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钝头蛇类系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钝头蛇类不同类群在外形、色斑及鳞被特征上有很高的相似度,关于其种属划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根据已有文献资料及笔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方面叙述了钝头蛇类分类学的研究进展,从属以上、属级以及种级分类阶元叙述其研究历史及成果,主要进展如下:1整个亚洲食螺蛇类(钝头蛇类)构成一个科,即钝头蛇科(Pareatidae),而非隶属于游蛇科(Colubridae)的钝头蛇亚科(Pareatinae);2单楯蛇属(Aplopeltura)和弱钝头蛇属(Asthenodipsas)为有效属,最大的钝头蛇属(Pareas)理论上可进一步分为两个属,但需要更充分的分子系统学与形态学资料验证;3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提示台湾钝头蛇(P.formosensis)与中国钝头蛇(P.chinensis)不构成单系,应恢复后者的有效性;4综合分类学研究恢复了Asthenodipsas tropidonotus的有效性,并设立新种A.lasgalenensis。本文同时提出了钝头蛇类分类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中国钝头蛇种组(Pareas chinensis species group)的内部分类关系需进一步厘定。  相似文献   

2.
2020年8月在贵州省普安县(25°47′02″N,105°01′07″E,海拔1 636 m)采集到3号蛇类标本。它们在形态上与昆明钝头蛇(Pareas niger)相似。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此次采集的钝头蛇标本与昆明钝头蛇的1号地模标本序列聚为一支,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4%,远小于钝头蛇属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5.60%~23.90%)。综合形态比较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确定此次采集到的钝头蛇标本为昆明钝头蛇,为贵州省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3.
2014年8月,在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3号蛇类标本,基于形态学比较,并结合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序列的分子系统关系重建,确定这3号标本为缅甸钝头蛇(Pareas hamptoni),为江西省蛇类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4.
河南游蛇科一新记录--平鳞钝头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游蛇科是蛇类中最大的一科,除南北极、少数岛屿外,广布全世界.河南已知蛇亚目30种,游蛇科24种,蝰科4种,隶于16属,无钝头蛇属Pareas的记录,其中分布于桐柏大别山地丘陵动物地理省的有26种,占河南蛇亚目的86.7%.金岗台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植被主要以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阔叶林与温带针叶林相结合,以亚热带成分占优势,适于爬行动物生活.  相似文献   

5.
郭克疾  邓学建 《四川动物》2006,25(2):270-270
湖南师范大学动物生态研究室1993年8月采于湖南省永顺县的蛇类标本HUNNU9308001,经鉴定为平鳞钝头蛇(Pareas boulengeri),为湖南省蛇类新记录.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钝头蛇是台湾钝头蛇的次定同物异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耀明 《四川动物》2004,23(3):209-210
台湾钝头蛇 (以下简称Pf)是JohnVanDen burgh (190 9)依据我国台湾省台南县关子岭 1号标本 (CASno 180 0 6 )命名的新种。中国钝头蛇(以下简称Pc)是ThomasBarbour (1912 )依据W R Zappey在四川西部Luluping (=峨边县 ) 1号标本 (MCZno 732 6 )命名的新种。比较二者的原始描述  相似文献   

7.
蛇类半阴茎形态在研究蛇类的形态进化、分类和系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分布于我国境内的颈槽蛇属八种蛇(虎斑颈槽蛇、海南颈槽蛇、颈槽蛇、九龙颈槽蛇、缅甸颈槽蛇、黑纹颈槽蛇、喜山颈槽蛇和红脖颈槽蛇)的半阴茎进行详细描述和比较,并以此探讨部分物种的有效性和推断它们之间的进化及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8.
论横斑钝头蛇是横纹钝头蛇的次定同物异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庆云 《四川动物》2004,23(3):207-208
M.Smith(1943:116)根据横纹钝头蛇背鳞平滑和横斑钝头蛇背鳞起棱为鉴别特征来检索此二种。又在对横斑钝头蛇的描述中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后者背中部3~7行起棱和半阴茎特征的不同(M.Smith,1943:118)。现根据观察标本及文献记述,对横斑钝头蛇的有效性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9.
眼镜王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念  赖小平 《遗传》2010,32(7):719-725
参照近缘物种线粒体基因序列共设计和合成了8对引物, 结合Ex Taq-PCR、TA克隆和步移测序技术, 文章首次获得眼镜王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GenBank登录号: EU_921899)。该基因组全长17 267 bp, 共编码13个蛋白、2个rRNA、23个tRNA-- 其中tRNA-Ile基因发生了复制, 属于一种新的蛇类物种线粒体基因排列模式, 另外还含有2个非编码的富含AT的控制区。除了8个tRNA基因和1个蛋白基因由L链编码外, 其余均由H链编码, 其中H链编码基因的A和T含量接近, 而L链上A的含量则明显高于T。基于21种蛇合并的“12S+16S”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眼镜王蛇属与眼镜蛇属亲缘关系较近, 两者与环蛇属共同构成一个单系群。作为国内外眼镜王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首次报道, 上述结果对于蛇类物种分子系统发育和进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读了生物学通报1957年6月号上张孟闻(以下简称“他”):“爬行纲动物采集注意事项”一文,觉得其中有三点是很不妥当的:第一点是他把五步蛇和蕲蛇当作两种不同的蛇,这是错误的。根据我们的考证以及厂大中药材工作同志的意见,都认为药用的蕲蛇就是五步蛇。第二点是他认为浙南之南才有五步蛇,这也是与事实完全不符合的,实际上,整个浙江从北部到南部都有五步蛇的。第三点是他说钝头蛇是毒蛇,这也是错误的,钝头蛇并不是毒蛇。  相似文献   

11.
自林奈建立杨属(Populus)以来,众多的学者对杨属的分类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较多的分类系统。目前的国际杨属分类,总体上还停留在传统形态分类阶段,存在明显的地域和国别特征。尽管各国在主流上都采用“属—组—种”的分类阶元,但在种、亚种、变种的划分上,却存在很大的不同。中国和美国分别是细分派和聚合派的代表,两国的分类系统存在很大分歧,但各有优点和缺点。即使在国内,杨属分类也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兴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为杨属的分类修订提供了一些有益参考,但总体贡献不大。国际杨属分类的趋势和终极目标是建立基于系统发生的统一分类系统。这需要基于种群和综合物种概念,融合形态学、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和进化生物学等的综合系统分类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湖北樟属植物资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樟属(Cinnamomum)植物是一类十分重要的经济林林,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建群种或优势种。湖北是我国樟属植物资源丰富的省区之一,经我们多年的野外采集调查、引种栽培和分类研究,现已鉴定共有13种3变种,占全国种类总数的28.8%。笔者对这些种类进行了系统整理,订正了若干历史遗留的分类学问题,同时报道了各分类群的地理分布。对于湖北樟属植物资源的现有状况,按种分别作出了具体的描述,而且还从总体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两栖动物是我国受威胁程度最高的动物类群,加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和多样性监测,是开展两栖动物保护和濒危物种拯救行动的关键性基础工作。传统的两栖动物监测主要以形态学和声学为基础,耗时费力,且难以发现一些隐蔽性较强的稀有物种。基于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 eDNA)的调查方法以其快速、灵敏、高效、无创等独特优势,为两栖动物多样性监测及保护提供了新的工具。综述了eDNA在两栖动物多样性监测、外来入侵和珍稀濒危物种调查、物种丰度或生物量估测等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分析了两栖动物eDNA产生、扩散、迁移和降解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探讨了eDNA应用于两栖动物监测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优化建议,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充分挖掘eDNA在两栖动物监测中的应用潜力,为两栖动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Various approaches that have been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for the genus Rhodococcus are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of chemotaxonomic, molecular systematic and numerical phenetic methods have greatly contributed to improvements in the systematics of rhodococci and related mycolic- acid containing actinomycetes. The genus currently encompasses twelve validly described species but improved diagnostic methods are need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m. In addition, evidence from 16S ribosomal RNA sequencing suggests that the genus is still heterogeneous.  相似文献   

15.
16.
变豆菜属(Sanicula)是典型的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属,属于北极-第三纪古老区系成分。目前全世界有40种,中国(17种,11个特有种)和美国(22种,13个特有种)是2个分布中心。近年来有关变豆菜属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表明该属并非单系,不同学者采用了不同的属下分类标准,但属下分类系统和种间界限仍存在争议,特别是药用植物的种类较易混淆。变豆菜属的系统进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北美Sanicora DC.组及夏威夷Sandwicensis Shan and Constance组的类群,缺少对中国特有种的研究,因此该属的系统位置、起源地、迁移、扩散模式和种间进化关系均不清楚。本文对变豆菜属的分类系统、分类方法、起源和进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蹄盖蕨属是蕨类植物中分类最困难的大属之一,中国、喜马拉雅和日本为其分布中心。隶属于本属的种实际上是由蹄盖蕨科或广义蹄盖蕨属中其他属被划分出去以后剩余下来的种类集合而成的“大杂烩”,因此,它们被放在一起并非是一个单系起源的自然类群;属下不同类群分化的程度相差也很大,有的类群进化活跃,近缘种很多,有的类群则很孤立,所以属下单位所包括的种数相差悬殊;孢子周壁表面褶皱的有无在本属的属下分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已发表的中国蹄盖蕨属植物名称约有300多个,它们初步被处理为117种和一些变种和杂种,本文建议把这些种分为14个组和15个系。  相似文献   

18.
图论在中国三尖杉属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划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图论中树与生成树的理论,选用中国三尖杉属(Cephalotaxus)8种植物的地理分布资料,采用图论分类法——Prim法,对国产三尖杉属植物地理分布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应用图论分类法划分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基本上是成功的,其结果与传统分析基本相符,尤其是采用不对称信息系数构成相异矩阵的方法;此外,本方法还有以下特点:(1)结果直观、简单;(2)能处理非常复杂的植物地理分布问题;(3)能避免因人为主观意识所引起的片面性甚至错误;(4)能准确地反映各类区系地理成分之间及其在地质时期植物地理联系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蹄盖蕨属的研究Ⅰ-属下分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中仁 《植物研究》1997,17(3):274-300
蹄盖蕨属是蕨类植物中分类最困难的大属之一,中国、喜马拉雅和日本为其分布中心。隶属于本属的种实际上是由蹄盖蕨科或广义蹄盖蕨属中其他属被划分出去以后剩余下来的种类集合而成的"大杂烩",因此,它们被放在一起并非是一个单系起源的自然类群;属下不同类群分化的程度相差也很大,有的类群进化活跃,近缘种很多,有的类群则很孤立,所以属下单位所包括的种数相差悬殊;孢子周壁表面褶皱的有无在本属的属下分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已发表的中国蹄盖蕨属植物名称约有300多个,它们初步被处理为117种和一些变种和杂种,本文建议把这些种分为14个组和15个系。  相似文献   

20.
The methods of molecular systematics currently used i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bifidobacteria are reviewed. The sequencing of the 16S rRNA gene and some other genes considered to be phylogenetic markers is a universal and effective approach to taxo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members of the genus Bifidobacterium and to reliable identification of new isolates. Various techniques of obtaining DNA fingerprints (PFGE, RAPD, rep-PCR) are widely used for solving particular problems in identifying bifidobacteria. Bacteria of the genus Bifidobacterium are important organisms in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The research into molecular systematics of bifidobacteria provides a basis not only for the solution of taxonomic problems, but also for monitoring of individual specie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for more detailed study of the genetics and ecology of this group of microorganis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