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兽类学报》2021,(1)
长江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长江中船舶数量激增,相应的水体噪声污染可能对同水域的长江江豚(Neophocaenaasiaeorientalisasiaeorientalis)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研究采用宽频录音设备对长江和畅洲北汊非正式通航江段的各类常见大型船舶(长gt;15m且宽gt;5m)的航行噪声进行了记录,并分析其峰值-峰值声压级强度(SPLp-p)和功率谱密度(PSD)等。结果表明,大型船舶的航行噪声能量分布频率范围较广(gt;100kHz),但主要集中于中低频(lt;10kHz)部分,各频率(20Hz-144kHz)处的均方根声压级(SPLrms)对环境背景噪声在该频率处的噪声增量范围为3.7 - 66.5dB。接收到的1/3倍频程声压级(TOL)在各频率处都gt;70 dB,在8-140kHz频段内都高于长江江豚的听觉阈值。说明大型船舶的航行噪声可能会对长江江豚个体间的声通讯及听觉带来不利影响,如听觉掩盖。 相似文献
2.
长江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长江中船舶数量激增,相应的水体噪声污染可能对同水域的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研究采用宽频录音设备对长江和畅洲北汊非正式通航江段的各类常见大型船舶(长>15m且宽>5m)的航行噪声进行了记录,并分析其峰值-峰值声压级强度(SPLp-p)和功率谱密度(PSD)等。结果表明,大型船舶的航行噪声能量分布频率范围较广(>100kHz),但主要集中于中低频(<10kHz)部分,各频率(20Hz~144kHz)处的均方根声压级(SPLrms)对环境背景噪声在该频率处的噪声增量范围为3.7~66.5dB。接收到的1/3倍频程声压级(TOL)在各频率处都大于70dB,在8~140kHz频段内都高于长江江豚的听觉阈值。说明大型船舶的航行噪声可能会对长江江豚个体间的声通讯及听觉带来不利影响,如听觉掩盖。 相似文献
3.
长江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长江中船舶数量激增,相应的水体噪声污染可能对同水域的长江江豚(Neophocaenaasiaeorientalisasiaeorientalis)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研究采用宽频录音设备对长江和畅洲北汊非正式通航江段的各类常见大型船舶(长gt;15m且宽gt;5m)的航行噪声进行了记录,并分析其峰值-峰值声压级强度(SPLp-p)和功率谱密度(PSD)等。结果表明,大型船舶的航行噪声能量分布频率范围较广(gt;100kHz),但主要集中于中低频(lt;10kHz)部分,各频率(20Hz-144kHz)处的均方根声压级(SPLrms)对环境背景噪声在该频率处的噪声增量范围为3.7 - 66.5dB。接收到的1/3倍频程声压级(TOL)在各频率处都gt;70 dB,在8-140kHz频段内都高于长江江豚的听觉阈值。说明大型船舶的航行噪声可能会对长江江豚个体间的声通讯及听觉带来不利影响,如听觉掩盖。 相似文献
4.
《兽类学报》2020,(1)
长江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长江中船舶数量激增,相应的水体噪声污染可能对同水域的长江江豚(Neophocaenaasiaeorientalisasiaeorientalis)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研究采用宽频录音设备对长江和畅洲北汊非正式通航江段的各类常见大型船舶(长gt;15m且宽gt;5m)的航行噪声进行了记录,并分析其峰值-峰值声压级强度(SPLp-p)和功率谱密度(PSD)等。结果表明,大型船舶的航行噪声能量分布频率范围较广(gt;100kHz),但主要集中于中低频(lt;10kHz)部分,各频率(20Hz-144kHz)处的均方根声压级(SPLrms)对环境背景噪声在该频率处的噪声增量范围为3.7 - 66.5dB。接收到的1/3倍频程声压级(TOL)在各频率处都gt;70 dB,在8-140kHz频段内都高于长江江豚的听觉阈值。说明大型船舶的航行噪声可能会对长江江豚个体间的声通讯及听觉带来不利影响,如听觉掩盖。 相似文献
5.
6.
长江江豚对八里江江段的利用及其栖息地现状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定点和流动观察的方法,作者使用行为指数和栖息地利用指数定量分析了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于1996—2000年间对八里江江段的利用和选择状况。结果表明:江豚在八里江江段的行为指数大小顺序为摄食>抚幼>玩耍>休息,摄食和抚幼是江豚在八里江江段的优势行为;江豚栖息于离岸距离100—300m的近岸带占81.8%,栖息于水深小于9m的水区占73.3%;江豚分布密度随水深增加而逐步递减(典型的指数分布);江豚活动水区的流速范围是0.3-1.2m/s,透明度范围是0.2—0.8m,江豚在八里江江段对水体流速和透明度没有明显的选择性;栖息地利用指数高的断面一般是饵料鱼类聚集、2—4股水流的交汇处。八里江江段的众多异质小生境为江豚提供了充足饵料和繁育抚幼的适宜场所;同时八里江江段为江豚提供了庇护、休息和玩耍的足够活动空间。八里江江段成为长江干流适宜江豚活动的最佳栖息地之一,也是常年江豚在此大规模集聚的理想江段之一[动物学报49(2):163—170,2003]。 相似文献
7.
江西鄱阳湖是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的重要栖息地, 湖中栖息着约400 头江豚。多年的观察表明, 船舶交通是鄱阳湖中江豚面临的重要威胁之一。为了评估船舶通行对长江江豚发声行为的影响,尤其是了解船舶通行期间及其前后江豚的发声和行为特征, 作者于2007 年6 月27 日—7 月1 日在江西鄱阳湖湖口水域采用固定被动声学系统, 即安装在监测点(29°42′38″ N, 116°11′11″ E)的一套水下声学数据记录系统, 对周边通行船舶的水下噪声及江豚声纳信号脉冲事件进行了定点监测和记录, 并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了定量和统计分析。在整个监测的109h 中, 声学记录仪共记录到船舶494 艘, 江豚声纳脉冲串信号13413个。船舶出现与江豚出现存在弱的负相关关系(r = -0.029, N = 6550, P Z = -0.370, P> 0.05); 当有船舶经过时, 江豚的发声频次显著降低(Z = -10.050, P Z = -0.275, P> 0.05; Z = -0.119, P> 0.05); 船舶通行之前和之后, 江豚的发声频次、脉冲串持续时间、脉冲间间隔的差异性均不显著(χ2= 5.255, P> 0.05; χ2= 3.511, P> 0.05; χ2= 5.155, P>0.05); 在船舶经过时, 江豚对游动方向没有明显的选择性(χ2= 0.861, P> 0.05)。基于分析结果推测, 在狭窄水域中江豚躲避船舶干扰通常采取“临时性”策略, 而非长距离逃避。由于鄱阳湖湖口水域水道相对狭窄, 尽管研究的结果表明江豚对船舶有一定的敏感反应, 但是在相对狭窄的水域中, 江豚躲避船舶的行为难以充分表现。另外, 江豚对该水域中高密度航行船舶的噪声可能存在一定的“适应性”, 导致当遭遇船舶时, 江豚的声行为反应不十分强烈。因此, 建议有必要在不同尺度的水体中采用声学数据记录仪继续开展类似的观察,以进一步了解江豚对船舶的行为响应, 尤其是观察江豚躲避船舶的行为及发声特征
相似文献
8.
长江东流河道整治对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江豚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濒危水生哺乳动物,通常活动在江心洲和浅水缓滩附近。航道整治改变了鱼类栖息活动的水文环境,也给豚类生存带来负面影响。本文根据长江东流河道整治施工前和施工后各3 次野外考察资料,分析了3 种流态中江豚的数量与群结构。结果表明,该工程实施前江豚主要栖息活动在边滩的分离区,其次在洲头的分流区。工程实施后,整治江段的江豚种群数量年下降率达8. 9% 。江豚在分流区活动已消失,在分离区集群规模较小,且在流态之间移动增大。本文研究结果也提示长江江豚就地保护难度越来越大,从长江干流中把长江江豚迁入故道中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10.
长江江豚主要栖居在近岸浅水水域,喜好泥沙质类型的河岸。但在长江干流,有很多自然河岸被固化,河岸固化给长江江豚分布和栖息活动造的影响仍不甚清楚。2016年3月—2017年1月,对长江干流2个自然河段江豚的数量和分布做了12次考察,并收集了这2个河段岸型的相关数据,来分析固化河岸对江豚栖息活动的影响。12次考察累计发现江豚215头次,平均每次考察观察到江豚(17.92±7.09)头次。研究区域的固化河岸约占岸线总长的59%,分析发现,仅约13.9%的江豚分布在固化河岸水域,86.1%的江豚均分布在自然河岸水域。江豚在单位河岸长度的分布数量与该段固化河岸长度所占的比例呈显著负相关(r=-0.639,P0.01)。在自然河岸,分布在近岸50 m水域的江豚占31.8%,而在固化河岸,仅观察到2头江豚活动在近岸50 m水域内。由此可见,固化河岸对江豚的近岸分布有明显影响。调查还发现,安庆城区建设带约10 km江段12次考察均未发现江豚分布,城区建设带可能对江豚栖息已造成严重影响。长江干流的固化河岸所占比例非常高,研究结果提示这可能导致长江干流江豚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加剧,在制定长江江豚保护措施必需慎重考虑此因素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栖息地保护和恢复方案。 相似文献
11.
长江江豚精巢发育和组织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性成熟的江豚精巢明显增大,其重量约为成熟前的14倍,结合有关江豚捕捞和野外生态学资料,初步认为长江江豚属多雌性群体,而成熟的雄性个体具有较大的精巢,可能对保证群体的成功繁殖非常重要。根据精巢的组织学特征,可将江豚精巢发育分为胚胎早期、胚胎晚期、成熟前期和成熟期(包括活动期和不活动期),通过对精巢生精小管管径大小和白膜厚度进行分析,认为成熟江豚精巢活动呈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威胁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种群长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航道整治工程是导致江豚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的一个主要原因,研究工程施工和运行对江豚数量和分布的影响可为江豚栖息地管护提供有益信息。通过对湖口-吉阳矶水域江豚数量和分布的持续调查,分析了安庆段航道整治工程施工和运行对江豚的影响。12次目视调查共在研究水域发现江豚258群次613头次,工程施工前、施工期和初步运行期单次考察分别平均观察到江豚(67.0±24.3)头次、(35.6±22.2)头次和(50.0±2.8)头次。在主要施工区共发现江豚79群次185头次,施工前、施工期和初步运行期单次考察分别平均观察到江豚(18.60±12.03)头次、(10.4±7.3)头次和(20.0±4.2)头次。工程不同时期主要施工区江豚的数量及占比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主要施工区S2和S3工程段施工期江豚平均分布密度((0.18±0.17)头/km、(0.04±0.08)头/km)较施工前((0.62±0.16)头/km、(0.40±0.29)头/km)显著下降,S5和S6工程段施工期平均... 相似文献
13.
14.
鲸类微卫星引物对长江江豚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微卫星在长江江豚 (Neophocaenaphocaenoidesasiaeorientalis)中的应用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已发表的来自 6个鲸种的 2 3对微卫星引物对一个长江江豚群体DNA样本进行了微卫星扩增。结果表明其中有 7对引物在此群体中的扩增产物是稳定且多态的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 7对引物的扩增产物都具有AC或GT两碱基重复单元 ,从而证明了扩增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用从其他鲸类分离出的微卫星引物可以快速筛选到适用于长江江豚指纹分析的引物 相似文献
15.
长江天鹅洲故道江豚的集群规模及其时空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4月 ,选择使用岸上定点观察、流动观察和水上流动观察 3种观察方式 ,对长江天鹅洲故道内约 2 0头江豚的集群状况进行了一个周年的监测 ,共观察到江豚集群 5 88次。结果表明 :天鹅洲故道内江豚以集群的方式迁移和活动 ,集群规模从 2— 2 0头不等 ,一般分成 2个 9— 11头规模的亚群体 ,2个亚群体活动范围相对独立 ,其活动主要为D区和H区。每个亚群体又常分成规模较小的核心群体 ,其中 3头集群最多。一年中春、秋和冬季江豚集群状况基本相同 ,而夏季有所差别。天鹅洲故道江豚集群在白天期间有 3个高峰期 ,主要发生在9:0 0— 11:30 ;12 :30— 16 :15和 17:15— 18:0 0 ;正午时间 ,江豚的集群活动处于相对低谷。江豚集群相对集中在天鹅洲故道D、E、F、G和H区域 ,占 70 % ,江豚在上下区域集群相对较少。根据江豚集群规模在天鹅洲故道的时空分布规律 ,作者对长江天鹅洲保护区江豚群体的保护与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作者于1989,1992,2001 和2003 年,从长江铜陵江段共捕获24 头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水域中,用不同的围养方式做摄食行为的观察,累计88 d。结果表明,野外捕获的长江江豚对人工投喂有3 种适应行为:(1)拒食行为;(2)警戒行为;(3)摄食行为。长江江豚的平均拒食天数为2.4 d,其中成年江豚拒食达3 d,而未成年江豚仅拒食1.5 d,两者差异极为显著(P < 0.01)。在冬季和春季圈养试验中,长江江豚的日食量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冬春季差异显著(P <0.01)。第2 周后江豚警戒行为所用时间不足3 min,但持续时间较长。根据冬季观察,7 周后长江江豚在40 min 内所摄取的食量不足体重的7% ,推测其摄食行为仍处在适应调整阶段。 相似文献
17.
长江江豚声信号及其声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长江江豚的声信号可分为两大类,即高频脉冲信号和低频连续信号。高频脉冲信号可能与回声定位有关,而低频连续信号可能与通信和情感表达有关。不管是高频脉冲信号还是低频连续信号,在豚处于自由状态时,夜间的发声次数要多于白天。
相似文献
18.
热量资源的时空特征是影响双季稻种植布局的主要气候因素.为了分析近52年长江中下游主要双季稻区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双季稻种植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湖南、江西和湖北3省作为双季稻代表性研究区域,根据3省240个气象站1961—2012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及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区双季稻温度生长期的热量资源和双季稻的安全生长期的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时段内不同水稻品种搭配布局及种植北界的变迁.结果表明: 近52年双季稻温度生长期及安全生长期的热量资源均呈明显增多趋势,其中,双季稻生长期及安全生长期的热量资源由寡至多的突变点均出现在2000年;双季早稻安全播种期提前3~7 d、双季晚稻安全齐穗期延后2 d,双季稻安全生长期平均延长7 d;双季稻种植北界明显北移了200 km左右,至33° N附近;同时,双季稻品种搭配由“早熟早稻+中熟晚稻”和“中熟早稻+中熟晚稻”向“中熟早稻+晚熟晚稻”转变.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热量资源的增加为双季稻种植北界北移、中晚熟品种替代早中熟品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船舶噪声对鲈鱼和大黄鱼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模拟船舶噪声对养殖鲈鱼、大黄鱼血液中皮质醇分泌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噪声刺激鲈鱼和大黄鱼后,鱼类血液中皮质醇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后逐渐恢复原有水平或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鲈鱼血液中皮质醇水平在155dB的胁迫条件下于刺激1h左右达峰值,为112.23ng/mL,大黄鱼血液皮质醇水平峰值出现在刺激后20min-1h,值为17.18ng/mL。鲈鱼血液中皮质醇水平(CL155,CL138)受重复噪声刺激后随时间(T)回归方程:CL155=33.507e0.2425T(r=0.8939,P0.01);CL138=36.187e0.1862T(r=0.8002,P0.01),大黄鱼血液中皮质醇水平(CH155,CH138)受间歇噪声刺激后随时间(T)回归方程为:CH155=3.1208e0.2535T(r=0.8833,P0.01);CH138=2.8369e0.1706T(r=0.8064,P0.01)。鲈鱼(CL)、大黄鱼(CH)血液中皮质醇水平与噪声源强(S)的回归方程为:CL=33.05154e0.2461S,r=0.9563;CH=3.9706e0.2401S,r=0.9114。 相似文献
20.
雾霾空气中细菌特征及对健康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从群落结构、浓度变化及粒径分布的角度论述了雾霾天气对空气细菌特征的影响,并结合了雾霾天气相关疾病的发病率,综合评价了雾霾天气空气病原菌导致的人群潜在健康风险的变化,最后提出了以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综合研究结果,雾霾天气对空气细菌群落结构、浓度变化及粒径分布的影响,研究人员在不同城市得出的研究结果不同,可能由样点的时空环境、气象因素、雾霾程度及采集、检验、鉴定空气细菌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差异引起。雾霾空气中已发现病原细菌均为条件致病菌,在空气中含量很低,但雾霾天气下部分病原菌的相对丰度增加,致病力会显著增强。此外,高浓度的细颗粒物和化学污染物可损伤皮肤黏膜屏障,打破呼吸道和皮肤的微生态平衡,为病原菌侵入创造较好的机会。两者的协同作用,显著增加了雾霾天气空气中病原菌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