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偏角飞虱属分类研究(同翅目,蜡蝉总科,飞虱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偏角飞虱属Neobelocera Ding et Yang的种类进行了系统整理,共4种,即偏角飞虱Neobelocera asymmetrica Ding et Yang(云南)、浙江偏角飞虱N.zhejiangensis(Zhu)(浙江、安徽)、汉阴偏角飞虱N.hanyinensis Qn etYuan(陕西)、兰坪偏角飞虱N.lanpingensis Chen(云南).对属征进行了拟定,编制了种检索表,简述了已知种的分布、寄主.描记了采自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1新种,即侧刺偏角飞虱N.laterospina sp.nov.,提供了该新种及兰坪偏角飞虱N.lanpingensis Chen的特征图.研究标本及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中国偏角飞虱属一新种:(同翅目:飞虱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记述采自陕西汉阴的偏角飞虱属Neobelocera1新种,即汉阴偏角飞虱Neobelocera hanyinensi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北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3.
飞虱属于同翅目飞虱科,主要为害禾本科植物,其中稻飞虱是水稻上的大害虫,分布很广,常暴发成灾。飞虱科中的有些种类还能传播病毒病,如灰飞虱就是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的传播媒介。由于不同种的飞虱在外形上常易混淆,即使是同种的雌雄个体在体形颜色上的差别也较大,因此正确识别飞虱的种类在测报与防治上都很重要。 通过田间调查和灯下采集,常见的飞虱主要有以下10种:  相似文献   

4.
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的抗逆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对水稻抗性品种、若虫高密度、高温、饥饿和杀虫剂等逆境条件的抗性。结果表明,广西和云南种群褐飞虱对抗虫品种的适应性比浙江种群强而广,浙江种群只能适应抗虫品种IR26而广西和云南种群则还能适应抗性更高的ASD7和Rathu Heenati。广西和云南种群较能适应高密度环境,而浙江种群的适应性较差,其雌虫短翅率与若虫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虽然广西和云南种群对高温的忍受性比浙江种群的强  相似文献   

5.
中国褐飞虱的分布和为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国文  唐启义 《昆虫知识》1997,34(1):50-51,61
褐飞虱Nilaparvatalugeus(Stal)是亚洲产稻国家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具有远距离迁飞的特性。了解褐飞虱在国内的常年分布和不同地区的发生程度,是长期趋势预测的基础材料之一。根据全国各地多年发生的实况和有关植保部门、科研教育等单位的研究资料,就褐飞虱在中国的分布和为害进行整理如下。褐飞虱在中国的发生为害历史较长,但正式记述为1926年[1],记述1921、1924年在江苏、上海大发生。据邹钟琳先生当时对稻飞虱为害史料查考结果认为,惟有费君耕所作稻虱考查录中,1624年(明天启四年)胡震亨编的“浙江海盐县图经”记载,公元匕兀…  相似文献   

6.
《褐飞虱研究与防治》一书 ,由陈遐年等教授主编 ,已于 2 0 0 3年 7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褐飞虱研究与治理领域的最新进展、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全书分 :国内外褐飞虱研究进展、褐飞虱灾害的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变化规律、褐飞虱的形态特征和稻田内近似种类的识别、褐飞虱的种群生物学特性、褐飞虱大发生的种群特征、褐飞虱大发生与稻田生物群落关系、诱发褐飞虱再猖獗的生理生态因素、褐飞虱的远距离迁飞行为及其生理生态机制、褐飞虱发生系统的混沌特性及预测预报和褐飞虱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 1 2章。…  相似文献   

7.
稻田飞虱灾变与环境调控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鉴于近年我国稻飞虱危害加剧的现状,本文依据浙江嘉兴病虫测报站历年观测圃调查资料,以长三角稻区为重点,回顾了我国灰飞虱、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等三种稻飞虱灾变历史,探讨了稻飞虱灾变与环境因素,特别是农业技术变化的关系,提出了通过改善栽培制度、调整种植时间、选育抗性品种和管理化学投入等农业技术为基础的环境调控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8.
褐飞虱抗药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是其近年来暴发频繁的重要原因。文章综述国内外关于褐飞虱抗药性的研究成果,包括褐飞虱抗性测定方法、抗药性的发展、交互抗性、抗性遗传、抗性机理及抗性治理等。田间褐飞虱种群对新烟碱类药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对吡虫啉产生高水平到极高水平抗性,对氯噻啉和噻虫嗪分别产生中等水平和低水平的抗药性,对呋虫胺和烯啶虫胺仍然处于敏感性阶段。此外,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昆虫生长调节剂)产生低水平到中等水平抗性。长期大面积使用化学药剂是褐飞虱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褐飞虱的抗性治理,以延缓其抗药性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者于1987和1988年对中国西北地区的飞虱种类进行了初步调查和采集,经整理鉴定,发现4种中国新记录种,均属于飞虱亚科(Delphacinae)、飞虱族(Delphacini),其中绿飞虱属Chloriona 2种,黎氏飞虱属Ribautodelphax和古北飞虱属Javesella各1种,而且黎氏飞虱属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褐飞虱Nilaparva talugens(Stl)与灰飞虱Laodelphgax striatellus(Fallén)经寄主植物而诱导引起的间接种间效应,在人工气候室内以健康植株为对照,研究了2种飞虱在事先分别经一种稻飞虱危害的汕优63和秀水11上的表现,比较由同种或异种诱导的间接种内和种间效应对该2种稻飞虱主要生物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2株稻苗接20头高龄单一种飞虱若虫危害2d的条件下,褐飞虱存在一定的间接种内竞争,主要表现为在事先由同种危害的寄主上若虫存活率显著下降,但未发现灰飞虱对褐飞虱的正面或负面的间接种间效应。但是,在试验条件下灰飞虱并不存在间接种内竞争,而存在着显著的褐飞虱对灰飞虱诱导的间接种间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在事先经褐飞虱取食危害的寄主植物上灰飞虱若虫的历期缩短、存活率提高、雌成虫寿命延长、每雌产卵量增加。同时,褐飞虱对灰飞虱所表现的间接诱导种间促进效应与寄主品种有显著互作关系,在中抗灰飞虱的汕优63品种上,间接诱导种间促进效应较在感灰飞虱品种秀水10上更为明显。本文对稻飞虱间接诱导种内和种间效应的机制和进化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褐飞虱(Nilapavata lugens,brown planthopper,BPH)是水稻生产中最重要的害虫.水稻与褐飞虱互作机制的研究为培育新的水稻品种做出了贡献.本文综述了栽培稻和野生稻中分离定位的抗褐飞虱基因,以及褐飞虱唾液蛋白、水稻和褐飞虱代谢物和褐飞虱共生菌在水稻-褐飞虱互作关系中的作用.目前从栽培稻和野生稻中鉴定了 40个抗褐飞虱基因,褐飞虱取食的信号转导开启水稻抗性基因的表达和防御机制的改变,包括筛管封闭、次生代谢产物的产生,以及蛋白酶抑制剂的诱导等.褐飞虱的唾液蛋白以及体内存在多种共生微生物对褐飞虱的生长发育和适应抗性都起到一定作用,但目前提出的水稻-褐飞虱分子相互作用的模型仍有许多方面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记述的四个新种,属于同翅目、飞虱科(Delpbacidae)、片距飞虱亚科(Delphacinae)、片距族(Delphacini),分隶于四个属。模式标本均存放于安徽农学院。 一、额叉飞虱属Dicrantropis Fieber 1866 扭叉额叉飞虱Dicranotropis tortilis新种(图1)  相似文献   

13.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是水稻的重要害虫,而Wolbachia是其重要的次生共生细菌之一。为了解褐飞虱种群感染Wolbachia的情况,本研究对采自世界褐飞虱主要分布区的22个地理种群感染Wolbachia的情况进行了检测和分析。qPCR结果表明,除杭州2009年种群没有检测出Wolbachia外,其它21个种群中都有不同程度的Wolbachia感染。对Wolbachia的wsp基因序列的比较和进化分析表明,褐飞虱各地理种群Wolbachia都属于B群,并可进一步分为Ori和Con两个亚群。其中18个褐飞虱种群中的Wolbachia属于Ori亚群,广东清远和浙江桐乡褐飞虱种群中的Wolbachia则属于Con亚群,而菲律宾Iloilo褐飞虱种群分别检测到同时有2个亚群Wolbachia感染。本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褐飞虱与共生菌的共生关系、褐飞虱致害性变异和迁飞路线分析及利用Wolbachia防治褐飞虱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稻褐飞虱生物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在浙江,如温州地区虽然大面积推广抗褐飞虱的杂交稻汕优6号已经5年,但是田间种群仍以生物型1占优势。 我们把田间褐飞虱罩在具有Bphl抗虫基因的品种 Mudgo 上连续饲养 11代,即可育成褐飞虱生物型2,既可以适应 Mudgo,也可适应具有 bph2基因的品种 ASD7和 IR36。在台湾省用同样方法育成的生物型 2也可以适应ASD7,因此我们的生物型 2与台湾省的生物型 2相类似;但是后者不适应 CR94-13(IR36的亲本),故两者又有所不同。菲律宾的生物型2对 ASD7和IR36均不能适应,故与我们的不同。 把田间褐飞虱在抗虫品种ASD7上连续饲养,结果很容易育成褐飞虱生物型3。甚至在 ASD7上所饲养的第1代5龄若虫即能为害具有bph2抗虫基因的品种 ASD7,甚至 IR36。这表明本地田间种群由生物型1能很快向生物型3转变。 由于褐飞虱在浙江基本上不能越冬,并根据本地自然种群的生物型鉴定结果,推测本省南部的虫源可能由台湾和福建迁入,而中部和北部虫源可能主要来自两广以至中印半岛。故本地自然种群可能混杂有生物型1、2甚至3的个体。  相似文献   

15.
褐飞虱属Nilaparvata Distant,1960在全世界共记录有16种,在我国及邻近地区常见的是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tal),拟褐飞虱Nilaparvata bakeri(Muir)和伪褐飞虱(Nilaparvata muiri China等,其中褐飞虱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最近在整理从云南省思茅采集的飞虱标本中,发现有褐飞虱属的2个新种,分别命名为线斑褐飞虱Nilaparvata lineolae Huang et Tian 和粟褐飞虱 Nilaparvata castaneaHuang et Ding。褐飞虱属的主要特征是后足第1附节上有一到数个小刺,易于和飞虱科中的其它各属相区别,但褐飞虱属中的种类在形态上都很相似,为了避免与害稻的褐飞虱相混淆,兹将褐飞虱属的两个新种给予描述。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南京农学院植保系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6.
中国簇角飞虱属一新种(同翅目:飞虱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簇角飞虱属Belocera Muir,1913是一个甚小的属,文献记载仅二种,均发生于中国。本文记述采自中国浙江杭州的一个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浙江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杭州。  相似文献   

17.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在浙北稻区常年发生严重,在中晚稻后期常暴发成灾.病原线虫是褐飞虱短翅型成虫的主要寄生性天敌之一.由于短翅型成虫数量与下一代发生和为害动态关系密切,故研究线虫对该虫主害代前一代短翅型成虫的寄生情况,有助于剖析褐飞虱成灾的规律,也可为增强线虫这一重要生物因子对该虫的控制作用提供依据.作者调查了浙江安吉1985~1998年线虫对褐飞虱主害代前一代短翅型成虫的寄生情况,讨论了线虫对该虫主害代的控制作用.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8.
长绿飞虱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长绿飞虱Saccharosydne procerus(Matsum-ura)是危害水稻的飞虱种类之一,属同翅目飞虱科长飞虱属。在我国大部分稻区都有分布。关于此虫的生活习性、主要寄主问题,还没有人进行过详细的研究。为此,我们从1974年起对其在本地的生活习性、主要寄主等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现将结果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19.
叉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叉飞虱属Garaga Anufriev的种类,共记述6个种,其中包括1新种G. trifurca Guo et Liang,sp.nov和中国大陆1新纪录种G.pallida Yang,补绘了已知种荻叉飞虱G.miscanthi Ding的特征图,并编制了叉飞虱属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记述的一新属二新种,隶属于同翅目、飞虱科(Delphacidae)、片距飞虱亚科(Delphacinae)、片距族(Delphacini),与额叉飞虱属(Dicranotropis Fieber)属于同一类群。模式标本藏于安徽农学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