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境 穴虻的一生绝大部分是在幼虫期度过的,穴蛆在砂土中做穴捕食,所以对生活环境有一定的选择性。干燥而疏松的细砂或尘土是做穴的必要条件,在悬崖峭壁或古老建筑物的下边是它们最喜欢的场所,既可避雨防风不被烈日直晒,又经常有小虫沿壁爬行易于落入“陷阱”被捕食。甘泉潜穴虻的幼虫也是在这些环境中找到的。甘泉县六里峁位于西安至延安公路的300公里路标处,公路沿山劈岭路旁多悬崖峭壁,村子一层层的窑洞就分布在山坡上。离我家住的窑洞不远有一块巨大的悬崖,长约两丈余,悬崖下面高处伸手将及其顶,低处则需屈膝俯视。就在这里(图版I)地面密布一个个的小  相似文献   

2.
穴虻科(Vermilionidae)的潜穴虻属 (Vermiophis Yang)自1979年以陕北的甘泉潜穴虻(V.ganquanensis Yang)为模式种建立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兴趣与重视,一些同志如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刘思孔、北京农业大学的李法圣、山东农业大学的墨铁路、甘肃文县农校的刘松林等,协助采集或寄送标本,对他们的帮助与支持作者深表谢意。美国伊利诺伊州自然历史调查所的分类学家D.W.Webb,南非纳塔尔省博物馆长B.R.Stuckenberg博士等均要求借用或交换作者的模式标本,因为这是我国特有的一属穴虻。  相似文献   

3.
印穴虻属(Vermitigris)是W.M.Wheeler(1930)在《尘埃中的恶魔》一书中根据幼期虫体建立的,他以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省(Kondi,N.Sumatra)的几个幼虫和一个蛹描述了一个新属种vermitigris fairchildi Wheeler。后来,F.W.Edwards(1932)研究了大英博物馆收藏的马来亚吉隆坡附近(Batu Caves,near Kuala Lumpur)以及雪兰俄州(Selangor)武吉库突(Bukit Kutu)的Lampromyia orientalis Brunetti,1927,由其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虻类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是作1989—1995年对云南省虻类调查的结果,共记述虻类2亚科、6属、123种和亚种及分布。其中已发表4个新种和一个未定种,19种是云南省新记录(右上角“*”标记)。  相似文献   

5.
<正> 虻科(Tabanidae)属双翅目短角亚目。虻的雌性成虫大部分吸血,不但是畜牧业上的重大害虫,而且还能导致人类的多种疾病。与人、畜关系极为密切。 在草原或山区,当虻的数量很多时对从事野外工作的人员威胁很大,特别对牲畜,常在叮咬处引起大量流血。据报道,小型虻咬伤一次失血可达40毫克,最大型的虻如,虻属(Taba-nus)、瘤虻属(Hybomitra)中的某些种类则一次可使动物失血200毫克。有人曾记录,一头家畜在一个夏天可失去100毫升的血。虻的唾液中含有有毒物质可阻碍血液凝固,并含有扩  相似文献   

6.
突颊剑虻属Bugulaverpa首次在中国被发现,自此分布于旧世界的塞洛提剑虻族Cyclotelini的3个属(环剑虻属Procyclotelus,沙剑虻属Ammothereva和突颊剑虻属Bugulaverpa)均在中国被记录。本文记录中国突颊剑虻属1新种:海南突颊剑虻Bugulaverpa hainanensis sp. nov.。该种额为亮黑色,仅在侧缘各有1个半圆形的灰白粉斑。单眼瘤被灰白粉。中足胫节褐黄色。雌虫生殖叉前缘有2个明显的突起。  相似文献   

7.
中国虻属种类检索表(双翅目: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虻科昆虫是重要吸血害虫,全世界约4230种,我国已知虻类达400多种。我国虻科共记载10个属,其中虻属Tabanus、斑虻属Chrysops、麻虻属Haematopota和瘤虻属Hybomitra的种类最多,占我国己知种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以上4个属中,尤以虻属的种类最多,近200种。虻属的种类体态特征变异最大,在分类鉴定上有很大的困难。国外有的专家如Olsufjev、Ta-  相似文献   

8.
本文记述1979—1980年采自四川省甘孜州的3个新种,其中原虻属1种,瘤虻属2种。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副佛光原虻Tabanus parabuddha,新种(图1) 雌虻 体长20毫米。 头部 眼深绿,具一紫带(新鲜和回潮);额高约为基宽的2.5倍,黄色,额瘤附近深棕  相似文献   

9.
平舞虻亚属Planempis Frey,1953为舞虻属Empis一个中等大小的类群,全世界已知46种,仅局限分布于古北区和东洋区,我国已知8种.本文发现平舞虻亚属Planempis在我国四川有分布,记述3新种:黄足平舞虻Empis(Planempis)flavipedalis sp.nov.,黑足平舞虻Empis(P...  相似文献   

10.
蜂虻交尾     
<正>蜂虻,英文名:Bee Fly,为双翅目(Diptera)蜂虻科(Bombyliidae)昆虫,全世界已知有16亚科221属5 000余种,中国已知有5亚科28属233种,因很多种类拟态熊蜂、胡蜂和姬蜂,故得名蜂虻。蜂虻成虫喙长而突出,用以吸食花蜜和恫吓敌害,幼虫寄生或捕食其他昆虫,因此,蜂虻可以作为传粉昆虫和天敌资源昆虫研究,具有十分重  相似文献   

11.
采用支序分析的方法首次对古北和东洋区长足虻亚科的24属3亚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足虻亚科为一严格的单系群,其中Ahercostomus、Allohercostomus、Tachytrechus和Aphalacrosoma为一单系群,Tachytrechus和Aphalacrosoma为姐妹群.原为寡长足虻属Hercostomus亚属之一的Gymnopternus与新属Setihercostomus的亲缘关系较近,为有效属.粗柄长足虻属Ludovicius与Sybistroma为一严格单系群,建议合并为一属.弓脉长足虻属Paraclius Coquillet应为Pelastoneurus的异名.建立3新属,即准长毛长足虻属Aphypophyllus gen nov,模式种Ahy-pophyllus sinensis(Yang,1996);准白长足虻属Aphalacrosoma gen nov,模式种Aphalacrosoma postiseta(Yang et Saigusa,2001);毛颜寡长足虻属Setihercostomus gen nov.,模式种Setihercostomus zonalis(Yang,Yang et Li,1998).原为寡长足虻属的亚属Ahercostomus提升为属,模式种Hercostomus(Ahercostomus)jiangchenganus(Yang et Saigusa,2001).建立的新组合为:Ahypophytlus sinensis(Yang,1996)comb. nov. , Aphalacrosoma hubeiense (Yang, 1998) comb. nov., A. postiseta (Yang et Saigusa, 2001) comb. nov.,A. sichuanense (Yang et Saigusa, 1999) comb. nov., Seti hercostomus setifacies (Stackelberg, 1934) comb. nov., S. zonalis (Yang, Yang et Li, 1998)comb. nov., S. wuyangensis (Wei, 1997) comb. nov., S. huangi (Zhang, Yang et Masunaga, 2004) and Ahercostomus jiangchenganus (Yanget Saigusa, 2001) comb. nov. .  相似文献   

12.
1982年5—6月,作者在广西南部凭祥、龙州一带进行了虻类的采集调查,其中于(山弄)岗自然保护区发现虻属二新种。该保护区地处石灰岩地带,故这二新种分别订名为垩石虻和灰岩虻。模式标本除灰岩虻1只副模保存在广西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外,均保存在军事医学科学院。  相似文献   

13.
西北虻科初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虻类为畜牧业重要害虫之一。以前我国对虻类的研究不多,西北虽为我国主要牧区之一,但对西北虻类所知更少。除Krober氏(1934)对甘肃及内蒙西部的额济纳旗、戛兴诺尔及新疆乌鲁木齐等地报告有12种外,其他如青海、新疆等地的种类,皆全无所知。作者最近根据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1955年在新疆由马世骏先生及夏凯龄、陈永林二同志所采集的虻类,及1956年在青海由马世骏先生领导下的一个采集队所采到的虻类,再加上1954—1956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所收集的虻类标本为基础,并参考前人的著作,共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原虻属6个新种。模式标本,除褐腹原虻T.fuscoventris,新种的副模保存在昆明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外,其余均保存在军事医学科学院。1.暗尾原虻 Tabanus furvicaudus,新种(图1) 雌虻体长13—14毫米。头部:眼绿无带(新鲜和回潮),光裸;额赤金色,着生黑毛,夹杂一些金黄毛,高为基宽的6.5倍;额瘤棕黑色至黑色,中瘤黑色;亚额(Subcallus)和颜色同额,颜大部着生烟黑色毛,在颊下部近后头有一些灰金色毛;触角第Ⅰ、Ⅱ节色同亚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原虻属三新种记述(双翅目:虻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告原虻属三个新种。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鸡公山原虻Tabanus jigongshanensis,新种(图1) 雌虻体长16—18毫米。 头部 眼深绿,有3窄紫色带(回潮),下缘有少量稀疏的很短的灰白色毛;额黄色,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麻虻属(双翅目:虻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麻虻属 Haematopota经记录清理,国内保存标本的复核,共计52种。其中包括二新种,即似中华麻虻H.sineroides sp.nov.和骚扰麻虻H.vexativa sp.nov.。认为H.pungcnsis 是H.atrata 的误定,H.annandalei是H.personata的误定。对雌性有记载的51种作了分组研究,共分11组,即白条麻虻组H.atrata group 4种;繸腿麻虻组H.cilipes group 1种;毛股麻虻组H.pilosifemura group 5种;怒江麻虻组H.lukiangensis group 1种;条带麻虻组H.lineola group 3种;沥青麻虻组H.picea group 5种;黑角麻虻组H.nigriantenna group 9种;土耳其麻虻组H.rurkestanica group 3种;中华麻虻组H.sinensis group 3种;圆胛麻虻组H.irrorara group 6种;北京麻虻组H.pekingensis group 11种。并编制了分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7.
华南地区吸血虻类记略(双翅目:虻科)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王遵明 《昆虫学报》1977,(1):106-118
本文记述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及上海昆虫研究所收藏的我国华南五省(区),包括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的吸血红类共4属 45种。其中斑虻属(Chrysops)10种,包括 1新种及 1新亚种;瘤虻属(Hybomitra)1新种;虻属(Tabanus)25种,包括 5新种;麻虻属(Chrysozona)9种,包括 2新种及 1新亚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记述了云南省双翅目舞虻科合室舞虻亚科(Tachydrominac)的11个新种,分别隶属于平须舞虻属(Platypalpus)和隐肩舞虻属(Drapetis)。  相似文献   

19.
双翅目虻科(Tabanidae)斑虻亚科(Chrysopina)的林虻属Silvius Meigen 1820种类很少,我国只有浙江的心瘤林蛙S.cordicallus Chen et Quo一种,系陈世骧与郭郛1949根据上海震旦博物馆郑碧尔(O.Piel)1936年7月22日采自天目山的1所记述的新种,用英文发表在《中国动物学杂志》3:8-9,图3。许荣满1982在《中国重要虻类的鉴别》中纳入名录及检索表,并引用了陈氏原图;王遵明1983的《中国经济昆虫志——虻科》一书中记述了此种称为心额森林虻,重绘了头部、颚须及触角特征图,并有全形彩图;至此,分布仍仅浙江(天目山)。  相似文献   

20.
王遵明 《昆虫学报》1989,32(1):101-104
本文记述青海省瘤虻属一新种,以及过去未记载的Haemetopota ustulata(Kr(?)ber),Tabanus grandicaudus Xu,的雄虫。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无带瘤虻Hybomitra(Tibetomyia)afasciata新种(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