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云南省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和褐家鼠R.norvegicus体表寄生蚤的感染情况,为云南省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7月—2013年11月,在云南省34个县市随机选取采样点,笼捕法采集黄胸鼠和褐家鼠,收集并鉴定体表寄生蚤,统计宿主和蚤类物种组成、染蚤率、蚤指数,并根据蚤种组成进行分层聚类。结果采集鼠类842只,其中黄胸鼠714只、褐家鼠128只;共检获体表寄生蚤3227匹,涵盖10个已知蚤种,其中,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和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为优势物种。黄胸鼠和褐家鼠的染蚤率分别为48.88%和53.91%,2种鼠的总体蚤指数为3.83匹/只,其中有16个县市的印鼠客蚤指数>1。聚类分析将所有样点聚成3大支系:A支系印鼠客蚤占优势,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地区;B支系优势种不明显或具有其他蚤种,分布于云南省中部地区;C支系缓慢细蚤占优势,分布于云南省北部地区。结论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是云南省主要蚤种,在接近半数地区印鼠客蚤指数>1,防疫形势非常严峻。云南省黄胸鼠和褐家鼠体表蚤区系组成具有一定的地带性,其中南部地区为印鼠客蚤优势分布区,可视为媒介监测和防控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2.
张洪英  何晋侯 《昆虫知识》1993,30(5):285-285
<正> 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 Schonherr是云南省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较广的蚤种,其自然感染鼠疫菌仅次于印鼠客蚤。在研究其传播媒介地位的同时,本文系统地观察了其生活史,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印鼠客蚤的生态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 Rothschild是公认的世界家鼠鼠疫的首要传播媒介,是预防鼠疫的重要监测对象。因此,对其繁殖孳生,季节消长等有关生态习性问题已有较多研究。我们在防疫工作中也作了一些调查工作,现就几个方面综述供参考。 一、宿主 印鼠客蚤的重要宿主是家栖的鼠属(Rattus)鼠种,在云南主要是黄胸鼠和褐家鼠。除此以外,家栖的小家鼠、臭鼩亦有寄生,但并不常见。至于野栖的大足鼠、斯氏家鼠、齐氏姬鼠、大绒鼠、赤腹松鼠、树鼩、黄鼬等,虽有检获记录,但甚为罕见,可认为是家、野鼠类相互交窜,偶然接触所致。 二、吸血习性 如上所说,印鼠客蚤的重要宿主是家栖鼠类,成蚤特别嗜吸家栖鼠类的血当无疑问。至于对已发现寄生的众多野栖动物的刺吸和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云南人间鼠疫流行区的主要鼠疫传播媒介是印鼠客蚤。其主要宿主为黄胸鼠。应用Iwao方法及其随机偏离度检验 ,对印鼠客蚤在黄胸鼠的不同个体间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根据Iwao方法建立的印鼠客蚤直线回归模型为 :M =α βM =4 0 0 6 4 2 0 153M ,其中的α和 β均明显高于空间分布判定的界线值 0和 1,经随机偏离度检验 ,F =4 5892 ,P <0 0 5。结合α ,β值及随机偏离度检验结果 ,印鼠客蚤在其主要宿主黄胸鼠体表的空间分布型被判定为聚集型分布。印鼠客蚤这种聚集型分布意味着该蚤的个体分布不均匀 ,而是在宿主动物体表形成大小不等的聚集蚤群。印鼠客蚤在黄胸鼠不同个体间的这种不均匀分布提示 :即使接触同一种染疫鼠类动物 ,因鼠体蚤分布极不均匀 ,其传播机会是不均等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若干蚤类幼虫形态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蚤类幼虫的研究开始于Laboulbene(1872)对猫栉首蚤(Ctenocephalides felis)幼虫的描述。王敦清(1956)对国内常见的人蚤(Pulex irritans)、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猫栉首蚤、适存病蚤(Nosopsyllus nicanus)、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印度蝠蚤(Ischnopsyllus indicus)等7种蚤幼的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柳支英(1957)描述了幼稚狭蚤(Stenoponia sidimi)(现核正为上海狭蚤S.shanghaiensis)幼虫形态;虞以新(1957)报道了麻雀脊蚤(即禽角叶蚤欧亚亚种的同物异名)(Ceratophyllus gallinae tribulis)幼虫;孙昌秀(1965)描述了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a-  相似文献   

6.
中国云南部分人间鼠疫流行区蚤类区系调查(英文)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归纳了中国云南 13个人间鼠疫流行区的调查资料 ,对调查疫区的蚤类区系进行了研究。总计捕获12 0 77只小兽 ,隶属啮齿目、食虫目及攀目 3个目中的 9科、2 9属、4 7种。从小兽体表共采获 9369只蚤 ,经分类鉴定 ,隶属 5科、18属、33种。 33种蚤及 4 7种小兽宿主均按其分类阶元详细列于文末。结果表明 ,山区蚤及小兽宿主的种数明显多于坝区。坝区农耕地的优势种相对简单 ,优势种地位突出 ,黄胸鼠及印鼠客蚤分别是最重要的宿主及蚤种 (构成比分别为 83 2 7%和 75 32 % )。山区的优势种相对较复杂 ,优势种的种类较多 ,但其构成比较低 ( 10 96%~ 4 7 95% )。黄胸鼠及绒鼠为山区地带的两种优势宿主 ,缓慢细蚤、端凹栉眼蚤、印鼠客蚤、偏远古蚤及短突栉眼蚤为山区地带的 5种优势蚤种。多数蚤种可寄生两种以上的小兽宿主 ,但其所寄生的主要宿主并不多。结果提示 ,作为疫区主要媒介的印鼠客蚤及其所对应的主要寄生宿主 (黄胸鼠 )在坝区突出的优势种地位 ,似可解释近年疫区的鼠疫病人主要出现在坝区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张迎春  漆一鸣 《昆虫学报》2008,51(5):504-508
【目的】通过研究苯醚威对印鼠客蚤 Xenopsylla cheopis (Rothschild,1903)的早 3 龄幼虫和未吸血新羽化成虫的组织学变化,探讨其灭蚤机理,为鼠疫媒介蚤种的防治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以微量点滴法将苯醚威施药于印鼠客蚤早3龄幼虫和未吸血新羽化成虫,采用组织学、显微摄影及统计学方法观察组织变化。【结果】经苯醚威作用后,印鼠客蚤的早 3 龄幼虫的表皮增厚、卵巢芽生殖细胞萎缩、睾丸芽精原细胞间质减少;未吸血新羽化成虫的睾丸塞消失快、唾液腺细胞破坏严重、中肠上皮细胞萎缩。【结论】(1)苯醚威通过干扰印鼠客蚤幼虫的变态,引起幼虫表皮、生殖芽异常改变,不能发育为成虫而死亡;(2)苯醚威可加速印鼠客蚤新羽化雄性成虫的睾丸塞吸收;(3)苯醚威可破坏印鼠客蚤新羽化成虫的唾液腺细胞,并引起中肠上皮细胞萎缩。  相似文献   

8.
寻慧  漆一鸣 《昆虫学报》2005,48(6):829-832
采用组织化学和显微摄影及定量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了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 (Rothschild)和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 (Schönherr) 在新羽化和吸血后发育过程中脂肪和非特异性酯酶的分布及活性。结果显示,两种新羽化蚤脂肪主要存在脂肪体中,非特异性酯酶则主要存在于唾液腺和神经链中。不等单蚤吸血后中肠脂滴增加,非特异性酯酶活性增强,随消化时间的延长脂滴逐渐减少,但不同消化时间非特异性酯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而缓慢细蚤吸血后中肠未见或偶见少量脂滴,非特异性酯酶活性也有增强,但酶活性低于相同消化时间的不等单蚤。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脂滴增多,非特异性酯酶活性逐渐增强,且不等单蚤酶活性强于缓慢细蚤的。  相似文献   

9.
应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研究方法,对中国云南人间鼠疫流行区11种蚤的宿主特异性及宿主选择进行了研究。宿主特异性用Levins生态位宽度进行测定。宿主选择用夹角余弦生态位重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长形病蚤普洱亚种及印鼠客蚤的生态位宽度最窄、宿主特异性最高,近端远棒蚤二刺亚种及斯氏新蚤滇川亚种的生态位最宽、宿主特异性最低。印鼠客蚤(云南人间鼠疫流行区的主要鼠疫媒介)的优势宿主是黄胸鼠。印鼠客蚤较高的宿主特异性意味着该蚤可能主要在其优势宿主的不同个体间保存或传播鼠疫病原体。短突栉眼蚤及端凹栉眼蚤在宿主选择上较接近,而其它蚤种在宿主选择上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云南居民区鼠类寄生蚤的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方法】根据云南不同经纬度、 海拔等自然环境条件, 于2007年4月-2012年11月, 选取云南17个县(市) 居民区作为样区, 系统开展鼠类体外寄生蚤的调查, 运用群落结构指标对居民区鼠类寄生蚤的群落特征和沿环境梯度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结果显示: 在调查的17个县(市)室内共检获鼠类体外寄生蚤521头, 隶属4科7亚科9属12种。居民区寄生蚤的纬度和垂直分布类似, 低纬度和低海拔范围的种类相对较少, 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是室内寄生蚤的优势种。相对纬度和海拔较高的区域, 居民区寄生蚤种类增多, 但优势种不突出; 在经度水平分布上, 蚤种类于99°~101°E经度带形成一个高峰, 室内寄生的优势种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几乎在所有经度带都可见到分布, 显示了较宽的生态幅。另外, 居民区寄生蚤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水平分布(纬度)和垂直分布呈现为单峰格局, 总体显示随着纬度和海拔的升高, 先升高后降低的分布特征, 而在另一个水平分布(经度), 则呈现由西向东呈递减的趋势。【结论】研究认为, 云南居民区蚤类的空间分布表现为独特的地理区域特征, 气候环境、 森林植被和人类生活生产方式通过影响蚤类栖息生境来影响蚤类的分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四川鼠疫疫源地青海田鼠巢蚤群落结构及其动态,为防止鼠疫传播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于2011年和2012年的5~9月在四川鼠疫疫源地逐月采集青海田鼠巢蚤,对其鉴定并统计分析,对鼠巢的染蚤率、蚤指数、巢蚤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两年共挖取87个有效巢,分离得到3715匹跳蚤,包括8个物种,其中细钩盖蚤和直缘双蚤指名亚种为优势种。巢染蚤率为100%。巢蚤指数、优势蚤种指数的月间差异显著(P0.05)。2011年巢蚤指数、优势蚤种指数均显著大于2012年(P0.05)。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没有显著的年间和月间差异(P0.05);2011年巢蚤群落均匀度指数显著小于2012年(t=-3.796,P0.05);巢蚤群落均匀度指数的月间差异显著(ANOVA:F=2.692,P0.05),其中,2011年9月为调查期间最低值(0.712)。结论四川鼠疫疫源地青海田鼠巢染蚤率高、巢蚤指数大,其中直缘双蚤指名亚种和细钩盖蚤为优势种。2012年巢蚤指数、优势种蚤指数均较2011年显著下降。巢蚤群落均匀度指数和物种数的变化存在显著的年间和月间差异。  相似文献   

12.
长爪沙鼠体蚤和巢蚤数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1996年对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体蚤和巢蚤的数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获体蚤15种,同型客蚤指名亚种Xenopsylla conformis conformls (50.8%) 和秃病蚤蒙冀亚种Nosopsyllus laveiceps kuzenkovi (40.6%)为优势种。获巢蚤15种,秃病蚤蒙冀亚种(74.3%)为优势种;盔状新蚤Neopsylla galea (11.9%)和叶状切唇蚤突高亚种Coptopsyllus lamelliferardua (8.1%)为常见种。年巢蚤指数的均值是年体蚤指数的6.92倍。体蚤指数与巢蚤指数不相关(P>0,05),体染蚤率与巢染蚤率不相关(P>0.05)。不同年份 的体蚤和巢蚤多样性比较稳定。连续两年春季或秋季秃病蚤巢蚤指数大于10只后,可能流行动物鼠疫。  相似文献   

13.
张洪杰 《昆虫知识》1992,29(2):120-122
<正> 随着蚤类生态和防治研究的不断深入,跳蚤的养殖及实验规模愈来愈大,有时为实验用蚤的计数要花费很多时间。我们在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规格化养殖中,根据跳蚤具有体小,表皮坚韧而光滑的特点,试制了一种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云南部分人间鼠疫流行区蚤类区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纳了中国云南13个人间鼠疫流行区的调查资料,对调查疫区的蚤类区系进行了研究。总计捕获12077只小兽,隶此齿目、食虫目及攀目3个目中的9科、29属、47种。从小兽体表共采芪9369只蚤,经分类鉴定,隶属5科、18属、33种。33种蚤及47种小兽突主均按其分类阶元详细列于文末。结果山区蚤及小兽宿主的种数明显多于坝区。坝区农耕地的优势种相对简单,优势种地位突出,黄胸鼠及印鼠客蚤分别是最重要的宿主及蚤  相似文献   

15.
长爪沙鼠寄生蚤指数和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仲来  陈德 《昆虫学报》1999,42(3):284-290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平原1983~1985年长爪沙鼠 Meriones unguiculatus巢蚤、体蚤、洞干蚤指数和6项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① 共获蚤11种, 其中秃病蚤蒙冀亚种Nosopsyllus laeviceps kuzenkovi(67.50%)是优势种, 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22.65%)为次优势种。② 3种蚤指数的均值差异显著(P<0.0001)。③ 体蚤与洞干蚤指数相关显著(P<0.05), 模型为(洞干蚤指数)=0.0049+0.0248(体蚤指数), 巢蚤与体蚤、巢蚤与洞干蚤指数的相关不显著(P>0.25)。④ 沙鼠密度与3种蚤指数的相关均不显著(P>0.10)。⑤ 在巢蚤中,月温度是影响巢秃病蚤唯一的气象因子(P<0.05)。⑥ 分别求出鼠体的秃病蚤和同形客蚤指名亚种Xenopsylla conformis conformis与气象因子的最优回归子集(P<0.003、P<0.05), 洞干的秃病蚤和二齿新蚤与气象因子的最优回归子集(P<0.0007、P<0.01), 月蒸发量是影响秃病蚤的最重要因子。⑦ 春季与冬季、夏季与冬季巢蚤指数差异显著(P<0.05); 春季与冬季、夏季与冬季体蚤指数差异显著(P<0.05); 春季与冬季、夏季与秋季、夏季与冬季洞干蚤指数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摸清褐家鼠种群繁殖特征的变化规律对于其种群数量发生趋势预测及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2016-2022年鼠情系统监测捕获的195只褐家鼠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不同生境、不同年龄种群繁殖特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褐家鼠不同月份之间种群繁殖特征有所不同,平均种群性比为1.07,平均怀孕率为17.82%,平均胎仔数为7.22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55.32%,平均繁殖指数为0.67.褐家鼠在春季、夏季、冬季出现3个繁殖高峰期,不同年龄组之间怀孕率、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是种群的繁殖主体,稻田区和旱作区褐家鼠种群繁殖能力明显高于住宅区,不同生境条件下其种群繁殖力不同.  相似文献   

17.
1980~1982年5—9月于黑龙江省东宁、萝北、爱辉三县山区选择阔叶次生林、山间湿草地、耕地等生境,进行蚤类生态学观察,共捕鼠1328头,检蚤2415只,所得结果如下:一、由三个地区11个鼠种看出:染蚤率和蚤指数最高为耕地的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其次为黑线仓鼠C.barabensi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及阔叶次生林中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大林姬鼠A.speciosus及棕背Clethrionomys rufocanus。二、生境相同,但地区不同,蚤类分布及组成亦不同。如长白山地区东宁县阔叶次生林中,同源栉眼蚤Ctenophthalmus congeneroides为优势种(占37%…  相似文献   

18.
黄鼠体蚤和宿主密度的年间动态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仲来  张耀星 《昆虫学报》1997,40(2):166-170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正镶白旗乌宁巴图苏木1981-1993年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密度和体蚤指数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共检体蚤10种,其中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Citelloilus tesquorum mongoJicus(72.38%)和光亮额蚤Fronto Psylla luculenta(18.03%)分别为优势和次优势蚤种,阿巴盖新蚤Neopsylla abagaitui、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为常见种,余为少见种。宿主密度与蚤指数均呈指数增长,鼠密度与蚤指数的关系是极为显著的(P<0.0001),关系为鼠密度=exp(-0.6206十0.1989t),蚤指数=1.6109+0.8997(鼠密度)。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比例的高低显著地影响体蚤的多样性和均匀性.宿主 密度与染蚤率呈正相关关系(P相似文献   

19.
李仲来  杨岩  陈曙光 《昆虫学报》2001,44(4):507-511
1982~1999年对黑龙江省哈尔滨郊区人为鼠疫疫源地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巢蚤、体蚤、洞干蚤指数和染蚤率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共获蚤9种,其中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Citellophius tesquorum sungaris是优势种(89.39%),其次为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 (10.37%)。3类蚤指数、染蚤率的均值差异均显著(P<0.01)。巢蚤与体蚤指数相关显著(P<0.05)。巢蚤指数∶体蚤指数∶洞干蚤指数≈650∶140∶1; 巢染蚤率∶体染蚤率∶洞干染蚤率≈165∶88∶1。  相似文献   

20.
蚤类在宿主体表的分布及温度和蚤数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立名 《昆虫学报》1989,32(1):68-73
本文研究了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Citellophilus tesquorum sungaris和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在小白鼠体表的分布及环境温度和体表蚤数的关系.结果证明,在各种温度下,鼠背部蚤数均多于腹部.5℃时,鼠前部蚤数多于后部;10—20℃时,前部与后部蚤数相近;25—40℃时,后部蚤数多于前部.鼠后背部蚤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多,前腹部蚤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少;温度越高二者之差越大,说明温度越高蚤越向后背部集中.鼠体蚤数较少时,背部与腹部,前部与后部,蚤数差别明显;鼠体蚤数过多时,各部位蚤数无大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