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密植     
一.为什么要实行小麦密植在一定的耕地面积上播种一定数量的种子,使每个植株都有足够的营养面积,充分利用地力和日光能,是获得单位面积上高额产量的重要农业技术措施之一。“密植”二字具有相对的意义,所谓合理密植,实际上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水平下的播种方法和播种量的问题,决不能误解为愈密愈好。目前苏联播种小麦的行距多为15厘米(4.5寸),每公顷的播种量由400万粒到530万粒不等(合我国每亩26万7千粒到35万4千粒),很多先进工作者在创造高额丰产中,每公顷播种量有达到700万粒或700万粒以上者.近年来又采用了窄行条播行距缩小到7.5厘米(2.25  相似文献   

2.
对北京顺义地区有机化梨园中2个不同栽培区节肢动物总群落、害虫及天敌亚群落分别进行时间动态的系统聚类。结果表明,在同一园区内,稀植区和密植区均以木虱为优势种类,相对丰盛度分别达0.3801、0.3300。总群落的24次调查结果稀植区可聚为5类,D=1.87,密植区聚为3类,D=1.80;害虫亚群落调查结果,当两区D=1.80时,稀植区可聚为3类,密植区可聚为4类;天敌亚群落调查结果稀植区聚为4类,D=2.12,密植区聚为5类,D=1.75。在早春的密植区和入秋的稀植区木虱发生量大,应加强监测,及时防治。  相似文献   

3.
1.在我省川水地区,土壤肥力中偏低的条件下,选用半矮秆分蘖力强的小麦品种,每亩播量35万粒,保苗25—30万,优质有机肥料5000斤、纯 N 25—30斤,P_2O_5 12—16斤,结合良好的栽培措施,就能满足千斤以上小麦对氮、磷肥料的要求。在此生产水平条件下,过多施用氮磷化肥无明显增产效果。2.每亩氮素用量20斤的处理,氮、磷比以1:1的较好;氮素用量30斤的处理,氮、磷比以1:0.5的较好。3.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在20ppm 以上时,要获得小麦高产,施用磷肥,增产效果仍很显著。4.由于土壤中全钾和速效性钾都很丰富,在千斤高产条件下,仍能满足小麦需要,不再需要施用钾素化肥。  相似文献   

4.
小麦的倒伏,常使收获遭受很大的损失;不但造成减产而且降低了品质,籽粒瘦瘪,千粒重减少。种籽发芽不良,不利于幼苗的初期生长,藳稈也不适于作某些手工艺品,更是推行机械收割的最大障碍。为实现党和政府增产粮食作物的号召和适应农业进一步合作化和机械化的要求,尤其是在目前逐渐提高农业技术措施,实行密植,增施肥料和加多灌溉的条件下,防止倒伏已成为在增产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提高播种量,增加种植密度是获得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这已为1958年农业大跃进各项作物的丰收实践所证明。今年江苏全省三麦在秋种时期已经紧紧抓住这一环节,在深耕增施肥料的基础上,普遍将播种量提高到每亩30—40斤,较往年增加一至二倍,常熟县今年小麦播种量也从往年每亩16—18斤的水平增加至每亩播量30—40斤。  相似文献   

6.
青蛙保护历     
保护青蛙是农业生产上生物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广大贫下中农讲:“蛙多田丰产”。我们从1973年开始对保护青蛙进行了试验、示范、推广。结果在3.5亩放蛙的稻田比对照田,平均每亩增产11.3—25.1%。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青蛙,在不同的时期提出相适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稀土在主要农作物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用稀土操作简便,成本低,每亩投资几角钱。施用得当,小麦、玉米、花生、大豆、棉花等亩增产10—15%,且能提高品质,增加商品率,这是一项高产、高效、优质的新农业技术措施。 一、小麦施用稀土 小麦施用稀土,能促进种子萌发,根系生长和对N、P、K的吸收,有利于蛋白质在叶片内的积累,叶面积增大,增强光合强度,提高抗旱、抗寒和抗病性,小麦增产8—10%。  相似文献   

8.
晟舍公社东升大队有水田832亩、桑地198亩,是以稻为主、蚕桑畜牧为副的平原地区大队。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大队党支部总结了多年来同病虫害斗争的经验教训,1975年开展了综合防治早稻病虫害的小型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试验区105亩早稻田累计施药面积43亩次,平均每亩药费0.17元,比试验区外的早稻药费每亩1.02元减少83.23%;试验区早稻平均亩产820斤,比试验区外平均亩产778斤增产5.87%。这就尝到了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冶”植保方针的甜头。1976年全大队开展了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820亩稻田的农药费平均每亩2.01元(其中早稻每亩0.47元,晚稻每亩1.54元),比1975年的4.23元(其中早稻每亩1.02元,晚稻每亩3.21元)减少52.48%。而粮食平均亩产1,570斤,比1975年增产268斤,其中早稻增产21.68%,晚稻增产11.09%,春粮增产39.26%。  相似文献   

9.
甘蔗细平象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贻昌  李文凤 《昆虫学报》1995,38(3):317-323
甘蔗细平象Trockorhopalus humeralis Chevrolat是云南甘蔗上的一种毁灭性地下害虫,以幼虫和成虫在地下蔗头内为害,为害期8-10个月。据1989年调查,受害蔗每亩损失500-3000kg,严重的无收。此虫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蔗头内越冬,有喜湿性,不能飞翔,主要通过沟河流水传播。在河川坝地,沙壤土中虫口较多;宿根年限越长的甘蔗受害越重。建议蔗稻轮作;缩短甘蔗宿根年限;早春翻挖有虫蔗蔸烧毁;结合新植蔗下种,宿根蔗松蔸培土施用甲基异柳磷或铁灭克等颗粒杀虫剂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0.
1980年以来我省各地在广泛进行三十烷醇新技术多点试验的基础上逐步开展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省已推广应用三十烷醇18万亩,收到了明显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增产幅度小麦9.7%左右,棉花17%左右(籽棉)水稻3—10%,茶叶11—15%,大豆9—20%,桑树11—14%,(桑叶),山芋、花生、油菜、蔬菜,瓜类也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 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我省大发生世代为二代。该虫历来是我省山区玉米的主要害虫,常年发生800万亩左右。1958年后在平原稻区频频发生为害,近年有加重为害趋势。1978年仅温江地区发生面积达60万亩,已成为威胁水稻增产的害虫之一。为摸清二代粘虫在水稻上的发生为害,于1981—1983年在崇庆县进行调查研究。 一、调查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县随着栽培制度的改革,褐稻虱逐步上升为水稻穗期的大害虫。近年来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褐稻虱在我县一般于7月中、下旬由外地大量迁入,以后在本地繁殖3—4代。8月下旬—9月上旬发生的第四代,为害单季晚稻;9月下旬—10月上旬发生的第五代,为害单季稻、后季稻。四、五代的虫量很大,一般年份,四代虫口每亩12—30万头,大发生年高达100万头以上;五代虫口单季晚稻50—200万头,后季稻10—80万头;大发生年单、后季稻的虫量分别每亩达220万头和170万头左右。而三代虫量则很少,主要发生  相似文献   

13.
谁都知道,要想增产棉花,首先要有合理的密植株数,还要棉株生长健壮,结铃多,吐絮早。为什么合理的密植能增产?怎样密植才算适当?又怎样的栽培密植棉花才能使棉株健壮,达到稳定增产呢? 一.合理密植棉花增产早熟的理论根据从生物学特性,来看棉花的开花和结铃情形如下: 1.棉花的开花吐絮是有一定顺序的都是从下向上,从里向外,由主茎向四方,沿着果  相似文献   

14.
利用赤眼蜂来防治甘蔗螟虫,在广东经过了四年的田间试验,获得了比较确实的防治效果。1958年分别在广东顺德县沙滘农业社和中山县群众农业社举行了放蜂治螟结合农业防治的综合措施的示范。前者放蜂治螟蔗田面积共500苗,对照区蔗田200苗;后者放蜂面积共350苗,对照区165亩。自3月20日至5月3日在群众农业社先后放蜂7次,每亩每次放蜂1,500—5,000头。自3月26日至5月8日在沙滘农业社先后放蜂三批,第一批每亩放蜂4,500头,第二批8,000头,第三批10,000头。两社的放蜂治螟蔗田,都显著地减轻了螟害。沙滘农业社新植蔗田的放蜂治螟区,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棉铃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省广大贫下中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积极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大搞以间作套种为主要内容的种植革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粮棉产量迅速增加。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害虫的发生也有明显变化,有的受到抑制,有的则发生严重。棉铃虫是属于发生严重的一类,是当前棉花增产的主要障碍之一。 解放初期,我省棉铃虫主要集中在局部丰产棉田,自1957年以后,发生面积逐渐扩大,虫量增加,为害日趋严重。据成安县15年资料记载:1953年棉铃虫发生面积仅占植棉面积的0.26%,1958年扩大到57.1%,1970年以后基本扩大到全部棉田。1958年第二代棉田百株卵量仅21粒,百株幼虫4头,1973年百株卵量增加到278粒,严重地块达千粒以上,百株幼虫增加到118头,比1958年分别增加了13.2倍和29.5倍。同时,麦类、豆  相似文献   

16.
谈水稻的瘪粒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瘪粒对产量、品质影响都很大。几年来,我们在国营农场、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等各处了解,水稻瘪粒已直接威协着水稻的增产;根据渤海区蘆台、清河、漢沽、军粮城等几个国营机械农场的调查资料;水稻在瘪粒上的损失一般平均达5.8%,有较严重的竟达30%以上。而且1954年较1953年发展比较增加,而1955年比1954年瘪粒情况更是严重。针对今天为使农业增产加强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相适应地迎接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高潮的到来,所以,我们必须要从各个方面的增产措施,来配合以求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浙大长”萝卜的特点是根长萝卜大,最大的一个有20斤重,每亩产量可达1万斤以上。比普通农民栽培的蘿卜(如杭州钩白种、笕桥红等)可以增产一倍左右(图1)。这种萝卜生长快,一般经过70—80天就可以采收;抵抗病虫害能力也较强,适应性大,管理方便,栽培容易。它的用途广,生食熟食都可以;萝卜大,切洗加工方便,省时省力,既适于做酱萝卜,又可以哂蘿卜干;所以“浙大长”是一个值得推广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8.
1979年春,湖南省沅江县漉湖芦苇场约8万亩芦苇首次遭受到高粱长蝽蟓 [Dimorphopterus spinolae(Sign.)]的严重为害。高粱长蝽蟓在洞庭湖区一年发生两代,以成由于老朽芦苇地下茎,枯屑,叶鞘及表土2—3厘米处越冬。饲养结果表明,除为害芦苇和高粱外,亦可取食玉米、小麦、水稻及其他禾本科植物。在严重发生区可于3月底至4月上旬选择晴天午后成虫大量出现时喷撒①95%的巴丹原粉每亩0.2斤:②甲六净(1.5%甲基1605+1.5%666+1.5%稻瘟净)混合粉每亩4斤;③甲六(1.5%甲基1605+3%666)混合粉每亩4斤。  相似文献   

19.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为了从多方面增加肥源,促进农业快上,我省1966年开始学习和试验“5406"菌肥,逐渐在全省推广。由于广泛开展群众性科学实验,“5406”菌肥的生产技术和应用方法,也有一些改进。几年来,以“5406”干母剂粉拌种催芽的方法效果比较稳定,用量每亩1—3斤,经济效果好,群众容易接受。现将早稻用“5406”干母剂粉拌种催芽方面的材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选用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郑单958’(密植品种)和‘辽单526’(稀植品种)为材料,设置4个不同的密度水平,分别在拔节期和乳熟期采用徒手切片显微观测基部茎秆内部维管束结构变化,采集茎基部伤流液测定其主要成份含量并计算伤流强度,以期为春玉米的密植高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在拔节期,‘郑单958’维管束结构对密度变化反应相对敏感,而‘辽单526’维管束结构在各密度间并无显著差异;当密度最大时,‘辽单526’伤流强度的下降程度要大于‘郑单958’,但两品种伤流液成分对密度反应无明显变化.(2)在乳熟期,密度对‘郑单958’维管束结构无显著影响,而‘辽单526’在密度增加后维管束结构各指标明显下降且与对照(适宜密度)差异显著;各密度‘郑单958’的伤流强度均大于‘辽单526’,增加密度会提高两品种伤流液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尤其以‘辽单526’增加更显著.(3)在高于对照密度条件下,两品种的籽粒产量都不同程度低于对照,但‘辽单526’产量降低程度要大于‘郑单958’.研究表明,密植性玉米对密度压力的反应要早于稀植性玉米,其在高密度表现出的适应性也要优于稀植性玉米,这从茎基部的结构和功能上揭示了玉米品种耐密性差异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