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CD56、CD117的表达水平与来那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的相关性,为预测来那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我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64例,均给予来那度胺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所有患者根据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并且采用门诊、电话、住院等随访方式定期随访。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所有患者入院治疗前一天的CD56、CD117的表达水平,分析CD56、CD117表达与患者病理特征以及来那度胺疗效的相关性。结果:CD56、CD117的表达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轻链分型、M蛋白分型、临床分型显著相关,与性别无关。来那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64例患者中,有效例数53例,总有效率为83%;其有效组患者中,CD56、CD117的阳性率分别为56.6%、35.8%,显著高于无效组患者(18.2%、9.1%)(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D56、CD117均呈现高表达的状态,其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M蛋白类型、轻链重链类型及来那度胺治疗的疗效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骨髓内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其并发血栓事件的风险很高,尤其是MM患者静脉血栓(VTE)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另外,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证明新型的免疫调节药物(IMi Ds)在MM患者中的应用,如沙利度胺及其类似物来那度胺也可导致与治疗相关的静脉血栓发生的增加,特别是与大剂量的地塞米松和(或)蒽环类抗生素为基础的化疗药联合使用时,可进一步加剧静脉血栓的发生。目前,MM患者VTE的发生机制仍不太清楚,可能涉及凝血系统的激活,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异常,血流及血液瘀滞度的改变及与肿瘤细胞相关的炎症因子产生的增多,组织因子(TF)表达增加,内皮细胞损伤等。因此,仍需对在MM患者中VTE的发生机制做更进一步的研究。而本文将主要从多发性骨髓瘤本身及免疫调节药物的应用所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而致静脉血栓形成这一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来那度胺的浓度。方法:色谱柱采用Venusil ASB C18 column (4.6 mm× 250 mm, 5 μm) 购自于博纳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样品采用梯度洗脱,流动相为乙腈和0.05%甲酸溶液,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 254 nm,以沙利度胺为内标。结果:来那度胺血药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1-5 滋g/mL,最低检测限为0.1 μg/mL,三个浓度的QC 样品 (0.2, 1 and 5μg/mL)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78.8± 3.8, 80.1 ± 3.2 and 79.1 ± 7.6 %。结论:此方法准确、简便、灵敏度高,对来那度胺 的血药浓度测定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极具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纳武利尤单抗联合来那度胺对EGFR敏感性突变肺癌细胞PD1/PD-L1信号通路表达及T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常规复苏EGFR敏感性突变细胞株PC9、HCC827,野生型A549、H1299肺癌细胞,分离健康人群外周血的T细胞,建立共培养体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D-L1表达和T淋巴细胞增殖.[结果]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艾迪注射液联合沙利度胺对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APRIL、beta2-m 和TPO水平变化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80 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常规组及试验组。常规组患者采用长春新碱静、盐酸 肾上腺素及醋酸地塞米松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艾迪注射液联合沙利度胺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髓浆细胞数、M 蛋白、血红蛋白、免疫功能、肾功能及血清APRIL、beta2-m 和TPO 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常规组比较,试验组采用患者的免疫功 能及肾功能获得明显改善,肿瘤细胞活性得到显著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比较,试验组患者骨髓浆细胞 数、M蛋白、血肌酐、尿素氮水平降低,血红蛋白及CD4+/CD8+ 比值升高,血清APRIL、beta2-m 和TPO 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沙利度胺可降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肿瘤细胞活性,增强患者免疫力,且副作用小,值得临 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高凝状态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12年11月入住北京军区总医院肿瘤科的19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高凝状态特征进行调查,并分析其与临床相关因素如年龄、性别、病理特征、ECOG评分、中心静脉置管、化疗、放疗、临床分期和合并疾病的关系。结果:195例NSCLC患者中,170例(87%)出现不同程度的凝血指标异常,42例(21.5%)出现PLT升高,78例(40%)出现FIB升高,12例(6.2%)出现TT延长,45例出现(23.1%)PT缩短,60例出现(30.8%)D-D升高,15例出现(7.7%)APTT缩短。NSCLC患者的高凝状态与其年龄、放疗、中心静脉置管均无关(P0.05)。而男性TT值显著高于女性,腺癌NSCLC患者FIB值显著高于鳞癌和其它类型NSCLC患者,ECOG≤2的NSCLC患者PT、FIB的水平显著高于ECOG2者,接受化疗的NSCLC患者APTT、PT水平均显著低于未化疗者,Ⅲ~Ⅳ期NSCLC患者FIB水平显著高于Ⅰ~Ⅱ期NSCLC患者,合并其它疾病的NSCLC患者TT、PT水平均显著低于无合并疾病者(P0.05)。结论:NSCLC患者易发生高凝状态,可能与其性别、病理类型、ECOG评分、化疗、临床分期及合并疾病有关,如何进行抗凝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癌患者异常增高的凝血指标、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与临床分期的关系,分析肾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10年至2012年335例住院的肾癌患者Fib、D-D、BPC水平进行检测并筛查发生VTE的患者。结果:335例肾癌患者中,异常Fib、D-D、BPC的发生率分别为20.6%、9.9%、6.6%,且随着肾癌分期的增加,凝血指标异常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各分期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VTE的发生率为2.2%,Ⅳ期肾癌患者最高为1.2%,且各分期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肿瘤最大径10 cm、临床分期晚、伴有远处转移的肾癌患者血液高凝的发生率分别显著高于年龄60岁、肿瘤最大径10 cm、临床分期早、不伴有远处转移的肾癌患者(P0.05)。结论:年龄≥60岁、肿瘤最大径10 cm、临床分期晚、伴有远处转移可能是肾癌患者发生血液高凝状态和VTE的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急性白血病患者给予沙利度胺配合化疗在抗血管生长方面的临床成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4年1月收治的8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化疗方案,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沙利度胺配合化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VEGF,VEGFR,b FGF及MVD的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EGF、VEGFR、b FGF及MVD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VEGF、VEGFR、b FGF及MV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88.4%,对照组为76.7%,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9.1%,对照组为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配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能调控促血管生长因子水平,提高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设计并合成抗肿瘤药物帕玛度胺的3位N取代的新型类似物。方法:从3-硝基邻苯二甲酸(2)和N-(叔丁氧羰基).L-谷氨酰胺(4)出发,经过六步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3-硝基邻苯二甲酸(2)经脱水制得3-硝基邻苯二甲酸酐(3)。用N-(叔丁氧羰基)-L-谷氨酰胺(4)经闭环、脱保护制得3-氨基-2,6-哌啶二酮三氟乙酸盐(6)。4与6经缩合、钯碳催化氢化制得免疫调节剂Pomalidomide(8),(8)经过酰化得到3-乙酰氨基-N-(2,6-二氧代-3-哌啶基)邻苯二甲酰亚胺(1)。以(4)计总收率约34.9%。结果:得到3-乙酰氨基-N-(2,6-二氧代-3-哌啶基)-邻苯二甲酰亚胺(1),应用于细胞活性测试。结论:改进了帕玛度胺的合成工艺,得到了3位N乙酰化的新型帕玛度胺类似物(1),初步研究显示(1)的生物活性与帕玛度胺接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实验性矽肺形成过程中肺组织局部血管生成的动态变化,以及沙利度胺对矽肺肺纤维化血管生成的干预作用。方法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矽肺组和沙利度胺组气管内注入二氧化硅混旋液复制实验性大鼠矽肺模型,对照组在相同条件下给予生理盐水。第二天起沙利度胺组给予沙利度胺饲料喂养,其余各组在相同条件下给予普通饲料喂养。采用HE染色、羟脯氨酸含量测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观察实验性大鼠矽肺的发病过程,肺组织中p-Akt蛋白和局部血管生成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肺胶原蛋白含量的关系。结果矽肺组第7天新生血管明显增多,第30天较第7天有所减少,到第60天肺组织正常结构基本消失,取代为广泛结节性纤维化,少见血管;沙利度胺组血管生成在第7天轻于矽肺组,但仍高于对照组。免疫组化显示p-Akt蛋白在矽肺组第7天明显达到高峰,第30天时较第7天有所减弱,第60天时明显减弱。沙利度胺组p-Akt蛋白和羟脯氨酸含量均低于矽肺组,但高于对照组。结论矽肺早期血管生成显著,血管生成在矽肺肺纤维化发生早期可能起重要作用;沙利度胺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过度的血管生成,对实验性矽肺具有一定的阻抑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徐毅  胡娟  李霞  胡永胜  许建中 《生物磁学》2013,(30):5949-5952,5987
目的:应用Logistic回归筛选高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特征。方法:对我院150例主动要求下肢深静脉血栓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高龄患者,应用超声检查观察血管管径、管腔内回声及血流动力学等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超声诊断特征,对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诊断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图(ROC),评估模型效果。结果:150例超声检查高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129例,占86.00%。Logistic回归筛选,血管管径、管腔内回声、管壁内壁、血流信号改变4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超声检出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3,灵敏度为90.3%,特异度为93.8%。结论:以高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特征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该病具有较好的预测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防效果及临床效应。方法:将120例经颅部CT或MRI确诊的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不同干预措施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8.33%,观察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DVT的形成,在脑卒中偏瘫患者DVT方面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与临床效应,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20例脊柱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不同干预措施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8.33%,观察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脊柱骨折患者术后DVT的形成,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方法对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6例CVT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与治疗方法。结果:6例临床表现无特殊,4例经MRI+MRV确诊,3例DSA检查确诊,1例介入治疗,4例抗凝治疗,2例保守,无死亡患者。结论: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遇到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的青中年人,应高度怀疑CVT。早期应用抗凝、溶栓等治疗方法,对改善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方法对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6例CVT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与治疗方法。结果:6例临床表现无特殊,4例经MRI+MRV确诊,3例DSA检查确诊,1例介入治疗,4例抗凝治疗,2例保守,无死亡患者。结论: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遇到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的青中年人,应高度怀疑CVT。早期应用抗凝、溶栓等治疗方法,对改善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诊疗价值。方法:用SYSMEXCA2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185例可疑为DVT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水平,比较其D-二聚体水平与健康体检组的差别。结果:60例健康体检者及185例疑似DVT患者中18例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临界值,经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无一例患有DVT;167例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临界值,经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DVT患者150例,D-二聚体检测DV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期值、阴性预期值分别为100%、51.43%、89.82%、100%。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具有快速、经济、无创-可动态监测等优点。可以作为DVT诊断的排除试验,值得在临床检验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诊疗价值。方法:用SYS MEX CA2 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185例可疑为DVT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水平,比较其D-二聚体水平与健康体检组的差别。结果:60例健康体检者及185例疑似DVT患者中18例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临界值,经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无一例患有DVT;167例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临界值,经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DVT患者150例,D-二聚体检测DV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期值、阴性预期值分别为100%、51.43%、89.82%、100%。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具有快速、经济、无创、可动态监测等优点,可以作为DVT诊断的排除试验,值得在临床检验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静脉血栓是一种高复发风险和高致死率的疾病,其形成和复发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基于人类信号网络和基因表达谱数据可针对静脉血栓经华法令抗凝治疗后的复发机制进行研究。方法:结合表达谱数据和人类信号网络,设计差异模块筛选策略,通过功能分析、差异表达分析和已知血栓相关基因及药物靶基因的互作关联研究,获得与静脉血栓复发相关的显著差异模块。结果:最终获得8个与静脉血栓复发密切相关的显著差异模块,评估了华法令治疗静脉血栓的效能,提出了联合用药的3种可能途径。结论:应用本文提出的整合筛选策略,能识别与静脉血栓复发相关的模块,探究静脉血栓复发的分子机制和评估华法令的治疗效能。还提供了潜在的联合用药途径,这对治愈血栓、防治血栓复发及复发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利伐沙班联合血塞通在预防老年髋部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疗效及对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5年10月期间我院下肢骨折行手术治疗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血塞通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联合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炎性指标、流变学指标及DVT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为1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及二聚体(D-D)水平较治疗前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CRP、同型半胱氨酸及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联合血塞通在预防老年髋部术后DVT形成中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术后患者DVT的发生率,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