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鱼脑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光镜技术观察了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脑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唐鱼脑基本结构与多数硬骨鱼类相一致,包括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及延脑五部分,端脑由嗅囊、嗅叶和大脑构成。脑的组织形态学特点为:嗅叶及嗅囊分化较明显,大脑呈长椭圆状,仍保留鲤科(Cyprinidae)鱼类脑的原始特征;间脑背面具一松果体,腹面中央有一心形漏斗,前端连接呈鸡心形的脑垂体;中脑视叶膨大,与视觉发达相关;小脑发达,与其活跃的生活习性相适应;延脑前部稍稍隆起。此外,对唐鱼脑保持硬骨鱼类较原始的结构特点及其生态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泥鳅脑的形态构造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脑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泥鳅的脑组织基本结构与多数鱼类相一致,其脑轮廓狭长,包括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及延脑五部分,视叶隆起,小脑瓣突入中脑室内,延脑有核团的分化。同时与其生存环境和捕食习性相适应,泥鳅脑具有一些原始的特征,包括:嗅叶及嗅束分化较明显,大脑呈长椭圆状,仍保留鲤科(Cyprinidae)鱼类脑的原始特征;中脑视叶壁偏薄,与视觉不甚发达相关;小脑不发达,与其喜静的生活习性相适应;延脑前部稍稍隆起,面叶发达与其须感知食物的习性相符。  相似文献   

3.
版纳鱼螈脑的解剖学与组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光镜对蚓螈目(Gymnophiona)物种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脑的解剖和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版纳鱼螈脑可分为端脑、间脑、中脑和延脑4个部分,端脑由嗅球、副嗅球和大脑半球构成。嗅球发达,有两对嗅神经;大脑半球呈长椭圆形,为脑的主要部分;间脑腹面向后以漏斗连有扁平勺状的垂体;中脑椭圆形;没有小脑;延髓有较大弯曲。本文同时就上述结构特征与其他两栖动物相比较,探讨了在神经系统演化中版纳鱼螈脑的结构的原始性。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鱼类脑结构及其与生态习性的相关性, 采用HE及Nissl染色法对健康性成熟宽体沙鳅脑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 宽体沙鳅脑由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五部分组成。嗅叶为典型的“鲤型”嗅叶; 大脑视前核呈索状排列, 未见视前核大、小细胞群; 间脑乳头体及副错位核清晰可见, 血管囊及下叶发达; 中脑视盖由5层构成; 小脑发达, 由3层构成; 延脑分化出面叶和发达的迷叶。这表明, 宽体沙鳅视觉稍有退化, 嗅觉、听觉、触觉、味觉及运动中枢发达, 生活中主要依靠嗅觉、听觉、触觉、味觉觅食及逃避敌害。  相似文献   

5.
应用解剖学方法对中华沙鳅(Sinibotia superciliaris)、宽体沙鳅(S. reevesae)、紫薄鳅(Leptobotia taeniops)、小眼薄鳅(L. microphthalrna)脑的形态结构和特征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显示,上述沙鳅亚科4种鱼脑的形态结构与真骨鱼类相似,由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5部分组成。脑各部分结构在属内差异不显著,属间除相对大脑体积和相对小脑体积存在极显著差异外,其他部分均无显著差异。紫薄鳅和小眼薄鳅大脑及小脑体相对体积较大,可能与喜营流水生活,需具有较高运动协调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6.
鲫鱼的脑     
初中动物学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年9月出版)第11画第93图"鱼的脑"为苏联十年制中学动物学中的插图直接引用过来的.苏联课本中所讲述的恐为鲈鱼(学名为Perca fluviatilis)的脑,而不是我们书中所讲述的鲫鱼(学名为Carassius auratus)的脑.因此在教授时,时常发生困难.鲫鱼的脑(见图1图2)可分为嗅叶,嗅柄,大脑,间脑,中脑  相似文献   

7.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首次发现,神经肽Y(NPY)和β-内啡肽(β-Ep)样免疫阳性物质分布在文昌鱼神经系统和哈氏窝。NPY样免疫阳性神经元出现在端脑前部和中部、中脑前部和中部以及后脑,NPY样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在文昌鱼脑的各部分与神经元交错呈网状密集分布。神经管的背面与中部均可观察到NPY样免疫阳性神经元及其阳性性纤维。β-Ep样免疫阳性神经元及其神经纤维定位在中脑前部和中部以及神经管,且分布范围明显小于NPY。文昌鱼哈氏窝也有NPY和β-Ep样免疫阳性物质分布。这些结果表明,NPY和β-Ep可能作为脑内的一种神经递质,像鱼类那样,参与调节文昌鱼哈氏窝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这为文昌鱼脑-哈氏窝复合体的密切关系提供新的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8.
李娜  李华  那杰 《昆虫知识》2008,45(2):327-329
蟋蟀脑由前脑、中脑和后脑三部分组成。前脑由1对蕈形体、中央复合体和视叶构成;每个蕈形体由2个冠、柄及与柄相连的α叶和β叶组成,是信息联络整合部位;中央复合体由中央体和脑桥组成,主要参与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视叶由神经节层、外髓和内髓组成,是视觉系统的中心。中脑由主要组成成分为嗅觉纤维球的嗅叶组成,是嗅觉系统的中心。后脑向后与食道下神经节相连。  相似文献   

9.
中华蜜蜂雄蜂脑部组织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组织化学方法,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雄蜂的脑部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雄蜂的脑由前脑、中脑和后脑三部分构成,前脑视叶两侧具有大而显著的复眼,而其他结构相对较小。蕈形体在脑中所占的比例小于工蜂和蜂王;中心体的比例小于工蜂,与蜂王接近;中脑的嗅叶相对较为发达,这使它们在同蜂王的交配过程中,能够更灵敏地接收来自于蜂王性外激素的刺激。中华蜜蜂雄蜂的嗅叶具有性二态现象,但是与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雄蜂发达的巨大纤维球复合体相比,中华蜜蜂并不明显;除此之外,它们在脑部结构上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首次发现,神经肽Y(NPY)和β-内啡肽(β-Ep)样免疫阳性物质分布在文昌鱼神经系统和哈氏窝。NPY样免疫阳性神经元出现在端脑前部和中部、中脑前部和中部以及后脑,NPY样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在文昌鱼脑的各部分与神经元交错呈网状密集分布。神经管的背面与中部均可观察到NPY样免疫阳性神经元及其阳性纤维。β-Ep样免疫阳性神经元及其神经纤维定位在中脑前部和中部以及神经管,且分布范围明显小于NPY。文昌鱼哈氏窝也有NPY和β-Ep样免疫阳性物质分布。这些结果表明,NPY和β-Ep可能作为脑内的一种神经递质,像鱼类那样,参与调节文昌鱼哈氏窝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这为文昌鱼脑-哈氏窝复合体的密切关系提供新的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11.
用双向神经示踪剂生物素结合的葡聚糖胺和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白腰文鸟发声学习中枢嗅叶X区的神经投射和P物质在发声中枢及相关核团内的分布。结果表明:X区接受发声与听觉整合中枢上纹状体腹侧尾核(HVC)以及中脑AVT的传入投射,由X区发出的神经纤维投射到丘脑外侧核内侧部(DLM)。在HVC、DLM、新纹状体前部巨细胞核和发声控制中枢古纹状极核内有许多的SP-免疫阳性神经细胞,在X区、中脑背内侧核和延髓舌下神经核等有大量的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或终末等。提示P物质可能在发声中枢内起重要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金莹  王生  袁成  刘姝文  张方 《动物学杂志》2019,54(2):196-206
通过免疫组化SABC法,研究在背景噪音刺激、雄性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声音刺激以及雄性大绿臭蛙(O. graminea)声音刺激下ZENK蛋白在雌性凹耳蛙脑部的表达。结果显示,上述三种声音刺激下雌性凹耳蛙的端脑、间脑和小脑区域均未发现ZENK蛋白的阳性细胞。在雄性凹耳蛙声音刺激下,雌性凹耳蛙中脑的视顶盖、脚间核、中脑深部核、被盖、半环隆枕以及延脑的孤束核、中缝核、网状核、网状结构、上橄榄核部位均有阳性细胞分布,在大绿臭蛙声音刺激下,这些部位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本实验中ZENK蛋白阳性细胞表达部位的一部分是位于与两栖类处理听觉信息有关的中脑半环隆枕、被盖以及延脑的上橄榄核,由此可推断,在雌性凹耳蛙ZENK蛋白与听觉信息处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生长抑素在齐口裂腹鱼消化道和脑中的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链霉亲合素一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免疫组化法研究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om)在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脑和消化道中的定位。在消化道中,口咽腔和食道为阴性反应;肠道有Som强阳性细胞,其中前肠密度最高,后肠最低。这些Som阳性细胞多分布于粘膜上皮,形态多样。肠道巨噬细胞呈Som强阳性反应。Som广泛分布于各脑区的神经元或神经纤维中,呈弱或强阳性反应,其中下丘脑下叶乳头体内Som阳性细胞密度最高,背嗅核、侧嗅核、原始纹体、视前核、内嗅沟旁、缰核下区、前丘脑核、前圆核、下丘脑中叶、下丘脑下叶、中脑室侧次之;小脑分子层和延脑VI、V核较少。端极和脑上腺有阳性神经纤维。这说明Som在肠道中的分布与该鱼食性、消化道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Som在下丘脑中的分布特点为鱼类GH调控提供了形态学证据;Som在脑中广泛分布,提示可能作为一种神经递质或调质,发挥更为广泛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4.
用生物素示踪法和P物质 (SP)免疫组化技术研究表明 :黄喉的高级发声中枢 (HVc)接受端脑听区 (L)、新纹状体中部界面核、新纹状体巨细胞核 (MAN)、丘脑葡萄形核、桥脑蓝斑核的传入 ,并有神经纤维投射到古纹状体栎核 (RA)和嗅叶X区 (X) ;HVc壳投射到RA壳并接受L的传入。听觉控制与学习通路与发声中枢之间有许多神经联系 ,提示黄喉发声学习依赖于听觉反馈。在HVc、RA和MAN有SP阳性细胞体 ,在X、中脑背内侧核和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丘脑卵圆核壳区、中脑背外侧核壳区及中脑丘间核有SP阳性纤维和终末。SP广泛分布于发声 -听觉中枢 ,可能参与了它们的活动  相似文献   

15.
用生物素示踪法和P物质(SP)免疫组化技术研究表明:黄喉wu的高级发声中枢(HVc)接受端脑听区(L)、新纹状体中部界面核、新纹状体巨细胞核(MAN)、丘脑葡萄形核、桥脑蓝斑核的传入,并有神经纤维投射到古纹状体栎核(RA)和嗅叶X区(X);HVc壳投射到RA壳并接受L的传入。听觉控制与学习通路与发声中枢之间有许多神经联系,提示黄喉wu发声学习依赖于听觉反馈。在HVc、RA和MAN有SP阳性细胞体,在X、中脑背内侧核和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丘脑卵圆核壳区、中脑背外侧核壳区及中脑丘间核有SP阳性纤维和终末。SP广泛分布于发声-听觉中枢,可能参与了它们的活动。  相似文献   

16.
用生物素示踪法和P物质(SP)免疫组化技术研究表明:黄喉(巫鸟)的高级发声中枢(HVc)接受端脑听区(L)、新纹状体中部界面核、新纹状体巨细胞核(MAN)、丘脑葡萄形核、桥脑蓝斑核的传入,并有神经纤维投射到古纹状体栎核(RA)和嗅叶X区(X);HVc壳投射到RA壳并接受L的传入.听觉控制与学习通路与发声中枢之间有许多神经联系,提示黄喉(巫鸟)发声学习依赖于听觉反馈.在HVc、RA和MAN有SP阳性细胞体,在X、中脑背内侧核和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丘脑卵圆核壳区、中脑背外侧核壳区及中脑丘间核有SP阳性纤维和终末.SP广泛分布于发声-听觉中枢,可能参与了它们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几种脊椎动物消化道黏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P物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的建立。用此方法测定了大白鼠脑不同部位(下丘脑、垂体、嗅球和小脑)中P物质的含量,还测定了大白鼠不同情期垂体中P物质含量的变化,观察到间情期垂体P物质的含量最高,动情前期显著降低,动情期仍维持在低水平。因此认为P物质在垂体水平对LH和FSH的分泌有抑制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兆英  奚耕思 《动物学报》2008,54(3):546-554
通过形态解剖、免疫组织化学、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技术,对中华蜜蜂工蜂嗅叶的胚后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中华蜜蜂工蜂的嗅叶由神经纤维网区和外围的中脑神经细胞体层组成,在幼虫早期,神经纤维网的腹外侧和背外侧区内有几个大型的成神经细胞,呈现出典型的不对称分裂模式;在随后的发育过程中,神经纤维网的体积逐渐增加,神经细胞逐渐分散,细胞层变薄;分裂细胞主要集中在背外侧细胞区;在3龄幼虫期 ,触角嗅觉神经元的传入纤维开始进入嗅叶;在蛹发育的第3天,神经纤维网内的神经纤维球开始出现;(2)嗅叶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发生较少,增殖细胞和凋亡细胞数量的相对比率基本恒定;细胞凋亡的高峰期出现在幼虫末期;蛹发育的第4天左右,凋亡细胞完全消失 ;(3)中华蜜蜂的嗅叶存在雌雄异形现象[动物学报 54(3):546-554,2008].  相似文献   

20.
用光学显微镜对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中脑视叶组织学结构进行了观察。视叶分为背侧的顶盖和腹侧的被盖,两者无明显界限。顶盖处灰质和白质交替排列。由表及里,可分为分子层、外灰质层、浅白质层、中灰质层、中白质层、深灰质层、深白质层和室管膜层。被盖处细胞层次不明显。在视叶的前部有横行的纤维将左右视叶联系起来。左右视叶室与中脑水管以及两视叶间的纵沟在视叶的中、后部相通。同时将北草蜥的中脑与其它低等脊椎动物进行了比较,推测北草蜥在进化上处于较低等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