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 0 3年 6月 1 8日从长江重庆木洞段购回十几条活泼蛇SaurogobiodabryiBleeker。均由罾网捕捞 ,健康无损伤。放在室外水泥池饲养。室外水温白天2 6℃左右 ,夜晚 2 4℃左右 ,6月 2 6日在常规检查时又发现蛇身上出现小白点 ,病鱼体色发黑、消瘦、反应迟钝、体表粘液增多、浮头、体表和鳃遍布小白点 ;感染后期表皮有脱落现象。取病鱼体表一个白点镜检 ,可见虫体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 ;大核呈马蹄形 ,确定为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multifiliisFouquet。感染小瓜虫病的蛇 7月 6日死亡。蛇是否能大面积发病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蛇(鱼…  相似文献   

2.
2003年6月18日从长江重庆术洞段购回十几条活泼蛇鮈Saurogobio dabryi Bleeker。均由罾网捕捞,健康无损伤。放在室外水泥池饲养。室外水温白天26℃左右,夜晚24℃左右,6月26日在常规检查时又发现蛇鮈身上出现小白点,病鱼体色发黑、消瘦、反应迟钝、体表粘液增多、浮头、体表和鳃遍布小白点;感染后期表皮有脱落现象。  相似文献   

3.
圆口铜鱼耐过小瓜虫感染二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室于 2 0 0 4年 12月 5日从嘉陵江木洞段购得野生健康圆口铜鱼 (Coreiusguishenoti) 15 0尾 ,圆口铜鱼体长从 5cm到 2 0cm不等。运回实验室后于 2 5 3× 135× 10 7cm鱼池中驯养 ,充氧 ,每日换水喂食。至 19日发现大部分圆口铜鱼体表出现小白点 ,尤以鳍条和头部为多 ,经镜检确定为多子小瓜虫 (Ichthyophthiriusmultifiliis)感染。 2 4日 ,病鱼体表小白点明显增多 ,体表逐渐形成包囊。将患病鱼转移至 8个 35× 2 5× 2 5cm水族箱中分养 ,充氧 ,不喂食。至 30日患病鱼绝大部分死亡 ,余下两尾圆口铜鱼体表产生大量白色粘液 ,活动迟缓。 …  相似文献   

4.
长薄鳅感染多子小瓜虫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海涛  张其中  赵海鹏  周传江 《四川动物》2005,24(2):156-156,F003
2004年12月5日从长江重庆木洞段购回活泼长薄鳅(Leptobobitia elongata Bleeker)8尾,健康无伤。放在室内水泥池和圆口铜鱼混合饲养。室内水温白天14℃左右,夜晚9℃左右,2005年1月13日在常规检查时发现3尾长薄鳅身上出现小白点(封3,图版),反应迟钝、体表粘液增多;白点出现在鱼体的头部、鳃片、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身体两侧和尾柄部白点较多;感染后期表皮有脱落现象。取病鱼体表白点镜检,可见虫体呈圆形或椭圆形,作滚动运动,身体遇障碍物可变形,虫体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经虫体固定、染色制片测量和观察,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不同裂腹鱼类感染多子小瓜虫后的病理学差异, 利用多子小瓜虫对青海湖裸鲤指名亚种(Gymnocypris przewalskii przewalskii)和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 Kessler)实施感染实验, 并对2种鱼进行了深入的病理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1) 2种鱼的死亡量均呈现先激增后明显回落的趋势, 青海湖裸鲤死亡高峰在感染后第3至第4天, 黄河裸裂尻鱼死亡高峰在第3至第5天, 青海湖裸鲤的死亡比黄河裸裂尻鱼急剧。(2)感染后2种鱼体表均出现大量肉眼可见的白点。青海湖裸鲤皮肤黏液分泌量明显增加, 体表形成胶状黏液层, 黏液层中见不同细胞期小瓜虫包囊。黄河裸裂尻鱼鳍出现蛀鳍现象, 皮肤出现细菌感染样溃烂。(3)解剖发现, 感染组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肝脏发生病理改变呈淡黄色, 胆有不同程度肿大。(4)组织切片和电镜观察显示, 小瓜虫在鳃部位的寄生导致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鳃丝黏连, 鳃小片和鳃丝上皮细胞萎缩、脱落, 鳃丝结构被严重破坏。小瓜虫在2种鱼皮肤的寄生使寄生部位组织突起, 周围组织塌陷。青海湖裸鲤表皮下层出现空隙, 表皮结构被严重破坏。黄河裸裂尻鱼皮肤表皮细胞出现空泡化病理改变, 失去原有紧密结构, 表皮层和固有层间界限变模糊。综上所述, 小瓜虫的感染对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的鳃和皮肤组织造成严重损伤, 但2种鱼表现的症状和造成的组织损伤类型有明显差异, 这与2种鱼长期适应不同水体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水温对多子小瓜虫孵化及幼虫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子小瓜虫引起的白点病是严重危害淡水鱼类的重要疾病之一,该寄生虫的发育繁殖受温度影响极大,因此,温度是影响小瓜虫培养及其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为了阐明温度在多子小瓜虫生活史中的作用,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水温对该寄生虫包囊形成、孵化和幼虫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在4℃左右或28~32℃,多子小瓜虫都不能孵化,但有少部分虫体以包囊形式存活下来;在9~27℃,随水温升高,包囊彤成和孵化时间缩短,孵化率升高至100%,孵出的感染性幼虫活力增强,但活力维持时间缩短至4 h.因此,建议在多子小瓜虫培养及人工感染试验中,维持23℃左右的水温较合适,这时感染性幼虫使用的有效时限是孵出后4 h内.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全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瓦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和杂交黄颡鱼(黄颡鱼P. 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P. vachelli♂)对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的抗性差异,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黄颡鱼皮肤黏液蛋白质组, 发现其血红蛋白源抗菌肽(HBβ-C)位于血红蛋白β链HBβ的碳端, 共33个氨基酸。利用化学合成的不同浓度的HBβ-C肽段进行体外抗虫实验, 研究发现其能有效杀死滋养体、包囊体和掠食体阶段的多子小瓜虫, 其中15 μg/mL的HBβ-C能在3min内杀死所有滋养体。基因表达量分析显示, 在杂交黄颡鱼的鳃和皮肤组织中, HBβ的mRNA表达量高于全雄黄颡鱼; 但在应对小瓜虫感染的过程中, 全雄黄颡鱼的HBβ mRNA转录水平快速提升, 其表达水平和上升倍率显著高于杂交黄颡鱼。蛋白表达量分析显示, HBβ在全雄黄颡鱼鳃组织中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杂交黄颡鱼。免疫荧光定位结果显示, 抗菌肽HBβ-C特异地在红细胞中表达, 可以分泌并附着在滋养体上。综上所述, 相对于杂交黄颡鱼, 全雄黄颡鱼中HBβ具有更高的翻译效率, 可以更高效地应对多子小瓜虫的感染。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游长吻鮠、蛇鮈寄生粘孢子虫感染率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寄生长吻鮠上的粘孢子虫有3种:巨囊两极虫和四极虫一种,寄生在胆囊中,碘泡虫一种寄生在肾脏中;寄生蛇鮈上的粘孢子虫有2种:湖北碘泡虫,寄生在脑、鳃、肾、体腔、肠,主要寄生在脑,楚克拉虫一种,寄生在胆囊中。2.粘孢子虫对长吻鮠、蛇鮈的感染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对长吻鮠的感染率最高值出现在6月(95%),最低值出现在2月(43%),年平均值为65%;湖北碘泡虫对蛇鮈的总感染率最高值出现在12—2月(63—67%),其次在8月(58%),春秋两季感染率较低(36—44%),年平均值为51%。3.总感染率(IR)与鱼体全长(TL)的关系:长吻鮠IR=0.956-0.009TL;蛇鮈IR=-2.0678+0.3838(TL)-0.0136(TL)2,8厘米以下的蛇鮈未发现感染。4.粘孢子虫的感染率与长吻鮠、蛇鮈的性别无关。5.感染粘孢子虫的长吻鮠,肥满度下降不大(0.04),感染粘孢子虫的蛇鮈,肥满度下降0.12,体重平均下降12.4%。6.长吻鮠中寄生粘孢子虫的总感染率(IR)与长江中游水温(T℃)呈显著正相关,二者关系可用下式描述:IR=0.3129+0.0192(T℃)。蛇鮈寄生粘孢子虫的总感染率(IR)与水温(T℃)之间的关系呈一反抛物线型、两者关系可用下式描述 IR=1.1228-0.073777T+0.001795T2    相似文献   

9.
多子小瓜虫的形态发生及其寄生导致翘嘴鳃组织病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小瓜虫的形态发生及其对鳃组织的危害过程,本文开展了多子小瓜虫的光镜观察和翘嘴鲌鳃组织病理切片方面的研究。光镜形态研究发现小瓜虫运动时呈球形,直径500-800 m;前端具有耳廓状胞口和内陷的袋状胞咽;环境温度为18℃时,滋养体经1h左右发育成包囊,体表形成一层透明胶膜,并以虫体中央的分裂沟为界进行二分裂;子代虫体从8细胞期进入16细胞期时,包囊内部形成内胞膜将子代虫体等分为两个集团。组织切片结果显示虫体呈卵圆形,挤压了周围的包裹细胞,导致组织变形;鳃小片黏连,鳃丝上皮细胞受到破坏,严重区域鳃丝结构被完全破坏。本研究解析了小瓜虫的形态发生与发育过程以及对宿主危害的组织病理结构与机制,为揭示小瓜虫的侵染、发育和成熟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小瓜虫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0.
(鱼已)新本尼登虫(单殖目:多室科)的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寄生于海水养殖鱼类体表的NFDA1新本尼登虫( Neobenedenia girellae )生活史各期的发育过程.虫卵在25℃~28℃海水温度条件下4~6 d钩毛蚴发育成熟;用钩毛蚴人工感染一种鲻科鱼类--棱NFDA2( Liza carinatus )获得成功.在26℃~30℃实验室温度条件下,钩毛蚴感染棱NFDA210~14 d后虫体发育成熟,并在感染后的第16 天虫体开始产卵.本文对NFDA1新本尼登虫的生活史发育各期幼虫的形态进行详细的观察、描述、测量和绘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