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及血清降钙素原(PCT)早期预测胰瘘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7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患者均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对患者术后进行随访观察,统计患者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胰瘘将患者分为胰瘘组(n=77)和非胰瘘组(n=173),对两组患者术后1 d PCT水平进行检测比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术后1 d PCT水平对胰瘘发生的早期预测价值,并计算其预测胰瘘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2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中有77例患者术后出现胰瘘,胰瘘发生率为30.80%。胰瘘组与非胰瘘组患者术后1 d的PCT水平均升高,且胰瘘组高于非胰瘘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胰管直径、胰腺质地、血清胆红素水平、白蛋白水平与患者术后发生胰瘘有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软、血清胆红素水平>170 μmol/L、白蛋白水平<30 g/L及术后1 d PCT水平>0.75 μg/L是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术后1 d 检测PCT水平预测术后胰瘘发生的AUC为0.827,敏感度为83.23%,特异度为85.71%,PCT截断值为0.75 μg/L。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有较高的胰瘘发生率,胰管直径、胰腺质地、血清胆红素水平、白蛋白水平及术后PCT水平与患者术后胰瘘的发生密切相关,术后检测PCT对于胰瘘发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术后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00年至2009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5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临床资料,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1%(57/258)。多见的并发症包括胰漏、胆漏、腹腔感染,出血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并发症有关的因素包括术前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术前血清白蛋白<30g/L,术中出血量>800 ML,年龄>60岁,术前血红蛋白<100g/L。结论:术前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术前血清白蛋白<30g/L和术中出血量>800 ML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其次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术前血红蛋白<100g/L。手术者应掌握好手术时机,加强围手术期处理,从而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凯  宋振顺 《生物磁学》2011,(5):880-88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术后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00年至2009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5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临床资料,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1%(57/258)。多见的并发症包括胰漏、胆漏、腹腔感染,出血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并发症有关的因素包括术前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术前血清白蛋白〈30g/L,术中出血量〉800 ML,年龄〉60岁,术前血红蛋白〈100g/L。结论:术前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术前血清白蛋白〈30g/L和术中出血量〉800 ML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其次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术前血红蛋白〈100g/L。手术者应掌握好手术时机,加强围手术期处理,从而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预防性使用奥曲肽是否能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发生率存在着争议。本研究旨在研究奥曲肽在不同胰腺情况下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发生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将"软胰腺"、"细胰管"作为术后胰漏发生的高危险因素,将18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为4组:低危险/非奥曲肽组、低危险/奥曲肽组、高危险/非奥曲肽组、高危险/奥曲肽组。观察术后胰漏等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共发生术后胰漏35例(19%),其中高危险组胰漏发生率是低危险组2倍以上(27%versus 10%,P<0.01)。在胰漏发生低危险胰腺情况下,奥曲肽组与非奥曲肽组术后胰漏发生无显著差别;在胰漏发生高危险胰腺情况下,奥曲肽能显著降低术后胰漏发生率。结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应根据胰腺的具体情况选择性使用奥曲肽既能有效预防术后胰漏的发生,又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相似文献   

5.
目的:预防性使用奥曲肽是否能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发生率存在着争议。本研究旨在研究奥曲肽在不同胰腺情况下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发生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将"软胰腺"、"细胰管"作为术后胰漏发生的高危险因素,将18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为4组:低危险/非奥曲肽组、低危险/奥曲肽组、高危险/非奥曲肽组、高危险/奥曲肽组。观察术后胰漏等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共发生术后胰漏35例(19%),其中高危险组胰漏发生率是低危险组2倍以上(27%versus 10%,P〈0.01)。在胰漏发生低危险胰腺情况下,奥曲肽组与非奥曲肽组术后胰漏发生无显著差别;在胰漏发生高危险胰腺情况下,奥曲肽能显著降低术后胰漏发生率。结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应根据胰腺的具体情况选择性使用奥曲肽既能有效预防术后胰漏的发生,又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相似文献   

6.
为避免术后胰瘘的发生,在过去的100年间提出了多种胰肠吻合重建方式,但哪种方法最好一直备受争议.胰肠吻合后吻合针距间存在可能的间隙,这个问题或许成为胰肠吻合口瘘的爆发点,而且存在贯穿浆肌层缝合的胰腺表面外露的吻合针眼,如果缝针贯穿胰管小分支,胰液可能从针眼流出.这一假说构成了捆绑式胰肠吻合的基础.捆绑式胰肠吻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术后胰瘘的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缝合与传统缝合方式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效果,并分析其用于PD术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5年12月我院行PD的60例病人临床资料,按照吻合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贯穿组和传统组,各30例。贯穿组患者均采用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缝合,传统组患者均采取传统缝合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临床一般指标(胰肠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围术期并发症(如胰瘘、淋巴漏、胃排空障碍、肺部感染、吻合口出血、腹腔脓肿)等情况,并比较两组再手术率和再入院率。结果:贯穿组胰肠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较传统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贯穿组围术期胰瘘发生率为10.00%,显著低于传统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贯穿组B级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贯穿组再手术率、再入院率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缝有利于PD患者术后恢复,且围术期胰瘘发生率低,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胰肠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的疗效,并分析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4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5例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65例共计80例胰头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开腹组和微创组,例数分别为32例和48例,对比两组围术期相关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期间的肿瘤早期复发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微创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住院费用多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头癌患者术后肿瘤早期复发与年龄、肿瘤最大直径、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脉管癌栓、有无神经侵犯、术前白蛋白、术前糖类抗原125(CA125)、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术后有无放化疗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神经侵犯、术后未放化疗以及术前CA125水平较高是胰头癌患者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但两者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早期复发率无显著差异。胰头癌术后肿瘤早期复发受到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神经侵犯、术后放化疗、术前CA125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179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 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观察护理干预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应用效果。结果:对照组术后3 d内5例患者发生吻合 口瘘,3例患者术后4-7 d发生吻合口瘘;观察组术后3 d内1例患者发生吻合口瘘,1例患者术后4-7 d发生吻合口瘘,两组吻合 口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80,P<0.05)。经过护理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吻合口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4.026,P< 0.05)。对照组SAS 阳性率69.23%,观察组50.00%,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x2=5.186,P<0.05);对照组SDS阳性率61.54%,观 察组40.00%,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x2=4.978,P<0.05)。结论:合理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吻合口瘘和医患矛盾的发 生,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带蒂大网膜包埋的改良单层胰肠吻合法重建消化道的胰十二指肠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带蒂大网膜包埋改良单层胰肠吻合术的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胰肠吻合时间、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手术平均时间(2.9±1.4)h,胰肠吻合平均时间(14±2.1)min,术后平均出血量(380±60)m L。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平均(13.0±2.4)天。(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例(23.5%),其中胰瘘2例(5.8%),为A级胰瘘;腹部感染3例(8.8%);腹腔出血2例(5.8%);胃排空延迟1例(2.9%)。无手术死亡者,无因严重并发症需要再次手术者。术后病理学诊断胰头癌18例,胆总管下癌8例,壶腹部癌5例,十二指肠乳头癌3例。结论:带蒂大网膜包埋的改良单层胰肠吻合能够减少术后胰瘘、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伴壶腹周围癌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09年8月到2013年6月间收治的胰头癌伴壶腹周围癌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姑息性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2年及3年生存率、术后1年复发率以及肿瘤根除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的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41.46%)明显高于对照组(22.96%)(P=0.03),术后2年和3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肿瘤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伴壶腹周围癌虽可延长手术时间,提高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风险,但肿瘤根治效果更好,可减少术后复发,明显提高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直肠癌前切除术预防性回肠造瘘患者予以临床护理,并观察患者护理前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比分析法是对接受直肠癌前切除术预防性回肠造瘘治疗患者护理前资料与接受直肠癌前切除术预防性回肠造瘘治疗后患者进行护理后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我院自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5例病患资料进行分析,并观察患者临床护理结果。结果:我院患者接受护理后满意度明显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结论:对直肠癌前切除术预防性回肠造瘘患者予以临床护理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了患者痛苦,具有临床有效性,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病原学特征及药敏试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到2018年12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7医院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情况对术后腹腔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输血量、肺部感染、胆瘘、胰瘘均与腹腔感染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输血量≥1000 mL、肺部感染、胆瘘、胰瘘均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20例术后腹腔感染患者的腹腔引流液中共培养出54株菌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3株(42.59%)、革兰阴性菌28株(51.85%)、真菌3株(5.56%),主要革兰阳性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红霉素敏感率低,均低于17.00%,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敏感率高,均为100.00%,主要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唑林和哌拉西林的敏感率较低,均低于或等于25.00%,对庆大霉素、亚胺培南的敏感率较高,均高于或等于80.00%。结论:术中输血量过多以及发生了肺部感染、胆瘘、胰瘘均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针对性地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4.
用1%的Alloxan以50mg/kg·W的剂量经尾静脉快速注射,成功地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制成了糖尿病模型。以健康大鼠为供体,成功地进行了模型大鼠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术。为激光等抗移植排斥反应的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16.
摘要 目的:探讨质软胰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应用肝圆镰状韧带一体化包裹加强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实施开腹PD或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质软胰腺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肝圆镰状韧带一体化包裹加强技术分为无包裹加强组(2016.1-2018.12,246例)及包裹加强组(2019.1-2021.12,244例),比较两组病人基本临床特征、术中资料、术后资料、胰腺术后出血(PPH)病人治疗措施及转归。结果:术前基本临床资料中,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术前高血压及糖尿病史、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前总胆红素、术前血清白蛋白、术前胆道引流、肿瘤位置及性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资料中,两组病人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切除类型、PV 或SMV切除重建、主胰管直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资料中,两组病人在术后总体并发症、临床相关胰瘘(CR-POPF)及腹腔感染发生率、腹腔穿刺引流率、晚期腔外PPH及C级晚期腔外PPH发生率、PPH相关再手术率、总体再手术率、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在术后胆瘘、延迟性胃排空障碍、早期PPH、晚期腔内PPH、A级及B级晚期腔外PPH、围手术期死亡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H病人治疗措施及转归资料中,两组PPH病人侵袭性治疗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PH病人在不同侵袭性治疗措施及PPH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圆镰状韧带一体化包裹加强技术能够降低质软胰腺PD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CR-POPF及晚期腔外PPH、C级晚期腔外PPH的发生率,同时降低病人腹腔感染发生率、腹腔穿刺置管引流率及再手术率,并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顾建瑶 《蛇志》2009,21(2):165-165
直肠阴道瘘是指直肠与阴道之间的异常病理性通道,又称“粪瘘”。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后天性直肠阴道瘘多由于产伤、外伤、手术误伤及感染所致。我科在2008年收治1例因产后会阴裂伤缝合术不当引起的直肠阴道瘘病人,经有效治疗及护理,成功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以Wistar糖尿病模型大鼠作为受体,进行同性间全胰十二指肠移植。用激光照射、免疫抑制剂及二者配合应用进行抗移植排斥反应试验,于术后7天及出现排斥反应相时,进行病理解剖与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日剂量为39。7245J/cm^2的激光照射,可推迟排斥反应的发生时间、降低排斥反应的发生程度;激光照射与8-5-3mg/kg/day的硫唑嘌呤(Aza)配合,上述作用显著,且与环孢霉素A(CsA)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手术前、后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2月-2004年12月,我科对98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进行积极心理护理、术前准备、对术后易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细致观察和护理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周到细致的护理,98例患者未发生护理并发症,平均4.0天痊愈出院,随访护理满意率94.5%。结论:术前加强各项准备,突出心理护理;术后有针对性地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防性处理和监护,有助于病人术后的康复,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镜引导下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治疗食管癌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临床效果及其应用体会。方法:在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入我科治疗的3126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中,49例术后并发吻合口瘘,患者经胃镜引导下置营养管于十二指肠降部,给予肠内营养治疗。术前1天、术后第5天、第7天、出院时分别测定患者体重,术后第1天起逐日观察患者肛门排气、排便等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49例患者中首次置管成功47例,成功率96%,置管时间10~20min,平均12min,置管及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鼻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术后第7天体重下降≤2kg;肠道功能恢复快,术后肛门排气时间≤3d。结论:置入营养管的长度要较胃镜观察长约20cm并妥善固定可提高首次置管成功率。胃镜引导下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对食管癌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肠内营养途径,对此类患者的营养治疗起重要支持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