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基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信号通路探讨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机制。方法:纳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4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104例,将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例数各为5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接受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观察组接受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对比两组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指标和影像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24周后,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大(P<0.05)。治疗24周后,两组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大(P<0.05)。治疗24周后,两组TGF-β1mRNA、Smad2mRNA、Smad3mRNA水平下降, Smad7mRNA水平升高,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大(P<0.05)。治疗24周后,两组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均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可改善肝功能,对肝纤维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与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白细胞分化抗原3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34)在胆道闭锁患儿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验证血清TGF-β1浓度对该病患儿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患儿66例作为研究组、胆管扩张症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肝组织中TGF-β1及CD34因子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以及研究组不同肝纤维化分级患儿的TGF-β1及CD34因子表达情况及其与肝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比较两组血清TGF-β1浓度,以及研究组不同肝纤维化分级患儿血清TGF-β1浓度情况及其与肝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最后绘制ROC曲线检测血清TGF-β1浓度对该病患儿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肝组织TGF-β1 IOD值及CD34因子表达面积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研究组患儿的肝纤维化程度不断加重,TGF-β1及CD34因子的阳性表达率均不断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分别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ρ=0.594,P<0.05;ρ=0.616,P<0.05)。研究组血清TGF-β1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研究组患儿肝纤维化程度不断加重,血清TGF-β1浓度不断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ρ=0.944,P<0.05)。血清TGF-β1对胆道闭锁患儿肝纤维化有诊断意义(AUC=0.917,P<0.001),诊断的最佳界值为436.4 ng/L(敏感度为0.879,特异度为0.867)。结论:TGF-β1及CD34在胆道闭锁患儿肝组织的表达显著升高,提示可能通过抑制患儿TGF-β1及CD34表达进而阻止或延缓胆道闭锁所致肝纤维化进展;血清TGF-β1可用于诊断患儿胆道闭锁所致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究miR-101a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纤维化患者中的表达及对肝星状细胞(HSC)的影响。方法:根据肝纤维化程度将HBV相关性肝纤维化患者进行分组(S0组、S1组、S2组、S3组和S4组),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RT-PCR检测肺组织中miR-101a的表达,并分析miR-101a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使用重组人TGF-β1处理人肝星状细胞系LX-2,并对LX-2细胞转染阴性对照 miRNA模拟物(NC-mimic组)、miR-101a模拟物(miR-101a-mimic组)、阴性对照 miRNA抑制剂(NC-inhibitor组)或miR-101a抑制剂(miR-101a-inhibitor组),未转染的细胞作为对照组,然后通过RT-PCR或蛋白质印迹检测激活HSC及ECM产生的关键基因(α-SMA、COL1A1、COL1A2和COL3A1)和蛋白(a-SMA、collagen I和collagen III)的表达水平。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Cl4组、Ad-control组和Ad-miR-101a组,对大鼠腹腔注射CCl4(1 mL/kg体重)诱导肝纤维化模型,每周3次,共4周。然后将5×109感染单位的携带miR-101a的重组腺病毒(Ad-miR-101a)或对照腺病毒(Ad-control)经尾静脉注射到大鼠中。4周后,通过苏木精和伊红(H&E)和Masson三色染色评估肝脏形态和纤维化,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评估肝脏α-SMA、E-cadherin、vimentin、Smad4或p-Smad2/3的表达。结果:与健康受试者相比,HBV相关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中miR-101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并且miR-101a的表达水平随着患者的严重程度升高而降低(P<0.05)。与未处理的细胞相比,miR-101a在TGF-β1处理的LX-2细胞中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方式显著下降(P<0.05)。与未处理的细胞相比,5 ng/mL TGF-β1处理LX-2细胞中的α-SMA、COL1A1、COL1A2和COL3A1 mRNA表达水平及a-SMA、collagen I和collagen III 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miR-101a-mimic组的α-SMA、COL1A1、COL1A2、COL3A1和TGF-β1 mRNA和a-SMA、collagen I、collagen III、TGF-β1、Smad3和p-Smad3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与对照组相比,Ad-miR-101a组大鼠肝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上调,但α-SMA、vimentin、Smad4和p-Smad2/3的表达下调(P<0.05);Ad-miR-101a组大鼠的肝组织形态基本恢复正常,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低于CCl4组。结论:miR-101a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相关,上调miR-101a可能通过抑制HSC的活化及上皮间质转化发挥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研究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患者肝纤维化、肝功能及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并分析恩替卡韦干预对慢性HBV感染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慢性HB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慢性乙肝轻度50例、中度24例、重度21例、肝硬化者25例,并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分析不同病情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中的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III型前胶原肽(PC III)]、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及Th1/Th2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的变化,慢性HBV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和复方甘草酸苷等常规护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水平。结果: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肝功能指标及Th1/Th2细胞因子IL-4、IL-6等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呈逐渐上升趋势;而IFN-γ和IL-2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随着病情的加重而逐渐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ⅣC、LN、PC III)、肝功能指标(ALT、AST)以及IL-4、IL-6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FN-γ、IL-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存在肝纤维化水平上升、肝功能受损及Th1/Th2细胞失衡,恩替卡韦联合常规护肝治疗可有效纠正患者的Th1/Th2细胞失衡,减轻患者的肝纤维化,改善其肝功能。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复方猴头胶囊联合替普瑞酮对胃溃疡患者胃肠激素、炎性因子及胃窦黏膜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转导蛋白3(Smad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胃溃疡患者120例,按信封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艾司奥美拉唑口服,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替普瑞酮治疗,观察组给予复方猴头胶囊联合替普瑞酮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胃肠激素、炎性因子及胃窦黏膜TGF-β、Smad3表达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溃疡愈合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溃疡愈合总有效率更高(P<0.05)。两组治疗后胃动素(MTL)、胃泌素(GAS)、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GF-β、Smad3表达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TGF-β、Smad3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复方猴头胶囊联合替普瑞酮能明显改善胃溃疡患者胃肠激素、炎性因子水平,降低胃窦黏膜中TGF-β、Smad3的表达,促进溃疡愈合,同时安全性良好,患者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亮菌口服液治疗慢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1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96例慢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亮菌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亮菌口服液治疗慢性肝炎患者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减轻肝纤维化程度,且无显著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对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组织TGF-β1及Smad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期揭示其抗纤维化的机制。方法:利用腹腔注射四氯化碳(CCl4)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然后应用不同剂量的异甘草酸镁和INF-γ处理,于实验第16周末检测大鼠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III型前胶原(PC-III)、IV型胶原(C-IV)的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TGF-β1,Smad3,Smad7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异甘草酸镁各剂量组血清HA,LN,PC-III,C-IV水平显著下降(P〈0.05),肝脏TGF-β1、smad3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smad7则有所上升。结论:异甘草酸镁可以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其作用机理与抑制TGF-β1、Smad3mRNA的表达,上调Smad7mRNA的表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肾功能、神经内分泌激素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92例老年CHF合并T2DM患者,按照双色球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6,接受常规治疗)和研究组(n=46,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对比两组心功能、肾功能、神经内分泌激素、TGF-β1/Smad3信号通路相关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个月后,研究组心输出量(CO)、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后,研究组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尿酸(UA)、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胱抑素C(Cys-C)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后,研究组去甲肾上腺素(NE)、醛固酮(ALD)和血管紧张素II(AngII)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后,研究组Smad7 mRNA高于对照组,Smad2 mRNA、TGF-β1 mRNA、Smad3 mRNA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用于治疗老年CHF合并T2DM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肾功能、神经内分泌激素和TGF-β1/Smad3信号通路相关指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鸢尾素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房颤动和心房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CA)建立急性心肌梗死(MI)大鼠模型,大鼠每天腹腔注射100 μg/kg的鸢尾素1次,共治疗4周。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直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缩短分数(LVFS)。应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评估大鼠心肌形态和纤维化情况。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TGF-β1、Smad2、p-Smad2、Smad3、p-Smad3、MMP9、TIMP-1、collagenⅠ、collagenⅢ、NLRP3、Caspase 1和IL-1β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鸢尾素组大鼠的LVEF和LVFS升高,而LVEDD和LVESD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和房颤持续时间显著降低(P<0.05);心肌形态明显改善,纤维化面积显著降低(P<0.05);TGFβ1、p-Smad2/3、collagenⅠ、collagenⅢ和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IMP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NLRP3炎性体、cleaved-caspase-1和IL-1β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鸢尾素可显著改善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心脏功能,抑制心肌纤维化和房颤形成,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对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组织TGF-β1及Smad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期揭示其抗纤维化的机制。方法:利用腹腔注射四氯化碳(CCl4)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然后应用不同剂量的异甘草酸镁和INF-γ处理,于实验第16周末检测大鼠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III型前胶原(PC-III)、IV型胶原(C-IV)的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TGF-β1,Smad3,Smad7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异甘草酸镁各剂量组血清HA,LN,PC-III,C-IV水平显著下降(P<0.05),肝脏TGF-β1、smad3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smad7则有所上升。结论:异甘草酸镁可以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其作用机理与抑制TGF-β1、Smad3mRNA的表达,上调Smad7mRNA的表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观察肝爽颗粒联合替诺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标志物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 1(HO-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自2020年5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CHB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替诺福韦酯治疗)和观察组(n=40,肝爽颗粒联合替诺福韦酯治疗)。对比两组乙型肝炎病毒(HBV)-脱氧核糖核酸(DNA)转阴率、肝纤维化指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rf2/HO-1信号通路相关指标、肝功能指标、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HBV-DNA转阴率和HBeAg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总胆红素(TBIL)、层黏连蛋白(L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IV-C)更低,Nrf2 mRNA、HO-1 mRNA更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CHB患者采用肝爽颗粒联合替诺福韦酯治疗,可促进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改善,调节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rf2/HO-1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472在肾纤维化细胞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在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中的功能作用。方法:使用重组人TGF-β1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纤维化和EMT,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中纤维化相关基因和LINC00472的mRNA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中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划痕实验评估LINC00472表达对HK-2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TGF-β1能成功诱导HK-2细胞发生纤维化和EMT,并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LINC00472的表达(P<0.05)。抑制LINC00472进一步促进TGF-β1诱导的Fibronectin和Vimentin上调,以及E-cadherin下调(P<0.05);而过表达LINC00472则能逆转TGF-β1对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诱导作用(P<0.05)。此外,抑制LINC00472能进一步增强TGF-β1诱导的HK-2细胞迁移(P<0.05),而上调LINC00472则使细胞迁移受到抑制(P<0.05)。结论:LINC00472在TGF-β1诱导的肾纤维化细胞模型中呈低表达,其表达水平的降低能促进细胞纤维化和EMT过程。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究Smurf1对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纤维化进程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行增生性瘢痕切除手术患者的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标本各12例,采用HE和Masson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取增生性瘢痕组织无菌处理后,采取组织块法分离培养获取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将HSF细胞按照实验方案分组,(1)Smurf1过表达分组:对照1组(Con-1组),空载体组(Vector组)和Smurf1过表达组(OE-Smurf1组);(2)Smurf1干扰表达分组:对照2组(Con-2组),阴性组(si-NC组),Smurf1干扰表达组(si-Smurf1组)。再分别将pcDNA3.1空质粒、pcDNA3.1+Smurf1质粒、si-NC和si-Smurf1转染至Vector组、OE-Smurf1组、si-NC组和si-Smurf1组HSF细胞。通过qRT-PCR检测Smurf1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水平,CCK-8检测细胞增殖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水平,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水平。结果: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增生性瘢痕组织的真皮层厚度显著增加,真皮层中存在大量被染成蓝色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且致密。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增生性瘢痕组织中TGF-β1、α-SMA、COL1、COL3、TβR-I、p-Smad3和Smad7的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Smurf1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Con-1或Vector组比较,OE-Smurf1组HSF细胞中TGF-β1、α-SMA、COL1、COL3、TβR-I、p-Smad3和Smad7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HSF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水平降低(P<0.05),凋亡水平升高(P<0.05)。与Con-2组或si-NC组比较,si-Smurf1组HSF细胞中TGF-β1、α-SMA、COL1、COL3、TβR-I、p-Smad3和Smad7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HSF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水平升高(P<0.05),凋亡水平降低(P<0.05)。结论:Smurf1可能通过抑制TGF-β1/Smad通路,进而抑制增生性瘢痕的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肝豆汤联合驱铜治疗方案对湿热内蕴型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肝脏代谢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WD患者分为观察组(n=40,接受肝豆汤联合驱铜治疗)、对照组(n=40,接受驱铜治疗)。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积分、24 h尿铜、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和认知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手足震颤、言语含糊、行动困难、步履艰难、肢僵挛缩、口涎不止、口苦或臭、头目昏眩、纳谷不香、腹胀痞满、尿赤便结、鼻衄齿衄、黄疸水臌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24 h尿铜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均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ⅢP)、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均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注意力、语言、抽象能力、延迟回忆、定向力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豆汤联合驱铜治疗方案治疗湿热内蕴型WD患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调节肝脏代谢,改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观察芪术胶囊联合穴位贴敷对糖尿病肾病(DN)Ⅲ-Ⅳ期患者血脂、肾功能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DN患者9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和研究组(n=45),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芪术胶囊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血脂、肾功能和血清TGF-β1、CTGF水平。结果:治疗4周后,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88.89%(40/45)高于对照组68.89%(31/45)(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TGF-β1、CTGF、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低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芪术胶囊联合穴位贴敷治疗DN Ⅲ-Ⅳ期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及肾功能,促进症状缓解,降低血清TGF-β1、CTGF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D大鼠肝纤维化后肝组织及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Smad3的表达和变化,以及三七皂苷R1对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二甲基亚硝胺(NDMA)组和三七皂苷R1组,再按不同时间点分为1、2、4周,3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动物。NDMA组采用NDMA 2 m L/kg腹腔注射,三七皂苷R1组同时静脉注射三七皂苷R1,剂量为100 mg/kg体重,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在各组的不同时间点采用RT-PCR及ELISA技术检测肝组织及血清中TGF-β1、Smad3的表达及变化。结果:1、TGF-β1、Smad3 m RNA及蛋白在各组中均有表达。2、对照组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DMA组中,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TGF-β1、Smad3 m RNA及蛋白的表达逐渐上调,且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七皂苷R1组TGF-β1、Smad3 m RNA及蛋白在各时间点均较NDMA组表达下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GF-β1/Smad3信号参与了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且随损伤的逐渐加重,表达越高。2、三七皂苷R1可降低肝组织中TGF-β1/Smad3信号的表达,减轻肝细胞的纤维化,发挥保护肝组织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肝星状细胞(HSC)中smad2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对Ⅰ型胶原表达的抑制作用,探讨抗肝纤维化的基因治疗新方法。方法:设计合成靶向Smad2基因的siRNA,将筛选成功的siRNA瞬时转染入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HSC),并给予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刺激,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对照组与实验组Ⅰ型胶原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差异,研究siRNA对Ⅰ型胶原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siRNA能明显降低肝星状细胞中Smad2的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证实筛选的siRNA有效,能特异性抑制Smad2的基因表达;TGF-β刺激肝星状细胞后,与对照组比较,siRNA转染组细胞外基质(ECM)成分Ⅰ型胶原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siRNA能够抑制TGFβ对肝星状细胞的激活,阻断TGFβ-Smads传导通路,使Ⅰ型胶原分泌下调,有效抑制TGFβ诱导的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l B)对肝癌荷瘤小鼠抑瘤作用及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HepG2肝癌细胞株皮下注射于裸鼠左腋下成瘤,将荷瘤小鼠(n=42)随机平分为三组:模型组、Sal B 1组与Sal B 2组。Sal B 1组与Sal B 2组于造模成功当天开始分别给予10 mL/kg/d和15 mL/kg/d丹酚酸B进行灌胃,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周 2次,连续 4周。结果:治疗第2周与第4周后,Sal B 1组、Sal B 2组的移植瘤重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抑瘤率高于模型组(P<0.05),Sal B 1组与Sal B 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l B 1组、Sal B 2组肝脏系数与肝脏表面癌结节数目均低于模型组(P<0.05),Sal B 2组低于Sal B 1组(P<0.05)。Sal B 1组、Sal B 2组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Sal B 2组低于Sal B 1组(P<0.05)。Sal B 1组、Sal B 2组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Smad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Sal B 2组低于Sal B 1组(P<0.05)。结论:Sal B在肝癌荷瘤小鼠中能发挥抑瘤作用,可抑制血清ALT与AST的释放,其可能是通过TGF-β1/Smad3信号发挥抗肝纤维化-肝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鳖甲育肝颗粒对复合因素所致肝纤维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鳖甲育肝颗粒各剂量组(1.85、3.70、7.40 g/kg, n=8),通过每天灌胃5%乙醇15 ml/kg的基础及每周皮下注射40%四氯化碳2次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连续42 d,观测鳖甲育肝颗粒对大鼠肝功能、肝指数及其含水量、血清肝纤维化相关指标,测定TGF-β1/Smads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ALP、HA、PCⅢ、C-Ⅳ、LN活性,肝组织含水量及肝指数、TGF-β1、Smad3 mRNA与Smad7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秋水仙碱不同剂量鳖甲育肝颗粒干预组大鼠上述血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相关指标,肝组织含水量及肝指数,TGF-β1及Smad3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1),而Smad7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 鳖甲育肝颗粒具有明显的降酶保肝、抗肝纤维化的作用,而抑制TGF-β1/Smads信号通路是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研究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联合布地奈德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干扰素-γ(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gamma,IFN-γ),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诊治的67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布地奈德,观察组采用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联合布地奈德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93.94 %明显高于对照组70.59 %(P<0.05);观察组患儿的哮鸣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喘憋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NO和IL-4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清TGF-β1和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血清NO和IL-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TGF-β1和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IgM、IgA和IgG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血清IgM、IgA和IgG水平明显更低(P<0.05)。结论: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联合布地奈德对支气管哮喘患儿有显著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IFN-γ,IL-4,TGF-β1,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