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对比观察法,研究黑蜗牛的形态结构、生殖特点、死亡原因,发现黑蜗牛的螺旋贝壳短,只有壳顶和两个螺层,体螺层不能完全容纳软体,螺旋贝壳中碳酸钙含量约为60.3%,易软化。体背上生长着外套膜和外壳膜,外套膜在螺旋贝壳内包裹着内脏囊,外壳膜覆盖在螺旋贝壳的表面,能向不同方向伸展。壳口处的外壳膜上有排泄孔,排泄孔与外套膜上的呼吸孔连通,具有呼吸、排泄粪便和排泄尿液的多种功能。证明黑蜗牛是一种新的软体动物——最原始的蜗牛,也是陆生软体动物贝壳退化成内壳的过渡物种。隶属于琥珀蜗牛科(Zonitidae),夏威夷琥珀蜗牛属(Hawaiia),沂水琥珀蜗牛种(Hawaiia yishuiusculeLi)。  相似文献   

2.
生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活条件,生活条件的变化也必将影响着生物的生长。某些条件昼夜和季节性的周期了变化,能在生物体上留下印迹,人们发现这些印迹与年龄之间有着一定关系。因此,可以根据这些印迹来了解和判定一些生物年龄。鹦鹉螺是一种头足纲的坎体动物。壳大,平旋,外面灰白,有很多橙红或褐色波状横纹,壳内又有被弧形隔板分成的许多小室,动物体居最末一室。其它各小室内均贮有空气,隔板中央有细管贯通各室、各气室所含空气得以调节,螺体即可在海水中沉浮。它们白天潜伏海底,晚上便游上来觅食。研究发现贝壳上  相似文献   

3.
伞形琥珀螺(Succinea daucina),最早由Pfeiffer在1854年报道。本文采用形态解剖学的方法对采自新疆乌鲁木齐南山西白杨沟(43°24.674′N,87°08.620′E,海拔1 785 m)的伞形琥珀螺进行了观察。测量并解剖了贝壳颜色分别为黄棕色和浅黄色的性成熟个体各10只,绘制了内部解剖图,应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两种壳色各3只个体齿舌、颚片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拍摄记录。伞形琥珀螺贝壳为长卵圆形,中等大小,壳高10.06~12.90 mm,壳宽6.28~8.56 mm,壳质薄,有3~3.5个螺层。其齿式为16-21:10-13:1:10-13:16-21,中央齿三锥型,侧齿和边缘齿双锥型。软体乳白色,色素点少。储精囊一个,蛋白腺、前列腺大,阴茎管状,约3/4被阴茎鞘包裹。两种壳色标本的齿舌、颚片及内部解剖特征相同,为同一种,即伞形琥珀螺。  相似文献   

4.
中-晚奥陶世是鹦鹉螺类演化历史上的一个多样性爆发时期,其中喇叭角石科鹦鹉螺是该时期全球广布的重要类群。文中对产自湘西地区多个中-上奥陶统剖面的喇叭角石科鹦鹉螺进行了系统古生物学研究,特别对产自其中3个奥陶纪地层剖面的鹦鹉螺类进行了详细参数测量和形态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分类学研究,共描述了鹦鹉螺类2属6种(含1新种),包括Lituites lii Yü,Lituites ningkiangense Lai,Lituites anhuiense Qi,Lituites evolutus Fang,Chen and Zhang(sp.nov.),Cyclolituites hubeiensis Liu and Xu,Cyclolituites lynnensis(Kjerulf)。为了探讨Lituites的个体发育规律,文中在详细测量、统计了多块保存完整的标本的相关数据之后,采用了个体发育研究中的纵向分析方法,对Lituites的壳体扩大率和旋卷壳体部分的松紧程度进行了线性拟合分析,结果表明Lituites的发育阶段可以分为幼年期、快速生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幼年期主要对应旋卷壳体阶段,发育速度较缓慢;快速生长期为直壳阶段,生长速度较快;成熟期对应近住室部分的最后1—2个气室,具有隔壁变厚、气室变密等特征,指示个体完全成熟。  相似文献   

5.
张允白 《古生物学报》1998,37(4):496-502
利用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假直角石类Eridites undulatum的体管沉积及气室沉积微细构造特征,体管沉积内部有机质层及矿物晶体层形态及厚度较稳定。气室沉积中有机质层及矿物晶体层形态及厚度变化大,晶体层内部具有柱状晶体。基于内部微细构造特征,推测体管沉积由软体上皮细胞直接分泌而成,气室沉积由体液渗透连接环在气室内表面上形成矿化基质后通过有机质层及矿物晶体层不断加积而成。另外,通过  相似文献   

6.
利用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假直角石类Eriditesundulatum的体管沉积及气室沉积微细构造特征,体管沉积内部有机质层及矿物晶体层形态及厚度较稳定。气室沉积中有机质层及矿物晶体层形态及厚度变化大,晶体层内部具有柱状晶体。基于内部微细构造特征,推测体管沉积由软体上皮细胞直接分泌而成,气室沉积由体液渗透连接环在气室内表面上形成矿化基质后通过有机质层及矿物晶体层不断加积而成。另外,通过与石炭纪其它假直角石类内部沉积微细构造特征的比较,认为假直角石类内部沉积的微细构造特征不具有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河鲈锚首吸虫体壁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谦  聂品 《水生生物学报》2003,27(3):221-226
寄生鳜鳃部的河鲈锚首吸虫的体壁由表皮合胞体、基板、环肌、纵肌和表皮细胞核周体所组成。合胞体顶部质膜起伏形成表皮的嵴纹,基部质膜折叠形成指状突起伸入到合胞体中。合胞体表面覆盖着一层糖萼。河鲈锚首吸虫的表皮中含有四类分泌体,即电子致密的分泌颗粒、中等电子致密的分泌颗粒、有膜包围的电子稀疏的分泌体和多囊体.可见分泌体和合胞体基质通过胞吐作用排到体外,未见吞饮小泡,推测表皮的主要功能在于分泌和渗透压调节而非营养吸收。在外侧头瓣的乳突状结构所在处,合胞层较薄,基板平滑,在实质组织中的一腔体样结构中可见囊状体、电子致密度各异的颗粒体、泡状体和电子致密的基质团,神经突起分布于腔体周围,这类乳突可能代表一类新的非纤毛感受器类型。  相似文献   

8.
小盐芥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发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论文研究了小盐芥(Thellungiella halophila)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发育过程及该阶段与花蕾、花、果实外部形态的相关性。结果如下:小盐芥雌蕊由2心皮组成,侧膜胎座,每室胚珠多数,弯生,双珠被,薄珠心。孢原细胞位于珠心表皮之下,直接起大孢子母细胞的功能。大孢子四分体线形排列,合点端大孢子为功能大孢子,胚囊发育为蓼型。  相似文献   

9.
本论文研究了小盐芥(Thellungiella halophila)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发育过程及该阶段与花蕾、花、果实外部形态的相关性。结果如下: 小盐芥雌蕊由2心皮组成, 侧膜胎座, 每室胚珠多数, 弯生, 双珠被, 薄珠心。孢原细胞位于珠心表皮之下, 直接起大孢子母细胞的功能。大孢子四分体线形排列, 合点端大孢子为功能大孢子, 胚囊发育为蓼型。  相似文献   

10.
光肋螺蛳(Margarya mansugi)是仅分布于云南省的特有螺类。受过度捕捞、栖息环境破坏等人为因素影响,光肋螺蛳自然种群急剧萎缩,目前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由于光肋螺蛳的研究资料匮乏,其生物学特征尚未被完全掌握,制约了光肋螺蛳保护对策的制定。为此,通过室内人工驯养观察,记述了光肋螺蛳的形态、活动习性、食性、生长和繁殖等主要生物学特征。光肋螺蛳壳质厚且坚硬,呈长圆锥形,褐色,角质厣,螺壳一般有5~6个螺层,体螺层有4条环肋,雌螺体型一般比同龄雄螺大;喜栖息在水体底层,夜晚活动频率明显高于白天;主要以藻类为食,成螺经驯化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仔螺、幼螺和成螺的生长速度顺次降低;性成熟时间需要两年以上,卵胎生,终年生产,一般在白天交配,交配时间7~10 h,分批产仔,每次产仔1~2只,观察到的一只雌螺分9批产仔,共产仔螺14只。从受精到仔螺产出需85 d以上。本研究可为光肋螺蛳基础生物学研究积累资料,同时也可为高原湖泊特有螺类的人工驯养繁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早寒武世马哈螺类的骨骼化特征、分类和演化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哈螺类(maikhanellids)是已知最古老的单板类,以往缺乏系统研究,并在分类上争议较大,文中以滇东早寒武世梅树村阶微小骨骼化石的丰富材料为依据,详细阐述该类群的形态特征和超微结构,探讨其亲缘关系和演化趋势,研究表明,马哈螺类由6个属组成,包括Maikhanella,Ramenta,Ramentoides gen.nov.,Mediata gen.nov.,Yunnanopleure和Purella。各属之间壳形变化较大,但裸露的壳顶和普遍发育的鳞片状或条状突起表明它们在明显的亲缘关系,并显示两个演化方向,即Maikhanella Ramentoides gen.nov.Ramenta和Maikhanella Mediata gen.nov.Yunanopleura-Purella。马哈螺类分布于梅树村期早,中期,Maikhanella是最原始的马哈螺,最先出现在梅树村阶小歪头山段,也是中谊村段下磷矿层唯一的马哈螺,而在该段上磷矿层马哈螺类发生了明显的属种分异,在大少段所有的马哈螺类突然消失,马哈螺类的壳体曾被描述为:骨针状的外骨骼”,“骨片状外骼”和“包裹在中间基质中的骨针”,但当前研究表明,以Maikhanella pristinis和Ramenta cambrina为代表的马哈螺类的内壳层具有早期单板类中较常见的水平交错纤状结构,指示了马哈螺类具有致密成层的壳壁,文中新建2亚科,2属和5种,即Maikhanellinae subfamily nov.,Purellinae subfamily nov.,Maikhanella Perelegans sp.nov.,Ramenta superata sp.nov.,Ramentoides latispinus gen.et sp.nov.,Mediata kunyangensis gen.et sp.nov.,Yunnanopleura longidens sp.nov。  相似文献   

12.
鹅毛竹大小孢子及雌雄配子体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石蜡切片,对鹅毛竹的花芽分化、大、小孢子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发现:鹅毛竹花药具4个药室,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绒毡层4层结构组成,花药壁发育为单子叶型,绒毡层为腺质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中的胞质分裂为连续型,产生左右对称型小孢子.鹅毛竹成熟花粉大多2细胞型,都具1个萌发孔.鹅毛竹子房为单子房,子房1室,侧膜胎座,一个倒生胚珠,双珠被,薄珠心.大孢子母细胞由一个雌性孢原细胞直接发育而成,大孢子四分体呈线型,合点端一个大孢子分化为功能大孢子,由功能大孢子经过3次有丝分裂形成8核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位于核点端的3个细胞核进行多次分裂形成多个反足细胞.至此,成熟胚囊形成.并就鹅毛竹不结实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侏罗纪菊石形态──特提斯喜马拉雅海的深度标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侏罗纪菊石类化石的形态特征是其生存环境水深的良好标志,而通过对菊石壳体结构(体管和隔壁沟)强度的裂限水深(implosiondepthlimit)计算可获得半定量的水深数据。对西藏南部的聂拉木-古错地区的中保罗世阿连期至晚侏罗世提唐期沉积环境的分析,共识别出13个自水下20m到水下550m的陆棚至陆坡的不同水深环境。中侏罗世阿连-早巴柔期时,该区内的海水深度表明基本限于浅水碎屑-碳酸岩台地型的内陆棚环境,从晚巴柔至早提唐期间,沉积环境颇不稳定,互相转换于外陆棚和陆坡之间,尤以位于陆棚和陆坡转折端、水深150—300m的中等水深环境延续较长时间。相对下降较快的地块出现浊积底栖相沉积。而在晚提唐期则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外陆坡沉积环境。整个侏罗纪期间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海最大水深大概不会超过550m。菊石类所提供的年代格架及古生态研究所得到的水深数据,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本区中、上侏罗统所以有巨大的沉积厚度和复杂的沉积相组合,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特提斯被动大陆边缘发育的同沉积断裂为特征的张性犁式断层系和地垒-地堑地质构造的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14.
贻贝棘尾虫口器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半薄连续切片和超薄切片对贻尾虫口器的显微及亚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澄清了口侧膜和口内膜的立体位置,它们均为纤毛膜,口侧膜发自内唇的边缘,由两排纤毛构成,口内膜发自口围右壁,紧贴口围顶壁向左伸展,由单排纤毛组成,在口内膜的腹侧发现一非纤毛厚膜,暂定名为吞噬辅助膜,它由两层质膜夹一纵行微管束层构成,至口围后部口围带内收之处,此膜再向腹侧延伸出第二个膜,共同构成括号状,至胞口处此膜与口内和口侧膜互相包卷而成一包卷体,共同进入胸咽,经分析认为此膜及其与两纤毛膜形成的包者体,对棘尾虫摄取的大固体食物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黑边假龙胆的胚胎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系统报道黑边假龙胆(Gentianellaazurea(Bunge)Holub)的胚胎发育过程,用以讨论假龙胆属长期存在争议的分类和系统发育问题,黑边假龙胆花药4室;药壁发育属双子叶型,绒毡层单型起源,细胞单核,属腺质绒毡层,花药壁表皮层宿存,药室内壁减缩。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的排列为四面体型,成熟花粉3-细胞型。子房为2心皮,1室,减缩的侧膜胎座,胚珠4列,薄珠心,单珠被,横生胚  相似文献   

16.
在详细的地层剖面和化石标本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 ,初步分析了贵州中寒武世凯里化石库的埋藏环境、化石保存状态和保存方式、以及矿物成分。认为凯里化石库形成于较深水的陆棚环境 ,海底位于风暴浪基面之下。由于有频率较高的间歇性沉积事件的侵入 ,沉积速率高 ,海底附近的生物群落的发展经常被沉积事件所中断 ,因此 ,化石库内很少有群落较长时间演替而形成的多类别生物尸体堆积的硬底层。正常堆积的化石层通常由一些发育时间较短的群落演替序列构成。一些能量较强的沉积事件对一些逃跑能力差的生物或原位快速掩埋 (如始海百合类、水母状动物等 ) ,或被卷入沉积物流体内后被快速埋藏 (如浮游型的三叶虫、水母状动物等 ) ,为凯里化石库中特异化石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沉积事件普遍较弱是凯里化石库内特异化石种类单调的最重要原因。底内生物的缺乏、极细颗粒的粘土沉积物对封闭在泥内的生物的完整保存起到了保护作用。早期成岩矿物 (黄铁矿 )对阻止软体腐烂和复制软体组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线叶龙胆的胚胎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次报道了龙胆属华丽组的胚胎发育过程,其代表种线叶龙胆花药四室;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绒毡层两型起源,细胞具双核和多核,绒毡层细胞1 ̄3次分裂形成“横格”和“类胎座”,原位退化,属非典型的腺质型;中层细胞两层;药室内壁纤维状加厚。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的排列主要为四面体形;成熟花粉为3-细胞型。子房为2心皮,1室,超侧膜胎座。胚珠10 ̄15列,腹维管束彼此靠近,并在中下部融合。薄珠心,  相似文献   

18.
张娜  赵桦  李永玲 《西北植物学报》2013,33(8):1589-1594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百合科植物黄花油点草[Tricyrtis maculata(D.Don)Machride]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黄花油点草花药具有4个药室,花药壁的发育方式为单子叶型,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及绒毡层组成;绒毡层发育类型为分泌型,到四分体花药阶段绒毡层细胞开始解体退化,花药成熟时完全消失。(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为连续型,依次形成二分体、四分体;四分体有四面体形和对称形两种类型;成熟花粉为2-细胞花粉。(3)子房3室,胚珠多数,每室2列,倒生型胚珠,双珠被,薄珠心,雌性孢原细胞不经过平周分裂而直接发育成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四分体大孢子呈线型或T型排列,合点端大孢子分化为功能大孢子,蓼型胚囊。(4)在花药发育过程的不同阶段均出现发育异常现象,导致花粉败育。  相似文献   

19.
脉红螺(Rapana Venosa)神经系统解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国华  程济民 《动物学报》1990,36(4):345-351
本文对腹足纲、狭舌目、骨螺科的脉红螺神经系统的大体解剖和组织学进行了初步研究。脉红螺神经系统头向集中程度较高,神经节愈合现象较为明显。切片上观察,中枢神经节均由神经节被膜、胞体区和神经纤维网构成;形态上相似的神经细胞有集中分布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我国福建FRII型弓浆虫的超微结构及内裂殖的过程。弓浆虫的外形一般呈香蕉状,虫体外边包以双层质膜(外质膜和内质膜),每层质膜又可分成两层。在质膜的内侧纵行排列着22根膜下微管,管壁分两层。弓浆虫的头部包着三个极环。在细胞浆中可以看到细胞核、线粒体、棒状体和类圆锥体等细胞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