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使用纯度低或真实性差的杂交种子会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失。然而杂交种子的纯度无法单纯从种子形态上鉴别。本文首次采用RAPD特异扩增谱带做为分子标记对水稻杂交种纯度进行了鉴定。汕优63杂交水稻种子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从某制种单位随机取样获得。珍汕97A不育系和明恢63恢复系等品种由于中国水稻研究所提供。在做形态观察的同时,分别取上述三种材料叶片制备DNA作为初始模板DNA。对300个RAPD随机引物,经过三次多态性初筛复筛,发现随机引物P18可发稳定地扩增出一条来源于父本明恢63的0.8kb的特异条带。用P18引物对100株汕优63杂交单株进行RAPD扩增,其中83个获得了0.8kb特异条带(Fig.1upper)。分子交杂证明其结果是可靠的(Fig,1Lower)。以RAPD扩增结果为依据,对这100株材料进行植株形态比较,发现那17个不能扩增出特异条带的单株均为假杂种。说明该制种单位汕优63的假种率为17%。大大超过部的有关规定。应对其原因和后果进行追究。用P18引物对18种分别为汕粳及其中间型的常用稻种进行PAPD扩增鉴定。除明恢63的亲本-圭630和中间型Pecos,Aus373具有0.8kb的特异条带(Fig.2)以外,其余均没有。是否明恢63与这两个中间型有起源关系,尚有待进一步验证。但至少说明:PAPD扩增可用于鉴定水稻品种田间串粉造成的假杂种。理论上,两个不同品种的杂交F1代的PAPD扩增谱带应为两种类型:与双亲同型和互补型。远大实际上,由于PAPD引物对不同DNA自然的竞争扩增效应等因素影响,常常使扩增量少的一些DNA片段在电泳谱带上表现不出来,而表现为单一亲本型谱带。这是引物P18之所以只有一条父本型条带的。多数情况下,这种单一新本型谱带也可以作为鉴定杂种纯 依据,但是要参照诸如形态特征等其它指标,区分具有同样大小(假定存在0.8kb的其怂u)特异条带的假杂种。本实验室正在继续筛选来源于母本的单一亲本型或互补型谱带的随机引物,立图建立起仅用PAPD扩增检测即可确诊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利用种子贮藏蛋白SDS—PAGE电泳、酯酶同工酶超薄等电聚焦电泳和RAPD分子标记鉴定五个两系杂交水稻组合F_1种子纯度的可行性。方法和结果:利用SDS—PAGE电泳技术未能找到所试五个组合各自的父本特征蛋白质带;利用酯酶同工酶超薄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和RAPD分子标记可找到所试五个组合的父母本特征酶带和RAPD标记,但酯酶同工酶的多态性同时也受种子萌发时间的影响。酯酶同工酶超薄等电聚焦电泳和RAPD分子标记可用于所试五个两系杂交水稻组合F_1种子纯度的鉴定。  相似文献   

3.
选用分布于水稻(Oryza sativaL.)12条染色体上的25对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引物,分析了生产中广泛应用的35个杂交 水稻恢复系,在35个杂交水稻恢复系材料间共检测出65个等位基因(alleles),平均每对SSR引物可检测到2.6个等位基因,PIC(Polymorphism index content)值的变动范围为0.206-0.682,平均值为0.414。聚类分析表明,我国杂交 水稻恢复系资源比较丰富,但其遗传差异较小,遗传背景单一,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微卫星标记鉴定水稻的稻瘟病抗性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应用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Pid(t)紧密连锁的微卫星标记RM262对含有该抗病基因的品种地谷与感病品种江南香糯和8987的杂交F2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RM262的PCR扩增物在抗、感品种之间的多态性较好;在2个F2群体中,RM262和抗病基因间的重组率分别为5.74%和8.17%,应用该标记的抗性纯合和杂合带型选择抗性植株,其准确率可达98%以上。此外,还就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水稻微卫星标记的发展和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文涛  张桂权 《生命科学》2000,12(5):234-236,220
微卫星又称简单序列重复。它是由几个核苷酸(一般2~4个)为重复单位组成的串联重复序列。相同座位上的重复序列由于重复次数的不同而造成序列长度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是一种共显性标记,具有等位基因丰富、检测技术简单等优点。微卫星标记在基因组作图、品种鉴定、种质保存、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水稻中已发展了300多个微卫星标记。  相似文献   

6.
选用36个随机引物对"寒丰A"、"寒丰B"、"8204A"、"8204B"、"R161"等5份杂交粳稻亲本材料进行RAPD扩增,对其中特异RAPD标记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根据获得的特异DNA序列设计序列特征扩增区(SCAR)特异的引物,将18个RAPD标记转化成6个稳定的SCAR标记.用这些SCAR标记对亲本和杂种F1代单株进行检测,实验室检测种子纯度的结果与海南田间种植的结果基本一致.此外,应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特异的1对PCR引物,分辨出2对不育系/保持系亲本:"寒丰A"与"寒丰B"、"8204A"与"8204B".  相似文献   

7.
利用典型的籼稻南京11号、典型的粳稻秋光对16个水稻株系的亲和性进行了测定,测交结果表明,NLl73、NL15、NL61、NL67、NL82和NL279表现亲籼性,NL208表现亲粳性,NL78表现一定广亲和性,其余株系与籼、粳测验种杂交育性都不高。根据测交结果选择不同育性的株系用分布于12条染色体上的前人证明籼粳稻间有多态性的56个微卫星标记进行分析,在微卫星标记聚类分析基础上计算梗型性判别值Dj,并据此把NL173、NLl5、NL78、NL58判别为偏籼型,而NL208为偏粳型。综合亲和性测交结果和分子标记分析结果发现,在亲和性测交中表现亲籼的2个株系NL173、NL15分子标记判别为偏籼类型,杂交亲和性表现亲粳的株系NL208分子标记判断为偏粳类型,表现广亲和特性的株系NL78被分子标记判别为偏籼类型,与测验种杂交育性均不高的NL58分子标记判别为偏籼型。  相似文献   

8.
利用SSR标记鉴定西瓜杂交种纯度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2个西瓜杂交品种(系)的种子黑公子和04-17及其亲本为材料,用SSR标记技术研究杂种与其双亲之间的扩增谱带多态性,以甄别真假杂种.结果发现,所试验的52对SSR引物中有13对引物分别在2个西瓜杂交种和其双亲之间存在扩增条带的多态性,表现为:多数SSR引物对自交系的扩增只出现1条带,但部分引物在某些自交系中扩增出2条带,杂交种条带均为父母本的互补型,很适合做杂交种纯度鉴定.用引物CMCT134b对黑公子和引物CMGA165对04-17进行了各100粒单种子SSR鉴定,所测纯度分别为96%和100%,与田间纯度95.6%和99.7%非常接近,表明SSR标记技术在西瓜杂交种子纯度室内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在简化油菜DNA提取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杂交油菜种子纯度检测的RAPD技术分析系统,从814条随机引物中筛选获得了2条可同时稳定区分CMS杂交油菜品种秦优7号及其亲本的引物,经过大量的不同来源油菜个体的验证,证明了该方法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与酯酶同工酶法比较,发现利用RAPD技术能够检测酯酶同工酶法难以鉴别的杂交种及其亲本系,因此,选择合适引物,建立良好的反应体系,简化DNA提取程序,降低分析成本等,可使RAPD技术实用化。  相似文献   

10.
70个水稻微卫星标记染色体位置的更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卫星标记(SSR)因其操作简单和稳定可靠的特点而成为一种重要的分子标记,被广泛应用于遗传作图和种质鉴定等方面。但其在染色体上位置的正确性将直接影响到基因定位的正确性和后续研究的方向。利用美国国家生物信息技术中心(NCBI)网站的Blast程序,将2740个SSR标记的前后引物序列与水稻粳稻品种日本晴基因组进行比对,共发现70个标记位于另一条染色体,对这70个标记重新锚定的染色体进行了更正。这将有助于今后水稻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的正确构建。  相似文献   

11.
杂交小麦‘西杂一号’种子纯度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种小麦新品种‘西杂一号’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利用A-PAGE和RAPD技术,对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A-PAGE分析表明,亲本西农Fp-1和西农Mp-1有4条醇溶蛋白差异带,并在‘西杂一号’中表现出3对互补条带.从128个具有多态性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个扩增带稳定、清晰且为双亲互补型的特征引物.并将这两种方法对‘西杂一号’种子纯度鉴定的结果与田间鉴定相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可以用于杂种小麦杂交种及其亲本种子纯度的鉴定.  相似文献   

12.
同工酶差异位点分析在蔬菜杂交种纯度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10种同工酶和蛋白质和分析体系,分析了7种重要蔬菜的71个杂交种与其亲本之间的差异位点以及这些差异位点用于杂交种纯度检测的可能性和存在的问题。试验表明,作物的不同种类,杂交种与亲本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作物种类的遗传多态性,都会影响同工酶差异位点产生的多寡,从而影响到这一技术是否能用于此种作物的纯度检测,分析了不同同工酶在不同蔬菜中的多态性以及在蔬菜种子纯度检测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检测玉米杂种纯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12份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8个杂交种为材料,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杂种纯度检测研究。有用RAPD标记方法,从3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确定了8个杂交种种子纯度检测引物,制定了检测标准标记图谱。建立了海禾3纯度分析的SCAR标记,该SCAR标记与RAPD标记在种子纯度检测上结果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4.
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我国高产杂交水稻(OryzasativaL.)金优611种子固有细菌进行研究,从而了解其中可培养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对分离得到的91株细菌进行16SrDNA扩增、ARDRA分型和16SrDNA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91株细菌分属于10个属16个种。其中γ-变形杆菌(Gammaproteobacteria)(53.85%)占据优势地位,其次为α-变形杆菌(Alphaproteobacteria)(20.88%),其它分属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5.39%)及厚壁菌门Firmicutes(9.88%)。其中的泛菌属(Pantoea sp.)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为分离到的优势种群,且在种子这一特殊的生存空间中有4株潜在的新种存在。首次报道了杂交水稻金优611种子具有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为进一步探索植物种子际微生态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和生态功能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5.
AFLP标记技术在鉴定甘蓝种子真实性及品种纯度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AFLP方法对在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使用的5个甘蓝杂交组合及其10个亲本共15个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清晰的DNA扩增指纹图谱.在AFLP分析中,共采用了32个EcoRI+3/MseI+3引物组合,每个引物组合扩增出的条带数在43~62条之间,平均为54.5条.并从这32个引物组合中筛选出一个引物组合,能够用来对供试5个甘蓝杂交种进行真实性及品种纯度鉴定.从而证明了AFLP技术在甘蓝种子真实性及品种纯度鉴定中的可行性.该技术应用于甘蓝种子真实性及品种纯度鉴定在国内尚属首次,其稳定性重复性好,检测分辨率高,很适合甘蓝种子真实性及品种纯度鉴定.是今后种子真实性及品种纯度鉴定的发展方向,应加大其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4种微卫星标记在新疆褐牛中的多态性。方法:选择了4个微卫星DNA标记,通过PCR扩增和聚丙烯凝胶电泳的方法,分析它们在新疆褐牛中的多态分布情况。结果:4个微卫星标记的等位基因数分别为8、7、7和7,多态信息含量值(PIC)分别为0.8135、0.7893、0.7947和0.6975。实验数据提示,4个微卫星位点的若干等位基因,分别与前管围、腰角宽、臀端宽、头长、胸宽、胸围等表型性状有不同的显著相关性,结论:为探讨新疆褐牛微卫星多态性与生长性状间的关系提供了初步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微卫星标记与奶牛数量性状QTL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储明星  叶素成  陈国宏 《遗传》2003,25(3):337-340
本文对奶牛产奶性能(产奶量、乳脂率、乳脂量、蛋白率、蛋白量)、乳房炎及体细胞数、繁殖性能、生产寿命等数量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Abstract:Mapping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some important traits (milk yield,fat percentage,fat yield,protein percentage,protein yield,clinical mastitis and somatic cell count,reproductive performance,productive life,etc.) in dairy cattle was introduced in this review.  相似文献   

18.
We generated a high-density genetic linkage map of soybean usingexpressed sequence tag (EST)-derived microsatellite markers.A total of 6920 primer pairs (10.9%) were designed to amplify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s) from 63 676 publicly availablenon-redundant soybean ESTs. The polymorphism of two parent plants,the Japanese cultivar ‘Misuzudaizu’ and the Chineseline ‘Moshidou Gong 503’, were examined using 10%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Primer pairs showing polymorphismwere then used for genotyping 94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the parents. In addition to previouslyreported markers, 680 EST-derived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ereselected and subjected to linkage analysis. As a result, 935marker loci were mapped successfully onto 20 linkage groups,which totaled 2700.3 cM in length; 693 loci were detected usingthe 668 EST-derived microsatellite markers developed in thisstudy, the other 242 loci were detected with 105 RFLP markers,136 genome-derived microsatellite markers, and one phenotypicmarker. We examined allelic variation among 23 soybean cultivars/linesand a wild soybean line using 668 mapped EST-derived microsatellitemarkers (corresponding to 686 marker loci), in order to determinethe transferability of the markers among soybean germplasms.A limited degree of macrosynteny was observed at the segmentallevel between the genomes of soybean and the model legume Lotusjaponicus, which suggests that considerable genome shufflingoccurred after separation of the species and during establishmentof the paleopolyploid soybean gen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