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鱼类完整性评价体系评价辽河流域健康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裴雪姣  牛翠娟  高欣  徐琛 《生态学报》2010,30(21):5736-5746
根据2009年8月辽河流域33个站点采集的鱼类数据(参照点8个,观测点25个),通过参数指标值分布范围、相关关系和判别能力分析,从23个侯选指标中筛选出了辽河流域的鱼类完整性指数(F-IBI)构成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鱼类总种类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中上层鱼类百分比、底层鱼类百分比、鱼类个体总数、杂食性鱼类百分比、耐受性鱼类百分比、敏感性鱼类百分比和产粘性卵鱼类百分比共9个生物参数。分别采用1、3、5赋值法和比值法计算各站点的IBI分值,并根据参照点IBI分值的25%分位数值确定健康等级标准,对小于25%分位数值的分布范围进行3等分,提出了辽河流域河流鱼类完整性评价标准,分为健康、一般、差、较差4个等级。两种方法评价结果虽不完全相同,但趋势基本一致。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IBI值与生境状况、水质状况、栖息地环境质量显著相关,其中与海拔、栖息地评分呈显著正相关,与CODCr、氯化物、总溶解颗粒物、含沙量、硬度、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6—2017年南渡江鱼类资源调查数据,通过分析渔获生物量、相对重要性指数IRI、Pielou均匀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评估了南渡江的鱼类生物多样性。基于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IBI构建了两套评价体系,分别评价了南渡江的局部健康状况及其与历史的差异。鱼类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群落中存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鳙(Aristichthys nobilis)、海南似鱎(Toxabramis houdemeri)、(Hemiculter leucisulus)等16种优势种;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显示,以南渡江源头及河口采样点的数值较高,中部采样点数值较低;Pielou均匀性指数则表现为南渡江中部采样点数值高,两端采样点的低。鱼类生物完整性评价结果表明:南渡江保存了历史的大部分鱼类,各项百分比指标与历史的变化幅度在0.2%~10.5%,而种类指标变化范围在0~4种;从南渡江局部江段来看,中游江段评价得分仅为19分,远低于其他江段的36~46分。研究表明:南渡江鱼类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完整性保存完好,河流健康状况好;在河流内部,源头和河口生物多样性高且完整性好,而河流中游健康状况差。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浑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和水生态健康变化,分别于2010年和2014年对浑河流域46个采样点进行了鱼类和环境因子调查。其中2010年采集到鱼类15039尾,隶属于6目9科32种;2014年采集到鱼类10483尾,隶属于6目10科41种。Mann-Whitney U检验表明从2010年到2014年鱼类总物种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底层物种数百分比、植食性和肉食性个体数百分比等鱼类特征参数显著上升。典型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2010年显著影响鱼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为流速、电导率、河流等级和钙离子浓度;而2014年显著影响鱼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则为电导率、河流等级和氨氮浓度。2010年和2014年的鱼类完整性指数(FIBI)评分分别为48.7624.82和50.4117.35,与2010年的评价结果相比,2014年F-IBI结果稍有改善,其中极好和好的点位数分别少3个和1个,一般的点位数多9个,而极差和差的点位分别少4个和1个。  相似文献   

4.
适应白洋淀湿地健康评价的IBI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展  林波  尚鹤  李勇 《生态学报》2012,32(21):6619-6627
IBI指数法是美国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常用方法之一,在国内应用较少,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学者尝试了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和鱼类完整性指数进行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试图建立适合白洋淀地区的生物完整性指数湿地健康状况评价的方法。在白洋淀的23个淀区进行土壤、水体、植物的实地调查与采样分析。根据已有研究所选择的植物属性,选择了30个植物属性作为备选参数。通过考察备选参数与人类干扰的相关性,最后确定了9个对人类干扰敏感的IBI参数。通过分析,建立了适合白洋淀湿地健康评价的标准:IBI,35-45,好;27-34,一般;19-26,差;<18,极差。评价结果表明,白洋淀23个淀区中,6个健康状况好,5个一般,7个差,5个很差。  相似文献   

5.
2014年4月—2015年1月,按季度对漓江中下游进行了4次鱼类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共采集鱼类10 161尾,计74种,隶属于5目15科55属。以鲤形目为主,占总物种数的66.67%,总个体数的64.29%;且鲤科占优势,占总个体数的59.30%。夏季鱼类多样性指数最高,物种最丰富,春季鱼类多样性相对较低,鱼类物种相对较少。秋冬两季多样性指数相差不大,鱼类的季节变化不明显;春季优势度指数λ最高,优势种较明显;鱼类群落结构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显示,平乐县鱼类群落结构与其他采样点间存在显著差异;但鱼类群落的季节性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中国鲤形目鱼类的脊椎骨数及其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中国鲤形目鱼类脊椎骨数及其与系统发育和生态习性的相关性,采用X光透视照相法对鲤科(Cyprinidae)、鳅科(Cobitidae)、爬鳅科(Balitoridae)鱼类共157种的脊椎骨数、肋骨数和尾椎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鲤形目鱼类的脊椎骨数30~52枚,均值39.5±4.4;肋骨数8~28对,均值15.3±3.1;尾椎数14~34枚,均值21.1±2.9。依据脊椎骨数、肋骨数、尾椎数对鲤科各亚科进行聚类,显示鲤科12个亚科可归为2大类:Ⅰ类包括雅罗鱼亚科、鲌亚科、鲴亚科、裂腹鱼亚科4亚科;Ⅱ类包括鲢亚科、亚科、亚科、鲃亚科、野鲮亚科、鳅亚科、鲤亚科、亚科8亚科。对鲤科89种所作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肉食性鱼类的肋骨数与脊椎骨数的比值显著小于植食性鱼类(P0.05),而脊椎骨数、尾椎数则显著多于植食性鱼类(P0.05)。中上层鱼类的脊椎骨数、尾椎数显著多于下层鱼类(P0.05)。极小型鱼类的脊椎骨数、肋骨数以及肋骨数与脊椎骨数之比显著少于或小于大型鱼类(P0.05)。表明鲤科鱼类的脊椎骨数与其生态习性及体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2013年4月—2014年1月,分季度对漓江上游干流及其4条支流(小溶江、川江、陆洞河和黄柏江)进行了4次鱼类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共采集淡水鱼类72种,隶属于4目15科51属。以鲤形目为主,分别占总物种数和总个体数的62.50%和79.78%;鲤科占优势,占总个体数的51.99%;研究区域内以宽鳍鱲Zacco platypus、方氏品唇鳅Pseudogastromyzon fangi、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为优势种,分别占总个体数的26.76%、11.92%、10.50%;多样性结果显示:夏季鱼类多样性(Margalef物种丰富度D_(ma),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e,Pielou均匀度指数Je)高于春季和冬季,秋季最低;漓江上游干流多样性高于其他4条支流,黄柏江优势种最明显(Simpson优势度指数λ最高),多样性最低。  相似文献   

8.
应用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水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物完整性指数(IBI)法是评价水生态系统健康的一种重要且被广泛应用的方法.本文综述了生物完整性指数的指示物种选择原因、构建方法以及在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应用,并总结了现阶段生态系统评估常用的鱼类完整性指数(FIBI)、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和着生藻类完整性指数(PIBI)中候选生物状况参数指标,提出了使用微生物完整性指数(MIBI)评价水生态系统健康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fish-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被广泛应用于河湖健康评价,可为水域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于2018年10月—2019年7月在白洋淀区的典型湖泊鲥鯸淀开展鱼类群落采样,结合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和ABC曲线(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s),综合评价鱼类群落组成特征和水域健康状况。共发现鱼类30种,隶属4目10科,其中鲤科鱼类物种数最多,共21种,占鱼类总物种数目的70%。F-IBI评价结果表明,在鲥鯸淀的采样站点中,鱼类生物完整性评为"好~优"等级共有3个点;评价为"好"等级共有3个点;评价为"一般~好"等级共有4个点;评价为"一般"等级共有5个点;评价为"差~一般"等级共有8个点;评价为"差"等级共有3个点;没有点位评价为"优"和"极差"等级。总体上,春季和秋季呈现"一般~好",夏季呈现"差~一般"。ABC曲线结果显示,季度性汇总、春季和夏季所得的ABC曲线展现出明显的交叉趋势,表明总体状态、春季和夏季均呈现中度干扰状态;秋季的数量优势度曲线位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之上,表明该季节呈现严重干扰状态。与20世纪50—70年代相比,白洋淀区域鱼类生物完整性整体呈下降趋势。过度捕捞、水质污染和极端气候等是白洋淀鱼类群落变化的重要因素,建议在湖泊生态修复的同时,通过划定禁渔区和延长禁渔期等方式,加强对鱼类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中国鲤形目鱼类中轴骨骼数及其与系统发育和生态习性的相关性,采用X光透视照相法对157种鲤科(Cyprinidae)、鳅科(Cobitidae)、平鳍鳅科(Balitoridae)鱼类的脊椎骨数、肋骨数、尾椎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鲤形目鱼类的脊椎骨数在30-52枚之间,均值39.45?4.44;肋骨数在8-28对之间,均值15.27?3.08;尾椎数在14-34枚之间,均值21.08?2.89。依据脊椎骨数、肋骨数、尾椎数对鲤科各亚科进行聚类,显示鲤科12个亚科分为2大类:雅罗鱼类,包括雅罗鱼亚科、鲌亚科、鲴亚科、裂腹鱼亚科等4亚科;鲃类,包括鲢亚科、鮈亚科、鱼丹亚科、鲃亚科、野鲮亚科、鳅鮀亚科、鲤亚科、鱊亚科等8亚科。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鲤科肉食性鱼类的肋骨数与脊椎骨数的比值显著少于植食性鱼类(P<0.05),而脊椎骨数、尾椎数则显著多于植食性鱼类(P<0.05)。中上层鱼类的脊椎骨数、尾椎数显著多于下层鱼类(P<0.05)。极小型鱼类的脊椎骨数、肋骨数,以及肋骨数与脊椎骨数之比显著少于大型鱼类(P<0.05)。表明鲤科鱼类的中轴骨骼数与其系统发育和生态习性及体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