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柿树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形成过程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柿树品种“禅寺丸”(2n=6x=90)的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形成过程。同源染色体配对和分离基本正常,中期Ⅰ构型为45Ⅱ,但出现似多价体(次级配对),观察发现了不减数分裂现象。不减数发生的第1次分裂,第2次分裂时可见2个n=90的子核。未减数子核在四分体期形成二分体,小孢子期形成大型花粉粒。观察结果提示了柿树多倍体由未减数配子受精产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Summary The microsporogenesis of three somatic hybrids of potato, i.e. one tetraploid Solanum tuberosum (+) S. phureja, one tetraploid and one hypertetraploid S. tuberosum (+) desynaptic mutant, has been examin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microsporogenesis of the di(ha) ploid fusion partners. The somatic hybrids had a first meiotic division with uni-, bi-, and multivalents like that of tetraploid potatoes, illustrating introgression and dominance over desynapsis. Abnormal spindle orientations at second meiotic division, sporad types with reduced and unreduced cells and viable pollen occurred at various frequencies. Pollen fertility could not be predicted on the basis of pollen fertility of the fusion partners. Pollen sterility was partially due to abnormal chromosome numbers. Only the tetraploid S. tuberosum (+) desynaptic mutant produced normal amounts of viable seeds.  相似文献   

3.
九种山茶属植物的减数分裂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相似文献   

4.
油茶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是在中国分布较广、栽培面积较大的重要的南方木本油料植物.概述了油茶的生物学特性,及在育种、种植、低产林改造、病虫害、传粉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并提出在油荼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传粉研究的必要性及提高油茶经济效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对海南澄迈等6个主要油茶分布县10个乡镇油茶资源主要形态和经济性状进行调查测定,比较其与高州油茶和普通油茶的差异,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海南油茶种质资源在形态、茶油脂肪酸组成等方面具有多样性,海南油茶树体、花、果实以及叶片均小于高州油茶;海南油茶鲜出子率在19.84%~36.21%之间,干出仁率在49.64%~64.22%之间,种仁含油率为44.56%~52.21%;海南油茶子油的不饱和脂肪酸为87.58%~89.68%,亚麻酸含量低,仅为普通油茶的0~88.7%,而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普通油茶。聚类分析表明海南油茶同高州油茶和普通油茶具有显著区别,除海南博鳌资源外,其他海南油茶被划分为一类。本研究为海南省油茶资源分类以及资源开发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以国审油茶(Camellia oleifera)良种‘华硕’种子为材料,在已构建的转录组和表达谱数据库基础之上,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油茶脂酰辅酶A脱氢酶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命名为Co ACAD(基因登录号KJ910338)。该基因c DNA全长为2702 bp,含有2487 bp的开放读码框,编码828个氨基酸,分子量为92.4113 k D,理论等电点p I为8.47,具有2个比较明显的跨膜区和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位点LVHGDFRIDNLVF,存在5个亚结构域;在Co ACAD基因c DNA全长序列的基础上构建表达载体,其中原核表达载体在宿主细胞BL21(DE3)中成功诱导表达,获得表观分子量约为93 k D的目的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Co ACAD基因在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上调表达,预示着Co ACAD基因可能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参与能量供应过程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油茶子叶体细胞胚形成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油茶子叶块为外植体,在附加2.0mg·L-1 2,4-D和1.0mg·L-1KT的MS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观察诱导产生的体细胞胚性愈伤组织细胞学结构.结果表明:油茶体细胞胚可直接起源于表皮或近表皮的单细胞原胚或者多细胞团.其中,单细胞原胚先分裂形成二细胞原胚,二细胞原胚再进一步分裂后聚集形成多细胞团,最终经过球形胚、梨形胚、心形胚发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细胞胚.  相似文献   

8.
9.
This study aims to present an integrated process that can be used to produce biomedical and biological active components from the fruit shell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Through the Foss method, Aldehyde, acid compounds, acyl and alcohol compounds account for 22.7, 15.93, 0.24 and 61.13% of the extractives which were extracted from Camellia oleifera fruit shell by methanol solvents. Furfural, Pyrazole-4-carboxaldehyde, 1-methyl- and 5-Hydroxymethylfurfural account for 4.74, 1.22 and 58.78% of the extractives which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fruit shell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by ethanol solvents. Aldehyde, acid and amine compounds account for 5.01, 56.18 and 7.20% of the extractives which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fruit shell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by ethyl acetate solvents. The extractives of fresh flesh of bayberry were rich in rare drug, biomedical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0.
茶氨酸是茶树叶片中最丰富的游离氨基酸,具有重要的生理药理功能,但迄今仅在蘑菇、蕈和一些山茶科(属)植物中检测到茶氨酸。茶氨酸因有一种独特的风味特色\"umami鲜爽味\"而被人类营养学广泛研究,并发现合成茶氨酸的植物不仅在植物分类上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于植物资源的有效发掘有巨大经济价值;同时还可以间接去研究茶树中茶氨酸的代谢机理以及茶氨酸合成酶的分离纯化和TS基因的克隆表达。该文运用HPLC、LC-TOF/MS对大别山地区野生幼年与成年油茶根、叶中茶氨酸进行检测,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油茶中茶氨酸合成酶(theanine synthetase,TS)基因进行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幼年的油茶根中检测到茶氨酸,含量为0.08mg·g-1(鲜重),而在幼年的油茶叶片和成年油茶根、叶中均未检测到茶氨酸;在幼年油茶根中克隆出一条长为1 071bp油茶TS基因开放阅读框,其基因序列与茶树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AB117934)基因和TS(DD410896)序列的同源性达到98%,氨基酸序列与茶树中GS(AB117934)和TS(DD410896)的相似性高达99%。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序列编码的TS蛋白具有20个磷酸化位点,不存在信号肽序列与跨膜结构,含有卷曲螺旋结构的亲水性细胞质蛋白。该研究将为油茶新经济价值的发掘,为茶氨酸在油茶中合成代谢途径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茶氨酸在茶树中代谢机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探讨3个油茶品种(‘岑软2号’、‘岑软3号’、‘岑软11号’)种子经不同剂量(1000、2000、3000rad)^60Co-γ辐照后,测量其一年半生幼苗的苗高及地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1000rad辐射剂量对‘岑软3号’的苗高生长起促进作用;1000rad和2000rad辐射剂量对‘岑软2号’的地径生长有促进作用,1000、3000rad辐射剂量对‘岑软11号’的地径生长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不同经营措施对油茶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在广西最大的县级油茶产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对5种不同经营措施的油茶林林下植被进行了调查,并对比分析了5种不同经营措施下群落物种组成、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5种不同经营措施的油茶林下物种组成包括63科123属148种,其中灌木层25科44属51种;草本层42科83属97种;共有种为22种;灌木层中占有比重较大的物种以共有种居多,而草本层优势种差异较大,比例较大的物种有13种。多样性指数方面,利用无性系苗木更新改造措施下的油茶林多样性指数最低(P<0.01,除Pielou指数);在相关性分析中,多样性指数与海拔均呈负相关(P<0.01),Margalef、Shannon-Wiener指数与郁闭度、冠幅呈正相关(P<0.01),Simpson指数与郁闭度呈正相关(P<0.01)。该研究说明,不同经营措施对油茶林下植被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不仅仅与改造与否有关系,更大程度上取决于采取的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3.
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测定了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肉质果、肉质叶基本营养成分,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微量元素含量,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用氨基酸全自动分析仪测定氨基酸的种类,应用模糊识别法和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油茶肉质果、肉质叶蛋白质营养价值进行了全面评价,并与12种常见热带、亚热带水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表明油茶肉质果、肉质叶富含糖、酸、蛋白质、氨基酸、脂肪。其微量元素和维生素C含量高于一些常见水果。油茶肉质果、肉质叶的必需氨基酸(EAA)占氨基酸总量(TAA)的37%和35%,其蛋白营养价值要优于12种水果。因此,油茶肉质果、肉质叶的营养价值优于一些常见水果,是一种值得开发利用的优质水果。  相似文献   

14.
不同品种油茶细根时空分布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赣无1、赣永5、长林4、长林40和赣447 等5个品种的油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根管技术对0~40 cm土壤剖面的油茶细根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观测,并分析了总根尖数(TRT)、平均根长密度(ARLD)、平均直径(ARD)的时空分布动态规律.结果表明: 2016年下半年,各品种的TRT和ARLD变化相对稳定,2017年上半年,各品种的TRT和ARLD变化幅度较大,尤其体现在赣无1与长林40中.赣无1的TRT和ARLD在2017年5月出现峰值,长林4的ARD在2017年3月出现峰值.赣无1的TRT和ARLD 以及长林4的ARD在整个观测期都显著大于其他品种.不同品种油茶细根在土层中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动态变化存在明显差异,赣无1和赣447的细根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中,长林4和长林40的细根以20~40 cm土层居多,空间分布动态变化较其他3个品种稳定;赣永5的空间分布动态变化幅度较大,根量分布各土层无显著差异;长林4的ARD表现为20~40 cm土层>0~20 cm土层,其他品种的ARD在不同土层中无显著差异.赣无1的细根生物量最多,主要分布在上层;长林4的细根直径最粗,主要分布在下层.  相似文献   

15.
传粉昆虫对我国中南地区油茶结实和结籽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园艺  喻勋林  罗毅波 《生态学报》2010,30(16):4427-4436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一种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2007-2008年在我国中南地区湖南省对油茶开展传粉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油茶花期从10月到翌年1月份,单株开花时间一般持续20d左右,单花花期为4-5d。单花花蜜量平均为(145.40±24.89)μL,含糖量为(23.13±1.03)%,并含有17种氨基酸,约占花蜜总量的1.73%。膜翅目蜜蜂总科(Hymenoptera:Apoidea)油茶地蜂(Andrena camellia)和大分舌蜂(Colletes gigas)是油茶的有效传粉昆虫,大分舌蜂的传粉效率较油茶地蜂高;蝇类和蝶类为随机访问者。油茶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和自动自花授粉现象,其结实和结籽依赖传粉者。此外,油茶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交不亲和,自交和异交的繁殖成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人工异花授粉结果显示油茶在资源限制程度较低时,即大年时,花粉限制主要表现在结籽水平,而不是结实水平。根据油茶的传粉综合特征以及油茶在山茶属中的系统位置,目前很难解释油茶类似鸟类传粉综合特征的花蜜特征是如何演化的。  相似文献   

16.
油茶是典型的异花授粉植物,其中虫媒是主要形式,所以利用野生传粉性昆虫来提高油茶授粉效率,解除花粉限制,是解决我国油茶产业\"瓶颈\"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关于油茶传粉昆虫的研究比较匮乏,仅限于传粉昆虫的种类调查和部分野生蜜蜂传粉生物学和营巢生物学特性研究,不能满足油茶产业发展的需要。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结合传粉昆虫研究发展趋势,本文将提出以下几个重要研究内容:油茶访花昆虫种类的调查和鉴定;主要传粉昆虫传粉生物学研究;优势传粉昆虫的筛选;野生传粉蜜蜂与油茶授粉间的关系;利用传粉昆虫与油茶的协同进化进行油茶品种选育。以期为油茶传粉昆虫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油茶优良无性系子叶体细胞胚植株再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油茶优良无性系‘湘林4号’子叶为外植体,采用附加不同种类激素的MS培养基对其进行组织培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子叶形成胚性愈伤组织的最适合培养基为MS+2.0mg.L-12,4-D+1.0mg.L-1KT;经胚状体诱导产生不定芽分化的最适合培养基为MS+2.5mg.L-16-BA+1.5mg.L-1IAA;油茶优良无性系的生根培养基以MS+7.0mg.L-1NAA最适;通过对植株再生过程中各阶段的组培材料进行RAPD鉴定分析表明,DNA水平上未发现变异,说明通过组织培养建立的油茶优良无性系再生植株同原无性系无明显差别,最终获得的组培苗木能够保持原无性系的优良特性,其遗传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8.
油茶芽苗砧嫁接口愈合过程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芽苗砧嫁接口的愈合过程进行组织解剖学研究。观察结果表明:(1)在嫁接后的第4天,嫁接口产生隔离层;在嫁接后的第8天,嫁接口的砧木产生愈伤组织;在嫁接后的第16天,嫁接口的接穗产生愈伤组织;在嫁接后的第22天,嫁接口的砧木与接穗连接;在嫁接后的第29天,嫁接口的形成层分化形成;在嫁接后的第35天,嫁接口的愈伤组织维管束形成,接穗连接成功。(2)油茶芽苗砧嫁接部位愈伤组织形成前,芽苗砧木的解剖结构在短时间内加速发育,逐渐与接穗的组织结构相似。(3)嫁接口的形成层和其它薄壁细胞组织均能产生愈伤组织,但形成层是其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9.
李玲玲  张盛培  李河 《菌物学报》2021,40(8):2102-2113
果生刺盘孢是油茶炭疽病的主要流行致病菌.本文研究果生刺盘孢中液泡分选蛋白CfVps17的生物学功能,为阐明该蛋白调控致病分子机制提供依据.采用over-lap方法构建CfVPS17基因敲除载体片段,使用PEG介导法将敲除载体片段转化至果生刺盘孢原生质体中,通过验证筛选获得突变体菌株△Cfvps17.构建目的 基因CfV...  相似文献   

20.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观察油茶插穗不定根发育的解剖学特征。结果表明:油茶当年生插穗茎内无潜伏根原基, 插条的皮部存在连续排列成环状的厚壁细胞,这些结构特征可能与油茶插条生根时间较长有关。不定根由诱生根原基发育形成, 诱生根源于形成层、韧皮部及愈伤组织等部位,不定根属于诱导根原始体型、混合生根型。只有极少数插条的不定根由愈伤组织长出,不定根的发生与愈伤组织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