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赤眼蜂大量繁殖及其对于甘蔗螟虫的大田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经长期研究试验及大面积生产实践的结果,放蜂区蔗螟卵寄生率提高1至10多倍,甘蔗枯心苗减少2-8成。绝大多数地区认为放蜂治螟有效。 繁殖赤眼蜂最好采取工厂生产的形式,在繁殖释放过程中,应注意下列事项:1.采用当地赤眼蜂品系作为繁殖对象。2.采用蓖麻蚕卵作为繁殖赤眼蜂的寄主。3.控制寄主卵内的寄生蜂数。4.使赤眼蜂在室外条件或变温条件下发育。5.避免赤眼蜂连续繁殖超过10代。6.蔗螟卵在田间未达最多时即开始放蜂。7.在广东珠江三角洲每年放蜂7-9次,每亩每次放蜂6,000-10,000头。8.采用重迭放蜂法。9.室内繁殖赤眼蜂及田间放蜂时都要用蜂蜜喂成虫。10.防御田间赤眼蜂天敌。11.在蔗田间种绿肥作物,使田间环境更适于赤眼蜂生存。 相似文献
2.
一、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优点 甘蔗是我国重要糖料作物,分布在华南、西南、华中等地区。据各地资料,甘蔗螟虫普遍和严重发生,威胁甘蔗生产甚大。 从甘蔗生长特性和蔗螟发生规律来看,人工繁殖蔗螟天敌赤眼卵蜂来防治甘蔗螟虫,是一个经济而有效的方法。据广东各地近几年来试验,示范及大面积应用的结果,可以看出:利用赤眼蜂防治蔗螟,可以显著提高螟卵寄生率,减少枯心苗和虫蛀节,从而可以提高甘蔗的产量和质量。例如1956年在广州市郊河南农场进行大面积试验,用413亩蔗田放蜂,225亩作对照,放蜂区每亩设2—3个放蜂器,全年放蜂11次,每次每 相似文献
3.
<正> 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等林业害虫是浙江省的主要生防措施。由于繁蜂的中间寄主——柞蚕卵每年由东北调运,因而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扩大赤眼蜂中间寄主的来源已是我省生物防治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各级领导和科研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利用米蛾卵繁殖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dendrolimi的试验工作。现分别将米蛾的人工饲养,米蛾卵的繁蜂技术和林间应用效果等三方面的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人工卵繁殖赤眼蜂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借助德国WILD公司生产的实体解剖镜(WILDN8),采用解剖法,统计赤眼蜂幼期存活率与成虫生殖力数据,编制了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在人工卵上繁殖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以人工卵作为寄主繁殖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其实验种群对米蛾卵的寄生能力较强,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2442和0.3159,而松毛虫赤眼蜂比拟澳洲赤眼蜂更适于以人工卵作为寄主进行连代繁殖。松毛虫赤眼蜂在人工卵上单雌平均产卵量为61.5粒,卵、幼虫、蛹等幼期各期存活率分别为1.00、0.7020、0.9431;羽化率为0.7387。拟澳洲赤眼蜂在人工卵上繁殖1代。利用米蛾卵测其单雌平均产卵量为104.2粒,在人工卵内蜂卵、幼虫、蛹等幼期各期存活率分别为1.00、0.6454、0.9383;羽化率为0.7276。 相似文献
5.
6.
7.
甘蔗螟虫具有趋光性,但不同种及性别之间对特定波长光的趋性差异没有详细研究。本文研究3种甘蔗螟虫的雌雄成虫对不同波长光波的行为反应,为该类害虫的灯诱防控应用提供参考依据。试验结果显示,条螟趋光率最高的3个波长为340 nm、460 nm、498 nm,趋光率分别为23.1%、18.2%、18.1%;二点螟趋光率最高的 4个 波长为498 nm、520 nm、380 nm、420 nm,趋光率分别为21.7%、17.2%、15.3%、13.2%;黄螟对各检测光源表现弱的趋光性,趋光率最高为9.2%(光波长582 nm)。3种螟虫不同日龄趋光性有强弱的差异,以3 d 趋光性最强,其次是1 d ,最后是5 d 。条螟、二点螟雌雄蛾趋光率有差异,雄蛾高于雌蛾;交配行为会降低螟蛾趋光率,条螟雄蛾交配前后降幅高达16.6%,已交配的条螟雌蛾则失去趋光反应;二点螟雄蛾交配前后降幅最高达21.7%,已交配的二点螟雌蛾趋光率也一样有较大幅下降,未交配的雌蛾与已交配的雌蛾同一波长的趋光率差异显著。条螟和二点螟主要趋光波长较接近,波段有较好的交集,诱虫灯的开发可以选择这2种虫趋光率较高的几个光波长研究。 相似文献
8.
赭色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是马尾松、黄山松和海岸松的大害虫。近年来我场对此虫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研究,还利用虫卵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进行了繁殖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稻螟赤眼蜂田间自然繁殖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调查表明,稻螟赤眼蜂是我省多择性卵寄生天敌的优势种.同时发现.稻螟蛉卵可认为是水稻上几种主要害虫天敌的天然优良寄主.由于它的被寄生率高.天敌繁殖量大.控制后继害虫的功效显,所以在水稻生产上稻螟蛉实是益大于害的.在早稻害虫防治实践中.应该减少农药使用,或避开天敌活动期和早稻前期用药.以使世代短的天敌,在近期内迅速形成庞大的种群数量。控制相继发生的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苞虫的为害.可减少早稻用药1-2次.上述方案.无须人工生产天敌,即以田间自然繁殖保护天敌的新技术,所能达到稻田以虫治虫的功效.不亚于以往工业生产天敌的举措.实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的效益. 相似文献
10.
利用柞蚕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的适宜冷贮虫期和温度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我国普遍利用柞蚕Antheraea pernyi卵大量繁殖和释放赤眼蜂防治多种农林害虫。对赤眼蜂进行冷贮有助于其商品化生产、运输和释放应用。为了全面评价冷贮对柞蚕卵繁殖赤眼蜂的影响,作者采用柞蚕卵为寄主,以贮存温度(4℃、7℃、10℃和13℃)、贮存虫期(卵、幼虫、预蛹和蛹期)和贮存时间(2周、4周、6周和8周)为参试因子,研究了冷贮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羽化出蜂率、单卵出蜂数、单卵雌蜂比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均可单独或互作显著影响羽化出蜂率和单卵出蜂数,尤以贮存虫期的影响更为明显;但3个因素对单卵出蜂性比影响不大。综合各冷贮虫期对低温的反应,松毛虫赤眼蜂对10℃反应最敏感,各虫期羽化出蜂率和单卵出蜂数明显降低,不适宜长期冷贮;对7℃反应相对较不敏感,最适宜长期贮存。在适宜长期冷贮温度(4℃和7℃)条件下,适宜贮存虫期有所不同,4℃下为幼虫期和蛹期,7℃下为卵期和蛹期,在这些虫期和贮存温度条件组合下羽化出峰率和单卵出蜂数相对于其他虫期受冷贮的不利影响较小。从对羽化出蜂率的影响来看,于卵期7℃下冷贮为最适宜;从对单卵出蜂数的影响来看,于蛹期在4℃和7℃冷贮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12.
13.
异色瓢虫的人工饲养及野外释放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色瓢虫Lets axyridis(Pallas)是蚜虫、松干蚧和粉蚧等害虫的主要捕食性天敌。近年来用蜜蜂雄蜂幼虫(蛹)或猪肝、蜂蜜、啤酒酵母粉、维生素C、尼泊金(重量比为5:1:0.5:0.05:0.005)饲养成虫获得成功,产卵率分別为80.3%和82.8%,平均产卵前期为22.3天和26.6天,个体产卵量为508.0拉和301.5粒,卵孵化率部在88%以上,饲养幼虫成育率70—54%,累代饲育10代后成虫和幼虫也不改变捕食蚜虫、松干蚧的性能。1981至83年用人工饲料曾获瓢虫160万头、粒。 相似文献
14.
荔枝蝽象卵寄生蜂——平腹小蜂Anastatus sp.的生物学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用蓖麻蚕卵大量繁殖平腹小蜂,每年春季在荔枝园散放,防治荔枝蝽象的效果达90%左右。这一生物防治方法,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已陆续在广东省荔枝产区由人民公社或生产大队设寄生蜂站自繁自放、有效地抑制荔蝽的为害。 在广州,每年11月中旬以后,平腹小蜂产下的卵发育至预蛹期休眠过冬,直至来年3月中、下旬天气转暖时化蛹羽化。 成虫饲喂糖液,雄蜂寿命一般为5—10天,雌蜂30—40天;温度越高,寿命越短。成虫产卵期长,每雌一生平均产卵量为228.2粒,日平均为5.7粒。温度25—30℃,相对湿度70—80%为平腹小蜂最适宜的产卵条件。 平腹小蜂在26—28℃下,一世代经18—21天。温度、发育曲线呈罗辑斯德曲线形式,由实验数据算出的公式是相对湿度影响发育速率不显著,但在高湿下发育出来的成虫,寿命明显缩短。 除卵期外,平腹小蜂各虫态均有较强的耐低温能力,以1—2龄幼虫置于10—12℃下最适贮藏,经过六个月羽化率仍达97.3%。 平腹小蜂能行产雄孤雌生殖,人工繁殖中的性比率与光照度、温度、寄主卵粒大小及寄主胚胎发育期有关。 室内人工寄主——蓖麻蚕卵采用结冰冷藏法,经一年贮藏后的校正寄生率仍达77.7%。 人工繁殖时,采用斜格型繁蜂箱,能显著地减少雌蜂间的互相干扰现象,提高繁殖效率。 相似文献
15.
16.
暗黑赤眼蜂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西省运城地区农科所 《昆虫学报》1978,(1):103-107
几年来,我省利用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防治棉铃虫,土法上马,走群众自养自繁的道路,获得了投资少,成效大,对人畜安全,又保护了天敌的作用。为了适应当地当前生产需要,更有效地控制害虫为害,我们对本地1973年采到的暗黑赤眼蜂[Trichogramma euproctidis(Girault)],进行了初步的生物学特性观察,现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17.
18.
白杨天社蛾在1958—1959年盛发于西安郊区,受害的植物有美国白杨Populus pyra-mitalis Borkh.,加拿大白杨 P.canadensis Moench.,笔杆杨 P.nigra L.var.italicaMuenchh.,小叶杨 P.cathayana Rehd.,毛白杨 P.tomentosa Carr.,青杨(河杨)P. 相似文献
19.
《The New phytologist》1925,24(1):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