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单因素试验对甘草地上部分(茎叶)的超临界CO2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实验考察了压力、萃取时间、温度及CO2流量对甘草地上部分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以总黄酮提取率和含量为指标,系统的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提取甘草地上部分总黄酮的提取效果。得出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采用40~60目原料,80%乙醇为夹带剂,萃取时间:1.5 h;萃取压力:30.0 MPa;萃取温度:50℃;CO2流量:10 kg·h-1;分离压力: 5.8 MPa;分离温度: 40℃。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甘草总黄酮的提取率2.09%,含量5.42%,工艺具有提取率高,纯度高的特点,为规模化生产甘草总黄酮的提取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烟叶中的茄尼醇,考察了萃取过程温度、压力、二氧化碳流量、萃取方式、夹带剂种类及其用量对萃取过程的影响。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设计,以茄尼醇的提取率为指标,对萃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建立了能较准确测定烟叶中游离茄尼醇含量的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萃取产物进行了分析。以探索提高提取率的方法,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甲醇为夹带剂,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25 MPa,CO2流量15 kg·h-1。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茄尼醇的提取率为:92.1%。  相似文献   

3.
赵甍  王秀伟  毛子军 《植物研究》2006,26(3):337-341
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在光合作用中的光吸收、传递和转换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了预测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并伴随温度上升的情况下,植物在不同的氮素营养水平下光合能力的变化,做了在3种氮素水平下(15mmol·L-1 N,7.5mmol·L-1 N和不施氮)CO2倍增和温度升高4℃对蒙古栎一年生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氮素水平对叶绿素含量影响显著,在CO2倍增(700μmol·mol-1)、高温(+4℃)和正常温度、大气CO2浓度条件下,高氮素水平下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氮素水平和不施氮;CO2浓度和温度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受到氮素的制约:在高氮的条件下CO2浓度倍增促进叶绿素a、b的合成,而且对叶绿素b合成的促进尤为显著;而温度升高4℃能够促进叶绿素a的合成,但是对叶绿素b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在正常氮素条件下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量各个处理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在不施氮的条件下,CO2倍增和升高适当的温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促进叶绿素a的合成,不能同时保证叶绿素b的合成。CO2浓度升高明显导致蒙古栎幼苗对氮素水平的需求也增加,高温条件下的蒙古栎幼苗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氮素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利用OTC(开顶箱)法模拟未来CO2浓度,于CO2倍增浓度(700 μmol·mol-1)和正常空气CO2浓度(≈350 μmol·mol-1)条件下,测定了沈阳市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针叶超氧自由基(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ASA-GSH cycle)主要酶活性动态变化,探讨高浓度CO2对油松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期(60 d)内CO2浓度倍增使油松超氧自由基(O2·)产生速率与过氧化氢(H2O2)含量减少,而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升高;植株抗氧化能力增强,对活性氧清除能力提高;但长期(70 d以上)CO2浓度倍增处理则可能使试验结果发生逆转。  相似文献   

5.
顾舒平  尹黎燕  李洁琳  李伟   《植物生态学报》2009,33(6):1184-1190
 运用pH-drift的方法研究了在不同碱度条件下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的沉水叶片昼夜CO2吸收的特征。结果表明中华水韭的沉水叶片具有昼夜吸收水中CO2的能力, 而不具备利用水中的HCO 3的能力, 进一步证明了水生植物中华水韭的光合碳同化途径具有景天酸代谢(CAM)的特征。中华水韭沉水叶片光照条件下对水中CO2的吸收速率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正相关于水中的CO2浓度。光照条件下, 中华水韭的pH-drift实验的pH补偿点分别为(8.1±0.3)和(7.9±0.1) mmol·L–1, 最终[CT]/Alk值为(1.009±0.01)和(1.022±0.004)。碱度对中华水韭夜晚CO2的吸收速率有显著的影响(F = 38.73, p < 0.000 1)。总碱度1.70 mmol·L–1溶液中的中华水韭沉水叶片在相对较低的CO2浓度(0.04±0.001 mmol·L–1)水平下即表现出对CO2的净吸收。调查了野外一处中华水韭沉水种群的生境pH值及CO2浓度的昼夜变化, 发现水体碱度约为1.59 mmol·L–1, 一昼夜的pH值波动不大, 平均为(6.1±0.04), 昼夜CO2浓度存在波动, 午夜水中的CO2浓度是午后的近3倍。  相似文献   

6.
阮亚男  何兴元  陈玮  徐胜  徐文铎 《生态学报》2007,27(3):1106-1112
以生长在沈阳市区内的银杏为试材,使用开顶箱模拟法对倍增CO2浓度(700μmolmol-1)和正常空气CO2浓度(≈350μmolmol-1)条件下银杏生长参数,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丙二醛(MDA)含量,抗坏血酸(AS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探讨高浓度CO2对银杏膜脂过氧化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期(60d)内CO2浓度倍增使银杏细胞内O2-•产生速率与H2O2含量减少,而ASA含量与SOD、APX、GR活性升高。与对照相比,大多数测定显示出显著差别。但较长期(70d以上)CO2浓度倍增处理则使试验结果发生逆转,活性氧O2-•产生速率略有升高,SOD、APX、GR活性略有下降,ASA含量仍略高于对照(但与对照相比差异并不显著),长期CO2浓度倍增处理可能使试验结果发生逆转。  相似文献   

7.
采用预设取样器和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渗滤液灌溉条件下,土柱土壤不同深度剖面 N2O的浓度以及N2O和CO2的表面释放通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 渗滤液灌溉可促进N2O的生成和释放,灌溉后24 h内土柱N2O的释放通量与表土下10 cm(r=0.944,P< 0.01)、20 cm(r=0.799,P<0.01)、30 cm(r=0.666,P<0.01)和40 cm(r=0.482,P<0.05)处所生成的N2O浓度呈显著相关,且相关程度依次递减.渗滤液灌溉还促进了CO2的释放,但N2O与CO2释放通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渗滤液的灌溉负荷主要决定温室气体释放总量的强弱(N2O和CO2,以CO2当量计),灌溉负荷为6 mm·d-1条件下温室气体释放总量为灌溉负荷2 mm·d-1的3倍多.采用表土下20 cm处灌溉方式可比表土下10 cm处灌溉方式削减47%的温室气体释放总量.渗滤液灌溉土壤14 d内,N2O释放量约占温室气体释放总量的57.0%~91.0%.  相似文献   

8.
采用控制环境生长室,研究了CO2浓度升高对2个种植密度下红桦幼苗生长和氮(N)、磷(P)含量的影响。试验设置CO2浓度为350和700 μmol·mol-12个水平,每个CO2浓度水平下又设密度28和84株·m-22个水平。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红桦株高和叶面积指数(LAI)均增加,净同化率(NAR)值增加,叶质比(LMR)和比叶面积(SLA)均下降,但相对生长率(RGR)提高。CO2浓度增加,红桦幼苗茎枝、叶、根和总生物量提高,氮(N)、磷(P)含量降低,但单株N、P总吸收量均增加。CO2浓度升高,氮磷利用效率(NUE和PUE)提高,氮磷累积速率(NAcR和PAcR)显著增加。CO2浓度升高,红桦幼苗体内N、P浓度下降是由于生物量迅速增加引起的稀释效应造成的,而NUE和PUE的提高可以有效缓解CO2浓度升高后,亚高山和高山地区森林土壤中养分元素不足对森林生产力的限制。CO2浓度升高导致的植物生长的增加量会随植株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器官养分吸收量的增加量在低密度条件下比高密度条件下大得多,主要是因为高种植密度显著降低了植株各部位的干质量。  相似文献   

9.
干旱胁迫下藜的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人工控制水分模拟干旱来研究生长期的藜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以期望为干旱农业的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盆栽的藜为材料,用称重控制浇水的方法,研究了干旱胁迫对藜叶片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藜的光合日变化呈双峰型,有“午休”现象(13:00)且受气孔限制;最大净光合速率出现在上午8:00。与正常条件下生长的藜相比,干旱胁迫下藜的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Pn)、表观量子效率(AQY)、二氧化碳饱和点(CSP)和羧化效率(CE)均降低,分别为1 200 μmolphoton·m-2·s-1、8.01 μmol CO2·m-2·s-1、0.016 1 μmol CO2·mol-1 photons、1 200 μmol CO2·mol-1、0.017 6 μmol CO2·m-2·s-1;光补偿点(LCP)、二氧化碳补偿点(CCP)升高,分别达到44.88 μmol photon·m-2·s-1、和46 μmol CO2·mol-1,干旱使藜的光合能力下降。干旱胁迫下藜的光合能力虽有所下降,但与其它C3植物相比仍具有较强的CO2同化能力。藜是一种耐旱力较强的植物。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西双版纳独特地方气候背景下,热带季节雨林CO2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不同时间尺度上环境因素对森林CO2浓度时间分布的作用,以及 为研究热带季节雨林的碳通量、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 NEE)等提供支持,我们利用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方和林内近地层 CO2浓度连续监测资料,结合同步气象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植被生理活动、土壤呼吸以及林内湍流的共同作用下,西双版纳 热带季节雨林CO2浓度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林冠上下差异。在日尺度上,林冠上方的CO2浓度时间变化曲线为“单峰型”,林内近 地层CO2浓度时间变化曲线为“双峰型”,造成林内近地层傍晚第二个峰值的主要因子是地形因子作用下形成的局地环流。在季节尺度上,林冠 上方CO2浓度主要受林冠代谢作用的影响,呈现雨季低、干季高的特点,而林内近地层的CO2浓度则主要受地表呼吸过程所控制,季节变化趋势 与林冠上方相反。林冠上方CO2浓度低于林内近地层CO2浓度,且差异较大;在日尺度上,各月(除12月外)CO2浓度的最大差值皆大于80 mg·m -3,且出现在傍晚;在季节尺度上,最大值为-62.9 mg·m-3,出现在10月,最小值为-8.4 mg·m-3,出现在12月。  相似文献   

11.
在自然条件下,测定了中华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黄花七叶树(A. octandra)和大花七叶树(A. hybrida)植物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光补偿点差异较大,其中中华七叶树最低,为12.53 μmol·m-2·s-1、明显低于其它2个种(分别为36.11和46.41 μmol·m-2·s-1);3种植物的光饱和点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中华七叶树为1 475 μmol·m-2·s-1;明显高于其它2个种(分别为1 366.67和1 025 μmol·m-2·s-1);3种植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同样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中华七叶树为9.47 μmol CO2·m-2·s-1,显著高于其它2个种(分别为5.91和2.30 μmol CO2·m-2·s-1),说明了中华七叶树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中华七叶树的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为55.800,分别是黄花七叶树和大花七叶树的1.33、1.44倍;中华七叶树的PSⅡ总的光化学量子产额(Yield)为0.470,分别是黄花七叶树和大花七叶树的1.21、1.15倍;中华七叶树的光化学淬灭(qP)为0.975,分别是黄花七叶树和大花七叶树的1.10、1.10倍。3项荧光指标在不同树种之间差异性达显著水平,说明中华七叶树具有较高的电子传递活性和光能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2.
牡丹种皮黄酮提取及对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丹凤牡丹(Paeonia ostii)种皮为原料,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影响牡丹种皮总黄酮匀浆提取含量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分析,考察了乙醇浓度、料液比、匀浆时间、匀浆次数4个因素的影响,筛选出最佳工艺条件,乙醇浓度80%,液料比20∶1,匀浆时间4 min,匀浆次数2次。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得牡丹种皮黄酮提取物含量为52.19 mg·g-1。测定了牡丹种皮黄酮对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胺盐(ABTS)自由基的清除效果,结果表明牡丹种皮黄酮的抗氧化能力强于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为牡丹种皮变废为宝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方芳  郭水良  黄华  吴莹 《植物研究》2007,27(5):569-573
测定了入侵杂草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开花期的茎、叶和花序水浸提液对辣椒(Capsicum annuum)、番茄(Lycoperiscum esculetum)、长梗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var. communis)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处于开花期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存在明显的化感作用,在25 mg·mL-1时,对3种作物种子苗生长有促进作用,浸提液高于50 mg·mL-1时,作物种子的萌发率和生长受到抑制,这种抑制作用随处理液浓度的提高而增强,在100 mg·mL-1浓度处理下,甚至使作物种子失去活力;(2)加拿大一枝黄花叶和花序的水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要大于其茎的浸提液;(3)在3种作物中,长梗白菜种子对加拿大一枝黄花水浸提液的敏感性最高。  相似文献   

14.
刘建新  胡浩斌  王鑫 《植物研究》2009,29(3):313-319
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对100 mmol·L-1 NaCl胁迫下黑麦草幼苗生长、活性氧代谢、多胺含量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50 μmol·L-1 SNP显著提高盐胁迫下黑麦草幼苗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及谷胱甘肽(GSH)、精胺(Spm)、亚精胺(Spd)含量和(Spm+Spd)/Put比值,降低了腐胺(Put)、超氧阴离子(O—·2)、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使幼苗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升高,胞间CO2浓度(Ci)下降,相对生长量增加。叶绿素荧光动力学资料显示,SNP处理降低盐胁迫下黑麦草叶片的初始荧光(F0),表明它对光合膜系统具有保护效应。SNP处理不仅提高了盐胁迫下叶片的最大荧光(Fm)、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v/F0)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而且提高了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速率(PCR),降低了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NPQ)和天线热耗散(D),而1 mmol·L-1 NO清除剂PTIO和0.5 μmol·L-1 NaNO2处理(对照)则无此效应。由此表明,外源NO可能通过提高植株的抗氧化能力及光能的捕获与转换而增强盐胁迫下黑麦草叶片的光合能力,从而缓解盐胁迫对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重金属Pb(Ⅱ)对3种藜科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虎瑞  苏雪  晏民生  孙坤 《植物研究》2009,29(3):362-367
以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 Bunge)、地肤(Kochia scoparia(L.)Schrad.)和白藜(Chenopodium album L.)3种藜科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浓度(0、50、150、300、600、800、1 000 mg·L-1)的Pb(Ⅱ)处理对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b(Ⅱ)浓度为50和150 mg·L-1时,珍珠猪毛菜和地肤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b(Ⅱ)浓度为150 mg·L-1时,对白藜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有明显影响,Pb(Ⅱ)浓度大于300 mg·L-1对3种植物种子萌发均有抑制作用,对白藜和地肤的抑制大于珍珠猪毛菜。3种植物的种子活力指数除珍珠猪毛菜在50 mg·L-1时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其余各处理均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Pb(Ⅱ)浓度为50 mg·L-1时,对3种植物的胚根长和胚芽长都影响不大,随着Pb(Ⅱ)浓度的升高,对3种植物的胚根长和胚芽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地肤和白藜的抑制强度更大。地肤和白藜幼苗分别在Pb(Ⅱ)浓度为300和600 mg·L-1时死亡,当Pb(Ⅱ)浓度达到1 000 mg·L-1时,珍珠猪毛菜仍可生长,但生长比较缓慢。3种植物幼苗对Pb(Ⅱ)的耐受性为:珍珠猪毛菜>白藜>地肤。  相似文献   

16.
以白皮改良蒜为试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一氧化氮气体(0.1、0.5、1.0 μmol·L-1)在无氧环境中对大蒜进行熏蒸。并使用TPS 1便携式光合仪结合Farquhar和Sharkey的理论测定或计算NO处理蒜苗的相关光合指标,同时测定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Rubisco)含量。发现与1.0 μmol·L-1 NO气体处理相比,0.5 μmol·L-1 NO处理的蒜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提高、而胞间隙CO2浓度(Ci)、气孔限制值(Ls)降低,说明0.5 μmol·L-1 NO处理下蒜苗光合速率高于1.0 μmol·L-1 NO的处理的主要是非气孔因素。而且0.5 μmol·L-1 NO处理提高了蒜苗叶片表观量子效率(AQY)、表观羧化效率(CE)和光合能力(Ao)及Rubisco含量,说明外源NO处理提高了蒜苗叶片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能力和碳同化过程中羧化酶羧化效率。与对照相比,1.0 μmol·L-1 NO处理降低了蒜苗叶片净光合速率,同时气孔导度、胞间隙CO2浓度、表观量子效率、Rubisco含量、羧化效率和光合能力均降低,而气孔限制值升高,说明1.0 μmol·L-1 NO对蒜苗光合作用的抑制既有气孔因素,也有非气孔因素。而0.1 μmol·L-1 NO处理各项指标与对照无显著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防己抑藻效应及其化感物质的HPLC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柴民伟  石福臣  马妍 《植物研究》2010,30(6):758-762
通过常温水浸提方法获得12种药用植物浸提液,并分别研究其抑藻效应。结果显示:防己水浸提物(相对浓度1 g·L-1)抑制蛋白核小球藻的效应最强,最大比生长率为-0.28 d-1。防己甲醇浸提物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抑藻效应显著,且持续时间长,最低有效抑藻浓度为30 mg·L-1。HPLC鉴定结果显示:防己水浸提液和甲醇浸提液中主要含有防己诺林碱、粉防己碱等生物碱类化学成分,防己对治理水华发生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遮荫对南方红豆杉光合特性及生活史型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对浙江省富阳市种植的5年生南方红豆杉,89%遮荫的条件下生长的南方红豆杉与46.4%遮荫及自然光条件诱导50天的南方红豆杉的光合特性、光合色素及其生活史型的研究。结果表明:89%遮荫、46.4%遮荫和自然光的光补偿点分别为18.88,30.52和65.34 μmol·m-2·s-1,光饱和点分别为287.01,258.25和358.92 μmol·m-2·s-1,遮荫可以降低南方红豆杉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从而能够更好地利用弱光,同时提高光合速率,增强了南方红豆杉的光合能力,其中以89%遮荫的变化最明显。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大,南方红豆杉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等光合色素的含量均增大,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的比值减小,说明遮荫可以增加植物对光能的利用,尤其是增加了对蓝紫光的利用,提高了光合效能。研究还发现遮荫对南方红豆杉的生活史型有一定的影响,89%遮荫、46.4%和自然光的生活史型分别为V0.836C0.164,V0.625C0.375和V0.772C0.228,以89%遮荫的营养生长最为旺盛。因此,89%遮荫是这三种光照条件中南方红豆杉营养生长的最适条件。  相似文献   

19.
采用系列浓度AlCl3溶液(100、500、800、2 000 mg·L-1)进行处理,在处理后不同时间(0,10、20、30 d),测定北美车前(Plantago viriginica)和车前(P.asiatica)的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征指数,旨在比较外来入侵种北美车前和同属本地种车前的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对铝胁迫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车前和北美车前的根冠比在轻度铝(Al3+=100 mg·L-1)处理下略有上升,在中度(Al3+=500 mg·L-1)以上铝浓度处理下开始显著下降;叶绿素a、b含量在轻度铝处理下变化不明显,随着铝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ΦPSⅡFv/Fo值在低浓度铝的短时间处理下略有上升,随着铝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则明显下降。结果表明铝胁迫对上述两种植物的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均有一定影响,但北美车前各参数的下降幅度小于车前,表现出比车前更为耐铝的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20.
3个三角梅品种中类黄酮的毛细管电泳分析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菜色素和属于类黄酮的花青素在自然界排斥分布,然而我们在甜菜色素代谢类型植物三角梅中发现积累多种类黄酮。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现象,本研究对3种白花三角梅(Bougainvillea sp.,Bougainvillea glabra‘Alba’,and Bougainvillea‘White Stripe’)中的5种类黄酮(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杨梅素和芹菜素)采用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只有3种类黄酮: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被检测出。3个材料中,被探测出来的总黄酮含量最高的是Bougainvillea glabra‘Alba’,1 749 μg·g-1,Bougainvillea‘White Stripe’ 1 241 μg·g-1以及B.sp1 312 μg·g-1。被探测出来的3种黄酮中,槲皮素含量最高852~1 114 μg·g-1,异鼠李素161~628 μg·g-1,而山奈酚之被检测出微量。本研究对于定性定量可食用的三角梅中的类黄酮组成是十分有意义的。甜菜色素和类黄酮在三角梅中的积累关系以及可能的功能本研究也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