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化石的发现,是人类对地球历史和生物演化的深入研究的结果,而有的化石,则是科学家们偶然发现的。虫颚(Scolecodonts)化石就是在研究孢子花粉的过程中伴随出现的,虫颚化石出现,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梅萨隆古(Messalongo,1855)首次在意大利第三纪地层中发现以来,相继在苏联欧洲部分波罗的海地区志留系中找到,在北美和欧洲的下古生代地层中则保存了丰富的虫颚化石。我国近年来在古生代地层中同样发现数量可观、形态各异的虫颚化石。虫颚是一种微体化石,人们用肉眼是不易看见的,只有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因此又称微形化石。虫颚又叫虫牙,是环节动物门中海生多毛纲口中成对的角质颚器,是用来嚼吃食物的器官,其形状由众多参差不齐的锯齿板片组成。这种锯齿板片虽然不象哺乳动物王国中各种各样动物的锐利牙齿那样构造复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采白海南和浙江省的弹尾目疣[虫兆]科颚毛[虫兆]属Crossodonthina Yosii,2新种,海南颚毛yao C.hainana sp.nov.和天童颚毛yao C.tiantongshana sp.nov.。海南颚毛[虫兆]头部每侧有眼2个,弹器痕上有6根刚毛,非常容易与本属其它已知种类分开。天童颚毛[虫兆]与上海产的Crossodonthina tridentiens Yue&Yin,1999相似,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新种的上颚有两条长的、羽毛状分支和具5齿的片状突起,且基部齿长而细;下颚的内颚叶端部及近基部各有1齿;新种腹部第5节有3+3个疣状突起,而C.tridentiens有2+2个疣状突起;新种的爪部内侧有2个小齿,1个大齿,C.tridentiens只有1大齿。模式标本保存于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所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3.
西秦岭是开展华南板块志留/泥盆系界线层序研究的一个重要地区.该区普通沟剖面中的志留/泥盆系过渡带包括羊路沟组上部和下普通沟组下部,产丰富的鱼类微体化石,包括花鳞鱼类、棘鱼类、软骨鱼类及盾皮鱼类.这些化石构成两个完全不同的鱼类微体化石组合:羊路沟组合和下普通沟组合.通过与波罗的海等地区鱼类微体化石带的对比,羊路沟和下普通沟组合的地质时代分别为志留纪普里道利世晚期和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早期.西秦岭地区志留/泥盆系过渡带中的鱼类微体化石及其组合序列的研究,为该区志留/泥盆系界线的精确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古鱼类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湖南西部中寒武世早期蠕虫化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所报道的蠕虫材料,部分是1978年湖南省地矿局405队在湘西花垣县渔塘中寒武统高台组底部(属扬子区)采集的;部分是笔者于1983年在湘西慈利县丛木坪中寒武统敖溪组(属过渡区)采集的。蠕虫是一种软体动物,因而在地层中多数是呈虫管、虫迹保存,成为痕迹化石的一种类型,而其驱体,一般很难保存成化石。迄今为止,我国仅在震旦系内发现有蠕虫虫体化石。如湖南沅陵凉水井升天坪震旦系灯影组的中华燐沙蚕(唐天福等,1978)。另外,汪贵翔也报道在安徽的震旦系亦产有蠕虫化石(汪贵翔,1982)。至于寒武系,在国内尚未见有报道。  相似文献   

5.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动物群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贵州中寒武世凯里动物群由10个以上门类化石组成,包括棘皮动物、水母状化石、蠕虫、海绵、软舌螺、三叶虫、腕足类、单板类、菌藻类、疑源类、一些分类不明的化石及遗迹化石。这一动物群形成于浅海陆棚环境,它是继我国已发现的、世界闻名的澄江动物群之后,在我国寒武系发现的另一个布尔吉斯页岩型动物群。  相似文献   

6.
鲎虫从早石炭世延续至今,它的分类特征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被认为是"一个演化呆滞的类群"。笔者在陕西宜君地区马庄剖面发现了延长组长7段底部地层中保存的鲎虫化石,新标本保存了较好的小颚腺凸起结构,其为鲎虫的排泄器官,鉴于前人对哈萨克虫的研究定义,小颚腺可以作为鉴别鲎虫的重要特征。鲎虫的生存特性,结合同层位发现的膜翅类昆虫化石和底栖宏观藻类化石,都证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宜君地区延长组长7段沉积初期水体深度很浅,为淡水环境。长7段是延长组沉积的最大湖泛期,在盆地南部宜君地区湖盆面积的扩张和水体的加深在长7段沉积初期尚未开始。本研究的发现对评估长7段湖泛期水体深度、水域面积和烃源岩分布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宋之琛  黄翡 《古生物学报》2002,41(4):471-477
讨论化石菌类及其孢子的分类系统,即自然分类及人为分类系统,自然分类系统在孢粉学发展初期曾被广泛采用,随着孢粉学的发展,一些化石菌类缺乏明显的自然属性,其分类采用人为分类系统,Elsik依据细胞数目及萌发器特征首次建立了化石菌类的人类分类系统,但该分类系统未被广泛接受,Norris研究了加拿大第三纪菌类化石,但他未将菌类孢子的形态属归入相应的科、目和纲,宋之琛主要根据菌类孢子的萌发器特征,建立了菌类孢子分类系统,并将菌类孢子及其遗留体分为以下类型:无萌发器类型,单孔类型,双孔类型,三孔类型或三岐菌丝类型,子囊果状或多细胞类型及其他,依据宋之琛及Elsik分类系统及隔壁孔的特征,系统整理了已发现的中国第三纪化石菌类孢子,并将其归入相应的分类位置。  相似文献   

8.
鲎虫从早石炭世延续至今,它的分类特征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被认为是"一个演化呆滞的类群"。笔者在陕西宜君地区马庄剖面发现了延长组长7段底部地层中保存的鲎虫化石,新标本保存了较好的小颚腺凸起结构,其为鲎虫的排泄器官,鉴于前人对哈萨克虫的研究定义,小颚腺可以作为鉴别鲎虫的重要特征。鲎虫的生存特性,结合同层位发现的膜翅类昆虫化石和底栖宏观藻类化石,都证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宜君地区延长组长7段沉积初期水体深度很浅,为淡水环境。长7段是延长组沉积的最大湖泛期,在盆地南部宜君地区湖盆面积的扩张和水体的加深在长7段沉积初期尚未开始。本研究的发现对评估长7段湖泛期水体深度、水域面积和烃源岩分布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研 《古生物学报》1983,(5):587-592
秦岭地区的泥盆系颇发育,化石丰富。1964年在东秦岭旬阳龙家河,发现腕足类的Parakarpinskia新属,后来在1978年于西秦岭下吾那东沟再次发现,两个化石点相距有500余公里(插图1)。两处的泥盆系岩性和生物群特征基本相似,都是滨海一浅海相沉积。新属产于西秦岭迭部下吾那东沟剖面(插图2)的11层,为中泥盆统鲁热组(D(1/2)l)的最底部,岩性是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黑色页片状粉砂岩或砂质页岩,底部为一层厚1.2米紫红色含铁钙质砂岩,厚10米,含腕足类Parakarpi-  相似文献   

10.
杨光友  赖从龙 《动物学报》1992,38(3):339-342
1989年3—9月我们进行了雅安软体动物体内蠕虫幼虫期的调查研究工作,现将工作结果简要报告于下: 材料与方法 在雅安市郊10个乡的水稻田、水沟和池塘内以及城郊的灌木丛和草丛中分别采集淡水软体动物和陆生软体动物。在实验室内解剖检查和分离软体动物体内的蠕虫幼虫期,在活体状态下进行详细观察、测量和用描绘器绘图,对照有关参照文献进行蠕虫幼虫期的分类鉴定。并用一些虫种的尾蚴或囊蚴作了实验动物(雏鸡、雏鸭、鲤鱼、小白鼠、豚鼠和兔)感染试验,在实验动物体内检获成  相似文献   

11.
腕足动物与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等十多个动物门类一起构成后生动物(metazoa)中分异度最大的谱系分支——冠轮动物(Lophotrochozoa)。在冠轮动物分支概念提出20周年之际,分子系统学和基因组系统学的大量研究基本证实了腕足动物、帚虫动物和外肛动物组成的触手冠动物(Lophophorata)为单系起源(monophyly),分类上属于原口动物亚界(Protostomia),从而彻底否定了上百年传统动物学教科书上腕足动物属于后口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或原口动物亚界与后口动物亚界之间的过渡类群的传统观点。腕足动物作为寒武纪演化动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寒武纪大爆发期间的主要动物门类代表,因其形态发育和壳体矿化等多项特点以及海量的化石记录,历经数十余年单系、多系和并系起源的争论之后,其单系起源得到了分子生物学、基因组系统学和形态学(包括化石和现生类群)研究越来越多的强力支持。长期以来,寒武纪腕足动物门曾存在帚虫状祖先起源假说、蛤氏虫(Halkieria)起源假说和托莫特壳起源假说。目前,蛤氏虫起源假说遭到了不同国际学者的质疑和否定。澄江化石库(寒武系第三阶)最新发现的化石新种——精美玉玕囊形贝(Yuganotheca elegans),因具有砂质胶结的椎管状身体,具有封闭的腕足动物状的纤毛环取食器官,具有腕足动物状的边缘刚毛、脉管循环系统、U形的消化系统和蠕虫状的肉茎附着结构等,被誉为腕足动物的"始祖鸟化石",成为联系帚虫动物门、腕足动物门和椎管状托莫特壳的化石类群。然而,因该化石缺乏成对的矿化(磷酸钙或碳酸钙)壳体,对现今广泛使用的腕足动物高级分类方案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  相似文献   

12.
口器感器在昆虫取食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蚊蝎蛉成虫口器上感器的种类和形态迄今未见报道。我们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观察了中华蚊蝎蛉Bittacus sinensis Walker成虫口器上的感器。结果显示: 中华蚊蝎蛉口器上共有8种感器, 分别为锥形、毛形、刺形、指形、掌状、钟形、柱状感器及Böhm氏鬃毛, 主要集中于内唇、 下颚须以及下唇须上。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数量最多; 毛形感器主要在下颚轴节、 茎节和下唇的亚颏和前颏有分布; 钟形感器和Böhm氏鬃毛只存在于下唇须和下颚须上。下颚须端节和下唇须端节的感器种类相同, 以锥形感器为主。高度骨化的上颚以及下颚内颚叶与外颚叶上未发现感器分布。简要讨论了口器感器在昆虫分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的层孔虫产自新疆南部西昆仑山北缘阿克陶地区下石炭统库山河组。经研究鉴定,计有Platiferostroma longtangshanense Wang,P.microcystosum sp.nov.,P. multibrachiatum sp.nov.,P.xinjiangense sp.nov.等。共生化石有腕足类、双壳类及四射珊瑚、床板珊瑚。这些层孔虫在新疆境内早石炭世早期地层中尚属首次发现,它增补了该区下石炭统的化石依据,对于国内外同期含层孔虫化石的地层划分和对比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鲻鱼寄生蠕虫种群和群落组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018尾鲻鱼(Mugil cephalus L.)体内获得各类寄生蠕虫9种,共2133个虫体,其中复殖吸虫8种,棘头虫1种。寄生蠕虫总的感染率为24.4%,感染强度1-81,平均感染强度为8.8,平均密度为2.3。鲻长尾吸虫(Elonginus mugilus)和双睾原单脏吸虫(Prohaplanchnus diorchis)的感染率随着宿主体长增加而下降,而楔形单脏吸虫(Haplosplanchnus cuneatus)、长形单脏吸虫(H.elongatus)、浦里单脏吸虫(H.purii)、惠东拟囊腔吸虫(Saccocoelioides huidongensis)、粤东纵睾吸虫(Tandemorchis yuedongensis)、单睾椭宝贵虫(Elliptobursa singlorchis)和圆颚针鱼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tylosuri)的感染率与宿主体长相关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还表明,楔形单脏吸虫、长表单脏吸虫、惠东拟囊腔吸虫和浦里单脏吸虫的感染强度则随着宿主体长增加而增大,其余5种寄生蠕虫的感染强度与宿主体长相关性不显著(P>0.05),鲻鱼寄生蠕虫在不同月的感染率和种群数量差异,除10月与11月及8月与9月不明显外(P>0.05),其余月份之间的差异显著(P<0.01)。根据感染率和种群密度变化分析,优势种为惠东拟囊腔虫;通过模糊聚类分析,将鲻鱼体内寄生蠕虫组分群落分为3个亚群,宿主体长小于70mm的寄生蠕虫亚组分群落的平均种数、优势度、感染指数、多蠕虫组分群落分为3个亚群,宿主体长小于70mm的寄生蠕虫亚组分群落的平均种数、优势度、感染指数、多样性指标、平均密度和感染强度相对较低;体长于70mm的亚组分群落下值则随体长增加而上升,而平均种数减少。  相似文献   

15.
对寄生于大亚湾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体表的鲷无胄虫(Anoplodiscus spari)进行了形态描述, 并扩增了该虫的28S rDNA C1-D2区部分序列, 构建了相关类群的分子系统树, 探讨了无胄虫科的分类地位。结果显示: 所获标本与Ogawa等的描述基本一致, 但交接管基部及末端位置略有不同: 本研究标本的交接管基部始于支持器的下方、末端于支持器三分叉的中支略伸出, 而Ogawa等的标本交接管基部靠近支持器三叉处、末端从三叉处延伸并略弯曲; 无胄虫属(Anoplodiscus)为单系起源, 隶属于指环虫目、四钩虫亚目、无胄虫科(Anoplodiscidae), 无胄虫科是一独立的科, 在分类地位上与四钩虫科(Tetraonchidae)互为姐妹群, 与Udonellidae科和微沟科(Microbothriidae)的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6.
西秦岭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日益加剧,区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系统健康演变趋势关系到区域生态安全。研究探讨2000—2018年西秦岭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时空演变,采用2000—2018年的遥感数据,分析西秦岭的景观格局及其演变;并且在活力-组织力-反弹力(VOR)框架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人类胁迫指标,分析西秦岭的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西秦岭有三种优势景观,包括林地、耕地和草地,2000—2018年景观类型转移主要发生在这三者的互相转换;城镇用地的面积也处于增加的态势且增势较大。西秦岭景观扩张是通过大量小规模零散的斑块扩张实现的。由于秦岭生态保护的加强,西秦岭的景观异质性和破碎化程度在2005年出现转折点,景观类型呈均衡发展趋势。研究区超过60%面积的地区生态景观属于健康状态,且2000—2018年西秦岭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呈增加态势,生态系统的状态逐渐向好发展,但西秦岭的高寒山地以及秦岭与黄土高原复合边缘地带的生态脆弱区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研究成果对西秦岭生态脆弱敏感地带的生态保护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本报告是根据1956至1962年间在华东地区8个城市对马、驴、牛、羊、猪等5种家畜寄生蠕虫所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共获蠕虫77种,其中有吸虫4种、絛虫5种、线虫67种、棘头虫1种。 2.华东地区家畜寄生蠕虫种类以螺咽胃线虫Ascarops strongylina,长尾结节虫Oeso-phagostomum longicaudum,甘肃吸吮线虫Thelazia kansuensis,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蝇胃线虫Habronema muscae,小唇片毛细线虫Trichonema labratum,唇片毛细线虫T.labiatum,冠状毛细线虫T.coronatum,埃及毛细线虫T.aegyptiacum,鼻状环行线虫Cylicocyclus nassatum,普通代氏线虫Delafondia vulgaris,熊氏三齿线虫Triodontophorus hsiungi等12种线虫的感染率为最高。同时也是该地区分布最广的种类。 3.对寄生于黄牛眼内的棒状吸吮线虫Thelazia(Thelaziella)ferulata,sp.nov.新种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新种的主要特征为:体表角质层有明显的横纹。交合刺短而粗,呈短棒状,在交合刺长0.118—0.149毫米,右交合刺长0.108—0.132毫米。肛前乳突10对,肛后乳突2对。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对早白垩世到老第三纪渐新世这段时间的松科化石球果的研究作了系统回顾和总结。松科化石球果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分散、幼稚到系统、成熟的发展过程,现在将松科化石球果分为三个属:Pityostrobus、Pseudoaraucaria 及Pinus。其中Pseudoaraucaria及Pinus为两个自然属,Pseudoaraucaria已经绝灭。Pityostrobus作为一个器官属,包括那些在松科中分类位置不明的球果。对松科化石球果进行细致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演化关系的探讨上:对于Pinus,主要探讨这个属内各个亚属、组、亚组之间的演化关系;对于Pityostrobus和Pseudoaraucaria,通过绝灭类型的分析,探索松科内各个类群(包括绝灭的)的演化关系进而完成进化树是研究的主要方向,现在这方面已有了Pinus中心说及Pseudoaraucaria分支说两个假说。  相似文献   

19.
贵州剑河辣子寨村辣子寨剖面杷榔组的杷榔动物群是近期发现的一个化石丰度较高且较复杂多样的动物群。该产地的化石库含有两个化石富集的层位,即下化石层和上化石层。通过对两个化石富集层的岩石结构、构造、沉积特征、生物类群组成及化石丰度和保存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表明,下化石层与上化石层内化石组合和埋藏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下化石层类群组成多样、化石丰度较高,以掘头虫类三叶虫、三叶形虫Naraoia、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Isoxys、Tuzoia及古蠕虫、海绵等为主,且化石主要保存在事件沉积层内,保存质量较好,为外陆棚沉积环境下大量生物个体发生原位快速沉积埋藏作用形成。而上化石层内化石以具硬壳的三叶虫为主,有较大的埋藏量,少量或碎片状的Naraoia,Isoxys,且这类化石数量少,主要在背景层中保存,可能为静水沉积时,沉积界面积累了大量生物遗体并暴露于基底表面一定时间后,再被沉积物逐渐堆积掩埋而形成,为生物遗壳的原位或近原位埋藏。  相似文献   

20.
从条纹二须鳃Capoeta Semifasciolata(Gunther)的鳃片上,发现两种枝环虫,一种为Dactylogyrus anchoratus Dujardin,1845,另一种为新种,描述于下。 文内量度以毫米为单位。模式标本分存于昆明师范学院及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 条纹枝环虫Dactylogyrus lineatus新种(图1、图2) 小型蠕虫。长0.332—0.464,宽0.086—0.112,咽圆形,直径为0.020—0.028。 后吸器仅见一联结片,边缘小钩长0.014—0.022,第3对钩最长,第7对钩最短。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