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DNA测序技术并比较了蟋蟀科5个属:斗蟋属Velarifictorus、棺头蟋属Loxoblemmus、油葫芦属Teleogryllus、灶蟋属Gryllodes和蟋蟀属Gryllus以及蛉蟋科针蟋亚科Allonemobiussocius的mtDNA-COII基因部分序列,依据分子数据建立了5个属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A、T、C和G碱基含量分别为34.8%、35.3%、19.3%和10.6%,AT含量(70.1%)仅略高于半翅目锥猎蝽和缨尾目。分子系统树显示,油葫芦属黄脸油葫芦与蟋蟀属家蟋亲缘关系较近。显示油葫芦属与斗蟋属的亲缘关系较近。并且,棺头蟋属的多伊棺头蟋和窃棺头蟋先聚合,这与形态学特征的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2.
采用DNA测序技术并比较了蟋蟀科5个属:斗蟋属Velarifictorus、棺头蟋属Loxoblemmus、油葫芦属Teleogryllus、灶蟋属Gryllodes和蟋蟀属Gryllus以及蛉蟋科针蟋亚科Allonemobiussocius的mtDNA-COⅡ基因部分序列,依据分子数据建立了5个属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A、T、C和G碱基含量分别为34.8%、35.3%、19.3%和10.6%,AT含量(70.1%)仅略高于半翅目锥猎蝽和缨尾目。分子系统树显示,油葫芦属黄脸油葫芦与蟋蟀属家蟋亲缘关系较近。显示油葫芦属与斗蟋属的亲缘关系较近。并且,棺头蟋属的多伊棺头蟋和窃棺头蟋先聚合,这与形态学特征的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3.
甲蟋属Acanthoplistus Saussure,1877隶属于蟋蟀总科、蟋蟀科。以前Chopard等蟋蟀分类专家曾根据此属的外部形态特征将其归于铁蟋科,1983年Gorochov l研究其外生殖器后认为Acanthoplistus属应属于蟋蟀科更为合理。其属征是前胸背板方形,盘区前缘向后凹星缓弧形,后缘平直,盘区和侧叶之间具明显纵隆线;足短,侧扁,后胫节具刺 相似文献
4.
蟋蟀音齿的研究(直翅目:蟋蟀总科)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蟋蟀总科中3科5属10种蟋蟀的音齿形态结构。研究采用沿着音锉伸展方向的正面观察和横着音锉伸展方向的侧面观察2种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蟋蟀类昆虫音齿形态结构在种间、属间都存在明显差异,而种内差异极小,据此可以作为蟋蟀分类的一项重要特征。同时对音齿特征给予了详细描述,并从分类角度进行了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历山自然保护区四种蟋蟀鸣声结构的比较研究(直翅目:蟋蟀总科)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了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的白须双针蟋,短翅灶蟋,银川油葫芦,迷卡斗蟋4种蟋蟀雄性的鸣声结构,白须双针蟋雄性鸣声的每个脉冲组持续时间和每个脉冲组的脉冲数不同,主能峰频率为6.5kHz,短翅灶蟋雄性鸣声的时域波形较规则,每个脉冲组由3个脉冲构成,每个脉冲组的持续时间,脉冲组间隔基本相同,主能峰频率6.6kHz,银川油葫芦雄性的鸣声由两类脉冲组构成,主能峰频率为3.94kHz,迷卡斗蟋雄性鸣声的时域波形较规则,每个脉冲组由6-7个脉冲构成,主能峰频率为3.86kHz。 相似文献
6.
中国裸蟋属一新种记述(直翅目,蟋蟀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采自云南蟋蟀科裸蟋属1新种,齿瓣裸蟋Gymnogryllus odonopetalu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武汉工业学院。 相似文献
7.
记述了我国甘肃南部及秦岭西部地区蟋蟀科哑蟋属2新种:六孔哑蟋Goniogryllus sexflorus sp.nov和陈氏哑蟋Goniogryllus cheni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棺头蟋属四种蟋蟀音锉形态的比较(直翅目:蟋蟀科)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并描述了直翅目Orthoptera蟋蟀科Gryllidae棺头蟋属Loxoblemmus 4种常见昆虫即石首棺头蟋Loxoblemmus equestris尖角棺头蟋,L.angulatus,哈尼棺头蟋L.haani,多伊棺头蟋L.doenitzi的音锉和音齿形态特征,观察描述中,首次使用拐角,音齿分布,音齿左,右端等形态特征,并详细地给予了描述,为头蟋属乃至蟋蟀科种类鉴定提供了新的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平器蝗属Pezohippus B.-Bienko全世界仅知一种P.callosus(Uvarov),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和卡拉卡尔帕克北部;Uvarov(1926)将该种放在雏蝗属Chorthippus中。B.-Bienko(1951)根据该种腹部第一节腹听器呈水平状,雄虫缘前脉域超过翅的中部等性状建立了一个新属——平器蝗属Pezohippus B.-Bienko,迄今该属仍是单型属。我们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采得该属一新种。平器蝗属Pezohippus为我国新记录属。 相似文献
11.
基于线粒体12S和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探讨蚱科12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用ABI377自动测序仪测定了蚱科5属11个种的12s和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并从GenBank获得1属1种的同源序列;用Clustal X1.81比较其同源性,用Mega2.1计算序列变异性和遗传距离。在获得的736bp序列中,A T含量为71.2%~77.5%,平均为73.9%;G C含量为22.5%~28.8%,平均为26.1%。经Clustal X1.81软件比对,共得到755个位点,其中简约信息位点185个。以Cylindraustralia kochii为外群,构建NJ、MP和ML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1)蚱属并非一个单系群,而是一个并系群;(2)环江柯蚱Coptltettix huanjiangensis和贡山柯蚱C.gongshanensis为同一个种,即贡山柯蚱,而环江柯蚱是贡山柯蚱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12.
基于16S rRNA序列的角蟾科部分属间系统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最大似然法(ML法)、最大简约法(MP法)、邻接法(NJ法)对来自角蟾科Megophryidae(Anura)8属17种及外群2种共25条400bp左右的线粒体16S rRNA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用于分析的所有角蟾科物种形成两大支,第一支包括Megophrys,Brachytarsophrys和Atympanophrys,第二支包括Leptobrachium,Leptolalax,Scutiger,Oreolalax和Vibrissaphora。支持将角蟾科划分为两大类群,即第一支属于Megophryini族.第二支属于Leptobrachiini族。根据分子钟模型初步推测两类群问的分歧时间大致为14.2~18.7百万年前。在Megophryini族中,基因树的拓扑结构不支持Atympanophrys建立后的Megophrys为单系;而在Leptobrachiini族中,Leptolalax为一有效属,其系统发生较早。 相似文献
13.
通过基因克隆和序列测定,获得了地木耳、发菜和葛仙米的16S rRNA序列。以集胞藻为外类群,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对14株念珠藻的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两种方法得到的系统发育树基本一致。结果显示:(1)三者间的遗传距离(0.0129~0.0261,平均值0.0203)均大于普通念珠藻的种内遗传距离(0.0007~0.0118,平均值0.0074),超过了种内差异程度,在系统树中这3种念珠藻分别聚簇在不同的分支上;(2)地木耳、发菜和葛仙米与裂褶念珠藻等其它7种念珠藻间的遗传距离(0.0423~0.0996,平均值0.0561)大于三者间的遗传距离,在系统树中聚类较近,而与其它念珠藻聚类较远。据此,可将地木耳、发菜和葛仙米归为念珠藻属3个不同的种,并且它们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4.
基于12S和16S rRNA序列的湍蛙属部分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湍蛙属 6个种共 10个种群 ,以及 4个外群种的线粒体 12S和 16SrRNA基因片段 ,比对后有94 0bp序列 ,发现 35 2个变异位点、 186个简约性位点。运用NJ法、MP法、ML法构建了系统关系树 ,各系统树一致表明内群为一单系群 ,分为两组 :第一组中 ,四川湍蛙两种群先聚合 ,再和棕点湍蛙聚为一支 ;第二组中 ,香港湍蛙和戴云湍蛙聚为一支 ,而香港大屿山离岛湍蛙种群首先与华南湍蛙相聚 ,再与武夷湍蛙构成姐妹支。研究结果表明 :香港地区增加 1种湍蛙分布 ;戴云湍蛙是一有效种 ;四川湍蛙的石棉和洪雅种群间遗传差异达到或超过其他种间的分歧水平。 相似文献
15.
将自测的中国狼蛛科Lycosidae4亚科6属26种和从GenBank中检索到的北美2种豹蛛的mtD-NA-16S rRNA序列进行比较;以漏斗蛛科1种蜘蛛作为外群,对碱基序列的组成和遗传距离进行了分析,采用Bayesian方法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分子系统树。研究结果表明:16S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为340bp到360bp,A T含量平均为75%,存在较强的A T含量偏向性;序列共有157个碱基存在变异,其中79个简约信息位点。狼蛛科各属间的遗传距离介于0.026 ̄0.200之间。2种建树方法均表明:科内的属及属内的种优先聚在一起;水狼蛛属相对马蛛属是狼蛛科中较为原始的类群,分化较早;獾蛛属作为1个单系群与熊蛛属合为1个并系,属于狼蛛亚科。狼蛛科6属间的分子系统关系为(Pirata(Hippasa(Trochsa Arctosa(Pardosa Wadicosa))))。 相似文献
16.
利用线粒体16S rRNA基因全序列分析直翅目主要类群的系统发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构建稳健的直翅目主要类群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并探讨16S rRNA基因序列在构建直翅目昆虫不同分类阶元系统发生关系时的可行性、功效以及性能,文章测定了直翅目4总科9科18种昆虫的16S rRNA基因全序列,联合已知该基因全序列的其他40种昆虫,构建了直翅目主要类群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并分析了16SrRNA基因全序列的系统发生性能和功效。结果表明,直翅目昆虫的16S rRNA基因全长平均为1 310 bp;除生活方式特化的蚤蝼总科和蝼蛄总科的地位无法确定外,直翅目其他主要类群系统发生关系比较稳定;蝗总科下除了斑翅蝗科和槌角蝗科外,剑角蝗科、斑腿蝗科、网翅蝗科都不是单系群,且用不同的方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中聚类情况完全一致,各科间遗传距离差异不大,建议将其合为一科;锥头蝗科、瘤锥蝗科和癞蝗科间的遗传距离差异也不大;在构建系统发生树时,16S rRNA基因环区的信息量要比茎区的大;16S rRNA基因可以构建可靠的直翅目属与种水平和目与亚目高级阶元的系统发生关系,但对科和总科阶元缺乏足够的分辨力。 相似文献
17.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of 16 Oedipodidae species (Insecta: Orthoptera) based on the 16S rRNA gene sequenc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UI-MENG LU YUAN HUANG 《Insect Science》2006,13(2):103-108
The sequences of the mitochondrial 16S rRNA gene of 16 Oedipodidae species were amplified and sequenced. All sequences were aligned and analyzed and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were inferred. The properties of 16S gene in Oedipodidae showed typical patterns of many insects such as a high A+T content and variable distance-dependent transition/transversion ratios. The 0.2 weight for sites of loops may be advisable for phylogeny reconstruction using the maximum parsimony method.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results do not support the current subfamily classification systems of Oedipodidae. Bryodemellinae and Bryodeminae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should be merged as one subfamily. The status of Oedipodinae and Locustinae is also problematic. 相似文献
18.
基于线粒体12S和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的角蟾亚科部分属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测定了角蟾亚科2属8种(亚种)和外群3种的线粒体12S和16S rRNA基因部分DNA序列,比对后序列长共949bp,其中变异位点数320,简约位点数206。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分析的系统关系树一致表明内群为一单系群,其中腺角蟾首先与其他物种分开;沙坪角蟾与宽头短腿蟾聚为一支;余下的5种(亚种)角蟾组成一支,其中小角蟾短肢亚种的广西种群和香港种群聚为一亚支,另一亚支包括峨眉角蟾、小角蟾指名亚种、尾凸角蟾和重庆武隆的角蟾种,后两种角蟾进化关系最近。本结果支持短肢角蟾为有效种,同时提示腺角蟾、沙坪角蟾与宽头短腿蟾可能隶属3个不同的亚属或属。 相似文献
19.
蝙蝠科蝙蝠遍布全世界,是蝙蝠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科.尽管从形态学、胚胎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认为蝙蝠科内长翼蝠亚科应该提升到科、鼠耳蝠属应该提升到亚科的分类地位,但是其科内的系统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争议之中.本文对蝙蝠科11种38个标本线粒体16S rRNA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序,并结合以前报道的13种(属于7科13属)蝙蝠的线粒体16S rRNA部分序列构建了系统树,结果表明:长翼蝠亚科可以提升到科的分类地位、鼠耳蝠属提升到亚科的分类地位,这与前人报道的结果一致;相对于由鼠耳蝠亚科、彩蝠亚科和管鼻蝠亚科构成的分支,蝙蝠亚科和Antrozoinae是一个并系群.蝙蝠亚科内的亲缘关系也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