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ubner)是番茄主要蛀果害虫,在北京1年发生4代。二代为害最重,一般年份平均蛀果损失5%左右,重发生年达10%以上,严重地块40~70%。1984年我们对棉铃虫二代卵峰期开展了测报技术研究,取得了明显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番茄田二代棉铃虫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 2代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是危害番茄最严重的世代 ,95 %左右的卵产在番茄植株顶尖至第 4复叶层的嫩梢、嫩叶、果萼和茎基上 ,6月 2 0日至 7月 5日累计平均每株落卵 32 8粒。在番茄上第 2代棉铃虫的卵量和幼虫量与第 1代蛾量密切相关 ,卵量 (Y1)与第 1代蛾量 (x)关系式为 :Y1=-31 5 9+ 1 7783X ,n =6 ,r=0 85 6 2 ,幼虫量 (Y2 )与第 1代蛾量 (X)关系式为Y2 =31 3+ 0 1 34X ,n =6 ,r=0 86 5 2 。在第 2代棉铃虫产卵初盛期应用Bt菌剂含孢子 1 0 0亿个 mL ,2 0 0倍液喷雾 3次 ,或 1 8%阿维菌素 1 2 1 5g (a .i.) hm2 兑水喷雾 2次 ,防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昼间亚高温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针对日光温室番茄生产中常出现的昼间温度偏高而带来的危害,以昼间适宜温度25℃为对照,在番茄第1花序开花后对其进行昼间30和35℃的温度处理,研究昼间亚高温对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25℃适宜昼温相比,在3d短期35℃昼间亚高温处理下,番茄植株相对生长速率极显著提高,但在7d以上长期35℃昼间亚高温处理下,番茄植株徒长,叶片变薄,并出现早衰现象;同时经35℃亚高温处理,番茄果实前期发育加快,成熟期提前,但果实空洞现象增加,糖酸比下降,平均单果重下降,总产量显著降低,第3花序各处理间差异最明显,第2花序次之.昼间30℃温度处理的结果介于昼间25和35℃处理之间,说明番茄植株长期生长在被认为是其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上限的35℃条件下,也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而且从花芽分化到果实成熟亚高温持续时间越长,番茄果实产量越低,品质越差. 相似文献
4.
依据对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所获得的种群统计参数,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了随机环境条件下的棉铃虫种群发生动态。模拟结果显示,同一输入参数(模拟的1代残虫量),经过确定世代或生活史阶段后,棉铃虫的种群密度既可能为轻发生,也可能种群暴发。环境条件有利时,输入变量(模拟的1代残虫量)影响棉铃虫最大可能的发生程度。当棉铃虫为中等或轻发生时,1代残虫量(模型输入参数)和最终的棉铃虫发生程度(模型输出)没有明显的依赖关系。相同的最终棉铃虫发生程度所对应的模型的输入变量可以有多种水平。模拟结果显示,在环境条件比较有利情况下,棉铃虫只需要1个世代或某一个生活史阶段(如蛹期),种群密度即可达暴发水平。本文的研究结果说明,对棉铃虫中长期发生态势的预测,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室内饲养实验研究了在高CO2浓度(738.8±25.7μL/L)中生长的小麦对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生长发育,繁殖以及营养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1)取食高CO2浓度大气中生长的麦粒的棉铃虫对食料的取食量和粪便排泄量增加,与对照相比,取食量和粪便排泄量分别增加46.3%(P<0.05)和37.8%;(2)大气CO2浓度增加影响了麦粒中的营养成分的含量,其中,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葡萄糖和总糖的含量及碳氮比(C∶N)都显著增加,果糖和粗蛋白的含量都显著降低;(3)大气 CO2浓度升高所导致的麦粒营养成分的变化影响了棉铃虫幼虫的食物利用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棉铃虫幼虫对食物的毛转化率和净转化率分别降低27.2%和25.4%,对食物的相对取食率则显著提高58.8%(P < 00.1)。据此推测,未来高CO2浓度的大气环境会降低春小麦的营养价值,从而影响棉铃虫的生长发育,加重其对小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华北地区耕作制度和生态系统的了解;在充分考虑种群遗传学、生物学和人为操纵因子等三大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预测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抗性适应的模拟模型。在华北地区典型的耕作制度下;如果所有棉田均为Bt棉;则Bt棉的预期寿命为7年;如果只有春播棉为Bt棉(约占棉田总面积的70%);则其寿命为10年。模型的灵敏度分析表明; Bt棉的使用寿命随抗性基因的显性度、初始抗性频率、Bt棉所占比例等因素的增长而迅速缩短。当Bt棉表达的杀虫蛋白量恰好全部杀死敏感基因型(GSGS)个体时;Bt棉的预期寿命最短。由于国外采用的“高剂量/庇护所”抗性治理策略不适用于棉铃虫及华北棉区的耕作制度;我国需要加强对其它抗性治理措施(如转双基因抗虫棉)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棉铃虫与棉花生长发育耦合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棉铃虫取食模型、种群动态模型及棉花生长发育模型为基础,通过对棉田生态系统中一些关键环节的分析,进一步发展出田间棉铃虫的管理系统。这个系统较好地反映出了国内外到目前为止在棉铃虫管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了在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超补偿机制的实现,以及人工去早蕾与2代棉铃虫取食对棉花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本系统可以反映第2、3代棉铃虫不同卵量水平下,及不同人工去早蕾水平下棉花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通过不同卵量水平时各去蕾量对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用药时间的最终产量效果的比较,可以找出最佳的去蕾量以及合理的用药时间。 相似文献
9.
10.
本研究将温度对茄子发育速率影响效应的大小用相对热效应(RTE)来衡量,通过研究Beta函数的性质提出基于幂函数的模型来描述RTE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采用生理发育时间(Physiological Development'Time,PDT)作为定量发育进程的尺度,建立了温室茄子发育模拟模型.利用模型对日光温室2年3茬茄子生长发育期资料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各个发育期(发芽、苗期、开花座果、结果和采收期)的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各生育期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1.0d,1.73d,0.82d,1.41d,2.38d,显著优于以有效积温模拟模型的预测精度(其生育期模拟的RMSE分别为2.38d,7.14d,1.73d,5.07d,8.25d). 相似文献
11.
不同照度对棉铃虫蛾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棉铃虫蛾分别在五个日龄(第二至第六天),各经过五个光照梯度的光照处理,结果表明,10-1~10-3lX照度范围是棉铃虫蛾比较合适的活动范围,计算同时表明,棉铃虫蛾在不同照度下的活动反应量差异显著,尤以在10-3lX照度下的活动反应量为最大,约88%左右。 相似文献
12.
棉铃虫各龄期酯酶同工酶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高分辨率的薄层等电聚焦对棉铃虫各龄期幼虫的酯酶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棉铃虫各龄幼虫都有10种相同的酯酶同工酶,它们的pl集中在pH3.5—5,5范围内。本文还从方法学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37种杀虫剂对粘虫、棉铃虫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粘虫对杀虫剂的活性和棉铃虫是一致的,其直线回归式:Y=164.36+0.646X相关系数(R)为0.953。R值受棉铃虫对拟菊酯抗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棉铃虫持续大暴发引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研究认为,棉铃虫持续暴发与夏、秋高温干旱、棉区种植制度、管理模式关系密切。全球性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与棉铃虫大发生也有关系。多次过量地应用广谱性、复配化学农药对棉田有益生物杀伤力极大,引起棉田种群单一,棉铃虫灭敌减少,为棉铃虫大暴发提供了有利条件。棉铃虫抗药性虽对害虫猖撅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关键原因。防治棉铃虫应坚定不移地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农业防治在新的形势下要有新的内涵。从生态防治着手做好协调防治,提高生物农药的施用力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要进一步加强植保服务体系,端正行业作风,认真做好虫情预测预报,大力宣传棉铃虫综合防治的意义和方法,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15.
棉铃虫多胚跳小蜂是棉铃虫的一种寄生性天敌。该蜂一年1代,以幼虫在土内越复越冬(在棉铃虫幼虫体内),当5月份棉铃虫在麦田产卵时,该峰也同时羽化,并在棉铃虫卵内产卵寄生,当棉铃虫幼虫老熟入土后,该蜂突然行多胚生殖,一个棉铃虫幼虫体内有峰高达800~900头,棉铃虫则很快死亡。本文对该蜂的昼夜活动,田间消长、交配和产卵行为等都作了报道。 相似文献
16.
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对第二代棉铃虫灾变性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对山东省曹县1965~1986年第二代棉铃虫卵发生量构成的离散数列进行数据处理,用微分方程进行拟合,建立了第二代棉铃虫灰色系统GMI,l)长期灾变预测模型:X(’)(t)=989773ie’“‘””(’-)-8997731并应用该模型对1987~1992年进行预测,结果与实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18.
统计分析表明,土壤的多种理化性质与棉铃虫的发生程度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土壤容重、砂粒含量和粘粒含量3个因子,其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0.6521、0.6735和0.3456.这些因子使土壤表现出不同的粘性,决定了土壤的透气性、持水量和板结程度等,从而影响到棉铃虫幼虫人土后蛹的存活率.用上述3个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可将通州市划分为3个棉铃虫发生区,各区域在测报和防治上应进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9.
对粘虫棉铃虫具有速杀活性的新有机磷杀虫剂T-751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T-751(0-甲基-o-苯基-s-正丙基硫代磷酸酯)对粘虫具有高速击倒活性,在所试验的5种杀虫剂中,T-751对粘虫击倒最快。在14·11mg/m2的剂量下,KT50值为5.32分钟,比杀螟松、喹噁磷分别高8倍和1倍。T-751对棉铃虫的击倒活性也是所试验的杀虫剂中最快的。T-751对粘虫具有胃毒和触杀活性,不具有内吸作用。 相似文献
20.
Mahmoud M.M. Soliman M.A. Abdel-Raheem 《Archives Of Phytopathology And Plant Protection》2013,46(14):1764-1776
Impact of some insecticides and their mixtures (Emamectin benzoate, Imidaclopride, Chlorfenapyr, Indoxacarb, Profenofos, Pyridalyl, Methomyl and Teflubenzuron) were evaluated against the tomato borers, Tuta absoluta (Meyrick) and 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 population in tomato crop at Upper Egypt. Results of LC50 values indicated that Emamectin benzoate was the most toxic compound (LC50 0.461%) against T. absoluta, larvae. The carbamate insecticide, Methomyl, followed this descending order, showing almost similar toxicity, while Teflubenzuron and Chlorfenapyr were less effective (LC50 1.054 and 3.165%, respectively). Pyridalyl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insecticide against larval stage of H. armigera. (LC50 0.513%). The corresponding toxicities of the other tested insecticides,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ir LC50 values in descending order were as follow: Methomyl, Emamectin benzoate, Profenofos, Imidaclopride, Teflubenzuron, Indoxacarb and Chlorfenapyr. Their LC50 values were ranged between (0.513 and 0.872%). While, their toxicity indexes were ranged between (92.432 and 58.830%, respectively).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occurred among the treatments. Mean of percent infestation was decreased six weeks after six sprayings, and the per cent reduction in infestation was 79.73, 80.22, 78.41, 80.88, 80.50, 78.30, 79.64 and 78.25% using Emamectin benzoate, Methomyl, Imidaclopride, Pyridalyl, Profenofos, Indoxacarb, Teflubenzuron and Chlorfenapyr, respectively. The efficiency of the tested insecticides wa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sprays from two to six causing reduction in insect borer infestation ranged between 68.02 and 80.88%, respectively. Generally, the tested insecticides and their mixtures achieved a considerable reduction in T. absoluta and H. armigera popul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