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是全球范围内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可致腺体增大而引起排尿受阻,严重影响老年男性的生活质量。维生素D是人类必需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其缺乏可以导致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近年来也引起广大学者广泛关注。我们简要综述维生素D缺乏导致BPH的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及其维生素D受体激动剂对BPH的治疗机制研究,为相关研究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免疫性性疾病。乳腺癌(breast cancer,BC)即乳腺恶性肿瘤,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患者体内众多免疫功能低下,其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并杀死癌细胞,然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反应过度强烈,产生大量抗体攻击自身细胞,可见两种疾病均与免疫系统息息相关但调控结果背道而驰,目前这一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此,本研究从基因之间的关联性考虑,首先,利用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MI)方法筛选出1 250个SLE与BC共有显著基因;第二,将这些基因利用David分析,得到37个转录因子及其调控的378个靶基因,最后,采用快速网络成分分析算法(fast network component analysis,Fast NCA)分别预测SLE和BC发病过程中转录因子活性以及对靶基因调控强度的变化,并构建调控网络。经过两种疾病调控网络对比,发现AKT2、CCAR1、MTF2、RUFY2等基因在这两种疾病中活性变化明显相反,并且通过分子生物学分析,它们在有丝分裂,细胞凋亡,免疫反应以及炎症反应过程中的变化对SLE与BC的致病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疾病,可累及全身多器官。SLE的发病机制不仅与遗传易感性有关,还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肠道菌群紊乱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表明,肠道菌群是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的环境因素。公认的机制包括异常的微生物移位、分子拟态以及局部和全身免疫的失调。因此,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影响SLE的发生发展。本文将重点探讨肠道菌群与SLE的关系,以及菌群干预作为SLE防治的新策略,为进一步研究SLE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人体内维生素D水平与少年佝偻病和老年骨质疏松直接相关。最近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还表明,维生素D(VD)缺乏是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抑郁症,老年痴呆症,感染性疾病,肌肉骨骼功能下降等的危险因素之一。另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也与维生素D缺乏有关。因此,合理补充维生素D可以降低多种疾病风险,并对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益。本文系根据已有的研究结论,阐述维生素D水平与多种临床疾病之间的关联,并对人体血清VD浓度合理监测及合理补充的临床意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引起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帕金森病患者及老年人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这可能是帕金森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由于维生素D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调节神经营养因子,降低神经毒性的功能,能同时针对几种导致神经退行性病变因素发挥作用,特别是老年人纠正维生素D缺乏可能会阻止神经元的损失和PD相关的认知功能下降。因此补充维生素D可能成为治疗PD的方法。近年来研究发现,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有相关性。该文就维生素D及其受体在帕金森病中可能发生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儿科疾病,有着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反复呼吸道感染会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维生素D具有一系列与人体健康有关的作用,包括与呼吸道的感染有关。为了分析维生素D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关系,探讨维生素D影响呼吸道感染的机制,本研究通过临床分析了维生素D缺乏与儿童反复呼吸道发生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构建炎症模型,观察了外源维生素D对人气道上皮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运用ELISA检测了维生素D对人气道上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释放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影响。本结果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相关,并且维生素D能促进人气道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但对人气道上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炎症因子的产生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翼状胬肉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作为眼表疾病之一,如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对患者的外貌产生影响,同时造成视力受损。迄今为止,翼状胬肉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治疗方式复杂多样。为了有效提高翼状胬肉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研究学者与临床医师开始针对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同时对临床治疗方式也进行了诸多改进,且将新型的药物以及医疗器械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为翼状胬肉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在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炎性细胞因子、病毒感染细胞凋亡、转化生长因子-β、神经生长因子(NGF)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人体内维生素D水平与少年佝偻病和老年骨质疏松直接相关。最近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还表明,维生素D(VD)缺乏是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抑郁症,老年痴呆症,感染性疾病,肌肉骨骼功能下降等的危险因素之一。另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也与维生素D缺乏有关。因此,合理补充维生素D可以降低多种疾病风险,并对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益。本文系根据已有的研究结论,阐述维生素D水平与多种临床疾病之间的关联,并对人体血清VD浓度合理监测及合理补充的临床意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自身免疫疾病,遗传因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除了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之外,多种非HLA基因也通过各种途径参与SLE免疫紊乱,其不同多态性及单倍型背景可能通过差异性遗传学效应影响SLE的发生与发展,因而探索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基因间相互关系及其表达调控的网络信号通路对于深入了解SLE致病机制,指导其风险评估,开展个性化诊疗及预后等极为关键,是未来SLE研究的重大方向。  相似文献   

10.
维生素D对人体的生长、代谢和免疫具有重要作用,缺乏维生素D易引起佝偻病。艾滋病病毒(HIV)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HIV感染者体内的维生素D水平普遍偏低。近期研究发现,维生素D诱导细胞发生自噬,提高抗菌肽表达,对HIV病毒复制起抑制作用。利用维生素D制剂辅助治疗HIV疾病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候选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复合性多基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在SLE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介绍近几年对SLE候选基因(经典的和新发现的候选基因)的研究成果;分析遗传因素与疾病的易感性、临床表型和病程进展的密切关系,为SLE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维生素D一直被认为是骨骼健康的营养元素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还具有其他众多生物学功能,暗示着其在癌症和慢性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对人群维生素D缺乏状况及其引发的疾病进行了综述,并简单陈述了维生素D缺乏的原因,以及可以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3.
维生素D是一种具有神经活性的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在胚胎期以及成年大脑组织的不同区域均有表达。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数据表明,VDR基因多态性以及维生素D缺乏与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易感性有关。VDR对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现综述VDR调控大脑发育以及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维生素D促进脑发育以及预防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孕妇妊娠早期维生素D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维生素D缺乏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产科正规产检并分娩的非孕前糖尿病孕妇,在其建卡初检时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测定血清25(OH)D3水平;妊娠24-28周行糖筛查及糖耐量试验,诊断是否为妊娠期糖尿病GDM。收集并整理孕妇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MI、维生素D测定孕周与测定季节、孕期维生素D补充情况等信息。结果:1000例孕妇中,GDM发病率为11.5%,维生素D缺乏比例占67.4%;其中,约有54%孕妇常规补充复合维生素,约含维生素400 IU/天,10%孕妇常规补充维生素D。GDM孕妇25(OH)D3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7)。维生素D缺乏孕妇发生GDM的风险是维生素D水平较高组的1.944倍,且在秋冬季更易发生GDM。可以考虑在孕14-16周进行维生素D水平的早期测定。结论:孕妇维生素D缺乏十分普遍。妊娠早期孕妇低维生素D水平可能增加孕妇胰岛素抵抗及孕期发生GDM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孤独症谱系障碍(austim spectrum disorder,ASD)近来全球发病率不断升高,但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从动物模型出发探索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是必然趋势。国内对本病的认识及动物模型研究相对滞后,国际上ASD动物模型可大概分为基因遗传模型、特发性动物模型及调控环境因素动物模型三大类,其中基因遗传模型较多,但研究针对性过强;特发性模型中的BTBR模型及调控环境因素模型中的丙戊酸诱导模型能够较好地呈现ASD典型临床症状及部分病理学特征,为当前主要应用模型。ASD的研究尚缺乏完整符合结构有效性、表面有效性、预测有效性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神经科学领域研究最热点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老年痴呆的最常见类型之一。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老年人血清中维生素D普遍缺乏,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也普遍缺乏,这可能是老年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年人皮肤合成维生素D前体的能力下降,活动能力下降导致接受日光照射减少,进而影响血清中维生素D含量。近年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具有保护神经元的潜在功能和调节多种大脑靶组织,如提高神经生长因子水平、神经保护作用、提高其抗氧化酶活性、增加抗氧化及水平、降低自由基含量、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及影响APOE基因多态性等,这些功能与AD的病理生理改变相关。这些研究为AD的发病机制及其早期预防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与肿瘤发生、转移、耐药等息息相关,研究肿瘤微环境的调控机制能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线索。维生素D作为机体代谢性物质,广泛分布在细胞微环境中,能够参与肿瘤微环境的调控并发挥抑制肿瘤的功能。本文总结了维生素D的代谢以及作用机制,并综述了维生素D在肿瘤微环境中影响肿瘤细胞、肿瘤干细胞、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等研究进展,为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等方面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段金楠  蔡群  王浩  盛吉芳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5):614-617, 封三
维生素D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其除了可调节钙磷代谢,参与骨骼生长外,还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增殖分化和抗炎抗纤维化等参与多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AILD)是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一组肝脏炎症性病变,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与AILD存在相关性,AILD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水平普遍降低,补充血清维生素D可降低肝损伤和肝纤维化程度。因此,探究维生素D在AI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文对维生素D在AIL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白介素-8受体CXCR1和CXCR2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上的表达,探讨其与SLE疾病活动的相关性和可能涉及的SLE炎症发病机制.方法:36例活动期SLE患者和34例健康志愿者,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XCR1、CXCR2在SLE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上的MFI表达.结果:CXCR2在SLE组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上MFI表达(195.75±52.76)与对照组(298.82±51.86)相比明显降低(P<0.01);CXCR2在SLE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上MFI表达下降与C3存在着正相关关系(rs=0.421,P=0.022),与dsDNA、SLEDAI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分别为rs=-0.390,P=0.032;rs=-0.463,P=0.011).结论:SLE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CXCR2的表达异常,提示CXCR2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过程.检测SLE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的CXCR2表达水平,可能是评价SLE疾病活动性有价值的潜在的生物学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是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位于全球第二位导致死亡的疾病,通常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需要一个长期的康复过程,而卒中后疲劳(PSF)是卒中患者的常见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康复治疗及远期预后。卒中后疲劳发病率高,机制尚未明确,受多因素共同作用,然而一直以来并未得到医护人员及卒中患者的足够重视,目前对卒中后疲劳的相关研究甚少,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卒中后疲劳的定义、发病率、诊断与评估、影响因素、发病机制及治疗统一做一综述,以增进临床医师对其了解,指导患者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