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慢性吗啡处理方式建立起SD大鼠吗啡依赖的条件化位置偏好(CPP)模型,用行为学手段研究多巴胺(DA)D2受体拮抗剂及激动剂对SD大鼠CPP的影响,探讨眶额叶DAD2受体在阿片精神依赖中的作用。通过腹腔注射吗啡同环境因素相结合,建立大鼠吗啡依赖的CPP模型;采用局部脑内微量注射法向额叶注射DAD2受体拮抗剂或激动剂或盐水(对照组),以得到SD大鼠在戒断期间的CPP的时间数据。CPP显示DAD2受体拮抗剂组与对照组相比,从戒断第2天起,前者表现出更明显的CPP增加现象,差异显著(P<0·05)。而DAD2受体激动剂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采用腹腔小剂量注射吗啡,成功地建立了吗啡依赖SD大鼠的CPP模型;眶额叶微量注射DAD2受体拮抗剂增加了CPP时间,提示眶额叶多巴胺系统在吗啡依赖的过程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也提示了对于已经成瘾的动物,损伤其眶额叶,会使药物渴求增强。因而提示对于药物依赖患者进行手术干预治疗要极其慎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记录吗啡诱导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大鼠伏隔核(NAc)壳区电活动变化,分析其与觅药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SD大鼠40只,于NAc壳区脑立体定位电极埋藏后,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和吗啡诱导CPP组(n=20),后者制作吗啡依赖模型。利用CPP视频系统结合脑电无线遥测技术,记录各组大鼠在黑、白箱停留、黑-白箱穿梭和白-黑箱穿梭时大鼠NAc壳区电活动变化,分析其各频段百分比的差异。结果:与手术对照组比较,吗啡诱导CPP组大鼠黑箱停留时,左右侧NAc壳区电活动0~10 Hz频段百分比减少(P0.05),10~20 Hz与30~40 Hz频段百分比增加(P0.05,P0.01);白箱停留时,0~10 Hz与30~40 Hz频段百分比减少(P0.05,P0.01),10~20 Hz增加(P0.05,P0.01);黑-白箱穿梭时,0~10 Hz频段百分比增加(P0.05,P0.01),10~30 Hz减少(P0.05);白-黑箱穿梭时,0~10 Hz频段百分比减少(P0.05),10~30 Hz增加(P0.05),进一步将吗啡诱导CPP组大鼠穿梭时NAc壳区电活动与停留状态下相比较,白箱与白-黑箱穿梭比较其脑电无明显差异,但相对于黑箱停留,黑-白箱穿梭时左右NAc壳区电活动0~10 Hz与40~50 Hz频段百分比增加(P0.05),10~20 Hz和30~40 Hz频段百分比减小(P0.05)。结论:吗啡诱导CPP大鼠黑-白箱穿梭觅药时,NAc壳区电活动发生特异性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与觅药行为的动机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遥测海洛因诱导条件性位置偏爱大鼠穿梭觅药潜伏期边缘前区(Pr L)的局部场电位(LFPs),探索与觅药动机形成相关的神经振荡改变。方法:将Pr L区埋藏电极的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和海洛因诱导CPP组。利用视频监视和脑电无线遥测技术,记录大鼠黑-白箱穿梭觅药过程中的实时LFPs,通过快速傅立叶变化和小波包提取技术对原始LFPs进行分析。结果:与手术对照组比较,海洛因诱导CPP组大鼠黑-白箱穿梭潜伏期左右侧θ节律百分比增加,左侧γ3节律百分比增加,出现θ~γ3相位振幅耦合增强。MK-801微量注射Pr L区后,大鼠觅药行为明显减少,左右侧θ节律百分比降低,左侧θ~γ3相位振幅耦合减弱。结论:本研究提示海洛因诱导CPP组大鼠Pr L区θ振荡活动增强,左侧θ~γ3相位振幅耦合增强,可能与大鼠海洛因觅药动机和行为发动密切相关,这种电活动的改变也与Pr L区谷氨酸能神经元及其受体的功能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细胞穿膜肽(cell-penetrating peptides,CPP)在生物医药领域被广泛应用,它为生物分子的胞内递送提供了有效的策略。关注CPP在肿瘤治疗及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并重点介绍其在肿瘤靶向治疗和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及优势。同时,根据CPP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特点,改进CPP存在的不足,扩大其联合用药的可能性,这也成为CPP研究的热点。对CPP及其在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并简述其优化及改进策略,以期促进CPP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组蛋白乙酰化对吗啡成瘾记忆相关分子表达调控机制,文章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 = 6)及基底外侧杏仁核(Basolateral amygdala, BLA)颅内定位手术组(n =28)。在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 CPP)训练阶段,大鼠BLA内给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richostafin A, TSA)并且腹腔注射吗啡溶液(10.0 mg/kg),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10%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或盐水。应用蛋白质印记方法,检测吗啡诱导大鼠CPP建立后BLA内组蛋白H3K14乙酰化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腹腔注射10 mg/kg吗啡能成功建立CPP。吗啡、TSA联合给药组大鼠比单纯吗啡给药组大鼠表现出更强烈的CPP(P<0.0001)。吗啡和TSA都能使BLA内的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和BDNF的表达显著增高(P < 0.0001),同时二者之间具有协同作用。结果表明,大鼠BLA内组蛋白乙酰化水平与吗啡成瘾记忆形成有关,抑制BLA内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 HDACs)的活性可强化吗啡诱导的线索记忆的形成;大鼠BLA内BDNF参与了吗啡诱导的线索记忆的形成并可能受到组蛋白乙酰化的调控。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研究内侧前额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 PFC)边缘前区(prelimbic cortical area,PL)遥测脑电的特征性改变与觅药行为之间的关系。将PL区埋藏脑立体定位电极的大鼠分成手术对照组和吗啡诱导组,后者制作吗啡诱导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模型。利用CPP视频系统结合脑电无线遥测技术,记录两组大鼠在黑-白箱穿梭和白-黑箱穿梭时大鼠PL区实时脑电,采用小波包提取、Welch谱功率算法、归一化幅值和Shannon熵分析技术,对所测原始脑电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与手术对照组比较,吗啡诱导CPP组大鼠黑-白箱穿梭潜伏期,左侧PL区小波提取脑电各频段平均波幅减小,脑电成分在10~50 Hz频段Welch谱功率强度显著增加(P0.01或P0.05),脑电β、γ1、γ2波Shannon熵值升高(P0.01或P0.05),平均信息熵降低(P0.01)。上述结果提示,吗啡诱导CPP组大鼠黑-白箱穿梭时,左侧PL区脑电各频段大幅波减少,脑电10~50 Hz频率Welch谱功率强度增加,β、γ1和γ2波Shannon熵值升高;这些变化可能与大鼠觅药意识的形成和即将发动的觅药行为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CPP32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PP32是一个由277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为32KD的蛋白酶。编码CPP32的基因有α、β两种形式,但两种基因形式编码的蛋白酶在功能上相同。CPP32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在蛋白酶级联切割的凋亡过程中,CPP32处于核心位置,可能起非常重要作用。上游蛋白酶对其进行切割加工,使其活化;活化的CPP32又切割加工下游底物,导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刘学旭  丁运萍 《四川动物》1999,18(4):189-190
脂肪是大鼠日粮中最普通的营养成分之一,除作为必需脂肪酸(EFA)的来源外,在利用日粮脂溶性维生素方面还有作用[1]。据报道大鼠喂以含10%和11%的脂肪日粮能维持极好的繁殖和泌乳[1]。另有报道认为当大鼠日粮脂肪为3%到8%时,繁殖和泌乳差异不大[1]。Swift和Black认为大鼠对30%脂肪日粮比20%脂肪的日粮接受性好。另外不同来源的脂肪其脂肪酸组分差异较大,因而确定日粮最佳脂肪浓度的证据不明确。为此,本文主要探索不同脂肪组分及含量对SD大鼠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 …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构建大鼠龋齿模型来考察特定益生菌组合对于龋齿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5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CF组)、模型组(C组)以及3个预防组[漱口水组(洗必泰,P1组)、F1菌粉组(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HN019, P2组)和F2菌粉组(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HN019+植物乳植杆菌CECT748+植物乳植杆菌CECT7480,P3组)],每组10只,分别使用白假丝酵母和变异链球菌对大鼠牙齿进行侵染,构建大鼠龋齿模型。实验过程中CF组大鼠正常饮食,C组、P1组、P2组及P3组大鼠喂食致龋饲料和5%蔗糖蒸馏水,3个预防组分别使用洗必泰、益生菌组合物F1菌粉和益生菌组合物F2菌粉进行干预;最后检测跟踪各组大鼠口腔菌群、体质量和脏器系数、血常规指标,评估牙釉质体积和龋齿评分。结果 在动物造模成功后,CF组、C组与各预防组之间的体质量增量、主要脏器指数及血液学指标均无显著差异,表明益生菌的摄入对大鼠的健康无影响。大鼠口腔菌群计数结果发现,益生菌定植效果良好且稳定,致病菌的存在并不影响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定植。洗必泰和2种益生菌组合均能显著抑制变异链球菌的定植(F=29.364 8,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补肾法与舒肝法对大鼠吗啡精神依赖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使用盐酸吗啡建立大鼠精神依赖模型(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采用Obersiver 5.0行为学软件分析大鼠的CPP效应,并利用Real time PCR方法测定伏核和前额叶皮质内NR2B亚基的mRNA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白侧累积停留时间极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同时伏核与前额叶皮质中NR2B的mRNA水平也显著升高(P<0.01和P<0.05);与模型组相比,补肾组和舒肝组大鼠在白侧的累积停留时间显著下调(P<0.05),疏肝组NR2B的mRNA也显著下降(P<0.05),而补肾组变化不显著。结论:①补肾法与舒肝法对吗啡引起的精神依赖均有调节作用。②舒肝法的作用机制可能在于通过影响伏核和前额叶皮质中NR2B亚基的mRNA表达进一步调节精神依赖的相关神经通路。③补肾法的作用机制与NR2B亚基的mRNA表达关系不密切,其调节的具体机制尚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1.
CPP32 cDNA的克隆及其表达和活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PP32在细胞编程死亡调控中起重要的作用.利用CPP32专一性引物,用RT-PCR方法从人鼻咽癌CNE细胞中扩增出约830 bp的片段,经序列分析证明与已发表的CPP32序列完全一致.将扩增出的编码人全长CPP32的cDNA片段克隆入pGEX-2T中,转化大肠杆菌DH5α.转化菌经诱导表达出较高含量的GST-CPP32融合蛋白.进一步研究显示,细菌中表达的CPP32蛋白能自我切割,而且能裂解体外翻译的PARP,从而证明其具有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电子克隆的方法获得小麦中的CPP转录因子基因。方法:以水稻的CPP转录因子作为探针,对小麦的EST数据库进行搜索,应用相关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拼接组装和延长。结果:克隆出4个小麦CPP基因,分别命名为TaCPP1、TaCPP2、TaCPP3和TaCPP4,序列长度分别为977bp、3 022bp、1 582bp和1 156bp,开放阅读框为975bp、2 298bp、720bp和750bp。4个CPP类型蛋白质都具有一个或两个CXC域,而且多数还拥有完整的CRC结构域。结论:4个小麦CPP基因与水稻CPP蛋白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实验克隆和研究其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CPP基因家族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成员数目较少的一类转录因子家族,在植物生殖发育和细胞分裂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橡胶树优良品种‘热研7-33-97’为供试材料,通过RT-PCR方法,在橡胶树花器官中克隆到一个CPP基因,命名为Hb CPP1(登录号为MF360959)。序列分析表明,Hb CPP1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 755 bp,编码584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63.676 k Da,等电点(PI)为8.4。序列多重比对结果显示,HbCPP1蛋白具有CPP蛋白的特征基序,含有2个保守的CXC结构域和1个比较保守R结构域。进化树分析表明,Hb CPP1属于A亚族基因,与其近缘物种木薯的Me CPP基因以及麻风树的Jc CPP7基因同源性较高,进化关系较近。氨基酸组分、理化性质以及蛋白结构预测分析显示,Hb CPP1蛋白是一个不具有跨膜结构和信号肽的不稳定亲水蛋白,可能定位于细胞核,其二级结构主要由两个蛋白结合区域和多个无规则的卷曲螺旋组成,其三级结构中CRC结构域构成了该蛋白的核心结构。利用QRT-PCR对Hb CPP1基因在橡胶树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Hb CPP1基因在橡胶树茎尖、花序以及雌花中特异性高调表达。在干旱、盐、高温胁迫以及ABA处理下,Hb CPP1基因的表达量呈显著下调表达;而在低温处理下,Hb CPP1基因的表达量则呈显著上调表达,推测Hb CPP1基因可能参与了橡胶树花器官发育以及对多种非生物学胁迫的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4.
宋月晗  李峰  刘燕  刘晓兰  刘洋  焦莹  赵雪松 《生物磁学》2011,(13):2451-2454
目的:探讨补肾法与舒肝法对大鼠吗啡精神依赖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使用盐酸吗啡建立大鼠精神依赖模型(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采用Obersiver5.0行为学软件分析大鼠的CPP效应,并利用RealtimePCR方法测定伏核和前额叶皮质内NR2B亚基的mRNA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白侧累积停留时间极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同时伏核与前额叶皮质中NR2B的mRNA水平也显著升高(P〈0.01和P〈0.05);与模型组相比,补肾组和舒肝组大鼠在白侧的累积停留时间显著下调(P〈0.05),疏肝组NR2B的mRNA也显著下降(P〈0.05),而补肾组变化不显著。结论:①补肾法与舒肝法对吗啡引起的精神依赖均有调节作用。②舒肝法的作用机制可能在于通过影响伏核和前额叶皮质中NR2B亚基的mRNA表达进一步调节精神依赖的相关神经通路。③补肾法的作用机制与NR2B亚基的mRNA表达关系不密切,其调节的具体机制尚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了开发利用青钱柳多糖(CPP)资源,本文探究了超声波结合复合酶处理提取CPP的工艺条件并对其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获得各因素的最佳范围,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影响CPP得率的关键因素,再采用Box-Behnken设计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最后,采用紫外、红外光谱以及气相色谱对CPP结构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关键因素为酶解pH、复合酶添加量、酶解时间和超声功率。最佳工艺参数为酶解pH值6.11,复合酶添加量4.81%,酶解时间1.685 h,超声功率96.9 W,料液比1∶20,超声时间30min,CPP得率为7.18%。CPP具有多糖典型的羟基和醛基结构,且单糖组成为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1.00∶7.03∶2.06∶2.11∶5.25∶12.06。  相似文献   

16.
利用心得安阻断β-肾上腺素受体(β-受体),从而干扰药物成瘾患者对药物环境线索记忆的某些环节(如再巩固等),进而降低或抑制其对成瘾药物的渴求,已成为未来治疗复吸的潜在途径.但目前,心得安对吗啡相关环境线索记忆的获得及提取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该实验检测了心得安对小鼠吗啡诱导的条件化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环境线索记忆的获得和提取的影响.该研究首次发现在吗啡CPP记忆的获得期,心得安不影响CPP的表达和消退,提示β-受体不参与吗啡诱导CPP学习记忆的获得;而在吗啡CPP记忆的提取期,心得安可延缓CPP的消退,提示β-受体与吗啡诱导CPP学习记忆的提取相关.该结果表明,药物成瘾过程与β-受体相关,为成瘾等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Qi RL  Qu JG  Chen YM  Ma YY  Hu XT 《动物学研究》2011,32(5):528-532
该实验通过采用吗啡诱导的条件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与食物诱导CPP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青春期小鼠和成年小鼠的普通学习记忆和成瘾学习记忆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1)成年小鼠能够建立吗啡诱导CPP,而青春期小鼠不能建立;2)青春期小鼠和成年小鼠都能够建立食物诱导CPP。吗啡诱导CPP的结果提示,青春期小鼠和成年小鼠在成瘾学习记忆上有差异,青春期小鼠的成瘾记忆能力较弱。食物诱导CPP的结果提示,青春期小鼠和成年小鼠在普通学习记忆上没有差异。吗啡诱导CPP和食物诱导CPP的结果比较提示,小鼠的普通学习记忆系统和成瘾学习记忆系统发育进程是不平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诺米芬辛(Nomifensine)对甲基苯丙胺依赖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毒性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甲基苯丙胺组(MA组)和甲基苯丙胺加诺米芬辛组三组。每晚8时分别腹腔注射Nacl10mg/kg、MA 10mg/kg和MA 10mg/kg+Nomifensine 2mg/kg,连续四天。通过观察动物的刻板行为和条件位置偏爱实验(CPP实验),建立甲基苯丙胺依赖大鼠模型。最后一次给药后的24小时处死各组实验动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P法)和荧光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大鼠脑内黑质、纹状体内多巴胺神经元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的变化,对神经纤维进行灰度值分析。结果:1.生理盐水组分别与甲基苯丙胺组、甲基苯丙胺加诺米芬辛组在刻板行为评分和持续时间上比较呈显著性差异;甲基苯丙胺加诺米芬辛组和甲基苯丙胺组在刻板行为评分和持续时间上比较呈显著性差异;甲基苯丙胺加诺米芬辛组和甲基苯丙胺组在CPP实验结果上比较呈显著性差异。2.通过脑内黑质、纹状体内多巴胺神经元细胞计数、神经纤维灰度值和TH含量荧光分光光度计测量,结果显示甲基苯丙胺加诺米芬辛组神经系统损伤轻于阳性对照组。结论:诺米芬辛对甲基苯丙胺中毒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吗啡依赖位置偏爱大鼠穿梭状态下内侧前额皮层(m PFC)脑电特征与觅药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n=10):吗啡PL组、盐水PL组、吗啡IL组、盐水IL组。采用脑立体定位术在各组大鼠m PFC的边缘前区(PL区)或边缘下区(IL区)埋置电极,建立吗啡依赖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大鼠模型,遥测分析各组大鼠建模前后穿梭时m PFC脑电各波百分比的差异。结果:吗啡PL组和IL组大鼠建模后戒断症状明显,在白箱活动时间和路程明显增加。吗啡PL组大鼠建模后与对照组相比,向白箱穿梭时,脑电δ波比例明显减少,β波比例明显增加;向黑箱穿梭时,上述脑波出现相反的改变。吗啡IL组大鼠建模后与对照组比较,向白箱穿梭时,脑电δ波比例明显增加,β波及α波比例明显减少;向黑箱穿梭时,各脑波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吗啡CPP大鼠穿梭状态下m PFC的PL区和IL区脑电改变不同,且向伴药箱穿梭与非伴药箱穿梭发生的脑电变化也不同,提示不同觅药环境线索在m PFC不同脑区产生的脑电改变可能存在不同机制。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重度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肽素(CPP)、氨基末端 A 型利钠肽(NT-proANP)的临床意义及其与预后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与到2022年12月收治的98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应用Killip分级进行分组,Ⅰ级16例,Ⅱ级23例,Ⅲ级例21,Ⅳ级38例,并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五组患者血清RDW、CPP、NT-proANP表达水平,分析RDW、CPP、NT-proANP与重度心力衰竭的相关性。随后将Ⅲ级与Ⅳ级重度心力衰竭的59例患者依照其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n=21)和存活组(n=38),对比两组患者临床一般情况与血清RDW、CPP、NT-proANP表达水平,并分析血清RDW、CPP、NT-proANP对重度心力衰竭的预后预测价值。结果:五组受检者血清RDW、CPP、NT-proANP水平对比差异显著,Ⅳ级组明显高于Ⅲ级、Ⅱ级、Ⅰ级和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RDW、CPP、NT-proANP与重度心力衰竭呈正相关(P<0.05);曲线下面积(AUC)从依次为RDW (0.688)、CPP(0.667)、NT-proANP(0.656)、三者联合(0.671)。RDW诊断灵敏度为67.61 %,特异度为66.85 %,CPP诊断灵敏度为60.03 %,特异度为67.53%,NT-proANP诊断灵敏度为61.24 %,特异度为66.53 %,三者联合诊断灵敏度为74.58 %,特异度为86.32 %;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Killip分级、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RDW、CPP、NT-proANP水平对比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RDW、CPP、NT-proANP为重度心力衰竭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P<0.05)。结论:血清RDW、CPP、NT-proANP与重度心力衰竭具有明显相关性,其对于重度心力衰竭的诊断临界值分别为17.58 %、1772.62 pg/mL、1.12 nmol/mL。同时三者为重度心力衰竭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