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实验模型为载体,开展一系列探究式教学活动并贯穿整个课堂。通过演示多种实验模型探索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理解动、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及区别,通过层层递进的互动教学,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同时也领悟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生物进化与特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维桢  王德利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2):2351-2354
作者试图把生物的适应性变化区分成生物的进化和特化两种不同的概念,进化即生物逐渐演变,向前发展的过程;特化是指生物的水平发展的物种形成过程,即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这种区分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论,把这个新的概念体系和以往人们对生物进化研究的理论相结合。并用该方法重新解释以往人们的研究发现,可以看出生物发展的历史就是生物进化和特化交替进行的历史,以此可解释许多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为教学设计理念,从发现光合作用过程的一系列经典实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贯穿于实验设计的科学思维、逻辑推理过程与研究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构建概念的过程,渗透以生物学科思想方法为核心的科学教育。  相似文献   

4.
渗透势和渗透压是水势教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一些学者主张甩渗透势代替渗透压。目前我国的一些植物生理学教科书已完全采纳了渗透势这个概念,在书中不再介绍渗透压。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质在水势中的作用,避免把渗透势与渗透压混淆起来。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游隆信 《生物学通报》2005,40(12):32-32
1概念的内涵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对渗透作用的定义是: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叫做渗透作用(着重号为概念的精髓)。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具有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对上述概念和条件应注意如下两个问题:一是在“扩散”前用“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加以修饰,学生常常会把溶液浓度作为判断是否发生渗透作用的标准,即如果两种溶液之间没有浓度差就不会发生渗透作用。事实上浓度相同而溶质不同的两种溶液也能发生渗透作用;二是教材只在植物的水分代谢中叙述了渗透作用,学生往往认为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渗透作用,其实包括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细菌细胞等在内的活体生物细胞都具有渗透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群落的演替"一节内容的教学中,尝试采用5E教学模式,从沙盘游戏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入概念;通过探究(构建模型)、解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精致(归纳比较)凸显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内化概念,指向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从评价(分类、关键词联想)凸显概念的整合,指向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7.
以科学实验资料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生物膜模型和解释生物膜模型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形成科学概念,习得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受精和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教学重点胚珠的结构;受精的概念和双受精的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教学难点双受精过程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并结合谈话法。授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师:我们已学习了花的结构。现在我们以桃花为例一起来复习花的结构。(利用投影片,让学生上前指出桃花各部分的结构名称。)  相似文献   

9.
对生物学教材中的理化知识的教学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版生物学教材以“生命特征”为线索,渗透涵盖了许多物理学、化学的名词、概念和原理等知识,这些知识,对初一学生是完全陌生的,成为教学的难点。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当处理生物学教材的理化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以下作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物种的形成"的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1 1)阐明并解释物种、隔离等相关概念. 2)运用所学概念分析物种形成的过程. 3)概述物种形成的主要环节以及各环节对于物种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初中生物学的教材都要讲到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的方法解释这两个概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准备15ml的鸡血,加入5%的柠檬酸钠溶液,使血液不凝固,将血液分成2份,将1份鸡血倒入大烧杯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目的是扩大血液与空气...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生物现象和学生的经历引起概念,引导学生对观察的生物学事实进行对比、交流和讨论归纳概括概念,解释生物现象或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是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高中《生物》课本在阐述水分代谢时,引用了渗透压,吸水力等概念。关于渗透压和吸水力,不同的教科书和文献有不同的提法,现在的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自1982年以来已改动多次,它是教学中的难点。实际上渗透压、吸水力等概念是不够准确,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的。现在人们根据热力学原理,提出了水势、渗透势等一系列新概念来代替旧术语,对渗透作用作了较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14.
以社会热点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中的医学案例为载体,创设复习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参与疾病诊疗,在分析数据、解释现象、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完成"生物圈中的人""健康地生活""生物与环境"等一级主题下相关概念的复习,促进学生建立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知识网络。学生在疾病的预防及治疗过程中切身体会学习生物学的重要价值,理解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意义,关注相关社会问题,从而突出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5.
美国高中主流生物学教材《生物:生命的动力》“科学发现”栏目注重科学史教育,渗透科学探究理念,解释科学图示,值得我国生物教学的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水势是水分代谢教学的难点,教学中一般用渗透作用实验来引入和解释这一概念,以说明水分移动的方向。为了使渗透作用的示教更紧密地与水势概念结合起来,我们对该实验做了一些改进,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实验时取长颈漏斗用刻度尺和记号笔在颈部标上刻度,记录液面高度,颈部顶端用橡皮塞密封(要求不透气)。再向漏斗内倒入浓度为mol/L的蔗糖溶液,并在其中加一滴红色染料,区分漏斗内、外溶液,倒入蔗糖液的量以达到漏斗颈部为宜。然后,在漏斗口扎上半透膜置于装有一定量纯水的烧杯中,漏斗内、外液面持平。观察漏斗内液面上升,…  相似文献   

17.
以"细胞渗透吸水原理"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事实,构建概念的教学设计及实施。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概念深入的理解,提高相关技能,养成良好的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18.
景观规划:概念、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对目前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等领域中所存在的关于景观概念的多种不同解释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将景观与土地、环境和风景等经常引起混乱的概念术语也做了分析对比.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景观规划的概念内涵和它所基于的景观概念,并通过对景观规划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的总结和分析,将景观规划的起源与发展归纳为3个阶段: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的起源阶段;50、60年代景观规划领域的形成阶段和70年代以后的景观规划与景观生态学融合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ATP研究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TP是细胞内能量流的重要物质。ATP的发现和认识过程是20世纪生命科学的重要进展。从ATP的发现过程到生物体内ATP的合成机制的研究作了简要的回顾。主要对ATP的发现、ATP概念的建立、ATP的生理作用的揭示、ATP合成的"化学假说"、"化学渗透说"、"构象假说"和"结合变化机制"的提出和内容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0.
以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为例,采取线上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与学过程中,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以学生自制微课为切入点,教师通过互联网渠道,向学生渗透"互联网+"思想,使学生学会科学地获取和筛选信息,运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为研究问题构建合理的解释;学生能运用辩证的观点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理性地看待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促进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