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植物迁地保护将是正在建设的国家植物园体系的核心任务,然而,有关植物迁地保护在植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目标应该如何确立等诸多问题尚待讨论。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简要回顾了植物迁地保护的发展历史、过去40年国内外植物迁地保护取得的成绩,澄清了人们对植物迁地保护工作的一些疑虑;结合《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和即将发布的《支持<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实施的植物保护相关的自愿补充行动》,提出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目标应该为“对所有受威胁植物实施有效的迁地保护,包括保护其遗传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濒危植物狭叶坡垒的迁地保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玲  肖春芬  王坚 《广西植物》2001,21(3):277-280
濒危植物狭叶坡垒 (H opea chinensis)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原产我国广西十万大山、大青山。 1 990年 1 2月引入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以下简称植物园 )栽培 ,9年来生长良好 ,树高年平均增加 0 .84m,地径年均加粗 1 .1 3 cm,比广西植物所种质园的植物生长快 ,树龄 3~ 5 a即开花结果 ,花期 5~ 7月 ,果熟期 9~ 1 0月 ,我园保存的 1 5 0株狭叶坡垒中有 1 0 0株已开花结果 ,种子发芽率极高 ,可达 94%± 6.0 % ;种子含水量与种子萌发的试验结果表明 :种子含水量与发芽率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与播后首萌时间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经多年观察 ,未见任何寒害和严重的病虫害 ,说明狭叶坡垒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迁地保护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早期的新闻报道中提到国家植物园体系“逐步实现中国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迁地保护”的建设目标引发了质疑。实际上,《中国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明确了更为实际的目标,包括到2025年设立5个左右国家植物园,实现7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得到迁地保护;到2035年设立10个左右国家植物园,实现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得到有效迁地保护。植物园体系应当建立明确的迁地保护分级标准,即使在迁地栽培无法达到最高级别的保护标准时,仍可视为某种较低级别的迁地保护。迁地保护工作应与中国植物园体系有机结合,包括国家植物园、地区优秀植物园和地方植物园。通过全国植物引种数据联网共享的可能性,区域性和基层植物园可参与到迁地保护工作中,共同承担任务份额。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引种驯化并非对立的关系。就地保护优于迁地保护,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迁地保护和引种驯化并非绝对对立,可实现既保护又开发的目标。总体而言,未来迁地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建立清晰的分级标准和数据网络,以明确迁地保护与其他保护形式的关系,实现明确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4.
稀有濒危植物坡垒的迁地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坡垒(HopeahainanensisMerr.etChun)原产海南岛。在西双版纳勐仑热带植物园迁地栽培,年平均增高0.44~0.9m,胸径加粗0.54~1.31cm,比原产地野生或其他迁地保护地区的植株生长快。花期8~10月,果熟期翌年3~5月。种子发芽率达96.7%。经多年观察,未见寒害和严重的病虫害。已繁衍了3代并扩大种植284株,说明坡垒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迁地保护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5.
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中华水韭(Isoetessinensis)安徽休宁、浙江建德和东方水韭(I.orientalis)浙江松阳三个孑遗居群的迁地保护居群开展了遗传多样性检测与遗传结构分析。7对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在36个迁地保护亚居群的720个样本中共检测到59个等位基因,每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8·43。迁地保护亚居群均维持很高的遗传多样性,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为0·707。迁地保护亚居群间遗传分化较低,遗传分化系数GST仅为0·070,居群间具有较大基因流(Nm=3·59)。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水韭孢子或孢子体在沿主要水流方向上的长距离传播能力要强于弱水流方向上的短距离传播能力,水流动态对水韭植物的基因流有重要影响。这与UPGMA聚类分析中迁地保护亚居群按邻近位置或水流相通程度优先聚类的结果相一致,水流所带动的强大基因流导致了不同孑遗居群来源的迁地保护亚居群间的遗传混杂。建议在开展水韭植物的迁地保护或回归自然重建时,对具有地方适应分化或者显著性进化的水韭植物居群应相互隔离而不宜配置在一起,以避免远交衰退的遗传风险。  相似文献   

6.
珍稀植物水禾的迁地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禾Hysrorszaaristata(Retz.)Nces为禾本科(Gramineae)单种属的多年生浮水草本植物。分布于广东、海南、江西和福建等省,成片地生长在池沼、湖塘中‘”。它的叶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根据调查、收集的结果看,水禾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我们于1993年在海南万宁采集,并引种到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专类园中栽培驯化与保存。在此之前,该植物未有人栽培。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高速公路。水库、防洪道修建和房地产开发等),以及对水体的过度开发(养鱼、养鸭、水体游乐等),造成了对水禾及水生植被的破坏,使水禾这一珍稀植物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
南京中山植物园于20世纪50年代引种栽培了11株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Pilg.)Rehd. var. mairei(Lemée et Lévl.)Cheng et L.K.Fu〕。45年后,在邻近的天然林中出现了含有400余个个体的自然种群。根据这一事实作者认为,如果整体生态条件具备,也就是在生物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都很丰富的自然生境中,迁地保护的小种群可以发展成较大种群,这将使迁地保护的作用与功能得到重大发展。从保护生物学原理出发,应认真关注迁地保护的生境条件。因此,迁地保护区的设计应予以改进,还应构建人工栽培园地与自然(野生)生境混合的区域,以创造自然种群发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木兰科植物及其珍稀濒危种类的迁地保护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应用迁地保护的原理和方法,在华南植物园引种保存木兰植物11属125种,其中中国113种,国外12种,属哗啦诉珍稀濒危植物有29种,从而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木兰物种质基因库。  相似文献   

9.
广西国家级保护植物迁地保护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王才明  王燕  黄仕训   《广西植物》1994,14(1):39-53
分布于广西的第一批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共123种.用迁地保存方法,引种栽培其中的102种,占广西分布种类总数的82.92%。对其中的33种进行了播种繁殖和21种的扦插繁殖试验,已成功地繁殖出一批苗木。对引种植物进行了物候期记录和生长量测定,并观察了引种植物的适应性。另外还引种保存区外产的国家保护植物41种。现已初步建成面积1.33公顷的广西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园。  相似文献   

10.
濒危植物的区系性质与迁地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昆明植物园迁地保护的濒危植物的适应性进行了观察总结,并讨论了濒危植物的区系性质与其对迁地保护区适应性的关系。原产云南中部和东南部的濒危植物对迁地保护区的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大部分种类都能正常生长、开花和结果。广布种一般比分布区狭窄种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冬季低温制约着一些濒危植物在迁地保护区的生存。而冬春季节干旱制约高山种类的生存。一些种类虽生长、开花正常,但因其传粉媒介的缺乏而不结实。因物种的生理生态特性的差异,即使具有相同区系性质的不同种类也具有不同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为了探讨藏羚羊对异地环境的行为学适应,对异地圈养藏羚羊的卧息行为进行了不同性别、不同季节间的比较研究。采用全事件记录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记录和统计了异地圈养藏羚羊冷季和暖季的卧息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暖季,雌性和雄性藏羚羊在卧息时间及卧息时间占全天活动时间的比例(卧息比例)上没有差异(卧息时间:Z=-1.126,P0.05;卧息比例:Z=-1.357,P0.05);在冷季,雌性和雄性藏羚羊在卧息时间及卧息比例上也没有差异(卧息时间:Z=-1.14,P0.05;卧息比例:Z=-0.307,P0.05)。雄、雌性藏羚羊的卧息时间及卧息比例没有季节差异(雄性卧息时间:Z=-1.465,P0.05;雄性卧息比例:Z=-1.631,P0.05;雌性卧息时间:Z=-1.742,P0.05;雌性卧息比例:Z=-1.852,P0.05)。季节和性别对藏羚羊卧息行为的影响没有交互作用(F=0.057,P0.05)。总之,藏羚羊卧息行为之间既没有性别差异也没有季节差异,与可可西里地区藏羚羊的卧息行为相比,异地圈养藏羚羊的卧息行为已经调整其行为学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植物遗传资源的种子基因库保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物种的灭绝是与其受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威胁程度相关的。随着物种的加速绝灭,保护生物多样性受到广泛地关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生物技术之一是建立种子基因库,进行迁地保护。种子库理想的贮藏条件主要取决于种子含水量、贮藏环境(如温度和湿度)和贮存种子的容器。进行种子贮藏,了解种子生命力和活力的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除了种子自身的生理特征外,种子的贮藏寿命与种子成熟度、收获技术、加工处理方法也是息息相关的。即使在最适的库存条件下,种子也会随时间发生劣变。因此,必须根据种子特定的贮藏行为,加以考虑影响种子存活的3个主要方面(贮藏环境、贮藏期和植物种类)而选择有效的贮藏方案。本文试图讨论种子贮藏生理的几个重要方面及其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以便更好地通过种子基因库,长期有效地保存植物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3.
由于过度收集和对原生境地的破坏,我国野生兜兰已濒临灭绝,对其进行迁地保护十分必要。通过对引种的13种40份野生兜兰资源进行迁地栽培,并观测兜兰种质在迁移地的各种生长性状指标等,本研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评价13种兜兰的迁地适应性,分析影响其迁地保护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带叶兜兰、同色兜兰、长瓣兜兰、文山兜兰适应性较强,与理想种的关联度均在0.8以上;巨瓣兜兰、白花兜兰、小叶兜兰、紫纹兜兰、紫毛兜兰、硬叶兜兰适应性一般,与理想种的关联度在0.7~0.8之间;麻栗坡兜兰、杏黄兜兰、红旗兜兰适应性较差,与理想种的关联度均在0.6以下;(2)不同兜兰种类、同一种类不同产地兜兰种质的迁地生长适应性不同,来源地和栽培温度可能是影响其迁地保护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世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0年发布的<第二份世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现状报告>[1]及相关资料,综述了全球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发展现状,内容包括种质多样性概况、原生境保护、非原生境保护、评价与利用、国家计划与管理、国际和地区合作、获取与利益分享以及对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农业的贡献.文章最后分析了我国存在的差距,提出了加强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发展的建议.本文数据较新,内容齐全,是资源管理者、保护者和利用者的重要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广东省的兰科植物及其遗传多样性得到有效的保育, 保存我国重要野生植物资源, 在2017-2019年间, 采用样线和样地相结合的调查手段、专家快速评估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评估技术以及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Friedman检验的统计方法, 对广东省自然分布的兰科植物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濒危等级评估, 并对其在广东省自然保护区中的就地保育情况和全国植物园中的迁地保育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广东省分布有兰科植物80属235种, 其中广东特有种20种; 广东兰科植物受威胁物种有186种, 其中极危11种、濒危114种、易危61种; 就地保育的兰科植物有111种, 迁地保育的兰科植物有156种, 就地和迁地共同保育的兰科植物有96种, 保育的有效程度较低; 另外, 就地、迁地、就地和迁地共同保育的兰科植物之间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差异, 保育工作缺乏选择性和针对性。基于此, 我们建议广东兰科植物的保育工作应重视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持续的野外监测、提高保育物种的数量、优化迁地保育物种的选择性和针对性、完善迁地保育和就地保育之间的协同性, 同时也应重视立法和公众教育, 并构建广东兰科植物保育的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16.
17.
Spontaneous hybridization in ex situ facilities can undermine the genetic integrity of ex situ collections and potentially contaminate open-pollinated seeds or seedlings destined for the reintroduction of endangered plant species into the wil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potential risk of hybridization between two endangered Chinese endemic species, namely Sinojackia xylocarpa Hu and S. rehderiana Hu, which are naturally allopatric species but were conserved ex situ in Wuhan Botanical Garden (WBG), Wuhan,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over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from 2003 to 2005. The entire overlapping flowering period of the two species was 14-20 d and the two species shared the same pollinator insects during the entire flowering season in WBG. The floral isolation between the two species was not an issue in the ex sltu collection at WBG. The results suggest an opportunity for pollen transfer between species and a potential risk of genetic Introgression and loss of genetic identity of open-pollinated seeds produced in the ex sltu Collection of these two endangered species. An artificial reciprocal cross between S xylocarpa and S. rehderlana confirmed that the two congener species could readily set seeds, indicating no post-pollination barriers to hybridiz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spatial isolation as a barrier to inter-specific crossing. Therefore, to manage these crossable species with overlapping flowering times and shared pollination vectors in ex situ facilities, spatial isolation should be carefully considered to minimize the possibility of spontaneous hybridization.  相似文献   

18.
中国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状况报告(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0多年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并根据<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全球行动计划>20项优先领域,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了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管理;通过培训和科普宣传,提高了公众意识;通过国际合作和协作网建设,实现了信息、人员和植物遗传资源的交流与交换;通过各种国家计划和项目的实施,建立和完善了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实现了植物遗传资源的安全保存和可持续利用,为中国乃至世界植物育种和粮食安全发挥了较大作用. (1)对主要粮食和农业植物野生种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编目,建立了116个原生境保护点,包括野生稻、野生大豆、小麦野 生近缘植物、野生蔬菜等,有效遏制了野生植物遗传资源的快速灭绝现象. (2)建成和完善了1座国家长期库、1座国家复份库、10座国家中期库、29座省级中期库、32个国家种质资源圃(含2个 试管苗库),另外7个种质圃正在建设中.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家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体系,长期保存植物遗传资源 397067份. (3)繁殖更新了286604份植物遗传资源,充实了中期库,极大地提高了植物遗传资源分发和供种能力.仅2001-2007年 就向全国2650个单位,提供了13.2万份次植物遗传资源. (4)国家投资1.8亿元人民币,于2003年建成了"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植物遗传资源具有重 大应用前景新基因的基因型鉴定、发掘提供了条件平台. (5)通过植物遗传资源的深入鉴定与评价,创造了一大批优异种质,培育了大量植物新品种并应用于生产,提高了植物遗 传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植物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利用,通过不同作物间作套种、同一作物不同品种混合种 植.保护了品种的多样性,减少了病虫杂草危害. (6)通过加强植物遗传资源的管理,实现了国内植物遗传资源的共享,扩大了对外交流与交换,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 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减少贫困、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较大贡献. 尽管中国在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面临许多挑战.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 际组织的合作,获得国外植物遗传资源和相关技术;继续进行植物遗传资源,特别是野生植物遗传资源、边远地区古老农家品 种的调查及考察与收集,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实现本国植物遗传资源的全面保护;系统深入地鉴定评 价已保存的植物遗传资源,提供育种家利用,拓宽育种材料的遗传基础;实现更加充分的资源共享和利益分享.进一步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 (MVP) is the endangered species faced with extinction need prior conservation. A new method of “near situ conservation” has being particularly raised by the Forestry Department of Yunnan Province for conserving Plant Species 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 (PSESP) in Chin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actices and results of near situ conservation for PSESP and after our study on comparison for growth and adaptation of some state emphasized plant species between near situ and ex situ conserv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authors hold that near situ conservation for the plant species faced with extremely high risk of extinction in the wild is more efficient than that of their ex situ conservation. We therefore suggest that the system of near situ conservation need to be constructed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the high risk extinction mechanism for PSESP need to be urgently studied for selecting the effective conservation methods and adopting scientific measures. Meanwhile, for near situ conservation practices of PSESP, the principles of similarities of climates, habitats and communities must be followed for reducing the investment and raising the conservation effective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