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州是喀斯特峰林谷地、峰丛谷地为特色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形态多种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均可选择适合于其经济形态的居所。喀斯特洞穴发育为古人类提  相似文献   

2.
白头叶猴是我国独有的灵长类物种,其栖息地十分狭小而分散。典型的热带喀斯特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地貌组合,特殊的石灰岩季雨林或次生植被和多种石灰土构成的石山景观,与周边的土山景观有明显区别。环境的异质性和不连续性,使之成为边界明显但又互相隔离的同质性斑块,为穴居和过群居生活的白头叶猴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生存空间。白头叶猴这一适应于热带气候,善攀爬、植食性和穴居习性的物种,选择低峰丛洼地-峰丛谷地作为适宜的栖息地,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生态适应的结果。目前,白头叶猴仅分布于几处互相隔离的地块。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使其栖息地急速缩小和更加分散。只有正确处理人地关系、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禁止石山地区的过度开发,维持这一自然综合体的完整性和保持景观异质性,白头叶猴才有生存的可能和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治理自然地域分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峰丛洼地是我国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区,水热资源相对较好,由于其较高的景观异质性,该区面临着石漠化治理投入与分区粗放、治理技术与模式区域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亟需开展面向石漠化治理的喀斯特峰丛洼地自然地域分区。基于修正的地质图将峰丛洼地区划分成碎屑岩为主的非喀斯特区和碳酸盐岩为主的喀斯特区,依据气候分异特征将喀斯特区划分为滇东南桂西南西南季风非典型峰丛洼地区和东亚季风典型峰丛洼地区,进一步依据大地貌部位及微地貌特征将东亚季风典型峰丛洼地区细分为黔西南高原面浅碟型锥峰洼地区、黔南桂北大斜坡北部漏斗型锥峰洼地区、桂中大斜坡南部漏斗型锥塔峰洼地区和桂南丘陵浅碟型锥塔峰洼谷区等亚区。分区结果表明各分区自然地域特征鲜明:碎屑岩为主的非喀斯特区坡缓土厚,人口压力相对舒缓;西南季风非典型峰丛洼地区受气候影响显著,地貌形态以常态山为主;桂中大斜坡南部漏斗型锥塔峰洼地区重度、极重度石漠化问题突出,但削减快、治理成效显著;黔西南高原面浅碟型锥峰洼地区人地矛盾最为尖锐,石漠化问题严重;黔南桂北大斜坡北部漏斗型锥峰洼地区石漠化比例相对较低、喀斯特景观资源丰富;桂南丘陵浅碟型锥塔峰洼谷地区水热资源最为充沛、人地关系相对缓和。面向石漠化治理的喀斯特峰丛洼地自然地域分区明确了分区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有助于提升石漠化治理的区域针对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封面说明     
正封面照片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张君同学拍摄于中国科学院环江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等)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特殊地貌。中国从晋代开始就对喀斯特有记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对其进行了详尽记述。在中国南方地区,喀斯特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3。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是峰丛-洼地景观系统(如图),即连座的正向石峰和其间的封闭洼地组合的地貌景观。这种地貌是一种最脆弱的地质景观,在耕作  相似文献   

5.
盘县大洞的发育与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康宁  刘军 《人类学学报》1997,16(3):239-246
盘县大洞是一个形态和成因复杂的大型喀斯特洞穴系统,本文通过对喀斯特作用与坡立谷结构,古水系变迁与洞穴形成等动力地貌-洞穴过程分析,探讨区域喀斯特及洞穴形成演化的水动力成因,结合岩相古地理环境等推测指出,关牛洞形成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早期,大洞洞厅,阴河坡,消洞和水洞形成于更新世早期至中更新世中期,十里坪坡立谷的形成始于中更新世早期,并经历后来反复积水-消水,侵蚀-堆积过程直至全新世。  相似文献   

6.
基于喀斯特峰丛洼地草丛、灌丛、次生林、原生林4个生态系统24个样地(20 m × 20 m)的系统取样调查, 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生态系统群落的结构组成与生物多样性特征, 选取代表植物群落和土壤性质的35个指标, 对不同生态系统及整个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植物群落与土壤主要养分、土壤矿质养分和土壤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主成分分析与典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沿草丛、灌丛、次生林、原生林的顺向演替发展, 重要值(importance value, IV)>10.00的科、属、种及物种多样性最大值出现在次生林, 群落结构最佳值出现在顶级群落原生林; 喀斯特峰丛洼地景观异质性高, 各生态系统影响因子不同, 土壤微生物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处于主导地位, 其次为灌丛; 不同集团因子的典范相关分析表明, 植物多样性指标与土壤氮素、Al2O3、Fe2O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真菌和细菌关系密切。因此, 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过程中, 应针对不同生态系统制定相应的培育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肥力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喀斯特峰丛洼地坡耕地、草丛、灌丛、人工林、次生林、原生林6种典型生态系统的土壤主要养分、矿质养分和微生物这3组变量共计20个指标的调查、取样和分析,运用多重比较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典范相关分析探讨了其土壤肥力变化特征、主要影响因子及两两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pH值为6.60—7.75,土壤主要养分、微生物种群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明显高于同纬度地区地带性红壤,矿质养分含量相对较低,其中SiO2、Al2O3、Fe2O3占矿质全量的90%以上。土壤肥力的总体趋势为原生林>次生林>灌丛>草丛>坡耕地>人工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实行林草结合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更有利于土壤生态系统的环境改善,坡耕地应多施有机肥和氮肥,人工林应多施氮肥。原生林植物与养分之间达到了良好的平衡状态,主要应加强森林抚育管理,改善森林环境,保障植物、土壤养分及微生物之间的良好协调关系。确保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喀斯特峰丛洼地乃至整个西南喀斯特区域植被的迅速恢复和生态重建。  相似文献   

8.
广东封开、怀集岩溶洞穴调查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广东西北部地区石灰岩分布面积甚广,岩溶洞穴发育较为普遍。1978年,广东省博物馆与肇庆地区文化局、封开、怀集、德庆县文化馆及部分公社干部、社员组成了一支洞穴考察队,对封开、怀集两县的石灰岩地区的洞穴进行了一次普查,共考察洞穴近200处,对洞穴发育形态、堆积物特点做了一些观察。同时,获得了一批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以及古人类化石、遗物等。现将情况简述如下。一、概况封开、怀集两县位于粤西北,石灰岩出露主要集中在北纬23°29′—59′、东经111°47′—59′的一条从北东至南西走向的S形带状狭谷之中,长约43公里,最宽处约10公里,最窄处仅1.5公里。石灰岩谷地由许多溶蚀洼地组成,大部分为峰丛和峰林,孤峰较少。洞穴主要出露、分布于孤峰和峰丛山麓,相对高程越高,洞穴越趋少,按其分布高程,大致可分四个带:(均指相对高程)(一)10米以下,计有洞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石漠化,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和引起国家层面重视,但当前研究并没揭示岩溶山地土地为什么会发生石漠化这一现象的本质,没有阐明岩溶山地农户为什么要进行不合理活动。通过典型案例研究从理论上解释岩溶山地农户为什么要进行不合理活动这个问题,以从本质上揭示石漠化发生的机理。为此,在贵州选择了6个典型峰丛洼地,采用2010年的10 m分辨率ALOS影像作为数据源,比较了6种不同的峰丛洼地组合地形中的耕地资源分布、聚落特征和石漠化发育情况。结果表明,6个研究点耕地和聚落数量、分布和石漠化的面积和分布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相互关系可阐明土地承载力较低情形、土地承载力中等情形和土地承载力较高情形石漠化发生的过程;发现严重的石漠化只能出现在土地承载力低、人口压力大的区域,并据此进一步总结了峰丛洼地区石漠化形成的理论模型。从理论上揭示了峰丛洼地区土地承载力和人口压力是否协调决定了峰丛洼地区的生态质量状况,有助于从本质上认识石漠化的发生机理和指导石漠化的治理。  相似文献   

10.
封面说明     
《广西植物》2023,(3):403-404
<正>在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包含大量喀斯特专性植物和典型热带性植物。为适应喀斯特峰丛洼地地貌不同生境条件,植物生长在不同地貌部位,植物的叶片结构、生理功能、生态习性等具有规律性差异。山顶区域优势种为毛叶铁榄、黄梨木(Boniodendron minus)等喀斯特专性植物,乔木树种相对矮小,具耐旱性;中坡区域优势种为金丝李、蚬木(Excentrodendron tonkinense)等热带喀斯特标志植物,植物根系发达,具有在岩石缝隙扎根生长的特性;洼地区域优势种为中国无忧花、望天树(Parashorea chinensis)等典型热带区系植物,乔木树种高大,具喜湿热等热带雨林植物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