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食用菌跻身我国第五大农作物,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食药用菌大国。本文对近十年来食药用菌重要种类名称变更、人工培植或栽培技术的突破和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随着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深入,灵芝、黑木耳、毛木耳、桑黄等重要种类的名称得到更正和完善;冬虫夏草、羊肚菌、暗褐网柄牛肝菌等难栽培种类在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人工栽培;大多数常见食药用菌种类完成了基因组解析。分析了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生物学研究、组学研究与食药用菌产业发展的关系,基础研究促进食药用菌产业发展,同时产业发展为基础研究提出更多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记载了2011年在西藏林芝地区林芝县、米林县、波密县,海拔高度在2 700~3 500 m范围内采集的野生食用菌,共9个目25个科35个属115个种.  相似文献   

3.
戴玉成 《菌物研究》2023,(Z1):151-156
总结和概述了2018—2022年间我国真菌学者对多孔菌驯化栽培研究的进展,期间我国对20种多孔菌进行了生物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驯化栽培、成功发育成子实体,为我国药用真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食药用菌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诱变育种是一项借助诱变剂人为的诱导突变,创造出杂交育种中无法创制的新性状的育种技术。自然界中的突变只有0.1%,而诱变育种可以提高到3%左右,比自然突变高100倍以上。诱变技术已经在食药用菌育种中广为利用,本文针对诱变育种的原理、方法、在食药用菌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最后为食药用菌诱变育种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展望,这为利用诱变技术进行食药用菌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重要食药用菌多糖降血糖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以糖尿病为代表的糖代谢紊乱疾病愈演愈烈,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食药用菌多糖因其具有良好的调节糖代谢作用而被关注,但其调节糖代谢的作用机制并未被很好地综述.本文从关键基因、蛋白、信号通路等方面综述了食药用菌活性多糖的降血糖机制,包括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1B,...  相似文献   

6.
《菌物研究》2012,10(2):60+125-F0002,F0003
<正>食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于2007年由教育部批准成立。该中心是在原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的基础上建成的。在老一辈菌物学家周宗璜先生及其弟子李玉院士的带领下,经过3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走过了从植物病理学专业、菌类作物学科,到菌物研究所、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发  相似文献   

7.
蒋志刚 《生物多样性》2019,27(6):698-703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简称《国家重点保护名录》)、《具有重要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简称地方重点保护名录)。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实施后,《国家重点保护名录》修订工作提上日程。修订《国家重点保护名录》应明确该名录与《三有名录》之间的关系,前者要突出重点,体现保护优先和方便管理的原则,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保护责任。建议依据物种的濒危属性、特有属性、稀有属性、珍贵属性以及管理属性来确定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的级别。保护名录可以采取将整个属、整个科等较高的分类阶元集体列入原则(Principle of Clump Listing)。当一个亚种、一个种群有显著的进化潜力和确定的分布区时,也可以应用拆分列入原则(Principle of Splitting Listing),将其作为管理单位列入物种保护名单。此外,还应密切跟踪并及时更新物种分类法的变化、制订保护级别的判定标准、编写物种恢复计划指南、制定《国家重点保护名录》修订程序。建议为每一个重点保护物种制定相应的种群和生境恢复计划。根据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动态管理的需要,通过定期评估,及时对列入名录的物种进行升级、降级、删除或维持现有保护等级等处理。  相似文献   

8.
2002—2009年夏,对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景东县及其周边地区野生食用菌的物种多样性、用途或特性以及濒危等级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集、鉴定标本593份,并对采于该区的214份馆藏标本进行了统计,野生食用菌共计35科61属134种(含变种、变型)。同时对该区市场上出售的野生贸易类群也进行了调查统计,有28科39属95种(含变种、变型)。迄今普洱共计有野生食用菌38科67属155种(含变种、变型),其中多孔菌科(Polyporaceae)所含种数最多,有17种,占总种数的10.97%;红菇科(Russulaceae)和牛肝菌科(Bo-letaceae)皆为16种,共占总种数的20.65%,灵芝菌科(Ganodermataceae)有11种,占总种数7.1%。在这些类群当中,木耳属(Auricularia)、牛肝菌属(Boletus)、乳菇属(Lactarius)、枝瑚菌属(Ramaria)、红菇属(Russula)、蚁巢菌属(Termitomyces)和革菌属(Thelephora)等属的42种真菌为普洱市场上最常见的野生贸易类群,约占云南优势野生贸易真菌总种数的52.5%。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野生食用菌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导致其商业化采收规模急剧扩大,造成生存环境的破坏甚至丧失,从而使普洱野生食用菌,尤其是野生贸易类群的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亟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护和管理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以期达到持续利用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在观察研究蒙古口蘑生态的基础上,通过菌种分离、驯化,选出87-B-2优良菌株。在以马粪、麦秸等配制的发酵料进行瓶栽、箱栽试验的基础上,1990年用床式栽培方法驯化栽培成功蒙古口蘑。  相似文献   

10.
蒙古口蘑驯化栽培成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田绍义  杨发茂 《真菌学报》1992,11(2):146-149
  相似文献   

11.
衰老已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外抗衰老药物的研究发展很快,但由于化学药物的广泛使用及其毒副作用,研究者已将研究重点转向中药和食药用菌。食药用菌具有天然、营养、健康和多功能的特性,其保健功效的研究已引起广泛的关注,而关于其抗衰老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就目前食药用菌抗衰老的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文献和标本信息以及专家提供的数据, 依据中国大型真菌评估的标准和程序, 对中国范围内已知大型担子菌进行了受威胁状态评估。结果显示, 在评估的6,268种担子菌中, 受威胁(疑似灭绝、极危、濒危、易危)的物种有45种, 受威胁比例为0.72%。受威胁的大型担子菌物种中食药用菌比例达1/3以上, 且大部分物种仍无法人工栽培, 主要依赖野生资源。我国受威胁担子菌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和东北地区。人类活动导致的物种栖息地萎缩和破坏是我国大型担子菌受威胁的首要因子, 过度采挖是食药用菌受威胁的重要原因。此外, 数据不足的大型担子菌共4,251种, 占被评估大型担子菌总数的67.82%, 表明我国大型担子菌物种多样性及相关研究还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3.
菌根食用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唐超  陈应龙  刘润进 《菌物学报》2011,30(3):367-378
与植物根系共生的菌根食用菌(edible mycorrhizal fungi,EMF),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总结了菌根食用菌(EMF)种质资源分布与利用、生理与生态学研究、驯化与栽培技术研究最新进展,分析了我国EMF开发利用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了EMF研究动向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梁枝荣 《菌物学报》2013,32(Z1):57-61
食用菌生产应该与种植业、养殖业并驾齐驱,称之为食用菌培植业,是农业生产领域内的三大基础产业。解决野生食用菌的产量、质量问题,是野生食用菌产业化开发的瓶颈;必须另辟蹊径,发展食用菌原生态野生化生产,实现野生食用菌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对双孢蘑菇野生化生产和菌菜轮作进行了探讨,为我国双孢蘑菇的生产发展另辟蹊径;建议我国的双孢蘑菇生产朝两化一作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葛渣为提了葛根有效成分后的废弃物,为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笔者试用葛渣加干草栽培多种食用菌,获得较好的结果,其中平杂1号最高生物学效率为156%,金针菇杂19为92%,香菇甲优1号为80%,猴头常山99为51%。  相似文献   

16.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融合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从《食用菌栽培技术》\"理实一体化\"教材与教案的编写,\"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完整性的实施保证,\"理实一体化\"教学场地的创建,前沿性知识教学的充实,促进学生\"零距离\"上岗的措施等方面,对进一步完善高职《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菌核侧耳是一种珍稀药食同源真菌,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为了充分保护和利用该类野生真菌资源,本研究对采自海南黎母山自然保护区的一株野生侧耳属子实体进行了菌株分离纯化培养,通过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序列分析,并结合形态学特征,鉴定为菌核侧耳Pleurotus tuber-regium。以此菌为试验菌株,从碳源、氮源、pH和温度4个方面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从中选出3个较优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该菌株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氮源为蛋白胨,pH 7.0,温度35 ℃。驯化出菇试验中,二级种选用玉米粒,25 ℃黑暗培养;出菇栽培的基质为杂木屑52%、玉米芯25%、麦麸20%、石灰2%、石膏1%,50 d左右出现原基,加大空气湿度至85%-90%,在28 ℃以上培养5 d后子实体成熟。本试验成功对野生菌核侧耳进行了人工出菇栽培,为该菌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国、日本、加拿大及欧洲和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European and Mediterranean Plant Protection Organization, EPPO)现行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以期为我国科学合理制定检疫性菌物名录提供参考。【方法】结合世界三大菌物名称注册库Fungal Name、Mycobank及Index Fungrum信息,对上述名录中检疫性菌物学名、种类、数量等信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4个国家或地区的名录共涉及检疫性菌物218种,分布在2界4门30目61科114属中。其中,中国有82属130种,日本有43属61种,加拿大有30属41种,EPPO有41属67种。在检疫性菌物涉及类群方面,4个国家或地区各类群所占比例不同,4个国家或地区名录中子囊菌门占比均为最高,中国和日本名录中卵菌门和担子菌门占比相近,加拿大卵菌门占比较高,EPPO担子菌门占比较高。4个国家或地区独有的检疫性菌物情况分别为中国77种,日本34种,加拿大22种,EPPO 25种。4个国家或地区共有的检疫性菌物有5种,分别是栎枯萎病菌、栎树猝死病菌、马铃薯癌肿病菌、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和马铃薯黑粉病菌。【结论】由于菌物分类学的快速发展,许多检疫性菌物的分类地位已经发生变化,4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检疫性菌物名录与国际公认现用学名不一致情况最为明显,我国检疫性菌物名录亟待修订完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菌作为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农产品备受关注。我国作为食用菌生产和消费大国,年产量和总产值迅速提高,但仍存在食用菌产业链发展不均衡问题。在产业链下游推移的过程中,菌种选育技术落后、生产技术标准化程度低、加工技术落后等一些关键节点技术短板,影响着产品品质和附加值,阻碍产业链高效运转。本文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及文献查询等方式,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明确阻碍食用菌产业链下游推移关键节点,解析关键节点技术问题,提出解决技术短板的方法措施和产业发展建议,为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