标体系,对长沙市2007年生态用地建设的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基于现状评价结果,探讨了长沙市城市生态用地分布格局的不合理之处,在GIS的支持下,利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构建了生态用地的生态廊道,并结合冲突分析,提出了城市生态用地的优化方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城市生态用地评价系统.结果表明:长沙市2007年城市生态用地现状评价值为0.9416,生态效能一般,其中,数量指标相对较高,而协调指标相对较低;优化后的突变值为0.9618,生态效能处于较高水平.通过Fragstats软件对优化后的生态用地多样性(SHDI)和聚集度(CONTAG)指数等进行验证的结果表明,与优化前相比,优化后的数值均有所提高,提高了生态用地的生态效能.  相似文献   

9.
生态毒理学的定义及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毒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本文试就生态毒理学作了定义;探讨了农药的生态毒理学评价,水质的生态毒理学评价,野生生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人体致癌基准,多重毒性及熵等。并对今后在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邱晓  肖燚  石磊  王慧敏  刘亚红  孙海莲 《生态学报》2022,42(13):5255-5263
生态资产是能够为人类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的自然资源资产,生态资产的变化特征可以反应生态保护政策与工程的实施效果。内蒙古地理位置重要,生态系统脆弱,发挥着生态安全屏障作用,是国家生态保护政策与工程实施的重点区域,通过生态资产变化评估内蒙古生态保护效益,对掌握生态状况与保护生态资产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核算森林、灌丛、草地生态资产面积和质量,并建立生态资产综合指数,评估了内蒙古生态资产特征及变化情况。内蒙古生态资产主要以草地生态资产为主,占自然生态资产总面积的73.72%。草地生态资产质量较差,以中级、差级和劣级为主,占草地生态资产的81.03%;森林生态资产质量较好,灌丛生态资产质量也较差。2000-2015年,生态资产综合指数提高了24.91,生态资产面积变化不明显,生态资产质量明显提升,质量提升面积为16.59×104km2。内蒙古整体生态质量水平在缓慢提升,实施的生态保护工程与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林火发生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回顾,总结了国内林火发生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并从林火发生驱动因子、林火发生概率预测模型、林火发生频次预测模型和模型检验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气象、地形、植被、可燃物、人类活动等因素是影响林火发生及模型预测精度的主要驱动因子;2)林火发生概率模型中,地理加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考虑了变量之间的空间相关性,Gompit回归模型适宜非对称结构的林火数据,随机森林模型不需要多重共线性检验,在避免过度拟合的同时提高了预测精度,是林火发生概率预测模型的优选方法之一;3)林火发生频次模型中,负二项回归模型更适合对过度离散数据进行模拟,零膨胀模型和栅栏模型可以处理林火数据中包含大量零值的问题;4)ROC检验、AIC检验、似然比检验和Wald检验方法是林火概率和频次模型的常用检验方法。林火发生预测模型研究仍是我国当前林火管理工作的重点,预测模型的选择需要依据不同地区林火数据特点。此外,构建林火预测模型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以提高模型预测精度;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其他数学模型在林火发生预测中的应用,不断提高林火发生预测模型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2.
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雷击火与闪电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林火,特别是雷击火有增多的趋势.本文对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1966-2007年的林火数据及相应的闪电和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6-2007年,该地区雷击火的次数及其过火面积都呈显著增加趋势.影响雷击火的气象条件与研究时间尺度有关,年尺度的雷击火与降水显著相关,相关系数达-0.489;月尺度的雷击火则与气温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18.雷击火与闪电的关系也与时间尺度有关,年尺度的雷击火与闪电关系不明显,受降水影响较大;月尺度的雷击火与闪电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且受降水的影响;日尺度的雷击火在降水量>5 mm时与闪电关系不明显,但当降水量<5 mm时,雷击火与闪电次数呈正相关.据此,发展了基于闪电定位仪数据的火险指数算法以及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雷击火预报模型.经2005-2007年雷击火验证,该模型的预报准确率>80%.  相似文献   

13.
论生态平衡和林火烈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林火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干扰,提出火烈度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建议采用林木蓄积量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状态指数。根据林火蔓延过程的物理分析,导出一种模型化的燃烧蔓延方程,并对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在不同蔓延速度下计算了火烈度。结合火烧迹地调查资料指出在不同火烈度下,林火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4.
Pervasive warming can lead to chronic stress on forest trees, which may contribute to mortality resulting from fire‐caused injuries. Longitudinal analyses of forest plots from across the western US show that high pre‐fire climatic water deficit was related to increased post‐fire tree mortality probabilities. This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and fire was present after accounting for fire defences and injuries, and appeared to influence the effects of crown and stem injuries. Climate and fire interactions did not vary substantially across geographical regions, major genera and tree sizes. Our findings support recent physiological evidence showing that both drought and heating from fire can impair xylem conductivity. Warming trends have been linked to increasing probabilities of severe fire weather and fire spread;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warming may also increase forest fire severity (the number of trees killed) independent of fire intensity (the amount of heat released during a fire).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FireBGCv2模型,模拟不同烈度林火干扰下未来100年呼中自然保护区森林各碳库的动态变化特征,以探究森林不同碳库对火干扰的响应规律,为保护区森林可燃物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林火干扰显著降低了保护区森林碳储量,且林火烈度越大,碳储量降低越多。火干扰影响森林各碳库储量的变化,也改变了森林总碳库的分配特征。林火干扰对各碳库碳储量的影响表现为:林火干扰使活立木、半腐殖质层碳储量降低,使粗木质残体碳储量在模拟前、中期增加,在模拟后期降低,灌草碳库碳储量在模拟后期增加。林火烈度越大,活立木、灌草碳库碳储量越低,枯立木和粗木质残体碳库碳储量越高。林火干扰对总碳库分配的影响表现为:林火干扰后,灌草、枯立木、粗木质残体和土壤碳库占比增加,活立木、半腐殖层碳库在总碳库中的占比减小。林火烈度越大,灌草碳库占比越小,粗木质残体碳库占比越大,烈度对其他碳库占比影响较小。枯落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为: 20年达到高值,然后10年内降到低值,这一发现为确定森林可燃物处理的时间间隔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建议在大兴安岭地区每隔20年进行一次计划火烧,以合理保护该地区的森林资源。  相似文献   

16.
1957-2007年云南省森林火险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对全球林火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日气象数据(气温、降水量、空气相对湿度、风速),按照加拿大火险天气指数的计算方法,计算了云南省1957-2007年间每日的森林火险天气指数,分析了该省50年来森林火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云南省的火险期为上年11月至当年6月,持续期约8个月;林火数据(林火数量、过火面积和受害森林面积)与火险天气指数的相关性显著,半腐层湿度码(DMC)的火险期平均值和火险期严峻度(SSR)可作为不同火险期火险状况比较的良好指标.1957-2007年云南省森林火险状况呈现2种变化趋势:1)总体上周期性变化趋势明显,在周期性变化的同时呈上升趋势,表现为1991-2007年的火险状况比1961-1990年的火险状况略有升高;2)1991-2007年各火险期火险状况的波动性下降,火险状况异常严峻的火险期数量比1961-1990年减少.
Abstract:
Climate warming has already made great impact on forest fires. Based on the daily me-teorological data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relative humidity, and wind speed), and by using the Canadian Fire Weather Index calculation formula, the daily forest fire weather indices (FWIs) of Yunnan Province in 1957-2007 were calculated, and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FWIs, the forest fire trends in this province over the past 50 years were studied. In the past 50 years, the forest fire season in Yunnan Province was from previous year November to current year June, lasting 8 months. Fire data (fire numbers, burned area, and burned forest area) had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ith fire weather indices. The average daily duff moisture code (DMC) in whole fire season and the seasonal severity rating (SSR) were the good indices to evaluate the fire danger conditions among different fire seasons. The forest fire danger in Yunnan Province in 1957-2007 showed two change trends. One showed a clear cyclical change and a weak upward trend, i. e. , the fire danger conditions in 1991-2007 was slightly severer than that in 1961-1990 ; and the another was that the fluctuation of forest fire danger conditions among different fire seasons decreased in 1991-2007, and the number of abnormal severe fire seasons was less than that in 1961-1990.  相似文献   

17.
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原始林火干扰历史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5,他引:35  
徐化成  李湛东  邱扬 《生态学报》1997,17(4):337-343
在大兴安岭阿龙山林业局的一个集水区,通过样地法(96个样地),调查了大量的火疤木,研究了景观水平上的火状况。结果表明,由1825至1993年间样区共发生14次火灾,火烧种类主要是地表火,但也有少量树冠火;火烧强度主要为弱度火;火场面积通常很大;火烧平均间隔期为37a,火烧轮回期的约30a。这些指标对大于大兴安岭北部林区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大兴安岭北部林区的火状况主要决定于兴安落叶松的抗火特性和森林群  相似文献   

18.
森林植被的自然火干扰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邱扬 《生态学杂志》1998,17(1):54-60
森林植被的自然火干扰邱扬(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太原030006)NaturalFireDisturbanceofForestVegetation.QiuYang(InstituteofLoesPlateau,ShanxiUniversity,...  相似文献   

19.
Across the boreal forest, fire is the main disturbance factor and driver of ecosystem changes. In this study, we reconstructed a long-term, spatially explicit fire history of a forest-tundra region in northeastern Canada. We hypothesized that current occupation of similar topographic and edaphic sites by tundra and forest was the consequence of cumulative regression with time of forest cover due to compounding fire and climate disturbances. All fires were mapped and dated per 100 year intervals over the last 2,000 years using several fire dating techniques. Past fire occurrences and post-fire regeneration at the northern forest limit indicate 70% reduction of forest cover since 1800 yr BP and nearly complete cessation of forest regeneration since 900 yr BP. Regression of forest cover wa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etween 1500s-1700s and possibly since 900 yr BP. Although fire frequency was very low over the last 100 years, each fire event was followed by drastic removal of spruce cover. Contrary to widespread belief of northward boreal forest expansion due to recent warming, lack of post-fire recovery during the last centuries, in comparison with active tree regeneration more than 1,000 years ago, indicates that the current climate does not favour such expansion.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大兴安岭森林火险区划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育英林场和奋斗林场为研究区,以GIS技术为支撑,选取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坡向和离居住区远近作为主要林火影响因子,采用因子加权叠置法,对研究区森林火险情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将火险等级分为无、低、中、高和极高5类.结果表明,无、低、中、高和极高火险区分别占研究区的0.37%、0.63%、38.67%、58.63%和1.70%,符合正态分布;中及以上火险区占60.33%,说明研究区森林火灾管理任务仍相当繁重;森林火险等级的地域分异明显,中部高四周低,在不同林火影响因子上的分异十分明显;火险等级与1987年的火烧强度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说明火险区划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为林业部门进行森林火灾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