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研究外周炎性痛小鼠痛行为以及脊髓A1型星形胶质细胞的动态变化,为阐明炎性痛的病理机制提供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方法雄性C57BL/6小鼠16只,分为对照组8只和炎性痛组8只。小鼠右侧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外周炎性痛模型,对照组右侧足底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在造模前以及造模后第1、3、5、7天检测小鼠机械刺激缩足阈值(MWT)和辐射热刺激缩爪潜伏期(PWL)的变化。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1、A2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在炎性痛不同时程脊髓内的动态表达变化。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脊髓背角GFAP形态以明确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同时统计脊髓背角A1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C3与GFAP共定位水平。结果炎性痛小鼠造模后患侧MWT、PWL均明显下降,小鼠出现机械性痛觉超敏与热痛觉过敏;且在造模后第3天,脊髓背角GFAP表达开始升高,表达量为1.84±0.10 vs 1.08±0.22(P0.05);炎性痛第7天,A1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Serping1、H2-T23的mRN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A2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S100a10、Ptx3的mRNA水平降低(P0.05);炎性痛组小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内C3的表达增加(P0.05)。结论炎性痛小鼠脊髓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向A1型极化增加,提示A1型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了炎性痛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考察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受体)基因敲除后小鼠慢性炎症条件下机械痛阈的改变。通过足底注射给予完全弗氏佐剂(20μL)介导雌性小鼠慢性炎症痛的形成,利用弗莱毛测痛法测量TRPV1受体基因敲除型及野生型雌性小鼠在给药前1天和给药后8天内的机械痛阈。给药后第9天处死小鼠,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研究两组小鼠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和脊髓背角中c-Fos蛋白和P2X3受体表达的差别。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相比,TRPV1受体基因敲除型小鼠基础机械痛阈明显增高(P0.05);足底注射CFA后第3天起,TRPV1受体基因敲除型小鼠机械痛阈高于野生型小鼠(P0.05);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表明TRPV1受体基因敲除型小鼠DRG和脊髓背角中c-Fos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野生型小鼠(P0.01,P0.05),TRPV1受体基因敲除型小鼠DRG中P2X3受体的表达明显高于野生型小鼠(P0.05)。以上结果证明TRPV1受体可能通过调节DRG和背角中的c-Fos蛋白的表达以及影响P2X3受体在DRG中的表达从而影响外周机械痛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P2X3受体参与大鼠足底慢性炎症痛相关的热痛觉过敏机制。方法 1)用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以大鼠右侧后脚掌注射松节油加石蜡(各占50%)0.1ml建立后脚掌慢性痛模型,用热测痛的方法测量后脚掌皮下注射松节油后的痛阈,每天1次,连续测15d。2)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大鼠后脚掌慢性炎症后第2天和第7天,炎症侧脊髓背根神经节(L4—6)神经元中P2X,受体阳性细胞类型的分布变化;以及正常脊髓背根神经节(L4—6)神经元中P2X,受体阳性细胞类型的分布作为对照。结果1)炎症后大鼠后脚掌侧痛阈出现降低,在第2天痛阈达到最低,后逐渐恢复,14d后恢复正常痛阈值。2)正常大鼠P2X,主要表达于DRG的中小神经元上,炎症后DRG(L4—6),中小型P2X,受体阳性细胞数比对照组明显增加。细胞平均面积增大。结论后脚掌慢性炎症痛可以引起大鼠对伤害性热刺激的痛觉过敏,并导致脊髓背根神经节(L4—6)神经元qbP2X3受体阳性细胞数目增加,表明P2X3在DRG的中小神经元的改变可能对松节油引起脚掌炎症痛时热痛觉过敏的形成与维持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杨桃水提物(Averrhoa caramhola L. water extract, AWE)对小鼠的抗炎、镇痛作用,采用蛋清致小鼠足跖肿胀和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来建立炎症模型,通过比较致炎侧小鼠足跖、耳廓与非致炎侧小鼠足跖、耳廓的质量关系来观测AWE的抗炎作用,采用热板法观测其镇痛作用。将90只小鼠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分组法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及杨桃水提物组,每组30只,分别进行抗炎和镇痛系列判定试验。其中杨桃水提物组给予AWE(10.00 g/kg)灌胃、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0.20 g/kg)灌胃、空白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蒸馏水灌胃,均每天1次,连续给药7 d。各组在末次给药后分别进行抗炎镇痛作用的观测。试验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后显示,AWE可明显抑制蛋清所致小鼠足肿胀、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的肿胀度,可提高热板所致小鼠痛阈值(p0.05,p0.01),因此AWE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长春七超临界提取物(SELB)的镇痛、镇静和抗炎作用。镇痛实验采用小鼠热板法和扭体法;镇静实验采用与戊巴比妥钠协同催眠法和小鼠自主活动法;抗炎实验采用大鼠足跖肿胀法和小鼠耳肿胀法。结果显示:SELB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显著提高热板致痛小鼠的痛阈和醋酸致痛小鼠的扭体抑制率;高、中剂量组与戊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能显著延长小鼠睡眠时间,高、中、低剂量组能显著减少小鼠自主活动次数;高、中剂量组能显著抑制蛋清致大鼠的足跖肿胀率,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显著抑制二甲苯致小鼠的耳肿胀度。SELB具有的镇痛、镇静和抗炎作用与长春七的功能主治及临床应用相符。  相似文献   

6.
PKC激动剂佛波醇酯诱导大鼠伤害性感受并促进脊髓NO产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PKC激动剂PMA诱导大鼠伤害性感受作用及对脊髓NOS表达和NO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行为学方法观察大鼠痛反应;热甩尾法测定大鼠痛阈变化;采用NADPH-d组织化学法和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大鼠脊髓内NOS表达和NO含量.结果:鞘内注射PMA后,大鼠出现伤害性感受反应及痛阈降低,脊髓后角浅层和中央管周围灰质内NOS阳性细胞数目、阳性细胞胞体及突起的染色深度明显增加,脊髓NO含量亦明显增加.给予PKC选择性抑制剂CH预处理可阻断鞘内注射PMA诱导的上述改变.结论:脊髓神经元内PKC激活可诱导大鼠产生伤害性感受及热痛觉过敏,并可促进NO产生,其对NO产生的促进作用可能是其诱导痛觉过敏产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金叶女贞果实花青素对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导慢性炎性痛的镇痛作用及其可能的中枢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n=10):正常对照组、慢性炎性痛模型组(左后足跖注射100 μl CFA)、花青素治疗组(模型+花青素90 mg·kg-1,ig,qd)。造模前和术后第1、3、5、7、9、11、13日测量各组大鼠的体重、基础痛阈(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左后肢足趾容积;术后第14日实验结束,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血清各项生化指标,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区总辣椒素受体(TRPV1)和磷酸化辣椒素受体(p-TRPV1)的表达。结果:花青素能提高模型组大鼠热痛阈和机械痛阈(P<0.05),降低足趾肿胀度(P<0.05),提高血清SOD水平(P<0.01),降低血清MDA和NO含量(P<0.05),降低大脑海马区p-TRPV1/TRPV1蛋白比例。结论:花青素灌胃14日处理对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的大鼠慢性炎性痛有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炎性因子释放,提高抗氧化能力和下调TRPV1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不同麻醉药对瑞芬太尼诱发术后痛觉超敏的影响。方法:40只尾静脉置管成功的成年雄性SD大鼠,根据不同麻醉方式随机分为5组(n=8):七氟醚麻醉组(S组);七氟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S+R组);小剂量丙泊酚麻醉组(Pro组);小剂量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组(Pro+R组);大剂量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组(HPro+R组)。在不同麻醉方式下建立大鼠后足切割痛模型并维持麻醉一小时,于术前24小时以及停药后6小时,24小时,48小时测定双后足的机械痛阈(PWT)及观测以上不同时间点切割足的累积疼痛评分(CPS)。结果:S+R组与S组相比,停药后6小时切割足的CPS增加(P0.05)、24小时双后足的PWT均下降(P0.05)。HPro+R在停药后各时间点切割足的PWT均高于Pro组(P0.001)、Pro+R组(P0.01)。与Pro+R组相比,HPro+R组在停药后各时间点切割足的CPS均低于Pro+R组(P0.05)。结论:吸入麻醉药七氟醚可加剧瑞芬太尼导致的术后痛觉过敏,而大剂量丙泊酚可抑制瑞芬太尼诱发的术后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活络效灵丹的抗炎、镇痛、消肿等药理作用,为该药的临床研究提供基础。方法: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和角又莱胶致大鼠足肿胀法研究抗炎作用,用热板法和扭体法研究镇痛作用。结果:活络效灵丹能较好地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炎性肿胀和大鼠甲醛致足跖肿胀,能显著提高热板试验小鼠的痛阈,有效抑制冰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结论:活络效灵丹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消肿等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硬膜外注射局麻药罗哌卡因,评价其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坐骨神经损伤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CCI)术后7d,进行硬膜外置管手术,在术后8d和11d由硬膜外导管注入罗哌卡因,观测CCI大鼠机械痛阈(PWT)和脊髓后角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变化.结果:硬膜外注射罗哌卡因能够升高CCI大鼠患肢的机械痛阈,降低脊髓后角GFAP的表达.结论:在CCI大鼠模型硬膜外注射罗哌卡因可以较长时间抑制脊髓胶质细胞的激活,从而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改良CCI模型研究外周神经损伤后痛觉过敏和自发放电各自特征及相互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CCI组和Sham组,分别于术前1天和术后1、4、7、9、11、14天测定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腿反射潜伏期,同时选取术侧机械刺激缩腿反射阈值低于4g或者术侧和健侧热缩腿反射潜伏期差异大于2s的CCI模型大鼠观察术后4-14天损伤区自发放电活动。结果:神经纤维损伤后,机械痛敏和热痛敏随时间表现为逐渐增强,同时在损伤区观察到三类放电模式:整数倍放电﹑阵发放电和周期放电。结论:术后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逐渐降低,机械痛敏的产生和损伤区自发放电活动关系密切,不同的放电模式可能代表不同的传入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改良CCI模型研究外周神经损伤后痛觉过敏和自发放电各自特征及相互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CCI组和Sham组,分别于术前1天和术后1、4、7、9、11、14天测定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腿反射潜伏期,同时选取术侧机械刺激缩腿反射阈值低于4g或者术侧和健侧热缩腿反射潜伏期差异大于2s的CCI模型大鼠观察术后4-14天损伤区自发放电活动.结果:神经纤维损伤后,机械痛敏和热痛敏随时间表现为逐渐增强,同时在损伤区观察到三类放电模式:整数倍放电阵发放电和周期放电.结论:术后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逐渐降低,机械痛敏的产生和损伤区自发放电活动关系密切,不同的放电模式可能代表不同的传入信息.  相似文献   

13.
芍药苷具有抑制炎症和镇痛的作用,在治疗炎症疼痛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发现,弗氏完全佐剂诱导小鼠炎症疼痛模型,用80 mg/kg芍药苷腹腔注射能有效缓解疼痛。检测发现芍药苷治疗后,小鼠机械性痛阈与热板痛阈均明显升高(机械性痛阈值:由6.38±1.00 g提高至8.31±0.81 g;热板痛阈值:由5.78±0.76 s提高至9.90±1.58 s);同时抑制外周炎症因子TNF-α等的释放(由708.71±46.55 pg/mL降低至588.65±16.02 pg/mL);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芍药苷能有效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激活;NO检测结果发现,脊髓部位NO合成降低(3.55±0.28 μmol/L·g-1Pro降至2.25±0.71 μmol/L·g-1Pro);Western 印迹检测证实,脊髓部位iNOS在使用芍药苷后,表达恢复正常水平。同时发现,Akt-NF-κB信号可能参与芍药苷的镇痛作用。上述结果提示,芍药苷缓解慢性炎症疼痛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释放,也通过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而此过程依赖抑制Akt-NF-κB信号的激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脊髓水平给予胍丁胺对鞘内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C1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出);M1组:鞘内注射吗啡(15μg/10μl);AMI组:鞘内同时给予吗啡15μg+胍丁胺12.5μg/10出。所有大鼠均于鞘内给药后5min于跖部皮下注射蜜蜂毒50m(0.2mg)致痛,观察并纪录1h内大鼠的自发缩足反射次数。另30只SD大鼠分组为C2,M2和AM2(n=10),每组给药分别同前,用来测定机械痛阈和热刺激阈值。结果:与C1组比较,M1组1h内大鼠的自发缩足反射次数显著减少,提示鞘内注射吗啡对蜜蜂毒诱致的自发痛具有显著性抑制作用(P〈0.05);鞘内同时给予吗啡和胍丁胺(AM1组),大鼠自发缩足反射次数进一步减少,与M1组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C2组比较,M2组大鼠的热刺激闽值和机械性痛闽明显提高;AM2组热刺激潜伏期显著延长,机械刺激阈值显著提高;AM2组与M2组比较热刺激潜伏期和机械刺激阈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鞘内胍丁胺和吗啡联合用药可显著增强吗啡对蜜蜂毒诱致自发痛的抑制作用,具有加强效应。  相似文献   

15.
筛选大叶胡枝子根皮抗炎镇痛作用的活性部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蛋清致大鼠足跖肿胀以及大鼠棉球肉芽肿炎症模型,考察大叶胡枝子根皮抗炎作用的活性部位,采用热板和醋酸扭体疼痛模型,考察大叶胡枝子根皮镇痛作用的活性部位,并检测活性部位对蛋清致炎模型大鼠血清的TNF-α、IL-1β和足跖炎性组织的PGE_2含量以及醋酸致痛模型小鼠血清的NO、MDA和PGE_2含量,以初步探究其抗炎镇痛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大叶胡枝子根皮石油醚萃取部位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和蛋清所致大鼠足跖肿胀以及棉球肉芽肿,明显延长热板所致小鼠痛阈值和明显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明显减少蛋清致炎大鼠血清TNF-α、IL-1β及足跖炎性组织PGE_2含量,明显降低醋酸致痛小鼠血清NO、MDA和PGE_2含量。结果显示,大叶胡枝子根皮抗炎镇痛作用的活性部位主要为石油醚部位,其抗炎机制可能与减少炎症时TNF-α、IL-1β和PCE_2的产生有关,其镇痛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疼痛时NO、MDA和PGE_2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筛选大叶胡枝子根皮抗炎镇痛作用的活性部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蛋清致大鼠足跖肿胀以及大鼠棉球肉芽肿炎症模型,考察大叶胡枝子根皮抗炎作用的活性部位,采用热板和醋酸扭体疼痛模型,考察大叶胡枝子根皮镇痛作用的活性部位,并检测活性部位对蛋清致炎模型大鼠血清的TNF-α、IL-1β和足跖炎性组织的PGE_2含量以及醋酸致痛模型小鼠血清的NO、MDA和PGE_2含量,以初步探究其抗炎镇痛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大叶胡枝子根皮石油醚萃取部位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和蛋清所致大鼠足跖肿胀以及棉球肉芽肿,明显延长热板所致小鼠痛阈值和明显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明显减少蛋清致炎大鼠血清TNF-α、IL-1β及足跖炎性组织PGE_2含量,明显降低醋酸致痛小鼠血清NO、MDA和PGE_2含量。结果显示,大叶胡枝子根皮抗炎镇痛作用的活性部位主要为石油醚部位,其抗炎机制可能与减少炎症时TNF-α、IL-1β和PCE_2的产生有关,其镇痛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疼痛时NO、MDA和PGE_2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P物质(Substance P,SP)在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脊髓中表达的变化,探讨电针镇痛的机制是否与脊髓背角中SP表达的变化有关。方法:选择32只雄性、体重180-200 g的SD大鼠,并将其随机均分为4组(n=8)。空白组(Con组)为正常痛阈值大鼠;假电针组(CCI+A组)在损伤的坐骨神经旁置入电针,但无电流刺激;2 Hz组和100Hz组分别给予相应频率电流刺激30 min。在实验开始前和术后1、4、7、14、20、22天记录大鼠的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脊髓背角SP的表达。结果:术后20天,电针治疗后,100 Hz组和2 Hz组PWT分别为(7.33±1.42)g和(7.80±1.42)g,均显著高于假电针组(2.60±1.46)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 Hz组在术后20天后和2 Hz组在术后14天后PWL值均显著高于假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显示:2 Hz组和100 Hz组大鼠脊髓背角中P物质阳性细胞显著低于假电针组(P0.05)。结论:坐骨神经旁电针刺激能够显著减轻CCI模型大鼠热痛觉及机械痛觉过敏,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SP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Zhu SS  Zeng YM  Wang JK  Yan R  Nie X  Cao JL 《生理学报》2005,57(2):233-239
为研究γ-氨基丁酸转运体在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实验用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致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大鼠,以清醒大鼠分别对辐射热刺激和机械性触觉刺激的缩腿潜伏期和机械阈值为指标,分为NS组、N5组、N10组、N20组、N40组5组,分别在坐骨神经结扎前和结扎后第三天鞘内给予生理盐水或不同剂量的γ-氨基丁酸转运体特异性抑制剂NO-711(5、10、20、40μg),观察鞘内注射NO-711对大鼠热痛敏和触诱发痛的影响.结果表明,NO-711可显著抑制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热痛觉过敏和触诱发痛(P<0.05,P<0.01),其抑制作用持续时间最长分别可达2 h(N40组)和4 h(N20组),其抗热痛敏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坐骨神经结扎前鞘内给予不同剂量的NO-711可不同程度地延迟坐骨神经结扎所致的热痛觉过敏的发生,但不能延迟结扎所致的触诱发痛的发生.结果表明γ-氨基丁酸转运体抑制剂在神经病理性痛大鼠具有抗热痛敏和抗触诱发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癌痛是临床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中,以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骨转移引起疼痛尤为严重。P2X7受体是ATP门控离子通道型嘌呤能受体的一个亚型,在脊髓背角主要表达在胶质细胞。P2X7受体激活可以促进胶质细胞释放多种炎症介质,介导脊髓中枢敏化。该受体在炎症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已多有报道,但在癌痛中的作用尚有争议。本研究采用C57BL/6J小鼠股骨骨髓腔内接种Lewis肺癌细胞所诱导的骨癌痛小鼠模型,分析对比了野生型小鼠和P2X7受体基因敲除(P2rx7-/-)小鼠骨癌痛的发生、发展。野生型C57BL/6J小鼠股骨骨髓腔内接种Lewis肺癌细胞后,患侧后肢分别在第7和14天开始出现明显的触诱发痛和热痛过敏,并呈进行性加重;Cat Walk步态分析显示骨癌第21和28天,小鼠患侧脚印面积明显减小,站立时相持续时间缩短,举步时相持续时间显著延长;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受累骨骨髓腔有大量肿瘤细胞浸润,骨髓质正常结构消失,伴有髓质骨和皮质骨的破坏。与研究设计时的预期相反,P2rx7-/-小鼠接种瘤细胞后,患肢痛行为检测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似,甚至在Cat Walk步态分析检测值变化发生的时间上较野生小鼠有所提前。这与本研究组前期在大鼠骨癌痛模型观察到的阻断P2X7受体明显对抗骨癌痛的结果完全不同,提示P2X7受体在大、小鼠骨癌痛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并再次提示疾病动物模型上的研究结果与人类疾病机理之间还存在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癌痛是临床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中,以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骨转移引起疼痛尤为严重。P2X7受体是ATP门控离子通道型嘌呤能受体的一个亚型,在脊髓背角主要表达在胶质细胞。P2X7受体激活可以促进胶质细胞释放多种炎症介质,介导脊髓中枢敏化。该受体在炎症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已多有报道,但在癌痛中的作用尚有争议。本研究采用C57BL/6J小鼠股骨骨髓腔内接种Lewis肺癌细胞所诱导的骨癌痛小鼠模型,分析对比了野生型小鼠和P2X7受体基因敲除(P2rx7-/-)小鼠骨癌痛的发生、发展。野生型C57BL/6J小鼠股骨骨髓腔内接种Lewis肺癌细胞后,患侧后肢分别在第7和14天开始出现明显的触诱发痛和热痛过敏,并呈进行性加重;Cat Walk步态分析显示骨癌第21和28天,小鼠患侧脚印面积明显减小,站立时相持续时间缩短,举步时相持续时间显著延长;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受累骨骨髓腔有大量肿瘤细胞浸润,骨髓质正常结构消失,伴有髓质骨和皮质骨的破坏。与研究设计时的预期相反,P2rx7-/-小鼠接种瘤细胞后,患肢痛行为检测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似,甚至在Cat Walk步态分析检测值变化发生的时间上较野生小鼠有所提前。这与本研究组前期在大鼠骨癌痛模型观察到的阻断P2X7受体明显对抗骨癌痛的结果完全不同,提示P2X7受体在大、小鼠骨癌痛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并再次提示疾病动物模型上的研究结果与人类疾病机理之间还存在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