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用ABA多克隆抗体(Ab_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SPA)作为载体,免疫家兔,制备的抗独特型抗体(Ab_2)初步纯化后用ELISA试验鉴定其特异性的结果表明,该抗独特型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能阻断ABA抗体对ABA的结合反应,并与ABA结合蛋白结合,暗示其有模拟抗原的作用。 Jerne的免疫网络学说认为,特异性抗体(Ab_1)可变区中的独特型决定簇(Id)可诱导抗独特型抗体(Ab_2)的产生,Ab_2中的一部分可以模拟抗原的作用。Sege和Peterson提出,  相似文献   

2.
<正> Jerne在Burnet选择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免疫网络学说,认为抗体分子的可变区不仅表现出抗体活性,而且也显示具有抗原性,所以IgG分子既是抗体又是抗原,对Ig可变区表现为抗原特异性的称为独特型。专有的独特型仅存在于一种Ig上,而共同的独特型是一种以上抗体所共有的。在同种异体或异体间还存在一种交叉反应性独特型(CRI)。在此等CRI中有相同抗原性,一种CRI的  相似文献   

3.
<正> 一、免疫网络及其研究现状 免疫网络学说是Jerne(1974)根据现代免疫学对抗体分子独特型的认识而提出的。该学说认为,任何抗体分子或T、B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都存在着独特型(Id),该Id可被自身的另一些淋巴细胞识别而诱发产生抗Id(anti-Id)。免疫反应通过一系列的Id-anti-Id相互作用来调节,其最终效应可能是免疫反应得到抑制或增强。根据这个原理,可人为地施以控制,选择性地获得某种效应。 Id是指抗体分子中具有抗原独特性的一小部分,主要存在于抗体分子的可变区中。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深入,对Id的认识也不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述了免疫网络学说的基本要点,说明对自身独特型免疫产生抗独特型是体内的正常现象。然而一旦免疫网络的平衡失调就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着重介绍了独特型网络和受体病的关系,阐明抗受体抗体就是抗独特型抗体的观点。并联系了抗独特型在医学的上应用,主要是有可能代替病毒、肿瘤抗原作为疫苗,并有可能用于淋巴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正>根据Jerne的网络学说,免疫球蛋白(Ig)的可变区可诱导抗独特型抗体的产生。抗Id抗体能与相应抗原结合调整免疫系统,保持其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近年来实验证明,不仅Ig分子,B细胞的抗原受体有Id,而且T细胞抗原受体和T细胞分泌的辅助和抑制因子也有Id,他们均有抗原特异性Id和交叉反应Id。这些Id的表达均受基因调控。  相似文献   

6.
徐勤  李伟雄 《动物学报》1990,36(3):293-298
我室制备了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抗独特型抗体,它们与hCG有相似的抗体和受体结合位点,因而认为它们可能具有hCG内镜像结构。如果这些抗独特型抗体也具有与hCG类似的免疫原性,可望利用它们来配合或代替hCG制备更好的免疫避孕疫苗。我们用一种hCG抗独特型抗体(Anti-BAH_1)免疫小鼠可得到抗hCG抗体,这些抗体占所产生的Anti-Anti-BAH_1抗体的1—2%,最高滴度可达1:2万左右。这个滴度可保持2个月左右,以后逐步下降,在停止免疫半年后抗体滴度降到最高滴度的15.6%。用Anti-BAH_1与hCG同时免疫,对hCG的免疫反应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先用Anti-BAH_1免疫对随后的hCG免疫反应有一定增强作用。表明利用抗独特型抗体可能调控对hCG的免疫反应。这种调控作用与所采用的免疫方式及抗原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7.
李川江  林乔等 《Virologica Sinica》1991,6(4):309-314,T003
本文介绍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J10株制备单克隆抗体(McAb),以及用7个McAb免疫家兔,使其产生抗EHF病毒McAb的抗体即抗独特型 抗体(Ab2).Ab2能在体外同出血热病人恢复期血清和EHF病毒免疫的兔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再经EHF-McAb亲和层析法分离提纯Ab2,免疫BALb/c小鼠,将所获得的免疫血清(Ab3)用荧光和ELISA分别加以测定。结果表明,抗-抗独特型抗体可在体外识别EHF病毒,而不能同病病人恢复期血清发生结合,从而支持免疫网络学说,可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新型的抗原来源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J10株制备单克隆抗体(McAb),以及用7个McAb免疫家兔,使其产生抗EHF病毒McAb的抗体即独特型抗体(Ab2)。Ab2能在体外同出血热病人恢复期血清和EHF病毒免疫的兔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再经EHF-McAb亲和层析法分离提纯Ab2,免疫BALb/c小鼠,将所获得的免疫血清(Ab3)用荧光和ELISA分别加以测定,结果表明,抗-抗独特型抗体可在体外识别EHF病毒,而不能同病病人恢复期血清发生结合,从而支持免疫网络学说,可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新型的抗原来源途径。  相似文献   

9.
竞争内源性RNA (competing endogenous RNA, ceRNA)理论是解释基因表达调控和生物功能的关键线索之一。这种机制联合了不同的RNA分子,为RNA之间相互作用和RNA调控网络提供了新的见解。最近的研究证实了ceRNA调控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其中大多以lncRNA-miRNA-mRNA和cir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为主。研究表明,多种ceRNA调控网络参与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药物抗性、血管生成以及肿瘤免疫等,影响肿瘤发展进程。该文搜集了最新的ceRNA调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研究进展,讨论在此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ceRNA调控网络。  相似文献   

10.
自身抗独特型抗体(auto—ald)广泛存在于机体对多种抗原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并通过与独特型(Id)相互作用,参与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应答的调节。auto-aId的调节作用包括:(1)通过抑制B细胞合成相应的Id抗体或激活Id特异性T细胞,后者作用于效应细胞,而反馈性抑制机体对起始抗原的免疫应答(向下调节);(2)内影像auto-aId模拟抗原,促进相应Id的表达(向上调节)。其调节作用在多数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如维持体内Id—抗—Id网络的稳定性,促进某些自身免疫病的恢复等。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对机体有害,甚至导致某些受体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党一璞  肖佳妮  王颖 《生命科学》2020,32(4):335-342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是高等脊椎动物中相对独立又互相协同的两类免疫应答。经典的免疫学理论认为免疫记忆是适应性免疫区别于固有免疫的重要特征之一。然而,近年来发现的"驯化免疫"(trained immunity)现象显示,固有免疫细胞在接受病原体、细胞因子或其他代谢产物刺激后,可以通过表观遗传和代谢重编程等方式改变细胞表型,使其在再次活化时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驯化免疫现象的存在一方面使机体受到再次感染时,固有免疫系统可以同样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过度激活的驯化免疫应答则可能导致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该文主要介绍了以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BCG)和β-葡聚糖为代表的驯化免疫应答特征及调控机制,并综述了驯化免疫这一新概念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最新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 Jerue的网络学说表明:起互补受体作用的淋巴细胞克隆的平衡使免疫系统持续在一个稳定状态中。如果这种平衡受到扰乱,无论是外源性的(外来抗原)还是内源性的(自身抗原),都会触发一个重新恢复平衡的反应。 因此,淋巴细胞受体识别并被识别。受体识别部分(例如对外来抗原决定簇特异的,所谓的表位(epitope')被称之为互补位(paratope)。受体高可变区被识别的部分被称之为独特位(idiotope)。正如某些独特位等同于抗原结合位点一样,互补位和独特位之间的区别在一些情况下是语义上的。每一受体有数个独特位,其总和构成一个特定受体的独特型(idiotyne),同时,每一独特位对另一个受体的互补位互补。因  相似文献   

13.
迟缓爱德华菌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迟缓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是肠杆菌科爱德华菌属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可引起败血病,危害鲆、鲤等经济养殖鱼类。但是,经过20余年的研究,虽有各种灭活疫苗和组分疫苗的试验,却无针对该菌病的商品化疫苗的使用报道。抗独特型抗体疫苗技术已成功用于肿瘤、细菌、病毒、寄生虫的防治,具有安全、易大规模生产等优点。鉴于药物防治鱼菌病的局限性,作者在制备了抗迟缓爱德华菌单克隆抗体的基础上,制备抗该菌的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用该菌抗独特型抗体免疫牙鲆, 为预防该菌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构成复杂网络。神经免疫学(neuroimmunology)是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以及机体整体水平研究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交叉学科。神经-免疫互作(neuro-immune interactions)贯穿机体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其功能紊乱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我国在以中枢神经系统调控为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交叉领域前沿已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一方面,揭示神经调控外周系统功能的新机制,首次发现“脑-脾”轴,明确了情绪通过中枢神经调节免疫的新机制;阐明神经元分泌的神经营养因子在调节脾脏免疫功能中的机制;完成了传统中医针刺治疗抗炎的神经机制解析,阐明了足三里穴位刺激通过脊髓特定神经元调节免疫功能。另一方面,在外周脏器反向调控神经功能方面也取得突破,在“肠-脑”轴参与动物呕吐、光调控血糖代谢等方面取得突破。这些成果夯实了我国在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基础。本文聚焦国内科学家在神经免疫学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从“神经-免疫互作的基本单元”、“系统生理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神经-免疫互作与疾病”、“类淋巴系统(glym...  相似文献   

15.
抗感染免疫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侵入的一种防御能力。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及特异性免疫2个部分。哺乳动物的天然免疫系统在保持机体与非致病性微生物共生的同时,还具有清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这一敏感的调控网络保证了机体基本状态的稳定。种系编码的非特异性受体的发现是免疫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其中Toll样受体(TLR)和Nod样受体的表达可见于多个生物门,TLR的发现奠定了“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receptors,PRR)”与“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  相似文献   

16.
抗鳗弧菌独特型单克隆抗体 1E10是能够模拟鳗弧菌的保护性表位 ,可以作为疫苗使用的一种单克隆抗体 .利用基因工程抗体技术从抗鳗弧菌独特型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 1E10中克隆出抗体的重链及轻链可变区基因 (VH 和VL) .通过定点突变技术将VH4 4和VL10 5突变为半胱氨酸并且连接到噬菌体表达载体pCANTAB5E中 ,突变后的VH 和VL 基因位于cpⅢ先导序列和cpⅢ基因之间 ,在LacZ启动子调控之下 ,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被导入细胞间隙 ,依靠链间二硫键组装成二硫键稳定型Fv抗体 (dsFv) .加入辅助噬菌体M13K0 7后 ,dsFv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在噬菌体表面 .ELISA测定显示 :dsFv噬菌体能够与抗原结合并且这种结合呈噬菌体浓度依赖 .结果表明 :成功构建出了抗鳗弧菌独特型单克隆抗体dsFv基因并使其在噬菌体表面获得了正确呈现 .该dsFv噬菌体有望成为新一代基因工程疫苗用于预防鱼类鳗弧菌感染  相似文献   

17.
烟草4CL蛋白免疫荧光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是维管植物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应用原核表达系统获得了毛白杨可溶性4CL1融合蛋白,以Ni2 -Agrose亲和柱层析纯化得到的SDS-PAGE电泳纯的毛白杨4CL1融合蛋白为抗原,免疫家兔获得毛白杨4CL1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ting鉴定表明兔抗毛白杨4CL1多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免疫荧光定位发现普通烟草4CL1蛋白特异性地在木质部表达.为进一步应用木质部特异表达启动子定向调控木质素生物合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胚胎发育、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的重要生理过程,也是慢性炎症、器官纤维化和癌症转移等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近年来发现多种微RNA(microRNA,miRNA)通过靶向EMT相关蛋白,例如E-钙粘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Snail、ZEB和Twist等转录因子来调控EMT的发生和发展,这些例子揭示了EMT分子机制的"冰山一角",一个庞大的EMT转录后调控网络正在被发现。本文总结了miRNA对EMT相关蛋白的调控作用,并对miRNA-EMT调控网络的后续研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肿瘤疫苗是转移性癌化疗的有希望的替代品。为达到有效而安全,治疗性癌苗应特异性靶向转移性肿瘤细胞上表达的抗原。抗非何杰金氏B细胞淋巴瘤表达的特异性表面免疫球蛋白或其独特型的疫苗,它符合这些标难,因为原发的或转移的肿瘤细胞皆表达肿瘤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使用小鼠38C13B细胞淋巴瘤作为一种模型系统设计了一种质粒DNA疫苗,它表达编码38C13肿瘤表面轻链和重链两种肿瘤免疫球蛋白(独特型)的双顺反子mRNA。为提高该质粒DNA疫苗的免疫原性,将小鼠轻重链的可变区与其人免疫球蛋白相应的稳定区相融合。另外,构建的真核类表达盒在体内得产生鼠/人嵌合型免疫球蛋白的高水平表达,及引起保护性免疫应答。用特有的SfiI限制位点快速克隆任一肿瘤特异的免疫球蛋白独特型区,产生的系列质粒构建物用以试验J区和/或人C区插入SfiI限制位点的差异,发现这样的差异对表达和免疫原性都有显影响。原型独特型疫苗免疫小鼠产生了抗38C13肿瘤的保护性免疫应答。研究表明,双顺反子质粒DNA为基础的新疫苗可用于开发抗B细胞淋巴瘤的肿瘤特异性疫苗。  相似文献   

20.
PD-1分子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控因子,目前对其自身表达调控尚未有系统的研究.对PD-1启动子区域进行分析,克隆构建了含PD-1基因上游约2kb范围内含4种不同长度调控序列的双荧光素酶表达载体.通过FACS检测发现,小鼠T淋巴瘤EL4细胞稳定表达PD-1,而骨髓瘤Sp2/0-Ag细胞则在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和离子霉素(ionomycin,IO)诱导后才表达PD-1.4种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在上述两种细胞中检测PD-1启动子各区段活性显示,-227~+49bp区域含有PD-1核心启动子,上游-1127~-716bp含有较强正性调节元件,而在-1685~-1128bp、-715~-228bp两个区域含有负性调节元件,这种正负调控区交错的启动子活性现象说明了PD-1基因表达调控的复杂性,这些结果为PD-1基因的表达调控提供了结构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