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的病原学检测和病毒血清型鉴定、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HSV与疱疹病毒科的巨细胞病毒、EB病毒、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间均有一定交叉反应,而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两个血清型间交叉反应更为严重,所以HSV的血清型鉴定是个棘手  相似文献   

2.
关泽红  旭日干 《病毒学报》2008,24(2):96-100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DK)与单纯疱疹病毒(HSV)等多种重要人类疾病病毒的复制密切相关.但具体哪种CDK是病毒复制所必需的还不清楚.本文用不同剂量的HSV-1-KOS株(以下简称HSV)感染CDK2功能缺陷型宿主细胞,结果发现HSV在CDK2功能缺陷型宿主细胞中的复制具有感染剂量依赖性;一步生长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其在CDK2功能缺陷型宿主细胞中的复制较在正常细胞延迟3h;感染6h时CDK2活性被诱导,9h时活性最大;CDK2活性增加后HSV-1即进入快速的裂解性复制.提示CDK2可能在HSV复制的启动中起着某种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神经生长因子(NGF)主要由神经胶质细胞产生,通过特异的靶细胞表面的神经生长因子受体介导产生生物学效应,与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和凋亡等密切相关。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作为一种嗜神经病毒,易造成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凋亡或死亡。本实验以U251人神经胶质瘤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HSV-1感染致U251细胞凋亡的过程中NGF及其受体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U251细胞是HSV-1的容许细胞;HSV-1感染致U251细胞凋亡过程中,NGF及其低亲和力受体p75NTR出现表达强度随时间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而高亲和受体Tr-kA持续低表达。推测HSV-1感染致神经细胞凋亡中可能调控了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作为溶瘤病毒和病毒载体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本研究利用细菌人工染色体技术建立了一种HSV-1载体系统.首先,将HSV-1内部反向重复序列(internal inverted repeat sequences,IR)两侧的片段克隆入p KO5获得穿梭质粒p KO5/BN,其电转含p HSVBAC的大肠杆菌后筛选获得删除IR区重组DNA的p HSVΔIR-BAC.p HSVΔIR-BAC转染Vero细胞获得删除IR区的重组病毒HSVΔIR(MH1001).上述p KO5/BN和含p HSVΔIR-BAC的大肠杆菌构成了HSV-1载体系统.利用该系统获得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重组病毒HSVΔIR/EGFP(MH1002).MH1001和MH1002在感染的Vero细胞中增殖水平略低于野生型HSV-1,但无显著差异;Western印迹检测表明,重组病毒早期蛋白质ICP0、ICP4、ICP8、ICP22、ICP27在感染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下降;免疫荧光及激光共聚焦检测表明,重组病毒与野生型病毒均存在于细胞质中.以上结果表明,删除IR区的重组HSV-1保留了复制能力,能够携载并表达外源基因,建立的HSV-1载体系统可用于构建携载外源基因的复制型重组HSV-1.  相似文献   

5.
用单纯疱疹病毒(HSV)Ⅰ型Sm44株和Ⅱ型333株感染非洲绿猴肾细胞系(Vero细胞),观察感染细胞中cAMP和cGMP含量的改变。病毒感染量均为0.5TCID50/细胞,观察周期为36小时(从接种病毒到CPE达++++),在感染后0、2、8、12、24、36小时分别收获细胞,以放射免疫法测定细胞内环磷酸核苷的含量改变。结果Ⅰ型、Ⅱ型HSV感染后在全部6个观察时期,细胞内的cAMP含量始终是升高的。HSV-Ⅰ和HSV-Ⅱ组的平均cAMP含量都明显高于正常细胞(P<0.05和P<0.02)。cGMP和cAMP/cGMP的变化不显著(表1)。  相似文献   

6.
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属于疱疹病毒α亚科,是一种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病原体.HSV-1病毒感染机体后可在宿主神经系统中建立起长期的潜伏感染,并不时地从潜伏状态"重激活"导致临床症状及体液排毒.病毒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具有抑制神经细胞中HSV-1"重激活",维持病毒潜伏感染状态的能力.本文从树突状细胞对病毒抗原的递呈,病毒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来源、种类、抗原特异性及功能等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 virus 1,HSV-1)感染细胞蛋白22(Infected Cell Protein 22,ICP22)是Us1基因编码的一种翻译后修饰多功能蛋白,为HSV-1的五种立即早期蛋白之一。HSV-1 ICP22能与不同的细胞和病毒成分相互作用来执行不同的功能,包括改变RNA聚合酶Ⅱ(RNA polymeraseⅡ,RNAPⅡ/PolⅡ)的磷酸化状态、参与抵抗细胞对病毒复制的消极作用、引起细胞周期蛋白A和B水平降低、介导修饰拓扑异构酶Ⅱα、参与胞核内病毒诱导的分子伴侣富集(Virus-induced chaperone-enriched,VICE)区域的形成及促进病毒新生核衣壳的初次包装。这些作用大多与调节病毒在胞核中有效复制相关。此外,HSV-1 ICP22还在限制细胞中的病毒复制、病毒致病力和潜伏感染建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ICP22发挥这些作用的机制尚未知。本文就上述目前国内外对HSV ICP22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钟江 《微生物与感染》2003,26(4):41-41,48
疱疹病毒是一类大型双链DNA病毒.至今已发现9种疱疹病毒可感染人类,分别是单纯疱疹病毒1型、2型(HSV-1、2)、带状疱疹病毒(VZV)、EB病毒(EBV)、人巨细胞病毒(HCMV),以及人疱疹病毒(HHV)-6A、HHV-6B、HHV-7、卡波济肉瘤相关病毒(HHV-8)等,它们是已知感染人类的病毒种类数最多的一个病毒科.  相似文献   

9.
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1,HSV-1)在宿主体内形成两种感染模式,不同感染模式的建立与病毒α基因的表达相关.作为病毒α基因表达产物之一的ICP22在病毒复制中发挥了多重作用,但其确切功能尚不清楚.实验利用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hloram-phenicol acetyl transferase,CAT)报告系统发现ICP22非特异地抑制多种病毒或细胞启动子的转录启动作用,而且该抑制作用不受特定的病毒或细胞启动子上游调控元件影响.进一步的实验发现,HSV病毒蛋白VP16通过结合α4基因启动子上游特定元件解除ICP22对α4基因的转录抑制.这些结果提示,ICP22和VP16可能共同参与α基因的转录调控,从而建立HSV-1裂解性增殖或潜伏性感染.  相似文献   

10.
单纯疱疹病毒(HSV)是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感染和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因而有必要对当前HSV的诊断方法进行改进.基于对HSV复制过程的了解,可以利用源于病毒启动子的转录来鉴定感染病毒的细胞.据此,已将多种报告基因,如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lacZ及荧光素酶,与控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大亚基的启动子HSV-1的ICP6或HSV-2的ICP10相连,即可在HSV感染后几个小时之内诱导其特异性表达作为检测方法,有些已用于临床.然而,这些方法需要固定细胞、加入底物或制备细胞裂解物,给操作带来不便.本文利用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系统建立一种简便直接的方法,可连续监测活细胞中HSV的感染.EGFP较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荧光信号强35倍,可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488nm氩离子激发光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1.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3型,属疱疹病毒科,与单纯疱疹病毒HSV-1、HSV-2一起归入α亚科。人类是其唯一的自然宿主,对其普遍易感。VZV引起的原发感染表现为水痘,并在宿主的感觉神经节内潜伏,再激活时可引起带状疱疹。近年来VZV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涉及流行病学、病毒学、生物信息学等相关领域,通过监测、研究VZV的基因变异,区分疫苗株或野生株引起的感染,探讨世界范围内各VZV病毒株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各遗传支之间的分子进化史。现将近年来有关VZV不同的地理分布和遗传支进化的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为有包膜的DNA病毒,能引起皮肤性疱疹、角膜炎、脑炎等症状。HSV-1感染细胞后,要么进入裂解性感染阶段,要么进入潜伏感染阶段。受感染的细胞常会启动免疫系统抵抗病毒,而病毒却通过某种机制巧妙地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并进入潜伏。进入潜伏感染阶段的病毒又会因机体受某种刺激而被激活进入裂解感染期。在这期间,有两个关键的病毒蛋白一间层蛋白(Viral protein16,VP16)和内膜蛋白(Virion host shutoff protein,VHS)倍受关注,它们既是HSV-1的结构蛋白,在病毒复制晚期参与病毒颗粒的组装,同时又作为重要的功能蛋白…  相似文献   

13.
1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1,HSV-1)具天然的嗜神经性和高效的感染能力,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研究和临床实验。目前开发的溶瘤HSV-1包括扩增子(amplicon)、复制缺陷型病毒(replication-defective virus)和条件选择性复制病毒(conditional-replicative virus)三类。前两类HSV-1在细胞中不能复制,溶瘤效应限于局部组织,而复制型溶瘤HSV-1能够在肿瘤细胞中复制,复制周期完成后可裂解肿瘤细胞并释放子代病毒,继而感染临近的肿瘤细胞。目前,一些复制型溶瘤HSV-1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健康产妇顺产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情况,2010年11月~2011年6月于某地妇幼保健院采集顺产新生儿抗凝脐带血51份.提取新生儿脐带血单核细胞DNA后,利用HSV-1gD基因和HSV-2 gG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并将阳性扩增产物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确认,分析HSV感染阳性率.结果显示,51份脐带血HSV-1阳性12份,感染率23.53%;HSV-2阳性13份,感染率25.49%;HSV-1和HSV-2共阳性4份,共感染率7.84%.结果表明,加强新生儿HSV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防新生儿HSV感染所致疾病、防止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包括1型和2型,属于人类疱疹病毒家族的α亚族,也是人类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感染可导致多种疱疹性疾病,包括疱疹性眼炎及可引起失明的疱疹性角膜炎。HSV的致病机制与病毒和宿主天然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涉及到病毒逃逸干扰素反应,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以及病毒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等多个环节。本文就近年来单纯疱疹病毒与天然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对人类少突胶质细胞(OL细胞)代谢的影响,从而探讨HSV-1感染的分子机制。方法将OL细胞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感染组,感染HSV-1,一组为正常对照组,不感染HSV-1,运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检测二组细胞培养液水相代谢产物,最后由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细胞培养液水相代谢物的组成有显著差异:被HSV-1感染的OL细胞的培养液中,亮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增多,丙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乳酸减少。结论 HSV-1感染改变OL细胞的氨基酸代谢,HSV-1可能通过扰乱宿主细胞的代谢路径,促进自己的繁殖,并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17.
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为有包膜的DNA病毒,能引起皮肤性疱疹、角膜炎、脑炎等症状.HSV-1感染细胞后,要么进入裂解性感染阶段,要么进入潜伏感染阶段.受感染的细胞常会启动免疫系统抵抗病毒,而病毒却通过某种机制巧妙地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并进入潜伏.进入潜伏感染阶段的病毒又会因机体受某种刺激而被激活进入裂解感染期.在这期间,有两个关键的病毒蛋白一间层蛋白(Viral protein 16,VP16)和内膜蛋白(Virion host shutoff protein,VHS)倍受关注,它们既是HSV-1的结构蛋白,在病毒复制晚期参与病毒颗粒的组装,同时又作为重要的功能蛋白,在病毒感染早期发挥重要的转录调节功能.下面就这两个蛋白相关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vires,HSV-1)感染对人星形胶质瘤细胞U251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以感染复数(MOI)为5的HSV-1感染体外培养的U251细胞,在感染后24 h、48 h、72 h和96 h用倒置显微镜观察U251细胞的形态改变:用MTT法、流式细胞术观察HSV-1感染对U251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①U251细胞在感染24h后开始出现细胞融合,48 h后开始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72h后超过80%的细胞出现CPE,.96h后细胞大部分死亡.②MTT法显示HSV-1感染U251细胞24 h、48 h、72 h及96 h的U251细胞OD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③HSV-1感染U251细胞12h后凋亡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感染24h和36h后凋亡率比相应对照组有显著差别(p<0.05).④HSV感染12h、24h和36h后均可引起U251细胞S期细胞增多和G0/G1期细胞减少,24 h后G2/M期细胞比例开始增加.结论:HSV.1能感染体外培养的U251细胞,抑制其增殖,促进其凋亡并影响其细胞周期.  相似文献   

19.
体外观察人中性粒细胞多肽1,3(Humanneutrophilpeptide,HNP1,3)及阿昔洛韦(Acyclovir,ACV)对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erpessimplexvirus1,HSV-1)的抑制作用。以Vero细胞为靶细胞,用各种浓度HNP1,3与游离病毒颗粒(直接失活组)及感染病毒后的靶细胞(复制抑制组)进行相互作用,镜下观察各药物对HSV-1致细胞病变效应的抑制作用,并采用ELISA法测定感染48h后药物对HSV-1囊膜糖蛋白分泌的抑制作用。MTT法检测各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显示直接失活组中,HNP1,3可使HSV-1的致细胞病变效应减轻,对HSV-1直接失活的50%有效浓度(EC50)为8.1μg/mL、10.03μg/mL;复制抑制组中,ACV使HSV-1的致细胞病变效应减轻,EC50为0.68μg/mL。MTT检测结果表明HNP1,3在治疗浓度范围内无明显细胞毒性。以上结果表明HNP1,3除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和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1,HIV-1)活性外,还能失活HSV-1病毒颗粒,从而逆转病毒及其蛋白的病毒效应(致细胞病变)和抑制病毒蛋白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20.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属于疱疹病毒α亚科,在人群中广泛传播,感染机体后可建立潜伏感染并在宿主体内存活终生。病毒感染后机体的许多先天免疫被激活,同时HSV-1也进化出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其中涉及到不同的信号通路、转录因子及免疫细胞等。本文简要综述HSV-1的感染机制和病毒的逃逸机制,为今后防治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