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为许多不孕不育夫妇带来希望,尽管ART的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不孕症患者的临床妊娠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随着“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及其他微生物宏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相关项目的开展,阴道微生物群与女性生殖道健康和疾病的研究引起了广泛讨论,并取得了大量成果。本文就阴道微生物群对不孕症及辅助生殖结局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并初步探讨阴道微生物群、生殖道黏膜免疫和子宫内膜容受性对辅助生殖结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内膜厚度及内膜形态对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冷冻胚胎解冻复苏移植的临床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21个冷冻胚胎解冻复苏移植周期,将患者按子宫内膜厚度分为4组,子宫内膜≤6 mm、6.1-8.0 mm、8.0-12 mm、12.0 mm,根据子宫内膜形态分为A型内膜、B型内膜、C型内膜。分别比较不同内膜厚度分组及不同内膜形态分组患者的年龄,移植胚胎数目、内膜准备方案构成比、移植胚胎类型(卵裂期胚胎、囊胚)构成比及各组间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采用ROC曲线分析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对临床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使用逐步回归分析内膜厚度、形态、年龄及移植胚胎类型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纳入1521个解冻复苏周期中按内膜厚度分为4组,各组周期数分别为96周期、454周期、893周期、78周期,各组间平均年龄分别为34.1±5.5岁、33.3±5.4岁、32.5±5.2岁、33.7±6.0岁(P0.05)。内膜厚度≤6 mm组临床妊娠率为31.3%,子宫内膜≤6mm、6.1-8.0 mm、8.0-12 mm、12.0 mm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8.5%、51.8%、47.4%(P0.05)。子宫内膜≤6 mm、6.1-8.0 mm、8.0-12 mm、12.0 mm组间活产率分别为18.8%、37.7%、44.6%、39.7%(P0.05)。A型、B型及C型内膜组周期数分别为920周期、189周期及412周期,三组间平均年龄分别为32.3±5.1、33.0±5.7、34.2±5.5岁(P0.05)。A型/B型及C型内膜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1.2%、46.6%及46.4%,三组间活产率分别为42.1%、36.0%及37.1%,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厚度ROC曲线下面积为0.534(95%可信区间0.505-0.564),子宫内膜形态ROC曲线下面积为0.526(0.476-0.955)。逐步回归分析纳入内膜厚度、内膜形态、年龄、胚胎类型4个可变量,女方年龄(OR=0.929,P0.001),移植胚胎中囊胚比例(OR=1.595,P0.001)与临床妊娠率明显相关,内膜厚度(OR=1.054,P=0.05)及内膜形态(OR=0.864)与临床妊娠率无相关性。结论:虽然子宫内膜薄临床妊娠率下降,但是子宫内膜厚度与内膜形态不能够预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解冻复苏周期临床妊娠率,患者年龄以及移植胚胎的发育潜能才是预测临床妊娠率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基础研究均提示,子宫内膜中存在一些干细胞,它们具有高度增殖、自我更新和的分化潜能。目前有学者研究子宫内膜干细胞是否可能成为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进行内膜修复替代治疗的手段,以及是否可以在毛细血管重建及血管发生中发挥作用。虽然近年来在子宫内膜干细胞的鉴定和分离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对于它的特异性标志物仍在探索中。同时对子宫内膜干细胞的研究可为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癌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针对国内外研究者近年来在这发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KAI1/CD82 在早孕小鼠子宫内膜组织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明忠  王焕英  谭冬梅  谭毅 《四川动物》2006,25(4):886-888,F0003
目的:观察KAI1/CD82 mRNA和蛋白在小鼠妊娠D1-D8子宫内膜组织的表达。方法:以胚胎与肿瘤同源性为理论基础,胚胎植入与肿瘤侵袭转移相似为切入点,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技术。结果:KAI1/CD82 mRNA和蛋白在早孕子宫中,KAI1/CD82mRNA的表达渐增多,蛋白表达的量和范围也渐增强。结论:KAI1/CD82mRNA和蛋白在早孕子宫组织中的动态表达,提示它在胚胎精确侵袭子宫内膜的调节中发挥作用,是滋养层细胞精确侵袭调控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许祺欣  苏仁伟 《生理学报》2020,72(1):91-104
哺乳动物的胚胎着床是胚胎与子宫内膜建立紧密联系的过程,是妊娠的起始和关键步骤,胚胎着床的失败直接导致妊娠失败和不孕。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胚胎着床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旨在对近10年取得的和胚胎着床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重点关注包括腔上皮和腺上皮的子宫内膜上皮在着床过程中的变化、作用及分子机制,以及上皮细胞与胚胎滋养层细胞和子宫基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行辅助生殖技术(ART)反复着床失败患者应用乳酸菌阴道胶囊辅助治疗对子宫内膜容受性(ER)和阴道微生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本院收治ART反复着床失败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比较两组的性激素水平(雌二醇、孕酮),内膜容积、子宫内膜厚度、血管血流指数(VFI)、内膜血流指数(FI)和阻力指数(RI)等子宫内膜容受性指标,阴道pH值、阴道菌群检出率和乳酸菌数量。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容积、血管血流指数、内膜血流指数和阻力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容积和血管血流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0.01)和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菌群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菌群检出率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菌群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阴道pH值均低于治疗前(P<0.001),治疗后观察组阴道pH值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阴道乳杆菌正常率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和持续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ART反复着床失败患者可以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和阴道菌群。  相似文献   

7.
何玉婷  吴润香 《蛇志》2022,(4):516-520
目的 观察温针灸与中药联合应用对改善辅助生殖技术(ARF)中子宫内膜容受性(ER)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1月在我院生殖中心接受ARF的不孕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温针灸联合中药(自拟补肾活血方)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行ARF。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刺激激素(FSH)、雌二醇(E2)、孕酮(P)]、子宫动脉血流参数[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流分布、子宫内膜形态,并比较两组的妊娠结局。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LH、FSH、E2、P水平均升高,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的PI、RI均有下降,子宫内膜厚度升高,治疗组的PI、RI低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的子宫内膜血流分布及形态均有改善,治疗组各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种植成功率、临床妊娠率比较,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差...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研究黄体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预处理改善IVF结局。方法:男性因素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68例,分两组:(1)实验组:IVF前自然周期月经第12天地屈孕酮30 mg/日、14天,3个月;(2)对照组:IVF前无干预。IVF前测血CA125,黄体期长方案促排卵,排卵后一周(垂体降调日)再测CA125并取子宫内膜行ER、PR、HOXA-10mRNA检测。HCG日测子宫内膜厚度、形态、血流。比较临床资料及结局、症状疼痛评分。结果:实验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高于对照组(P<0.05);HCG日对照组子宫内膜厚于实验组。实验组子宫内膜A型血流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A型子宫内膜比率高于对照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IVF前两组CA125均高于参考值,但无明显差异(P>0.05)。垂体降调日复查CA125,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治疗后低于治疗前;实验组子宫内膜ER、PR、HOXA-10 mRNA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分泌期子宫内膜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症状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IVF治疗中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用黄体酮预处理在位内膜,可以降低血CA125,有利于转变子宫内膜组织类型、减小子宫内膜厚度、增加子宫内膜血流、增加子宫内膜ER、PR、HOXA-10 mRNA表达,改善在位内膜容受性,缓解症状疼痛,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9.
完整分离围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膜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了获得组织结构完整、功能正常的子宫内膜样本以进行胚胎着床的体外研究。方法 作者比较了剪碎法、刮取法和挤压法取得子宫内膜的效果。结果 挤压法得到的小鼠子宫内膜呈圆形条状;子宫内膜组织结构完整,具有内膜上皮并包含腺体、血管的基质;意外发现子宫系膜侧的子宫内膜缺损。结论 挤压法是获取子宫内膜进行相关研究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MP)由子宫内膜腺体和含有厚壁血管的纤维化内膜间质构成,是局部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形成的有蒂或无蒂的赘生物。子宫内膜息肉是最常见的子宫内膜病变之一,临床表现为子宫不规则出血,或月经量增多、不孕、绝经后出血等,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子宫内膜息肉多数属良性病变,但其可恶变性已经被证实。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传统观点认为其与慢性子宫内膜炎症有关,属慢性炎症范畴,即为生物致炎因子及长期反复机械性刺激所致的反应性增生物;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发现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与可能与激素调控下增殖与凋亡失衡相关。近来随着宫腔镜检查技术的推广及激素补充治疗人数的增多,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率及检出率逐渐增加,加之经刮宫或电切治疗后复发率非常高,因此,子宫内膜息肉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现将子宫内膜息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可动态调节体内葡萄糖含量以维持细胞内变化的能量需求。胰岛素作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通过作用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I3K)/蛋白激酶B (Akt)信号通路,促进葡萄糖转运体转位以促进糖原合成,也可抑制糖异生以降低血糖。而子宫内膜糖代谢有其特殊性,不发生糖异生,尚未被利用的葡萄糖均以糖原形式储存。子宫内膜的糖原代谢除受经典糖代谢激素调控外,还受卵巢激素调控。子宫内膜在着床窗口期发生的与着床有关的功能活动都需要葡萄糖供给能量。着床前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内大量葡萄糖合成糖原,在着床窗口期分解为葡萄糖,以满足增加的能量需求,保证胚胎着床的顺利进行。糖尿病时子宫内膜糖原代谢受损,糖原合成或分解异常可导致胚胎着床失败、早期流产。本文就子宫内膜的糖原代谢及其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胚胎着床的研究及不孕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412个周期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IVF-ET(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的临床妊娠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妇女年龄,子宫内膜厚度,促性腺激素(Gonadtropin,Gn)的用量,移植胚胎数以及胚胎质量。回顾性分析本生殖中心2000年9月到2002年7月的IVF/ICSI(intra 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共412个周期。并将所有周期按照年龄分成3组,随年龄的增长3组的妊娠率分别是42.31%、33.70%、28%;子宫内膜的厚度与临床妊娠率无显著性相关;促性腺激素的用量与临床妊娠率呈负相关(P<0.05);移植胚胎数及优质胚胎数与临床妊娠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3.
降钙素(calcitonin,CT)是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分泌的一种含有32个氨基酸残基的肽类激素,是动物体内重要的调节钙磷代谢的内分泌因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CT在胚胎着床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胚胎着床涉及到母体子宫和胚胎之间的复杂而精确的调控。在孕激素作用下,围着床期子宫内膜表达CT,CT与其膜受体结合后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AC)和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PLC)等激酶的活性,促进细胞外Ca2 内流,从而促使子宫内膜和胚胎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有利于胚胎的植入。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和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EP)是两类常见的良性妇科疾病,以子宫内膜组织的异常种植或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流行病学数据显示,EMT患者的EP发生率攀升,EP患者合并EMT的风险也增加,提示二者可能存在密切关系与潜在的关联机制。尽管EMT和E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近年研究表明,EMT和EP的发生可能与长期高水平雌激素刺激、雌激素受体与孕激素受体表达失衡、细胞凋亡与增殖异常、细胞因子的表达、局部慢性炎症刺激、免疫系统失调、氧化应激、微生物群紊乱、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两者共有多种危险因素,可能参与彼此的疾病进程,从而在临床治疗上显示出消极的相互作用。本文通过对EMT和EP发病机制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为二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损伤是导致宫腔粘连的最主要原因,建立有效的子宫内膜损伤动物模型是研究此类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反应等不可或缺的支撑条件。通过宫腔注射95%的乙醇制造大鼠(Rattus norvegicus)子宫内膜损伤模型,检测胚胎植入数目来分析子宫内膜损伤对大鼠生育情况的影响,观察大鼠子宫内膜厚度、腺体数量和纤维化面积,分析乙醇处理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检测细胞角蛋白(CK-19)和波性蛋白(Vimentin)的表达水平,分析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子宫内膜损伤程度。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子宫比损伤组更为平滑且有韧性,与正常组相比,损伤组大鼠生育率显著降低(P0.01),子宫内膜厚度变薄(P0.01)、腺体数量显著减少(P0.01),纤维化面积显著增大(P0.01),CK-19和Vimentin表达量显著下调。结果提示已成功建立大鼠子宫内膜损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红外线照射对反复着床失败(RIF)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胚胎移植及妊娠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于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行复苏胚胎移植的RIF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电针结合红外线照射治疗组(A组,38例)、安慰针刺组(B组,34例)及空白对照组(C组,30例)。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于治疗前后检测子宫内膜容受性超声学指标,包括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容积、血管血流指数(VFI)、内膜血流指数(FI)、阻力指数(RI),比较三组胚胎移植及妊娠情况。结果:三组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A组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容积大于治疗前及B组、C组,VFI、FI高于治疗前及B组、C组,RI低于治疗前及B组、C组(P0.05)。三组移植胚胎数、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胚胎着床率高于B组、C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红外线照射治疗RIF患者可以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胚胎着床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采取子宫内膜电切术联合刮宫术对于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EMP)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确诊为EMP的患者10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采取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联合刮宫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取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一年内子宫息肉的复发率及子宫异常出血的发病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子宫息肉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子宫异常出血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电切术联合刮宫术对于治疗EMP的效果更佳,可降低子宫异常出血发病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人滋养细胞表面抗原(trophoblast cell-surface antigens2,Trop-2)在病变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0例正常子宫内膜或病变子宫内膜组织中Trop-2蛋白的表达,其中单纯增生子宫内膜患者26例,复杂或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患者34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20例,对照组为2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患者。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结果显示,Trop-2蛋白在正常增生子宫内膜和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中几乎不表达,在复杂或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中以及子宫内膜腺癌呈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阳性率分别为35.29 %和65.00 %,经过对比子宫内膜癌组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复杂型或伴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的阳性表达率(P<0.05),且复杂型或伴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组(P<0.05),其表达水平随内膜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Trop-2蛋白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与其严重程度一致,可反映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或可作为判断其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GnRH拮抗剂与GnRH激动剂促排卵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比较GnRH拮抗剂与GnRH激动剂方案及GnRH拮抗剂方案妊娠组与非妊娠组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及E2水平、受精率、可用胚胎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等.结果:GnRH拮抗剂与GnRH激动剂方案的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GnRH拮抗剂方案妊娠组血E2水平及可用胚胎率明显高于非妊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nRH拮抗剂方案中卵泡后期血E2上升缓慢或停滞,血HCG日E2明显偏低,提示妊娠结局不良.但是,GnRH拮抗剂是否对子宫内膜及胚胎有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小鼠胚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共培养体系,研究了前蛋白转换酶Proprotein Convertases (PCs)家族中的Furin和PC7在小鼠妊娠早期子宫和胚胎中的表达及对胚胎植入的影响.结果显示:Furin和PC7在妊娠D1-D4小鼠子宫的腺上皮和D5-D7小鼠子宫的蜕膜、腺上皮高表达;PC7在植入前胚胎的2-细胞和4-细胞期表达很低,8-细胞期表达开始增加,囊胚期滋养外胚层有显著的高表达.Furin的抑制剂Dec-RVKR-CMK可显著抑制共培养体系中胚胎的粘附和扩展.以上结果表明,Furin在植入期胚胎的粘附和扩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Furin和PC7可能参与子宫内膜蜕膜化和早期胚胎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