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答: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的大气中几乎没有氧气。含量极其微少的自由态氧气是由紫外线光解水产生的。后来,出现了适应于无氧呼吸的微生物,它们有光合色素,能利用日光能还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使之成为有机物。再后,演化出一支能利用水与二氧化碳形成有机物质的具有光合功能的低等植物。这些低等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释放出氧气,从而改变了大气中的成分。氧气的形成为有氧呼吸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使生物的代谢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进化至今的高等植物虽然以有氧呼吸为主,但仍保留无氧呼吸的能力。在无氧条件下,仍能在短时内进行无氧呼吸以保障生命活动之进行。  相似文献   

2.
崔晨 《化石》2001,(2):22-23
众所周知 ,鱼在水里生活 ,是靠它们的鳃分解出氧气 ,进行呼吸 ,这同人类靠肺进行呼吸是截然不同的。如果鱼离开水 ,鳃就不能再起到呼吸的作用 ,鱼就会因窒息而死。因此人们常用“鱼水深情”来形容这种密切依存的关系。但有些鱼却与它们的大多数亲戚不同 ,它们能够暂时地离开水而没有生命危险 ,其中有些甚至能够离开水生活几个月。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 ,这是它们千百万年来为了适应严酷的生存环境而逐步锻炼形成的。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就要从鳃的功能说起了 ,鱼是靠鳃的鳃瓣上布满的毛细血管和鳃小毛 ,来过滤并吸进水中的氧气 ,然后再排…  相似文献   

3.
行走的鲸     
行走的鲸鲸类包括海豚和豚,是回到海洋和江河生活的哺乳动物,就象中生代的爬行动物鱼龙一样,成了彻底适应水生环境的动物。它们发展成了流线型的身躯,四肢和尾巴成了划水的鳍,但是在呼吸、繁殖和哺乳上仍保留了哺乳动物的习性。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没有发现从...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人的屏气是指主动地停止呼吸。就停止呼吸这点看,动物也有这种能力。水居的哺乳类动物屏气的能力特别强;这些动物交换气体的器官还是肺脏,下潜在水中时,它们是并不呼吸的,必须上浮水面,才能呼吸到空气。因此,屏气成为一个属于普通生物学或者普通生理学范畴内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5.
水居昆虫为了获得氧气发展出适应水中生活的各种各样巧妙的办法来辅助它们原有的呼吸体系,即气管呼吸体系。以下是最常见的3种方法。1 鳃蜉蝣,石蚕蛾的幼虫仍然保留了陆地上昆虫具有的气管,不过气管连接着鳃,它们用鳃来过滤溶解在水里的大量氧气。这些鳃不同于其它水生动物的鳃,是由昆虫体壁一部分特薄突出而形成的。这些鳃的形状往往象稀疏的羊齿叶子,从腹部向外延伸。石蚕蛾则是从头部和胸部向外延伸。借身体外壁伸缩之力吸水排水。这些鳃的作用只是通过鳃的表面把氧气送入气管。2 通气管许多生活在水中的昆虫,并没有鳃,而是…  相似文献   

6.
湘西北腊梅群落优势树种的生理生态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湘西北腊梅群落中 4个优势树种的光合、呼吸、蒸腾以及矿质营养等基本生理生态学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 ,腊梅和香叶树的光—光合特性较为优良 ,它们对光合有效辐射的适应幅度更宽 ,净光合速率较高。香叶树的暗呼吸强度最低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腊梅则对土壤矿质营养的选择性主动吸收能力最强。利川润楠和八角枫的生理生态学特性较之于腊梅和香叶树 ,显示出一定的劣势。  相似文献   

7.
土壤呼吸组分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陈敏鹏  夏旭  李银坤  梅旭荣 《生态学报》2013,33(21):7067-7077
分离土壤呼吸组分是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步骤,研究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组分的呼吸过程和机理对促进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和碳汇增加、气候变化适应、保障粮食安全以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土壤呼吸组分分离的理论依据、主要技术及分类,系统比较了现有技术优势、劣势和应用领域,并总结了土壤呼吸组分分离技术在国内外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情况。由于多数分离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中发展而来,它们在农田生态系统的应用十分有限,目前应用以同位素法、根分离法和回归法为主。由于土壤呼吸理论划分和分离方法的差异,不同研究结果之间往往难以比较。分离技术的发展有赖于土壤呼吸源分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土壤呼吸组分分离研究的主要方向在于:(1)利用现有观测技术促进组分集成分析法和根分离法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强化土壤呼吸组分和环境因子的同步观测,准确评估农田碳收支;(2)利用定位观测数据开展大尺度模型研究,改进和重构现有全球碳模型的碳氮过程,并在其中考虑重要的土壤呼吸过程;(3)利用FACE试验评估气候变化对土壤呼吸组分的影响和土壤-植物碳循环的适应机制;(4)分析呼吸组分与植物-土壤-养分的交互作用,评估农田管理措施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8.
跃变期前苹果圆片陈化后发生显著的伤诱导呼吸,乙烯也大量增生。Ag~+和AVG都明显抑制诱导呼吸发生,表明伤诱导乙烯对于诱导呼吸发生有重要作用。ACT、CHI和CHL强烈抑制乙烯和诱导呼吸。GA、IAA和ABA不同程度促进乙烯产生,但GA和IAA抑制,而ABA促进诱导呼吸。对诱导呼吸、乙烯产生和蛋白质合成作用的关系及激素对它们的调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呼吸系统是实现肺通气功能和语言功能的“最后共用通路”。它们的相互关系历来受到呼吸生理学界的重视。此外,研究讲话对呼吸型式及肺通气功能的影响,对制订呼吸防护装备生理学标准有实际意义,但以往文献报道仅限于英语讲话,汉语讲话对呼吸影响的研究则未见报道。本文报告安静与运动情况下汉语朗读时呼吸型式及肺通气功能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0.
关于蛙呼呼吸运动的发生机制,尚未十分确定;而学者间的意见也不一致,认为蛙的呼吸运动表现有多种的呼吸形式。然而它们在本质上是否一致是一颇饶兴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嗜盐菌的嗜盐机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嗜盐菌是生活在高盐环境中的细菌。它们的细胞结构和生理机能特殊,要求有高盐浓度维持其生存;同时,它们的细胞膜结构和细胞内的溶质,都能适应高盐环境。  相似文献   

12.
崔淼  赵俊 《生物学通报》2003,38(10):39-40
生活在水环境中的鱼类 ,其呼吸器官无论在结构和机能上都与高等脊椎动物有很多不同之处。鱼类的主要呼吸器官是鳃。但是由于鱼类生活习性的多样化 ,除了鳃之外 ,还有其他的辅助呼吸器官。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在水温较高而含氧量较少的水体中的鱼类 ,身体上的某一组织 ,如皮肤、肠、咽喉壁、鳃上器官和“肺”等等 ,也可用来呼吸空气 ,这种兼营呼吸功能的构造称为辅助呼吸器官。皮肤呼吸 有些鱼类可以在空气中生活一段时间而不致死亡。象鲤、鲫、鲶和鳗鲡等 ,它们的皮肤呼吸容量大约占总呼吸量的 17%~ 32 % ,星鲟、幼鲟、小种鲟约占总…  相似文献   

13.
一般说来 ,人们很容易把动物和植物区别开来 ,因为动物会动 ,如虫鱼鸟兽 ;植物有叶绿素 ,能进行光合作用 ,如花草树木。可是 ,有一类生活在水体中的微小生物 ,就很难说出它们是动物还是植物。因为它们既有动物的特征 ,又具有植物的特征 ,如有鞭毛 ,能运动 ,动物学家把它们归入动物 ;同时 ,它们具叶绿素 ,能进行光合作用 ,制造有机物 ,植物学家把它们归入植物。这就是原生动物门、鞭毛纲、植鞭亚纲的动物。植鞭类原生动物全身只有 1个细胞 ,这个细胞在生理上是 1个完全独立的动物体。它要担负起运动、营养、呼吸、排泄、生殖等各种生理机能 ,…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主要内容本节系继两栖纲之后,通过蜥蜴的形态、构造和生殖发育过程来说明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从蜥蜴的构造和生理的分析,联系陆上生活条件的特点以说明爬行动物的特征;并与两栖类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爬行动物因长期适应陆上复杂的生活条件,引起了它们在构造上和生理上的变化,较两栖类复杂;从爬行动物因适应陆地较干燥的环境,皮肤失去分泌腺而生出角质鳞片,由于皮肤上生出角质鳞片,不能进行呼吸,因而肺脏变成蜂  相似文献   

15.
以人工种植的多年生高山植物麻花艽(Uentiana straminea)为材料,在3个不同强度的UV—B辐射处理下,定时测定处理和对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和暗呼吸的变化。结果显示:UV—B处理对麻花艽叶片的光合作用在短期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该高山植物能很快地适应强UV—B辐射的处理。表明麻花艽这种青藏高原常见的高山植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可能已经形成了适应UV—B辐射的特有生理机制。暗呼吸的实验结果亦表明:在3种强度的UV—B辐射处理下,麻花艽叶片的呼吸作用从一开始就未受到抑制;随着UV—B辐射时间的增加,UV—B辐射强度越高,呼吸强度越强;这可能是UV—B辐射并未引起麻花艽呼吸机构的破坏所致。  相似文献   

16.
答:我们课本上讲的是青蛙的变态.青蛙是无尾两栖类的代表动物.两栖类的另一大类群,如大鲵、东方蝾螈等属有尾两栖类,它们的变态与无尾类的变态有许多不同之处.在变态过程中,虽然也是由肺呼吸代替了  相似文献   

17.
雾凉季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4种植物幼苗对生长光环境的适应,其中两个树种幼苗喜光(团花和滇南插柚紫),两个树种幼苗耐荫(滇南红厚壳和玉蕊)发现弱光环境中生长的4种植物比叶重、光合能力、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暗呼吸速度、叶绿素a/b比较低,叶绿素含量较高。玉蕊和滇南红厚壳幼苗的光合能力和呼吸速度 于团花树和滇南插柚紫。团花树和滇南插机紫的比叶重和光合作用的可塑性大于玉蕊和滇南红厚壳。高光强下生长的团花树和滇南插机紫增加叶氮分配给羧化酶的比较。减少分配给叶绿素的比例。滇南红厚壳和玉蕊适应弱光环境的能力略强于团花树和滇南插机紫,但适应强光的能力较差。研究结果支持树种的生理生态特性决定了其演替状况和生境选择的假说,单位干重叶的光合能力和呼吸速率并未表现出利于光适应的可塑性,表明4种植物生理适应能力较差,形态学上的适应在4种热带雨林树种幼苗光适应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叶氮分配也是它们光适应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8.
探讨呼吸和循环指标在急性缺氧条件下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个体急性缺氧耐力的评价和研究提高急性缺氧耐力的方法都有实际意义。 对26名18~33岁的男性健康人,进行了52人次(每人2次)低压舱5km模拟高度(上升速度为10m/s)停留20min的实验。受试者在实验中取安静坐位,戴呼吸面罩吸舱内空气。用呼吸流速仪和呼吸质谱仪监测了被试者的肺通气量(_E)、潮气量、呼吸频率、潮气末O_2分压(P_(ETO_2)和潮气末CO_2分压(P_(ETO_2);用WATERS  相似文献   

19.
土壤呼吸对温度升高的适应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 ,其对温度升高的敏感程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循环之间的反馈关系。土壤呼吸对温度升高的适应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其表现形式主要为随着温度的持续升高和升温时间的延长 ,土壤呼吸对温度升高反应的敏感程度下降。产生这一现象的机制包括影响因子主导地位的转移和温度以外其他因子的协同变化。土壤呼吸对温度升高的适应可以视为碳循环对全球变暖的负反馈效应 ,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系统之间的耦合作用 ,并且导致土壤呼吸对全球温度升高响应的时空差异。由于目前生态系统模型多数没有考虑土壤呼吸的对温度升高的适应性 ,而采用统一的 Q1 0 值 ,其对未来土壤呼吸和未来气候变化幅度的预测可能存在偏差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植物在其形态和解剖上,都适应着它们所在的环境。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与环境密切联系着的,它们的特性是在长期对环境条件的适应中形成的。适应是指生物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特性和性状的现象。如仙人掌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