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胚胎心率是衡量胚胎新陈代谢速率的重要指标。鸟类的胚胎心率随新陈代谢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对早成性鸟类的种间比较发现,胚胎心率平均值随卵重量的增大而减小,卵体积小的种类具有相对较高的胚胎心率。国内有关野生鸟类胚胎心率的研究较少。2014年5~8月,在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胚胎心率测量仪对两种近缘鸟类家燕(Hirundo rustica,n=14)和金腰燕(Cecropis daurica,n=14)的卵胚胎心率及其变化进行了测量与比较。两种燕均在孵卵的第2天开始出现胚胎心率,并随胚龄增加心率呈上升趋势,但在第8天及第11~14天家燕的胚胎心率显著低于金腰燕(第8天:z=﹣2.602,P=0.009;第11天:z=﹣2.497,P=0.013;第12天:z=﹣2.354,P=0.019;第13天:z=3.424,P=0.001;第14天:z=﹣3.380,P=0.001)。家燕卵胚胎日均增长心率(19.0±3.1)次/min,金腰燕卵胚胎日均增长心率(16.1±3.4)次/min,二者差异不显著(z=﹣1.792,P=0.073)。两种燕的胚胎心率与卵容量和卵重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家燕:卵容量(1.73±0.09)cm3,r=0.192,P=0.511;卵重(1.74±0.09)g,r=0.128,P=0.663。金腰燕:卵容量(1.74±0.08)cm3,r=0.040,P=0.891;卵重(1.51±0.09)g,r=0.054,P=0.855]。这可能表明,卵大小和卵重量对家燕与金腰燕的胚胎心率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在红碱淖湿地共收集遗鸥Larus relictus卵111枚,采用实测和公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卵参数测定。结果表明,同窝卵各参数随产卵顺序依次减少(卵质量:1=59.31 g±3.86 g,2=56.59 g±3.67 g,3=54.99 g±3.96 g),其中第1枚卵质量与第2、3枚卵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自身能量储备有关,通过减轻卵质量和缩小卵大小,但又不影响卵孵化率,以达到亲鸟最大繁殖适合度的策略。遗鸥在孵化阶段卵质量损失9.50 g±1.45 g,损失率为15.82%±1.94%。孵化后3~5 d和雏鸟出壳前2 d卵质量损失出现明显峰值,整体上卵质量损失速度与胚胎发育速度一致。野外调查中,当能获得卵鲜质量时,用Paganelli公式计算;反之,用Narhshin公式计算。但2种方法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上,在遗鸥卵参数测定中,Paganelli公式比Narushin公式更简便、快捷。  相似文献   

3.
东方白鹳繁殖期行为时间分配及日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3—6月,采用扫描取样法对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繁殖成功的4对东方白鹳的行为活动进行了观察,同时对东方白鹳在繁殖期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日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繁殖期各行为时间所占比例依次是繁殖22.17%±21.69%(其中孵化19.75%±20.71%,晾卵1.31%±2.16%,育幼1.00%±1.01%,交配0.11%±0.32%),静栖19.09%±13.94%,修巢6.40%±5.92%,警戒3.94%±4.88%,理羽3.11%±2.31%,其他行为45.27%±11.08%;在繁殖不同时期各行为差异显著(P0.01)。东方白鹳在繁殖期不同阶段行为活动存在一定节律,并且不同阶段日节律明显不同。此外,温度与晾卵(r=0.810,P0.01)、孵化(r=-0.518,P0.01)行为显著相关;车辆数与警戒(r=0.745,P0.01)、静栖(r=0.612,P0.01)行为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许多鸟种因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而分布广泛,例如家燕(Hirundo rustica)。在不同纬度地区研究其繁殖生态学特征有助于了解家燕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家燕mandschurica亚种在国内仅分布于黑龙江省,且该亚种的繁殖资料少有报道,为此,于2016和2017年每年的4至10月,在哈尔滨对其繁殖生态特征开展研究,并与国内目前已发表的家燕gutturalis亚种繁殖生态特征进行对比。家燕mandschurica亚种4月底或5月初迁来哈尔滨,9月下旬或10月初南迁;窝卵数为4~6枚(n=19);卵长径(18.7±1.4)mm(15.9~22.5 mm)、卵短径(13.0±0.5)mm(12.2~14.2 mm),卵重(1.6±0.1)g(1.3~1.9 g),n=35;孵卵期为(16±2)d(14~18 d,n=19);育雏期为(17±1)d(16~18 d,n=6)。雏鸟的体长、翅长及尾羽长的生长曲线能与Logistic较好地拟合;体重、嘴峰和跗跖在5日龄左右生长最快,体长和翅长在7日龄左右增长最快,雏鸟的生长模式符合能量分配假说。与我国南方的家燕gutturalis亚种相比,在哈尔滨繁殖的mandschurica亚种的卵更小、更轻,二者孵卵期相似,但后者育雏期更短。这或许与不同地区食物丰富度及亲鸟喂食策略有关。  相似文献   

5.
2015年4—8月,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到小杜鹃Cuculus poliocephalus在小鳞胸鹪鹛Pnoepyga pusilla巢中寄生繁殖。发现时小鳞胸鹪鹛已处于孵卵后期,巢内有1枚红棕色的小杜鹃寄生卵和3枚小鳞胸鹪鹛的白色卵。小杜鹃卵质量为2.55 g,体积2.72 cm~3,小鳞胸鹪鹛卵质量(1.64±0.16)g(n=7),体积(1.65±0.08)cm~3(n=7),两者的卵在颜色和大小上差别明显。光纤光谱仪对卵色的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小鳞胸鹪鹛的卵色亮度显著高于小杜鹃,小杜鹃的卵为高度非模拟寄生卵。这是小鳞胸鹪鹛被小杜鹃寄生的第二例报道,说明其可能是小杜鹃的适宜寄主。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鸟类的繁殖具有重要影响,气候变化可导致鸟类生活史特征的改变。为了解气候变化对家燕(Hirundo rustica)巢利用率和窝卵数的影响,于2014—2015年4月,对海南临高4个村庄的家燕繁殖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15年家燕种群开始繁殖的日期较2014年显著推迟,同时巢的利用率也低于2014年(!2=70.37,P0.001)。通过对两年繁殖季的气候状况进行分析,发现4月份的气温变化对家燕开始繁殖的时间具有重要影响。2015年4月份的平均最低气温比2014年低约2℃(t=3.155,df=58,P=0.003),且平均温差较大,表明2015年4月份偏低的春季温度及其较大的温度波动推迟了当地家燕种群的开始繁殖时间;但温度对家燕的窝卵数(t=0.670,df=87,P=0.505)和孵化成功率(t=0.794,df=71,P=0.442)没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即便在热带地区,春季低温对海南家燕种群开始繁殖的时间和巢利用率仍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红碱淖遗鸥孵卵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青雄  杨超  刘铮  肖红 《生态学杂志》2013,32(2):375-379
2012年5-6月,应用e-Science信息技术,对红碱淖遗鸥的孵卵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孵化阶段昼夜间孵卵节律分别为:孵化前期换孵次数6.40±0.45(n=68)、2.37±0.20 (n=62),坐巢方向变换35.34±2.12(n=68)、16.16±0.67(n=62),翻卵次数10.81±0.50 (n=68)、6.58±0.40 (n=62);孵化中期换孵次数2.20±0.12 (n=66)、0.52±0.06 (n=60),坐巢方向变换18.73±0.85 (n=66)、4.28±0.31 (n=60),翻卵次数10.14±0.55 (n=66)、4.22±0.30 (n=60);孵化后期换孵次数1.81±0.10 (n=48)、0.53±0.07(n=47),坐巢方向变换15.17±0.75 (n=48)、3.87±0.34(n=47),翻卵次数8.65±0.51(n=48)、3.26±0.22(n=47).当大风或大雨时,对同一孵化阶段的换孵次数、坐巢方向变换和翻卵次数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双亲交替换孵主要集中于04:00-06:00、08:00-10:00、12:00-14:00等时间段内.孵化后期,亲鸟坐巢时长达到601.14±31.16 min (n=56).遗鸥通过调节昼夜间的孵卵节律来控制卵的温度,以保证昼夜间卵胚胎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8.
陕西红碱淖棕头鸥孵卵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青雄  肖红  杨超  刘铮 《生态学杂志》2015,34(3):760-764
2014年5—6月,应用e-Science信息技术,对红碱淖棕头鸥的孵卵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孵化阶段昼夜间孵卵节律分别为:孵化前期换孵次数7.88±1.08(n=39)、5.00±0.89(n=39),坐巢方向变换27.75±2.04(n=39)、14.37±1.72(n=39),翻卵次数27.13±2.02(n=39)、11.25±1.08(n=39);孵化中期换孵次数3.11±0.19(n=65)、1.32±0.11(n=65),坐巢方向变换23.37±0.91(n=65)、10.95±0.86(n=65),翻卵次数21.11±1.11(n=65)、8.47±0.77(n=65);孵化后期换孵次数3.17±0.22(n=42)、0.95±0.05(n=42),坐巢方向变换20.06±1.46(n=42)、6.62±0.84(n=42),翻卵次数22.39±1.78(n=42)、5.33±0.55(n=42)。当大风或大雨时,对同一孵化阶段的换孵次数、坐巢方向变换和翻卵次数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双亲交替换孵主要集中于04:00—10:00、12:00—14:00等时间段内。孵化后期,亲鸟坐巢时长达到(713.29±40.62)min(n=42)。棕头鸥通过调节昼夜间的孵卵节律来控制卵的温度,以保证昼夜间卵胚胎的正常发育。同时与同域分布繁殖的遗鸥的孵卵节律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2016年3~6月,在广西西南部龙州县弄岗村(22°26′35.20′′~22°30′46.90′′N,106°57′46.35′′~107°03′32.99′′E),通过野外观察和自动温度记录仪相结合的方法对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的孵卵行为与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褐翅鸦鹃边筑巢边产卵,每2 d产1枚卵,卵长径和短径分别为(36.11±0.42)mm和(28.46±0.38)mm,卵重(16.35±0.51)g(n=44枚)。窝卵数3~5枚,孵卵期为(16.75±1.65)d(n=4巢),孵化率为45.45%(n=44枚)。孵卵期与窝卵数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865,P0.05);2)白天双亲共同参与孵卵,夜晚则由其中1只负责。夜间亲鸟的在巢时间从19时左右持续至翌日晨6时左右;3)亲鸟采取离巢次数少和离巢时间长的孵卵策略。亲鸟日活动时间在700 min以上(n=45 d),日离巢次数为(8.82±0.34)次(n=45 d),平均每次离巢持续时间为(52.91±2.35)min(n=397次),每次离巢持续时间与环境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113,P0.05);4)巢内平均孵卵温度为(31.7±0.3)℃(n=4巢),随孵卵天数增加而增加,并与环境温度(最高温r=0.566,最低温r=0.537,平均温r=0.706,P0.01)和日活动时间正相关(r=0.506,P0.01);5)有延迟孵卵行为。延迟孵卵期间夜晚巢内最低温是22.1℃。在桂西南北热带气候环境中,高的环境温度是保障褐翅鸦鹃孵卵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四川宝兴蜂桶寨绿尾虹雉研究中心开展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卵人工孵化研究,用不同湿度孵化2组卵:梯度湿度组使用3种湿度,使卵失重率趋于15%;均衡湿度组始终使用50%~55%的湿度。观察记录卵质量、胚胎发育情况。结果显示:成功孵化雏鸟12只,孵化率70.6%,雏鸟3个月成活率100%;卵孵化期28.1~30.2 d,平均(29.5±0.6) d,卵失重率10.7%~17.6%,平均(14.0±2.0)%,啄壳时间26.1~28.3 d,平均(27.4±0.6) d,出壳持续时间36.5~58.5 h,平均(48.7±6.8) h;卵的日平均质量与孵化天数极显著负相关;梯度湿度组和均衡湿度组在卵的失重率和初始雏重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啄壳时间和卵孵化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卵失重率越小,初始雏重越大;与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卵胚胎的发育特征相似。保持卵失重率10%~15%可做为绿尾虹雉卵孵化湿度设置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