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秦耀庭 《昆虫学报》1959,(3):272-283
一、前言 关于东北蚊类之文献,首先是1932年Jettmar氏报告在松花江下游,有中华按蚊之存在并谓可传播疟疾。1936年秦耀庭在沈阳、海龙、吉林、长春曾采到中华按蚊1种、伊蚊属4种及库蚊属7种。1937年冯兰洲、秦耀庭在龙镇、黑河,除采到中华按蚊之外,并采到羽斑按蚊。1937年秦耀庭又采到2种伊蚊,1938年冈部浩泽有北满蚊科之调查。1941年浅田及大野曾调查以上2种按蚊之分布状况,除在海拉尔(现属内蒙自  相似文献   

2.
秦耀庭(1960)报道吉林长白山麓有极北蝰分布,此后赵尔宓等(1981)研究了我国东北的13号极北蝰标本(包括秦耀庭报道的2号标本).  相似文献   

3.
国外自60年代中期起重视疟疾病因性预防研究工作。但报道的多是伯氏疟原虫-斯氏按蚊系统方面的资料。约氏疟原虫1965年被发现、1974年被用于疟疾病因性预防药物筛选研究,关于各品系小鼠对约氏疟原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林氏按蚊Anopheles lindesayi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及分析,依据已知的线粒体基因组构建并讨论按蚊属蚊虫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对林氏按蚊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注释,并对其基本特征和基本组成进行分析。基于串联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用ML法和贝叶斯法构建林氏按蚊和按蚊属其他32种蚊虫的系统发育树,据此探讨按蚊属蚊虫的系统发育关系和系统分类。【结果】林氏按蚊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5 366 bp,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一段控制区。林氏按蚊线粒体基因组呈现明显的AT偏斜和GC偏斜,AT偏斜为正,GC偏斜为负。除了COX1使用TCG和ND5使用GTG作为起始密码子以外,其他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均遵循ATN原则;终止密码子为TAA或者T。除了tRNASer(AGN)以外,其他的tRNA基因均呈现典型的三叶草二级结构。控制区AT含量最高,为94.54%。滑窗分析显示蛋白质编码基因是用于构建亚属或属水平系统发育关系的最佳分子标记。系统发育树强烈支持塞蚊亚属Cellia、按蚊亚属Anopheles、徕蚊亚属Nyssorhynchus和柯特蚊亚属Kerteszia均为单系群。小五斑按蚊An. atroparvus和四斑按蚊An. quadrimaculatus A这两个种聚到一起,从传统的形态分类上讲,它们和林氏按蚊均属于按蚊亚属按蚊系蚊虫。但本研究构建的4个系统发育树均显示,(小五斑按蚊An. atroparvus+四斑按蚊An. quadrimaculatus A)和林氏按蚊被属于迈蚊系的中华按蚊分开,这为两个系的分类提供了新的论点。【结论】本研究获得了林氏按蚊的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探析了按蚊属的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和系统发育关系,为进一步研究蚊科线粒体基因组和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 疟疾的实验研究需要良好的媒介。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phensi和巴拉巴按蚊A.bala-bacensis驯化后,普遍用于疟疾的实验,国内亦开始使用。为了选择对疟原虫敏感性高的蚊种,我们于1978年对这两种按蚊进行了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敏感性的比较实  相似文献   

6.
白踝按蚊种团是由很多形态近似的蚊种组成,其中巴拉巴按蚊和白踝按蚊均为东南亚一带的重要传疟媒介。我国过去资料均记载为白踝按蚊,但未从形态上详细鉴定。为了确定该种的分类地位,1963年作者等在海南岛万宁县兴隆附近山林区采集“白踝按蚊”全套标本10批共150多套,1971年后从云南省采集少数标本进行形态鉴定,发现其与Colless(1956,1957)所描述的白踝按蚊Anopheles leucosphyrus leucosphyrus Donitz(1901)有很明显的差别,而与巴拉巴按蚊A.balabacensis balabacensis Balsas(1936)除某些特征略有差异外,余均完全一致。按Colless的分类法,过去我国记载的“白踝按蚊”,应鉴定为巴拉巴按蚊A.balabacensis balabacensis Baisas。  相似文献   

7.
[目的]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phensi是亚洲东南部城市人体疟疾的主要媒介,印度12%的疟疾病例由其引起.本实验研究了印度中部Madhya Pradesh地区东北部的疟疾强化控制(EMCP)区和非强化控制(非EMCP)区斯氏按蚊的基因流.在EMCP区,由于采用了各种疟疾防控措施因而疟疾病例首先降低,但是很快回升,说明总的疟疾风险维持稳定.[方法]应用7个微卫星位点,对印度中部Madhya Pradesh地区东北部的4个EMCP区和非EMCP区采集的斯氏按蚊进行基因分型,以分析各种群参数.[结果]发现各标记在所有种群中表现出高度的多态性.在两区间未发现很大的遗传多样性.观察到EMCP区的东部种群(FST=0.0485,RST =0.1112)比非EMCP区的北部种群(FST=0.020,RST =0.0145)具有较高的遗传分化,在EMCP区和非EMCP区之间观察到较高的基因流(12.90,6.16,5.06和2.38).RST的灵敏度高于FST,说明分化可能是由于突变而非遗传漂变引起的.[结论]本研究表明,在EMCP区和非EMCP区内以及EMCP区和非EMCP区之间存在很高的基因流.基因流水平高以及抗虫性的发展似乎是EMCP区和非EMCP区疟疾病例发生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Toll信号通路是昆虫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分,其中Toll受体在激活昆虫病原菌侵染免疫应答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phensi Toll受体基因在抵抗微生物侵染和维持肠道菌群稳态过程中的功能。【方法】根据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 Toll受体家族的蛋白氨基酸序列,通过序列同源比对鉴定斯氏按蚊中相应的Toll受体基因;运用荧光定量PCR检测Toll受体基因在未感染病原菌的斯氏按蚊脂肪体中的相对表达量,以及在真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革兰氏阴性细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侵染斯氏按蚊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最后,在斯氏按蚊雌成蚊胸部显微注射AsToll1A和AsToll5A的双链RNA进行RNA干扰后,检测RNAi处理的斯氏按蚊受真菌侵染后的存活率、肠道细菌含量变化以及抗菌肽基因表达变化。【结果】在斯氏按蚊中共鉴定到8个Toll受体基因,即AsToll1A, AsToll5A, AsToll6, AsToll7, AsToll8, AsToll9, AsToll10和AsToll11。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未感染病原菌的斯氏按蚊雌成蚊脂肪体中AsToll5A表达量最高,AsToll1A表达量次之,其余Toll受体基因表达量极低。在球孢白僵菌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侵染过程中,与对照(注射PBS)比较,AsToll1A和AsToll5A在斯氏按蚊中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其余Toll受体基因表达变化不显著或降低。RNA干扰结果表明,AsToll1A或AsToll5A的表达受到抑制后,斯氏按蚊对球孢白僵菌的抵抗能力显著降低,肠道细菌总量与对照(dsGFP)比较显著增多。而且,抑制AsToll1A后抗菌肽基因DEF1和GAM1的表达受到显著抑制;抑制AsToll5A后仅有GAM1表达量下调。【结论】斯氏按蚊Toll受体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其中AsToll1A和AsToll5A能响应病原真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侵染并且影响肠道菌稳态。  相似文献   

9.
1975年我们在广西产的一只熊猴(Macaca assamensis)体内发现了自然感染的猴疟原虫,鉴定为猪尾猴疟原虫广西株(The Guangxi Strain of Plasmodium inui)。在鉴定虫种的过程中,观察了这种疟原虫在雷氏按蚊(Anopheles lesteri)、斯氏按蚊(A. stephen-si)、微小按蚊(A. minimus)。和巴拉巴按蚊(A. balabacensis)体内的孢子增殖。原虫在雷氏按蚊体内不能发育,在微小按蚊体内只见到少许早期卵囊,在斯氏按蚁体内可发育至卵褒分化,但随即退化,始终未见涎腺感染。在巴拉巴按蚊体内则发育良好,用子孢子感染猕猴及熊猴均获得成功。兹将该种疟原虫在巴拉巴按蚊体内的孢子增殖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福州市蚊类一年调查及其冬季活动观察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福州市是福建的省会,位于我国东南濒海地区,在闽江下游的两岸,与台湾仅一海之隔,为国防前哨。就自然地理而言,本市位于北纬26度东经119度,气候温湿多雨,且丘陵起伏、河流萦绕、树木茂密,适合热带和亚热带蚊类的孳生和繁殖。疟疾与丝虫病在该地经常流行。1954年以来夏秋季复发现流行性乙型脑炎,因此引起了卫生部门对蚊类调查的重视。过去Lamborn氏(1921)与胡氏(1937)虽曾对本市蚊类做了零星的采集,但没有进行全面性的调查及生态观察。为此1954年10月至1955年 9月本院寄生虫学教研组取得市防疫站的协助对福州市的蚊类作较为全面的一周年调查,  相似文献   

11.
12.
A study of four species of Erysiphaceae (Uncinula salicis, Podosphaera leucotricha, Erysiphe cichoracearum, and Microsphaera diffusa) revealed that the binucleate stages of the ascocarp are initiated in a similar manner to those of Diporotheca rhizophila Gordon & Shaw. The “appendages” developing on immature ascocarps are considered to be receptive hyphae. Appendages characteristic of mature ascocarps are produced much later. Lysis of certain centrum cells occurs, and asci are initiated from some of the remaining binucleate centrum cells. Resorption of centrum cells by the asci is supported by this investigation, corroborating Björling's earlier studies on Erysiphe graminis.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