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狼蛛科雄蛛附肢上多样化的饰装往往与求偶行为相偶联,这些特殊的饰装通常被认为是雌性选择的结果。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属狼蛛科豹蛛属,雄蛛触肢胫节密被白毛,跗舟密被黑毛,具有典型的性二型现象;同时,只有成熟的雄蛛才展现触肢黑白相间的毛饰物。推测拟环纹豹蛛雄蛛触肢这种黑白相间的毛饰物可能在物种识别中具重要作用。在室内我们拟通过涂抹操作对拟环纹豹蛛雄蛛触肢黑白相间毛饰物的功能进行分析。实验分为4组,分别是对照组(A组,雄蛛不做任何处理)、雄蛛触肢白色胫节全部涂成黑色(B组)、雄蛛触肢黑色跗舟全部涂成白色(C组)和雄蛛触肢的黑色跗舟被涂成黑色(D组),然后采用雌雄配对进行求偶交配行为测定。实验结果表明,B组雄蛛的交配成功率显著低于A、C和D组的雄蛛,而后3组雄蛛的交配成功率无显著差异。相反,B组雄蛛被雌蛛相食百分率显著高于其它3组。可见拟环纹豹蛛雄蛛触肢上黑白相间毛饰物,尤其是其胫节上的白色饰物在雌蛛种间识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描述的三种中国跳蛛系Schenkel于1953、1963年所定的新种,因新种发表时仅有雄蛛的描述,故就近年来所获雌蛛资料分别补充于下。华南菱头蛛Bianor hotingchiehi Schenkel,1963(图1) 雌蛛的大小与雄蛛相近,全长6.3毫米;头胸部长2.8毫米,宽1.9毫米;腹部长3.5毫米,宽2.0毫米。步肢Ⅰ>Ⅳ>Ⅲ>Ⅱ,其长度为Ⅰ:1.7+1.0+1.4+0.8+0.5毫米,  相似文献   

3.
以沟渠豹蛛Pardosa laura成熟雄蛛的求偶延迟时间和触肢伸展次数作为参数,观察研究了雄蛛通过视觉与处女雌蛛拖丝单独和共同诱导情况下的求偶反应,发现视觉是触发雄蛛求偶行为的主要信号,而雌蛛的拖丝则不能单独激发雄蛛的求偶行为,表明雄蛛能够通过视觉接受雌蛛的信号。在此基础上,又测定了雄蛛通过视觉接受亚成体雌蛛、处女雌蛛和交配未产卵雌蛛信号时的求偶反应,发现雄蛛对处女雌蛛和交配未产卵雌蛛的求偶动作次数显著多于亚成体雌蛛,表明雄蛛能够通过视觉区分雌蛛是否成熟,但是仅依靠视觉无法判断雌蛛是否已经交配。本实验表明视觉在沟渠豹蛛雄蛛对雌蛛识别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再次证实狼蛛的视觉比较发达。  相似文献   

4.
在整理安徽省牯牛降自然保护区蜘蛛标本过程中,发现金蛛属中的星斑金蛛 Arglopeperforata Schenkel,1963的雄性个体。Schenkel 1963年仅发现雌性个体,继后Levi于1983年再次报道该种,也仅记述过雌性。所以雄蛛为新发现,现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笔者于杭州郊县采得皿蛛科标本,经镜检,发现指蛛属一新种,今报道如下: 桐庐指蛛,新种Bathyphantes tongluensis sp. nov.(图1—4) 正模♀,配模♂,副模1♀,杭州桐庐县,1985年6月6日,陈樟福采。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雌蛛长2.29—2.32mm。头胸部黄橙色,颈沟、放射沟及背甲边缘有灰褐色纹。前眼列背面观微后凹,后眼列平直。前中眼小,其余6眼大小相仿。前中眼间距小于前中侧眼间距,后中眼间距稍小于后中侧眼间距。两前中眼围在同一黑圈内;各侧的前、后侧眼相  相似文献   

6.
郝定豹蛛 Pardosa bedini 系Schenkel于1936年依据采自甘肃的一个雌性标本而订立,迄今无人再次报道过。我们近年来在北京八达岭两次采到这种豹蛛(2,1979.  相似文献   

7.
1963年,Schenkel依据采自我国甘肃的一个雌蛛,记述平腹蛛科(Gnaphosidae)一新种——耳状掠蛛 Drassodes auritus。笔者之一(喻叔英)在内蒙古进行蜘蛛调查中,两次采得耳状掠蛛的雌、雄成蛛。因本种雄蛛系新发现,故作一报道,并补绘雌蛛外雌器内部结构图,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记述采自我国海南岛的豹蛛属Pardosa 1新种,针豹蛛P.aciculifera sp.nov.,新种以其独特的外雌器和触肢器而易与本属其它已知种区别。由于其外雌器和触肢器十分独特,目前暂不能将新种归入本属已划定的种组,模式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镜检黑龙江省蜘蛛标本中,发现水狼蛛属一新种,报道如下: 锯水狼蛛 Pirata serrulatus,新种(图1—4) 正模:配模:副模:1,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82年6月。 雌蛛体长5.3毫米,头胸部2.2×1.6毫米,腹部2.7×2.0毫米。背甲黄褐色,头部中央“V”形斑显著,胸部两侧有黑褐色宽带,两侧缘各有一条黑褐色纵纹,纵纹的外侧有一细黑边。第一眼列短于第二眼列,背面观微后凹,惟正面观呈一直线,中眼显著大干侧眼。第二行眼甚大,眼径0.23毫米;第三行眼稍小,眼径0.16毫米。胸板略有灰暗纹。步足量度如下(单位:毫米)。  相似文献   

10.
中国豹蛛属新种记述(蜘蛛目:狼蛛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狼蛛科Lycosidae是蜘蛛目中一个大科,豹蛛属Pardosa,又是本科的一个大属。由于狼蛛是农田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以前的分类基础又比较薄弱,因而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系统的整理。经初步研究,笔者鉴定狼蛛112种,其中豹蛛52种,本文限制篇幅,只报道豹蛛属的9个新种。  相似文献   

11.
彭宇  赵敬钊  胡萃 《蛛形学报》2001,10(1):22-25
幼蛛在蜘蛛的种群中占有很大比例。通过室内饲养。获得了不同龄期的真水狼蛛幼蛛。其体重、体长、背甲宽、步足长、眼域宽以及中斑下的条形纵斑长度都随着龄期的增大而增加。背甲宽和中斑下的条形斑纹长度可用来判断真水幼蛛的龄期。雌蛛的取食量大于雄蛛,高龄幼蛛大于低龄幼蛛。幼蛛在蜕皮时不取食,蜕皮后,取食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我国狼蛛科5种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军  宋大祥 《蛛形学报》1996,5(2):120-126
记述我国蜘蛛目狼蛛科5种,包括1种豹蛛(罩豹蛛Pardosa vulvitecta)雄性新发现,1种豹蛛(意大利豹蛛Pardosa italica)中国新纪录,以及我国已记载的2种豹蛛和1种舞蛛的修订。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新疆博湖县水稻田发现一种皿蛛科蜘蛛,经鉴定认为系一新种,报道如下。 胫曲瓦蛛,新种Walckenaera dentata sp.nov.(图a—i) 正模;配模;副模55,周娜丽采自新疆博湖县水稻田,海拔1047-1053m,1982年3月15日。模式标本保存于白求恩医科大学生物教研室。 雌蜘体长1.35—1.65mm。测定一体长1.43mm的标本:头胸部长0.63,宽0.50mm;腹部长0.80,宽0.63mm。头胸部淡褐色,有光泽,背甲边缘、颈沟、放射沟及中窝黑褐色,头部较胸部隆起。8眼2列,眼周具黑环。两眼列基本等长,前眼列后凹,后眼列前凹,中眼间距  相似文献   

14.
哈蛛属Hasarina自1963年Schenkel建立以来,至今仅知一种,即螺旋哈蛛Hasarina contortospinosa Schenkel, 1963 (Mem. Mus. Hist. Nat., 25A: 462—464, f. 262)模式标本釆自甘肃。Schenkel仅记述了雄性个体。继后 Wesolowska 于1981年再次报道了该种,也仅记述了雄性个体。(Ann.Zool. Warszawa, 36(7): 132—133, f. 10—13)。笔者整理我国跳蛛科蜘蛛标本时,从采自福建崇安、湖南张家界、四川峨眉山的标本中,发现了该种雌蛛,现将其补充描述于下。  相似文献   

15.
作者曾于1988年在本学报第13卷第1期发表豹蛛属一新种,命名为唐氏豹蛛Pardosa dondalei Yu et Song, 1988(pp. 32—33. figs. 20—23)。后来作者查见(同时承德国同行Karl-Heinz Schmidt函告)此种各是墨西哥的Pardosa dondalei Jiménez,1986的一个次定的原同名(primary homonym)。  相似文献   

16.
农田狼蛛亚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永强 《动物学报》1993,39(2):139-145
本文对南宁市郊农田九种生境狼蛛亚群落结构进行了讨论。群落有7属37种狼蛛。文中揭示了农田各生境区间狼蛛亚群落的主要成分及其主要属性差异的原因。以狼蛛类群为指示动物,用群落相似性比例和聚类分析法,能较好地区分幼豹蛛(Pardosa pusiola)与奇异獾蛛(Trochosa ruricola)和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与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是构成农田区旱地和水田生境型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狼蛛亚群落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调查安徽省农林蜘蛛中,发现卵形蛛两新种,现记述如下: 1.黑纹螨蛛,新种Gamasomorpha nigrlineata sp.nov.(图1—4) 正模:配模:♀;副模2♀♀,3。安徽省休宁县齐云山,1984年10月28日。 雄蛛体长1.84—2.04毫米。背甲梨形,棕黄色,边缘有一黑色环带,在胸区有4对黑色放射状宽斑。背甲中线脊状,向两侧及后方倾斜。6眼2列:前、后侧眼白色,后中眼暗色。前侧眼间隔约4/5眼径,前后侧眼约等大。后列眼后凹,后中眼紧靠,前后缘有深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整理研究浙江和北京两地蜘蛛的过程中,先后发现了蟹蛛科双孔花蟹蛛和东方峭腹蛛的雌蛛以及管巢蛛科皮雄红螯蛛的雄蛛。这三种蜘蛛最初都是申克尔在1963年根据单个标本发表的我国种类,其配对的雌蛛或雄蛛迄今尚无记载,故有必要作一报道。因为蜘蛛中某些类群的外雌器形状类似,仅根据其外面观难以鉴别,故文内一并附以外雌器内面观图。 1.双孔花蟹蛛Xysticus lesserti Schenkel(图1—4)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七纺器蛛科(Heptathelidae)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纺器蛛在我国已报道的有两个种和一个亚种。现将我们采得的一新种描述于下:岳麓山七纺器蛛Heptathela yuelushanensis新种(图1—9) 雌蛛头胸部黄褐色,颈沟明显,头部隆起。八眼密集于一丘,异型,前中眼为昼眼,最小,眼面向前,其余六眼均为夜眼。后中眼位于头部最高处,前、后侧眼卵圆形,四眼排列成圆环状,将两列中眼包围于其中。眼区黑色,其前方有一横列刚毛,中间两根较粗长,指  相似文献   

20.
中国长纺器蛛两新种——(蜘蛛目:长纺器蛛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了采自我国云南、安徽两省的长纺器蛛属两新种。波纹长纺器蛛,新种Hersilia striata sp。nov.(图1) 正模:,配模:,副模4 11(云南勐养,1981.8.9,王家福采),副模:11幼体(云南思茅,1979.3.3—5,王家福采)。 雌蛛体呈背腹扁平。头胸部颈沟较深,头部稍隆起,以后中眼所在位置处为最高点。眼区黑色,8眼2列,前后眼列均后曲,其后曲度前眼列较后眼列为大。眼异型,前侧眼为夜眼,其余为昼眼。前中眼最大,约为前侧眼直径的2.5倍,前中眼间距小于前中侧眼间距。后列4眼近等大,约为前侧眼直径的1.5倍。后中眼间距小于后中侧眼间距。中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