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京郊耕作改制后,套种玉米面积迅速扩大,约占整个玉米种植面积的80%以上。往往造成二代玉米螟对套种玉米的严重危害。为解决套种玉米的二代螟害,曾进行了心叶末期撒颗粒剂和穗期药剂防治的试验,虽有一定防治效果,但因颗粒剂来源问题和工效低等原因,未能大规模推广。目1974年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以来,也遇到了如何选择适宜蜂种和解决寄主卵的供应等问题。两年来,我  相似文献   

2.
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公社是一个多雨的高寒山区,玉米是主要作物,玉米螟在我地区每年发生一代(个别二代),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很大。使用颗粒剂防治,不但用药成本高,费工多,防治适期短和其他农活错不开,而且效果也不够理想。为了全面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我们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科技局、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以社员群众、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三结合小组为中心,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群众性科学试验活动。1971年取得了放蜂治螟1,100亩试验成功后,1972—74年连续三年在17,500亩玉米地放蜂,有效地压低了玉米螟的为害,防治效果逐年提高,四年平均降低玉米螟遗留虫量76%,百株遗留虫量由放蜂前的214头降低到12头,四年累积的效果达到94.4%,贫下中农说:“赤眼蜂真顶用,过去割地时玉米没  相似文献   

3.
1972年我们在较小的范围内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取得了初步成功的基础上,1973年在批林整风运动推动下,在市、县各级领导支持下,全县19个社镇进行了大面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示范,共用柞蚕茧1,100斤,从5月15日开始育蛾采卵,6月15日以卵繁蜂,到7月下旬共繁蜂两亿多头。于7月16日放蜂防治玉米螟(一年一代),放蜂面积达8,000多亩。据几个公社10个大队的360亩玉米地的调查统计,放蜂后玉米螟卵块寄生率平均为96.1%,卵粒寄生率为87.9%,玉米被害株率减少58.7%,越冬残虫量减少64.1%。取得了明显效果,深受贫下中农欢迎。  相似文献   

4.
玉米螟是我区危害玉米、谷子、高梁等作物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来普遍发生严重,玉米被害株达80—100%,百株幼虫150—200头,多的达400—700头;谷子生育好的地块被害株达20—60%,一般造成减产10—20%左右。螟害是我区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过去施用六六六等化学农药颗粒剂,不仅费工,而且还伤害天敌。为了探索安全、省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提高赤眼蜂放蜂技术和治螟效果,我们于1975年在海林县新合公社斗银大队,设计研究了“重叠放蜂法”、“田间放繁并举放蜂法”,与普通三次放蜂方法的治螟效果比较试验,效果均很理想。这两种新放蜂方法,有三大优点:(1)使赤眼蜂本身适应田间环境,提高生活力;(2)提高螟卵的被寄生率和防治效果;(3)节省劳力,降低成本费用。 一、放蜂方法及蜂卡 加温和放蜂适期 (一)蜂卡加温和放蜂适期指标 在我省东部玉米螟发生一代区,蜂卡加温指标是按照6月底7月初灯下开始见到玉米螟成虫之日起,以及玉米秸堆垛内羽化率达到5%左右时,即开始将  相似文献   

6.
我县是个山区。全县24个公社,248个大队,2,134个生产队。集体耕地85万亩,其中坡耕地占60%以上。主要作物是玉米,每年播种面积40万亩左右,占粮谷面积70%以上。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鼓舞下,全县广大干部和群众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大搞科学种田。为了搞好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保证粮食大上快上,在1973—1974年试验、  相似文献   

7.
根据膜翅目寄生蜂未受精的卵发育为雄性个体,受精卵发育成雌性个体这一性别决定机制,考察了玉米螟赤眼蜂雄蜂生殖力的大小,探讨了雄蜂授精能力与个体大小、年龄及交配次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雄蜂在羽化时或羽化后很短的时间内其精巢就已发育成熟,成虫期不再形成新的精子。雄蜂在羽化后立即可与雌蜂进行交配,在雌蜂过量的情况下,24 h内就可能将体内的精子或精液消耗尽,24 h后的雄蜂虽能与雌蜂继续交尾,但雌蜂所繁育的子代中未见有雌性个体。同一雄蜂能与多头雌蜂进行交尾,授精8~23头雌蜂,平均能繁育出346.15头雌性后代。雄蜂的授精能力与交配次数密切相关,授精量随交配次数增加而逐渐下降。首次交配时,雄蜂能给雌蜂提供较多的精子,约能繁育出58.85头雌性后代,但随着交配次数的增加,雄蜂向雌蜂输送的精子越来越少,10次交配之后,雄蜂所能授精、繁育的子代雌性数将不超过10头。以后足胫节长度表示个体大小时,体型较大的雄性个体进行多次交配的能力强,能繁育更多的雌性后代。  相似文献   

8.
在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为了寻找防治农业害虫的新途径,探索以虫治虫进行生物防治的实际效果,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于1972-1973年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棉铃虫、大豆造桥虫等几种主要害虫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两年来我们在汶上、鱼台、兖州等地共计放蜂面积达850亩,其中防治玉米螟650亩,防治稻纵卷叶螟150亩,防治棉铃虫20亩,防治大豆造桥虫30亩。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效果较好,一般均在70—90%。此法简单易行,经济有效,每亩成本费仅0.13元,深受贫下中农欢迎。但我地区在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大豆造桥虫效果很差,不能压低虫口密度,一般放蜂区卵寄生率仅有20-30%,最高不超过40%。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10余年的大面积试验、示范.肯定了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果.放蜂区卵的校正寄生率达70%左右.效果优于化学防治。从夏玉米田寄生卵块中回收蜂种结果看出,在放蜂期12—15天内,橙毛虫赤眼蜂所占的比率为68.9%.证明释放的与收回的基本上仍是同一蜂种,但放蜂结束后蜂种结构发生了倒置变化。同时探明了松毛虫赤眼蜂的种型、放蜂时间、放蜂置、田间生态环境、玉米螟卵置等诸因素与防治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地区位于长白山麓,是个山区,无霜期很不一致,最长的沿江流域有160天,最短的龙岗山顶只有70多天,一般在130天左右,每年只能栽培一季作物。7、8月份高温多雨。这样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比较适宜栽培玉米,也适宜于玉米螟的繁殖和为害。玉米螟是我区玉米生产的主要虫害,每年发生一个世代,以幼虫在寄主的根茬、茎秆、穗轴里越冬。一般在6月末开始化蛹,7月10日前后开始产卵,此时正是高温多湿季节,对其繁殖为害非常适宜。玉米螟的主要寄主作物玉米、高粱、谷子,占当地播种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这样的作物布局给玉米螟的繁殖、为害也造成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我区是每年都有发生,特别近几年来随着种植密度的加大,施肥量的增多,为害也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1.
一、利用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概况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以广大工农兵为主力军的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正在蓬勃发展。在植保战线上,群众性的育蜂治虫、以菌治虫的生物防治工作,正在深入开展。几年来,无论在防治对象和防治面积方面,都在迅速增加,在生产实践中已取得了明显效果。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是近年来我国稻区的重要害虫之一。在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为进一步开展水稻害虫的防治工作,1970年,广东省组织了水稻害虫生物防治研究的大协作,由广东农林学院、中山大学、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等有关单位派出科技人员,组成工作队,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实行贫下中农、革命干部、科技人员三结合,科研、教学、生产三结合,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以廉江县为基点,密切配合各地区的点,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对水稻害虫的生物防治研  相似文献   

12.
玉米钻心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锺觉民 《昆虫学报》1959,(6):528-539
1.在南京地区玉米钻心虫主要有下列3种即:玉米螟(Pyrausta nubilalis Hubn.)、高粱条螟(Diatraea venosata Walk.)、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各占百分率依次为3.22%,61.98%,34.8%,因此高粱条螟在南京地区为玉米钻心虫主要害虫。 2.玉米螟在南京一年发生3代,各代发蛾高峯如下: 第1化蛾高峯:5月31日—6月12日 第2化蛾高峯:7月24日—7月28日 第3化蛾高峯:8月24日—8月31日 而其中以第3化蛾之高峯最盛。 3.三种玉米钻心虫越冬耐寒力以玉米螟最强,高粱条螟次之,桃蛀螟最弱。 4.根据南京地区玉米遭受3种钻心虫为害,以迟播者严重,故宜适当提前播种。 5.五个玉米品种受害轻重为:小粒红<华农2号<早玉米<金皇后<甜玉米。 6.查得卵寄生蜂一种初步鑑定,为褐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 Westw.?),在南京地区寄生率不高,而在徐州地区寄生率在第3代玉米螟卵中可高达90%以上。 7.药剂喷射以1:300的6%γ可湿性666液剂喷射全株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14.
固定化细胞技术发酵玉米醪生产酒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了固定化酵母(S.cerevisiae 9064)批次发酵玉米醪生产酒精的研究。采用自制“多层分隔式生物反应器”在最适发酵条件下,成熟醪的终酒精浓度达10%(V/V)左右,发酵时间可由传统发酵的72h缩短到22h左右,酒精生产力提高了3倍。在吨级反应器连续运转试验时,固定化增殖酵母细胞活性稳定性可持续半年以上,PVA—凝胶粒的机械强度和弹性等以及醪液中酒精含量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5.
棉田亚洲玉米螟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玉米螟为棉花上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该虫产卵于棉抹中下部主茎叶和果技叶上,但二、三代代次之间产卵部位有明显差抖。幼虫可为害棉株的嫩头、叶柄、蕾、花、铃、茎秆等多个器官,棉花同-器官上各龄幼虫之间的分布、以及同龄幼虫在棉花不同器官之间的分市.均存在显差异。1头幼虫一生破坏棉花器官的单位效二代为3.373个.三代为2.202个。二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田间二代亚洲玉米螟种群趋势指数差异大。三代幼虫越冬场所广泛。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稻飞虱卵寄生蜂—缨小蜂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根据稻飞虱卵寄生蜂——缨小蜂(稻虱缨小蜂.长管稻虱缨小蜂,担稻虱缨小蜂)实验种群的室内饲养资料,分析了温度对3种缨小蜂实验种群的影响.中测定了缨小蜂实验种群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组建了缨小蜂实验种群发育速度模型:分析了温度对缨小蜂成虫寿命.寄生量和产卵天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玉米乳酸饮料发酵过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敏  杨本宏   《微生物学通报》2002,29(2):13-16
以玉米为原料进行乳酸发酵,对制备乳酸饮料的发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作了初步分析探讨。结果显示:经过约39h的发酵,饮料中乳酸值可达2.1g/100mL,另含寡糖、氨基酸等多种营养保健成份,具可观的经济前景。对玉米乳酸饮料的生产工艺条件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滇重楼寄生菌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地下茎中分离和鉴定出两种细菌——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genes),以及三种真菌——黑团孢霉(Periconia sp.)、白色厚顶孢霉(Pachnocybe albida)和重楼索霉(Hormomyces paridiphilus)。对蜡状芽孢杆菌、产碱假单胞菌和重楼索霉进行了液体培养并测定了胞外多糖含量,结果表明重楼索霉可分泌大量胞外多糖,这可能是导致滇重楼地下茎胶质化和多糖含量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