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松鳞叶中细胞核穿壁现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薄切片和超薄切片技术对油松衰老鳞叶中细胞核穿壁运动进行了观察研究。首次,细胞核内的染色质逐渐收缩集中,形成染色深的球状体,以后,细胞核逐渐与细胞壁接近。接着紧贴细胞壁的细胞核通过细胞壁上的通道或胞间连丝转移到相邻的细胞内,此外,还发现有多种其它的转移方式存在。研究结果表明细胞核的穿壁运动现象同时存在于连子植物和裸植物中,电镜观察进一步证明细胞壁道在细胞核穿壁之前已形成。  相似文献   

2.
熊忠 《生物学通报》1993,28(7):38-38
植物生理学实验中安排了观察植物细胞核穿壁现象的实验,常规是采用卡宝品红染色、剥取葱或洋葱外层表皮进行镜检,然而在实际观察中效果不理想,费长时间都难以找到已发生了核穿壁的细胞。基于此,笔者经多次实验,采用30%蔗糖溶液先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然后镜检的手段,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细胞核穿壁现象过去一直认为是一种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的假象,现已确定了这是一种细胞特有的过程。核物质穿过细胞壁转移到邻近细胞核中去,在薄壁组织中完成有机物在细胞间短距离运输。在教学中我们观察核穿壁采用卡宝品红染色、取葱或洋葱外层表皮进行镜检。然而效果不是很好,往往长时间都找不到一个发生了核穿壁的细胞。对此,作者反复实验,找到了采用30%蔗糖溶液或5%氯化钠溶液先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再寻找核穿壁细胞的方法,而且该方法简单有效地证明了在光镜下核穿壁不是假象。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小麦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运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初在植物细胞中发现染色质穿壁现象以来,虽有不少人作了大量工作,但仍有争议。国内从五十年代起,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证实了体细胞的核穿壁和生殖细胞的染色质穿壁运动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同时对穿壁运动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根据以往的工作,我们可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已在植物营养组织和生殖体中观察到细胞核或染色质在细胞间的穿壁迁移.但多年来涉及这一研究的学者大多倾向于将它看做是人为赝象而未予深究.50年代中期,自吴素萱在葱(Allium L.)、蒜(Allium sativum L.)等植物中重新发现了核穿壁运动现象以来,我国植物细胞与生理学家随之进行了系统与广泛的探讨.穿壁运动的研究及进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营养组织中原生质的细胞间运动,由吴素萱、娄成后合作主持的有关研究项目着重与营养组织中有机物的运输、分配与再利用生理过程相联系.多年来积累的成果表明:1)核物质的穿壁运动是广泛存在于植物营养组织中的固有正常现象,是一定生理状态下有机物在细胞间运输与细胞内含物再分配的一种方式;2)通过对蒜芽鞘、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珠心、胚乳等组织的显微活体观察与亚显微结构分析,揭示与记录了原生质在细胞间运动的全过程与动态细节,发现参与穿壁过程的不限于核,核和胞质各组分可同时、亦可分别借自身的主动伸缩穿壁迁移;呈现穿壁运动的组织中,壁上部分胞间连丝结构剧烈变更,胞间通道明显扩大,可达100~300 nm,核或胞质可经此开放通道迁移而不致有损通道外沿质膜的完整;3)原生质穿壁运动的动力来自细胞的能量代谢,与微丝活动密切有关,穿壁的原生质组分呈现活跃的ATP酶活性.近期的研究表明,小麦胚乳细胞中作活跃伸缩运动的胞质纤索是由F肌动蛋白集束组成,肌动蛋白纤丝可跨胞分布而存在于常态胞间连丝中,从而使相邻细胞的胞质骨架得以实现胞间连续.另一方面是生殖体中染色质的穿壁运动研究,主要在郑国主持下开展,着重探讨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现象的普遍性及其与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关系;对多种植物的系统观察证明,染色质穿壁出现在减数分裂前期Ⅰ的凝线期,染色质通过胞质通道在一系列细胞间依次迁移;由电镜观察可见,参与穿壁运动的还包括胞质的多种成员;穿壁运动的动力被认为由原生质的收缩蛋白提供.郑国等的研究成果表明,染色质穿壁运动可导致染色体数目、结构的改变,由此产生的部分有活力的配子体经受精后有可能导致新一代个体出现多倍体或非整倍体,引起遗传性状的变异.  相似文献   

6.
高等植物中原生质细胞间运动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世纪初已在植物营养组织和生殖体中观察到细胞核或染色质在细胞间的穿透迁移。但多年来涉及这一研究的学大多倾向于将它看做是人为赝象而未予深究。50年代中期,自吴素萱在葱(Allium L.),蒜(Allium sativum L.)等植物中重新发现了核穿壁运动现象以来,我国植物细胞与生理学家随之进行了系统与广泛的探讨,穿壁运动的研究及进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营养组织中原生质的细胞间运动,由吴素萱、娄成后合作主持的有关研究项目着重与营养组织中有机物的运输,分配与再利用生理过程相联系。多年来积累的成果表明:1)核物质的穿壁运动是广泛存在于植物营养组织中的固有正常现象。是一定生理状态下有机物在细胞间运输与细胞内含物再分配的一种方式;2)通过对蒜穿鞘、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珠心、胚乳等组织的显微活体观察与亚显微结构分析,揭示与记录了原生质在细胞间运动的全过程与动态细节,发现参与穿壁过程的不限于核,核和胞质各级分可同时,亦可分别借自身的主动伸缩穿壁迁移;呈现穿壁运动的组织中,壁上部分胞间连丝结构剧烈变更,胞间通道明显扩大,可达100~300nm,核或胞质可经此开放通道迁移而不致有损通道外沿质膜的完整;3)原生质穿壁运动的动力来自细胞的能量代谢,与微丝活动密切有关,穿壁的原生质组分呈现活跃的ATP酶活性。近期的研究表明,小麦胚乳细胞中作活跃伸缩运动的胞质纤索是由F肌动蛋白集束组成,肌动蛋白纤丝可跨胞分布而存在于态胞间连丝中,从而使相邻细胞的胞质骨架得以实现胞间连续,另一方面是生殖体中染色质的穿壁运动研究,主要在郑国昌主持下开展,着重探讨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现象的普遍性及其与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关系,对多种植物的系统观察证明,染色质穿壁出现在减数分裂前期I的凝线期,染色质通过胞质通道在一系列细胞间依次迁移;由电镜观察可见,参与穿壁运动的还包括胞质的多种成员;穿壁运动的动力被认为由原生质的收缩蛋白提供。郑国昌等的研究成果表明,染色质穿壁运动可导致染色体数目、结构的改变,由此产生的部分有活力的配子体经受精后有可能导致新一代个体出现多倍体或非整倍体,引进遗传性状的变异。  相似文献   

7.
运用沉积岩石学、煤岩学和古生物学等方法,来分析煤田的沉积环境、特征及其沉积模式,近年来已取得可喜成果。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在山西太原西山煤田晚古生代生矿物岩样的一个植物化石的组织切片上,见到了表皮细胞的核,穿越细胞壁进入另一个细胞腔中的现象,这在植物学上被称作“细胞核穿壁现象”,然而它在古植物学上却是一个可喜的发现(如图)。切片正切过植物的表皮细胞组织,呈现明显的细胞壁和细胞核,部分细胞核(呈黑色的核体)穿越表皮细胞的细胞壁抵达另一个细胞腔中。表皮细胞是否可能在原生物体活着时即已破碎,或后来的死亡埋藏时期就已破碎,而造成了所调机械性损伤或挤压、滑动,而使  相似文献   

8.
细胞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细胞融合的研究简史 早在本世纪初,核穿壁或染色质穿壁运动已先后在植物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发现了。但都认为是受机械损伤或在固定时受了不正常的生理条件所引起的。其后不久,在豆科、百合利、菊科、茅膏菜种间杂种、和小黑麦杂种等植物中也都看到了这种现象,有的认为是正常的,有的仍然认为是不正常现象。到1911年  相似文献   

9.
刘林  李淑兰 《植物学报》2003,20(5):585-588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非洲狼尾草珠心组织中细胞核穿壁运动。一个细胞核向相邻细胞转移时,可以进入一个或多个孔道:孔道直径0.33~0.68 μm。处于穿壁状态的细胞核染色质不正常地浓缩,电子密度大。  相似文献   

10.
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运动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运动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的联会时期,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为了进一步分析染色质穿壁转移现象问题的实质,我们曾从形态学的和细胞生理学的角度,在染色质穿壁时期的前后,进行了细胞和细胞核的状态和特点的研究。还进行了全氧和全氮无氧呼吸,以及应用呼吸抑制剂和改变外界条件等试验,来观察和分析呼吸作用和染色质穿壁运动之间的关系。根据我们以前和现在的一些试验的结果来看,对于染色质穿壁运动的机理,可提出如下的假说:即核液的川流运动对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运动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而原生质中收缩蛋白的主动伸缩运动却是染色质穿壁运动主要动力。原生质川流运动和染色质穿壁运动所需要的能源是有氧呼吸所生成的能,通过 ATP 释放高能磷酸键(~P)的形式供给的。  相似文献   

11.
刘林  李淑兰 《植物学通报》2003,20(5):585-588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非洲狼尾草珠心组织中细胞核穿壁运动。一个细胞核向相邻细胞转移时,可以进入一个或多个孔道:孔道直径0.33~0.68μm。处于穿壁状态的细胞核染色质不正常地浓缩,电子密度大。  相似文献   

12.
核穿壁运动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本世纪初发现植物核穿壁运动以来,大量文章报道了在各种不同植物材料上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这一现象。但是,过去一直认为它是制片过程中的机械损伤、人工膺象或植物病象,而未引起足够重视。本世纪五十年代,吴素萱、娄成后、郑国铝等以大量  相似文献   

13.
在植物细胞中,细胞核以及具DNA的细胞器——质体和线粒体,在结构上通常各具自身的被膜而独立存在。关于核与这两种细胞器以及两种细胞器之间通过外膜的连接在一些植物中已有报道。最近,Yu和Russell在烟草中发现了细胞核中存在线粒体的现象。本  相似文献   

14.
自Gates(1911)采用“细胞融合”(Cytomixis)一词,描述了染色质从一个花粉母细胞穿壁转移到另一个相邻的花粉母细胞的细胞质中的现象以来,诸多的文献报道了许多植物均有此现象。随着细胞遗传学的深入  相似文献   

15.
利用显微和细胞化学方法,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茎秆纤维次生壁形成过程中超微结构变化以及ATP酶、Ca2 -ATPase和酸性磷酸酶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次生壁形成早期,细胞核具有双层核膜,染色质凝聚,可见大量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存在于纤维细胞中;随后,双层核膜消失,细胞器将逐渐解体,多泡体开始出现在纤维细胞的细胞质;随着年龄的增加,纤维细胞壁逐渐增厚,并出现多层结构现象,而运输小泡、细胞膜、胞间连丝和凝聚的染色质将持续存在.在次生壁形成的整个过程中,ATP酶、Ca2 -ATPase和酸性磷酸酶在运输小泡、细胞膜、质膜内陷、胞间连丝和凝聚的染色质中将持续存在.结果表明,毛竹茎秆纤维细胞是一种不同于木本双子叶植物的长寿细胞,纤维原生质体中ATP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持续存在与次生壁的持续增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白花紫露草(Tradescantia fluminensis),属于鸭跖草科,是一种观赏叶子的盆景植物,俗名也叫吊兰。我们发现它是生物教学中可供多种实验的好材料。如细胞质环流、质壁分离及复原、细胞核和核仁及叶绿体等的观察。同时,它容易栽培,繁殖快,一年四季均可生长,加之某些部位不含叶绿体而便于观察。细胞质环流的观察取雄蕊毛或表皮毛3—5条,放在滴有清水的载片上,加盖片后,先低倍后高倍镜观察,效果十分理想。质壁分离的观察环流实验完成后,在盖片的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不久将会出现质壁分离现象。细胞核和核仁的观察叶表皮细胞活体观察或染  相似文献   

17.
细胞融合(cytomixis)现象普遍出现于被子植物的花粉母细胞之间。最近,我们又在曼陀罗中看到这个现象。应用 x~2(卡平方)检验,又发现曼陀罗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转移方式与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和黑麦的一样,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表明染色体数目的改变,与染色质穿壁方式是有关联的。  相似文献   

18.
植物中的核质转运相关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内各个生命过程的有序进行需要生物大分子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有选择、有控制地转运.而细胞核膜的存在为大分子的自由穿梭设置了屏障,因此生物大分子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转运要依赖于一些受体蛋白.输入蛋白β(importinβ)是首先从人类细胞中发现的生物大分子向细胞核输入的受体,其后相继鉴定出多个与输入蛋白β具有同源性的细胞核转运受体,命名为类输入蛋白β.这些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过程在生物有机体之间高度保守,在动物及酵母中调控核质穿梭以及各个信号过程的组分与分子机制研究较为清楚,但在植物中相对匮乏.本文在介绍细胞核转运受体共有结构特点和转运机制基础上,重点综述了植物细胞核转运受体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这些受体在植物信号转导中的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美洲绵霉(Achlya americana Humphrey)有性器官的壁结构,细胞核相及一些细胞器的结构进行了初步的超微结构研究,我们发现藏卵器壁由两层组成,卵孢子壁至少由三层组成,而藏卵器横隔膜则由两层壁和中间一层原生质体组成。在细胞核分裂过程中发现有明显的染色体的形成和存在,这是第一次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卵菌的染色体,并对染色体的存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蒜瓣在温度调节下解除休眠前后的细胞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恒温30℃贮存大蒜可以延长休眠10来个月,短时期的放置在4℃下就能解除休眠。蒜瓣外表皮细胞核的变化可以作为判断休眠解除与否的指标。解除休眠后蒜瓣外表皮细胞核显示出酸性磷酸酶、三磷酸腺苷酶与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处于休眠状态的表皮细胞中细胞核一直保持休眠期所特有的圆形,位于细胞中央,细胞内没有上述三种酶的活性。在30℃中保存一年以上,细胞也会发生局部解体与细胞内含物的撤离,细胞内明显地分布着许多蛋白质颗粒,细胞间有“核穿壁”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