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太湖两个钻孔岩芯有机碳同位素(13C/12C)的分析,发现δ13C的垂直分布与太湖地区16000aB.P.以来古气候波动相关。根据δ13C垂直分布曲线可推测,大约在11000—6000aB.P,太湖地区处于温暖湿润期,气温高于现在平均温度。另一方面,根据太湖两岩芯沉积物的δ13C值的对比发现,大约在11000—6000aB.P,西太湖(W1B)岩芯沉积物的δ13C平均值明显高于东太湖(E2B)。据此可认为,在这一期间西太湖很可能有过海水侵入。  相似文献   

2.
太湖全新世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的分布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太湖两个钻孔岩芯有机碳同位素(^13C/^12C)的分析,发现δ^13C的垂直分布与太湖地区16000aB.P.以来古气候波动相关。根据δ^13C垂直分布曲线可推测,大约在11000-6000aB.P.,太湖地区处于温暖湿润期,气温高于现在平均温度,另一方面,根据太湖两岩芯沉积物的δ^13C值的对比发现,大约在11000-6000aB.P.,西太湖(W1B)岩芯沉积物的δ^13C平均值明显高于  相似文献   

3.
王金权 《古生物学报》2001,40(4):533-542
近几十年来,随着稳定性碳同位素和^14C测年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使第四纪研究迅速地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然而,氨基酸应用于第四纪古生态和古气候的研究在国内仍少有人知,在国际期刊上也不多见。近年来,作者开展了长白山孤山屯和太湖全新世沉积物的氨基酸和有机碳同位素分布与古生态,古气候意义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化石氨基酸同样可为第四纪的生态环境和古气候的研究提供信息,并为全球性对比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4.
任建强  李世广 《四川动物》1997,16(4):191-192
我们于雏1991-1995年对关帝山地区的兽类垂直分布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现将所获资料报告如下。1自然概况关帝山地处吕梁山中部,位于东经111°18'-111°38'、北纬37°25'-37°55',总面积78.04万亩。主峰关帝山海拔2830m。该地区的植被垂直分布明显由低到高可划分为:(1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若干浅水湖泊沉积物有机质与富营养化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分析了湖北省月湖、龙阳湖、后官湖、梁子湖、牛山湖、保安湖、鲁湖等7个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总氮与总磷的含量,并考察了其在月湖、龙阳湖沉积物中的垂直分布及月湖、龙阳湖与保安湖表层沉积物的颗粒组成,结果表明:位于城市与城郊的月湖与龙阳湖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较高,且表现出沿岸带较丰富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垂直及水平方向上,有机质与总氮和总磷含量均显著相关,颗粒组成与有机质和总氮含量亦显著相关。有机质富集应是促进城市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太湖沉积物有机碳与氮的来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选取太湖梅梁湾和湖心柱状沉积物,研究了其有机碳同位素(δ13C)和氮同位素(δ15N)、C/N、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含量,并结合210Pb和137Cs沉积物年代测定技术,探究了近百年太湖沉积物有机质和氮的来源。结果表明:太湖梅梁湾湖区在近百年来,其有机质来源总体以自生为主。50年代以前,湖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来自于湖泊自身水生植物的沉积;50年代到70年代,湖泊内部环境发生变化,湖区逐渐出现藻类大量死亡并沉积的现象,有机质主要来自于水生植物和藻类的共同沉积;70年代到80年代沉积物机质藻类贡献进一步增大;90年代后到现在,则以藻类的沉积为主要来源方式。梅梁湾湖区沉积物氮素的来源在50年代以前主要以流域土壤流失和大型水生植物的死亡为主;50年代到70年代,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输入,藻类开始大面积爆发,氮主要来自于外源的输入、大型植物和藻类的死亡沉积;90年代后到现在,外源氮的输入得到有效地控制,藻类对沉积物氮的贡献相对显著。湖心区域沉积物有机质和氮的来源主要来自于湖泊内部水生植物的沉积。70年代前,沉积物有机质和氮的来源主要来自于水生植物的沉积和水土流失作用;70年代至今,虽然湖泊受到人类活动外源物质输入影响逐渐增大,但总体来讲贡献较小,沉积物有机质和氮的来源仍以湖泊自生为主。  相似文献   

7.
采样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鲁湖、梁子湖、后官湖、牛山湖、三角湖、龙阳湖、墨水湖、月湖以及太湖)沉积物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分布及其与微生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湖泊酶的活性明显较高,湖内酶的活性亦有明显的异质性,排污口、水生植物凋落区以及未疏浚点的活性明显较高.在垂直方向上,有机质含量较高的表层显示较高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因此,不同来源的有机质均能诱导酶的产生;过氧化物酶活性随深度变化的趋势不明显,且在疏浚与未疏浚点显示相近水平,这种现象可能源于酶与腐殖质的结合;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正相关,初步揭示了二者在有机质降解与腐质化过程中的偶联;细菌和放线菌(而非真菌)似为酶的主要生产者.并讨论了氧化还原酶在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氨基酸是海洋有机质尤其是有机氮的重要组分,其地球化学行为活跃,在海洋有机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氨基酸的含量、组成和分布等信息可有效指示有机质的降解状态.本研究系统总结了海洋颗粒物/沉积物中氨基酸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及氨基酸对有机质降解程度的指示作用.海洋颗粒物/沉积物氨基酸的主要成分为甘氨酸(Gly)、谷氨酸(Glu)、丙氨酸(Ala)和天冬氨酸(Asp),其含量从近岸到大洋逐渐降低,并随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组.氨基酸的碳、氮归一化产率()越低,表明有机质%AA-C/TOC,%AA-N/TN)以及基于氨基酸成的降解因子(DI的降解程度越高.基于非蛋白质氨基酸以及)D型氨基酸含量与组成的活性因子(RI)和D型氨基酸与L型氨基酸比值(D/L等指标可以根据细菌对氨基酸的转化作用来指示有机质的降解程度,其中RI值越接近于0,D/L值越高,蛋白质与非蛋白质氨基酸的比值的高Asp/β-Ala和Glu/γ-Aba(氨基丁酸)越小,均表明有机质受到微生物降解和转化程度越.颗粒物/沉积物中氨基酸的迁移转化过程主要受到溶解氧、营养盐水平、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以及微生物转化等因素的影响.今后应加强颗粒物和沉积物之间的协同效应以及微生物对氨基酸的影响与具体调控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9.
太湖沉积物微生物生物量及其与碳、氮、磷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太湖沉积物中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以及沉积物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进行测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揭示太湖沉积物微生物对太湖沉积物营养盐的响应及反馈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微生物生物量(MB)在湖体沿岸地区大于湖心区,平均值为184.66 mg·kg-1,MBc在西部沿岸区以及竺山湾和梅梁湾区域较高,平均值为127.57 mg·kg-1;MBN在梅梁湾、贡湖部分区域以及靠近梅梁湾和贡湖的湖心区域和东部沿岸区较高,平均值为19.25 mg·kg-1;MBp在东部沿岸区及其附近的湖心区最高,平均值为19.09 mg·kg-1;沉积物TOC高值区(≥2.30 g· kg-1)主要集中在竺山湾、西部沿岸区、梅梁湾、贡湖地区,平均值为1.59 g·kg-1;沉积物TN高值区(≥0.30g· kg-1)主要集中在贡湖、梅梁湾、竺山湾部分地区以及西部沿岸区,平均值为0.21 g·kg-1;沉积物TP高值区(≥1.20g·kg-1)主要集中在东部沿岸区以及湖心部分区域,平均值为0.55 g·kg-1;太湖沉积物TOC/TN在7~19,平均值为8.97,表明太湖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具有明显的双重来源,其中陆源有机质主要集中在西部沿岸区;太湖沉积物MB与沉积物TOC和TN呈显著正相关,与沉积物TP相关性不显著;沉积物MBc/MBN与沉积物TOC/TN显著相关.太湖沉积物微生物主要受沉积物TOC、TN影响,且沉积物TOC/TN的变化显著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0.
湖泊沉积中碳酸盐、有机质及其同位素的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湖泊沉积在全新世尺度上碳酸盐及其同位素、有机质及其同位素的研究进展.主要讨论了湖泊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δ13Ccarb和δ18Ocarb的环境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协同变化,生物成因碳酸盐及其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等的影响因素及所指示的环境意义,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及其同位素和C/N等的影响因素及所指示的气候信息,同时文中还讨论了碳酸盐含量、有机质及其同位素在古气候重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影响禾谷缢管蚜种群密度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和网络理论探讨了小麦植株体内氨基酸、蔗糖、水分和温度、光照等因子对禾谷缢管蚜种群量及其胚胎数的单个影响和综合作用。结果表明,单个因子对麦蚜的作用符合二次多项式y2=a+b1x+b2x^2或三次多项式y3=a+b1x+b2x^2+b3x^3关系,5个因子的共同作用以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y=a+ΣΣ(bijxi^j)+ΣΣ(bijxi'j'xi^jxi'^j')拟合比较合理。计算结  相似文献   

12.
以来自哈尔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 强毒株(Harbin 毒株,H) 的基因组RNA为模板,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 的方法得到了其A 节段的全长cDNA 片段,分5'端(1 659bp) 和3'端(1 444bp) 上下两段分别克隆到pGEMB○R - T 载体上,测定了其核苷酸顺序,在长为3 101 bp 中含有两个阅读框ORFA1 和ORFA2 ,分别编码1 012 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VP2 - 4 -3) 和145 个氨基酸的VP5,ORFA1 和ORFA2 有部分的重叠。将核苷酸序列及推测出的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IBDV 血清Ⅰ型和Ⅱ型毒株的相应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H 毒株与其它血清Ⅰ型毒株之间,在核苷酸水平上存在25bp - 267bp 的差异;在氨基酸水平上存在17 ~40 个氨基酸的差异。在VP2 - 4 - 3 内比较显示,H 毒株与P2 、Cu- 1 之间氨基酸的差异最小为1 .7% ,H 毒株与UK661 之间氨基酸的差异最大为3 .9 % 。变异主要发生在VP2 的可变区(206 - 350 位氨基酸) ,在H 毒株所特有的12 个氨基酸当中,该区就占5 个,代表1 .76 % 的变异。VP4、VP3 和VP5区各有  相似文献   

13.
南极乔治王岛燕鸥湖晚第四纪硅藻(Ⅰ):Coscinodiscales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南极乔治王岛燕鸥湖A孔岩芯长7.7m,其中发现有丰富的淡水及海相硅藻植物群。本文仅涉及该孔海相地层中的Coscinodiscales硅藻植物群的系统分类及其古环境意义。系统描述14种和2变种(其中1个为新变种),分属7属,5科,另有1种硅鞭藻。该植物群为南大洋中常见的浅海类型,它们对于指示南大洋水体的波动及古气候变化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基于16SrRNA基因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方法,考察东太湖表层沉积物放线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东太湖表层沉积物中放线菌群落结构多样性较高,DGGE指纹图谱样品的平均条带数为21.5±2个,群落结构多样性(如Shannon-Wiener指数)在空间尺度上差异不明显;聚类分析表明放线菌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相邻采样位点群落结构较为相似,这可能与相邻位点沉积物理化性质类似有关.典型对应分析结果表明,东太湖表层沉积物中放线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沉积物pH.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西岸中更新世以来古生态、古气候、古地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渤海湾西岸几个钻孔岩芯中所含微体古生物(有孔虫、介形类),做了生态和古生态分析。根据生态组合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划分了“生态组合相带”;在地层中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称之为“生态组合层序”。结合古地磁测量及C~(14)年代测定,确定了地层年代,进行了世界性对比,并且恢复了本区古气候、古地理。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区全新世大暖期的氨基酸和碳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长白山孤山屯沼泽沉积物的氨基酸、有机碳、有机氮和有机碳同位素(^13C/^12C)垂直分布的研究,揭示了长白山区距今13.5ka以来的气候环境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大约距今13.5-12.5ka,气候严寒,不利于生物的繁衍,生物产量处于较低值;距今12.5-9.5ka,气温处于上升期。但年均温度低于现今温度;距今9.5-4.0ka,可判定为全新世大暖期(Megathermal),气候温暖潮湿,有利于生物的繁衍,生物产量较高。其中大约距今8.6-7.5ka期间、氨基酸、有机碳、有机氮分布均出现较高峰值,而有机碳同位素(δ^13C)则出现较低峰值,可以推测这一时段为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期(Megathermal Maximum),生物极为繁盛,生物产量处于最高值;距今4.0ka以来,气温有下阵趋势,生物产量有所减少,但雨水量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沉积物记录揭示的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稳态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稳态转换作为滨海生态系统的一种灾变现象,其过程伴随着生态系统质量下降和功能退化。深圳湾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深入理解其生态系统演化过程是进行适应性管理的重要前提。2014年于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获得4根岩芯沉积柱,通过分析沉积和生物地球化学指标(包括金属元素、营养盐、粒度和有机质指标),重建半个世纪以来深圳湾环境的历史变迁,揭示其生态系统发生的稳态转变过程。结果表明:稳态转换发生前(1954-1980),福田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无机营养和有机物含量稳定增加,但处于较低水平;稳态转换发生后(1990-2014),深圳湾中污染输入增加,沉积物中重金属和营养盐含量发生明显变化,深圳湾生态系统质量持续下降。通过揭示深圳湾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其稳态转变的发生规律,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修复和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乌梁素海湿地富营养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乌梁素海湿地近20年来富营养化的研究成果。乌梁素海湿地富营养化主要状况表现为:(1)水体氮、磷平均含量已超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要求;空间分布上,总体特征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局部特征则与植物分布有关;时间分布上,总体受河套地区退水和气温变化影响,局部受植物生长影响。(2)沉积物氮、磷显著富集,氮含量在水平方向上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垂直方向上随深度增加而递减,磷含量则无一致规律。(3)藻类时空分布与氮、磷表现出较为一致的规律。近年来,藻类的过量繁殖常导致"黄苔"暴发。(4)水体有机质显著富集,与氮含量空间分布特征一致。(5)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源输入和水生生物,与氮具有显著的同源性且空间分布特征一致;沉积物有机质显著富集,成为重要内源污染源。今后应加强乌梁素海湿地富营养化机理研究,为乌梁素海湿地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黑水鸡繁殖生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1981年至1983年的5—10月,在太原市南郊区(东经112°40'—112°60'、北纬37°10'—37°40'、海拔700—800米)对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的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现报道如下。 (一)迁徙和数量 黑水鸡在本区为夏候鸟,每年5月中旬迁来。迁来时多为单个在香蒲(Typha latifolia)、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丛生的退水渠或沼泽水塘活动,偶见在近水的农田地边觅食。迁离本区时在10月下旬,居留时间为160天左右。 对黑水鸡的数量分布调查见表1: (二)繁殖生态 黑水鸡迁来繁殖地5—7天前开始求偶。配偶后发情交尾,交尾期最早见于5月18日。在水面游荡中或水边地面交尾。交尾活动从营巢期开始至产卵末期结束。 营巢最早见于5月23日。筑巢由雌雄鸟共同承担。巢呈塔形,较简陋,结构疏松。巢材多为香蒲,次有芦苇及三棱草(Scirpus yagara),少有稻草。巢间最近距离15米左右。巢材多在5—15米处衔得。巢通常筑于高大茂密的香蒲丛基部,巢底部沉入水  相似文献   

20.
猪产仔数性状基因效应与有效因数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志武  于汝梁 《遗传学报》1994,21(4):275-280
利用太湖猪(P1)、长白猪(P2)、杂交一代(F1)、杂交二代(F2)、杂交三代(F2)和回交一代(B2)等6个世代产仔数的材料,分析了猪产仔性状的基因效应和基因数,结果表明上位效应不显著,猪产仔数性状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式,受一个有效基因控制。太湖猪产仔数性状基因加性值比长白猪高1.39头,太湖猪高产仔在因对长白猪等位基因呈显性,显性度为0.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